为什么感觉历史上很多武将的政治水平大都不行,甚至很差劲呢?

如白起、李牧、廉颇、韩信、霍去病、李广、侯君集、岳飞、蓝玉、年羹尧,麦克阿瑟、巴顿等等,他们并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却最后毁在自己手里或自己人手里。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道题出的有水平,一句话就点到了实质。武将的政治水平不行,是他的职业所必须的。否则,一个武将的政治水平高,就要转职业了。

武将,这是一个高危职业。它的危险不仅仅在战场,在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出生入死,还在平时的和平生活中。在过去,武将被统治者刻意打造成锋锐的武器,用来捍卫自己的江山,去开疆扩土。

但是,武将一旦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就犯了统治者的大忌。因为,这会对统治者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统治者都不希望武将有政治头脑,去参与朝政。

在有历史记载以来,有政治头脑的武将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条是被统治者给杀掉。比如岳飞、檀道济等。

岳飞身为大将,当他听说金国想要立宋朝宗室为皇帝,以与南宋对抗。他为了国家的安危,写奏章劝赵构早日立储。赵括虽然已经失去生育能力,但是他对于岳飞插手宗室事物很忌惮。当时岳飞念奏章时,有风吹着,岳飞的奏章被吹得乱扬。使得岳飞念得结结巴巴,更增加了赵构的疑忌,这也是后来赵构杀岳飞的一个理由。

第二条是自己篡位,成为统治者。比如李世民、朱温、赵匡胤等。

李世民是唐初的大将,他的天策军是当时天下精兵。由于屡立战功,不能屈居当太子的哥哥李建成的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夺取了天下。朱温是建立后梁的皇帝,本身唐朝节度使。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则是家喻户晓。第三条是韬光养晦,自己装傻,显示自己没有政治头脑,政治野心。比如王翦、郭子仪等。

王翦率领倾国之兵伐楚,出兵时向秦王指明要好的田宅。到了前线,也时不时向秦王要这要那的土地房产。别人看不过去,指责他,王翦解释说是为了解除秦王的疑心。郭子仪则是功成后就身退,娱乐养身,以终天年。

即便是这样,过去的统治者对下属还是管理得很严的。朱元璋喜欢和文人交往,他的手下有个将领也学着交往文士,朱元璋知道后,立斩了这个将领。

因此,过去的武将政治水平低,是环境和他自身的需要。否则,他就难继续这个职业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谢谢。

为什么感觉历史上很多武将的政治水平大都不行,甚至很差劲呢?

作为武将,自信是第一位的,但自信易于导致自负,二者很难分得明白的。例如,关羽,他的勇猛,源于他的豪放气概。胜仗打多了,最易于骄傲自负,才会被陆逊算计,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为什么感觉历史上很多武将的政治水平大都不行,甚至很差劲呢?

出身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政治高度,重点是拜师学习。若出身寒门仅仅靠实战摸索获得的经验可以让武将拥有统兵的能力却得不到智慧特别是政治智慧,这点必须有拜师学习老师不断提点指正并为之遮风挡雨才能实现,自学成才的不是没有但比例很低。但武将拜师太难了,汉唐还好武人地位不低,但从宋始武人地位越来越低,拥有政治智慧的武人更少了,凤毛麟角。

为什么感觉历史上很多武将的政治水平大都不行,甚至很差劲呢?

我觉得可能由于个人的性格,武将基本上都是正直,忠君爱国,不太会阿谀奉承,还有他们的自身的受教育的程度,限制了他们的政治才能,而文臣则实行科举制饱读诗书,经常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比较擅长官场。还有自宋代以后基本上重文轻武的局面行成,武将的地位下降,文官与武将的身份互换,文主战武主和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