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百万雄师军队的秦朝为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秦朝到了嬴政这个时代,经过多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到了统一天下的时候。嬴政麾下的秦军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国家。
在当时,民心已经厌倦了长期的战乱,想要过安定的生活。在天下统一的时候,全国民众自发的庆贺三天。
但是,当时的反对秦国的势力还很强大。被灭国家的贵族们还想复国。秦始皇在世时,就多次遭到他们的暗杀。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种种措施来维护秦朝的统治。
比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到后来,还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这一切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家对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但是,秦始皇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民族融合是需要时间的。他认为,只要有制度维持,就可以万事大吉。可没有想到人心的作用。这一切使得关东各国的民众很不适应,而六国贵族趁机兴风作浪,利用历史的仇恨来做文章。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因为得国不正,二世残杀宗室和忠良,使得上下离心。而且他还继承了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毛病,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大肆建造和征伐,使得民怨沸腾。整个国家犹如坐在火山口上。
最终,爆发了大泽乡起义。秦朝无力压制人民的反抗,又不能审时度势,收缩防御本土,最后自取灭亡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文章,谢谢。
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百万雄师军队的秦朝为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问题!表面看大秦军队是带甲百万的无敌军队。实际上更是一支组织完善的标准化职业军队,或者可以说是大秦综合国力达到巅峰时期的形象代言人!综合国力强大到什么程度?这里略过!
能保持这支军队的正常运作,依靠的是背后看不到的东西:大秦帝国中央集权越发彻底,国家管理体系越发完善,国家财富积累越发充足……这就是所谓的里子吗? 还不全是, 实际的里子其实是:坚定地按照 国富强兵 这个理念治国!这个理念实际就是法家变法的核心思想。几乎人人皆知大秦因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而大秦也为此坚持了146年,从未间断。
为何短短3年军队就彻底消失了呢?很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胡亥赵高祸害天下,造成整个国家体系的瓦解、形成民怨······等一系列后果才最终导致军队的消失(小编有过相关文章,这里略过)!似乎可以这么回答这个问题了!这就结束了吗?
好像没有结束: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那富国强兵的核心呢?富国强兵的核心基础其实也很简单:安民!富国强军大家通过历史看到了,大秦的安民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做到的?历史很少记载!
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带来一个疑问,头疼!暂时就此停笔!欢迎与您一起来讨论。(谢谢阅读,下回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百万雄师军队的秦朝为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谢谢邀请。
其实,百万雄师还是有待商榷的,你想当时王翦灭楚时,问秦王政要60万,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他的不舍,那几乎就要倾巢出动了吧,所以,当李信说20万我来搞定时,嬴政便立即同意啦。
不管60万还是100万军队,为什么短短15年就灰飞烟灭呢?我也不想多议秦始皇特别是胡亥的暴政,这的确是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周朝分封诸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谁还会吵着造反呢?
先不谈这个,还是来帮大秦算笔账。话说,本来大秦刚统一天下之时,秦始皇到处巡游一番,站在海边吹着风,听着李斯们的吹捧,再将这盖过三皇五帝的功劳找块石碑一刻,心情也不错。皇帝一开心,就要大赦天下,遍赏群臣,石碑的碑文更是夸张到“连牛马都得到了赏赐”。大家听听就行了,恐怕是磨刀霍霍向牛马吧。
彼时,秦始皇觉得人生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长生不老,于是就派一堆方士出海求仙问药。可这天下哪里有什么神仙呢?秦始皇赏赐了他们那么多,他们总得给个说法吧。于是,有一个燕地人名叫卢生,从海上回来了,药是肯定没有,怎么办呢?煞有其事地掏出一幅图书,上面写着“灭秦者胡”。
大胆!秦始皇想着这龙椅还没坐热,寡人还要长生不老,朕的江山还要千秋万代,胡人竟敢抢夺大秦天下。秦始皇顿时龙颜大怒,即刻让屠睢和赵佗率兵50多万南扫百越之地。可惜老秦的正规军遇上本地的游击队,气候不适应,地形也不熟悉,这仗打得是异常艰辛。经过整整4年多的苦战,终于拿下了岭南地区,可是那50万人基本就栽在里面了,连主帅屠睢都光荣牺牲了。秦始皇为了彻底臣服百越之地,便下令剩余的将士在当地娶妻生子,扎根在那里。后来又发配了很多刑徒过去戍守边疆。
南边的搞定了,秦始皇又将目光转向北边,于是蒙恬率师30万北却匈奴。蒙恬把匈奴赶走后,就带着军队驻扎在北境,负责修复长城。后来起义军杀到关口的时候,远水也救不了近火,换句话说,那些将士也没回来过。
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南边的赵佗就做壁上观了,北边的将士估计也如此,树倒猢狲散。哎呀!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百万大军还剩多少了,去掉驻扎在咸阳的几万,还有一部分在荥阳,由李斯儿子李由统帅,也曾顽强地抵御过起义军,但后来又被项梁歼灭了。
好了,现在还剩多少?几万而已,实在没人了!所以章邯才请求调动骊山的70万刑徒。
秦始皇的百万雄师并非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而是逐渐地消耗在六国之外的战场上了,南百越、北匈奴。
谈完了军队的消耗,再回过头来看看百姓为啥造反?一南一北两条战线,一长城一骊山两处工程,征用天下多少百姓?百姓期盼的太平盛世没有来到,等来的不过是层出不穷的徭役,再加上胡亥上台后的横征暴敛,搞的是天下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最后实在过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结语:写到这里,突然感觉方士卢生太可怕了,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是他激化了中原与外部的矛盾。秦始皇本可以修生养息几年,再来慢慢收拾匈奴和南越,如汉朝一样。
所谓欲速则不达,短短十几年,大秦便君臣离心,佞臣当道,百姓不附,军队耗尽,不亡才怪呢!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百万雄师军队的秦朝为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事实也的确如此——秦国历代君主一方面对内锐意变法、引进人才;一方面对外远交近攻,以连横破合纵。在此期间秦国涌现出了孝公、惠文王、宣太后、昭襄王等杰出统治者,也出现了商鞅、张仪、白起、王翦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以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地利,加之君臣上下勠力同心,尚且用了七八代人百余年时间才一统天下;然而自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而一统天下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不过短短14年时间。如果说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匡天下见证了秦得天下之不易,为何秦失天下如此迅速呢?在贾谊的《过秦论》中将秦朝速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问题来了:秦朝是否真如贾谊所说的是仁义不施呢?
其实贾谊这么说也没错:秦在统一天下后修长城、修骊山墓、修阿旁宫......可以说是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加之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以致于当时天下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都必须服徭役或兵役。秦代农民需要将收成的绝大部分作为赋税上交,谓之“泰半之税”。同时秦法极其严苛,一时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问题在于:秦以严刑峻法立国并非一日两日,为什么天下未归于一统之时秦因行法治而崛起并进而一统天下?为什么天下归一之后百姓就对朝廷法度那么大意见呢?其实秦之速亡实在是当时天下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概念叫做物质不灭——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态。事实上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点一滴汇聚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在历史的发展传承过程之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彼此互相影响着,从而造就了滚滚向前递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中国古人一般将其称之为天命或天道,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说这是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秦之速亡实乃天道使然。
天道说起来有些虚无缥缈,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秦朝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是怎样的:秦始皇嬴政干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天辟地之举——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正因为有了秦始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华夏文明。然而从形式上统一天下容易,可要真正令天下万民归心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这一工程要求秦王朝必须同时在思想教化和武力压制两方面下功夫。秦在一统天下之前曾以严刑峻法立国,那是因为当时天下未定,故而乱世用重典——这就好比是弹簧,你必须对其施以压力,否则你弱它就强;可如果这压力超过临界点,那么弹簧就会反弹,从而对你造成伤害。事实上这点商鞅在一开始规划秦法时就以敏锐意识到并明确指出:秦法乃植根于战国乱世之法,其优势在于最大效率使秦民悍不畏死,然而天下大定之后若不有所损益更张,则秦之寿命将成问题。事实上秦法犹如武侠小说之中的刚猛武功,尽管威力逼人,然而对自身损耗也极大,长久下去易于走火入魔。然而秦王朝实在太痴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了,以致于已走火入魔尚不自知。其实即使是知道了,此时的秦王朝也早已是无法自拔——因为这时秦王朝的上层统治阶级已容忍不下任何批评意见,也就失去了自我改良的最佳时机。
秦法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法不诛心,所以当商鞅变法刚开始推行时秦民对其并不信任,然而被认为为人严苛的商鞅却没哟强硬的高压手段逼迫秦民,而是采用南门徙木这样的方式取信于民;当变法初成之时当初攻击变法的人转而向商鞅道贺,然而商鞅却不以为喜——因为他的法治改革只是基于使秦国富强的理念,至于别人如何评价那不是他所在意的,也就是说秦法只治理人们的具体行为,至于人家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不是法律该管的。然而秦统一之后的法治却出现了异化——”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异化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被打造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对秦国老世族的打压的,随着世家贵族的权势被日益削弱,在秦国出现了职业官僚阶层。职业官僚阶层和世家贵族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们出身于没有任何根基背景的草根阶层,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依附于王权扳倒世家贵族势力才得以成功上位。不能否认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职业官僚阶层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的,相比早已腐朽没落的世家贵族而言:没有显赫家世和世袭爵位的他们只能凭借政绩获得君王的青睐和百姓的认可;然而当职业官僚阶层成功上位之后就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尽管职业官僚阶层是通过推行法治打击世家贵族上位的,可当他们的地位稳固后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逐渐走到了变法改革的对立面,因为他们害怕进一步的改革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为什么对大秦一统立下大功的李斯能轻易被赵高拉拢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损。事实上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职业官僚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已然失去了最初积极变法改革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勾心斗角。
秦王朝的悲剧其实并不只是秦王朝的悲剧,事实上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我们其实仔细分析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其实大同小异:统治阶级内部丧失了打天下时朝气蓬勃的锐意进取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党同伐异勾心斗角,对百姓则肆无忌惮地横征暴敛,土地兼并和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直到有一天人们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生活之时就会揭竿而起。所以我们不妨看看历朝历代的末世景象:官吏贪腐、财政紊乱、军备废弛、党同伐异、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秦人不暇自哀,然而不暇自哀的何止是秦人?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喊着要吸取前朝覆灭的经验教训,然而却又一个接一个踏上了前朝覆灭的老路?于是后人不得不一再复哀前人,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百万雄师军队的秦朝为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亦从民中来,失掉民心则兵无从征召,这也是秦二世平定陈胜吴广起义时,要利用囚徒来征战的原因,因大秦已经没有可用之兵。有人会说原属蒙恬的北方防御匈奴之兵,有人会说赵佗手下的征伐南越之兵,但实际上这些兵已经不是大秦之兵。自从蒙恬被害后,北方防御匈奴之兵已经失去灵魂,且有防御匈奴之重则无法调动。而赵佗则有其私心,其手下之兵自不能为秦所用。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兵后,大秦天下动摇、天下皆反。大秦仅有铁骑被牵制在各处,他们有的面对的是六国复辟的势力,有的面对的是穷苦的百姓,有的面对的还有一些山贼草寇。全国上下到处都是战场,很难形成什么合力,慢慢被蚕食殆尽。大秦之兵皆由民众中来,民众踊跃参战争军功,秦军才有战无不胜的能力。而到了秦二世,竟让没有了可用之兵,这和连年征战国中青壮年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这是秦人对秦二世失去了信心,不再甘于卖命。刘邦能先于项羽攻入咸阳,并不是军事能力的胜利,而是善于利用人心,从心内心中瓦解了秦军抵抗的意识,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道理近在其中。在我看来,消失的不是秦朝的百万雄师,而是老秦人“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百万雄师军队的秦朝为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百万大军就是个百万个人,要成为百万雄师,你得把他们组织起来,然后还得把他们养起来,再后还得让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1.秦灭六国的百万大军始皇帝灭六国,并韩伐赵组织了30万军队,灭魏组织了20万军队,灭燕降齐组织了20万军队,两次灭楚分别组织了20万和60万军队。
这是超百万规模的大军,但并非同一时间被带上战场的,而是灭国的十年时间里、围绕某一灭国任务而集中组织的。
比如,灭楚之战,就大量抽掉了灭燕之后的军队。
罗列以上数字,可以得到的一个认识是:秦帝国有组织百万大军的组织能力、供给能力和指挥能力。
2.秦一天下后的百万大军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也想放马南山、止戈休战。
但是,南征百越和北却匈奴,以及各地平叛,又得再次组织军队。
南征百越,军队加移民得有50万之众,北却匈奴得有30万之众,加上关中及各地郡守之兵,也得有数十万之多,所以秦朝拥兵百万,不算过分。
灭六国,能组织百万大军;南征北战,还能组织百万大军。
所以说,秦朝在组织军队这种能力上,堪当历代之最。
3.秦末之时是否还有百万大军这个时候的秦帝国,当真组织不起来百万大军了。
能堪重用的也就两个兵团,一个是章邯刑徒兵团,以及得到补充之后升级为秦帝国的最强兵团,20万左右;另一个是王离长城兵团,巨鹿之战时反复出现的数字,也就是20万之众。
当然还有关中的留守军队,以及各地郡守县府的地方军队。
但是,关中力量太单薄,否则刘邦扣关也不会那么轻松;地方军队,到底是姓秦还是姓楚或姓赵、姓齐就不好说了。
岭南的所谓50万大军,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别说赵佗等人拥兵不出,就是率兵勤王,也不见得能带回50万人。
一支完全不听指挥的军队,也就不能算秦朝的军队了。
所以,此时的秦帝国能组织起来、养活得了、指挥得动的也就50万人以内。
4.军队不是光组织起来就完事的古代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立和拥有一支能征善战且服从中央号令的常备军队。
所以,只要不打仗,基本不会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部队,不是组织不了、也不是养不起,而是指挥不动,所以宁可弱兵多一点也不要精兵十万或几十万。
秦末之时的秦帝国确实还能组织起几十万大军,比如章邯的刑徒军团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的,而且战斗力碾压农民军。
而且秦帝国的粮食储备也能养得起几十万大军,农民军时不时的断粮,但秦军基本上没有为粮食发过愁,只是为运粮发愁。
但是,组织起来、养活得了的军队,是不是有战斗力,就另当别论了。
这个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王离的长城兵团,虽然在外扛过匈奴,但是在内对战各路起义军,这支部队当真是不中用。
不说巨鹿之战被项羽彻底打灭,就说之前,刘邦也跟王离交过手,而且也把长城兵团打败过。
当然也有各地郡守县令的地方军,但这些军队投降的多、作战的少,即便鲜有的几支出征作战了,而战绩却可怜得很。
唯一能打仗而且打过多次大胜仗的,就是重新组建和多次补充的章邯兵团。
结果呢?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20万秦军向项羽的诸侯联军投降了。
到此时,秦帝国就当真没有百万大军了,甚至连军队都没有了。
5.军队和国家的关系战争塑造了国家。
打仗就得组织军队,而组织军队就牵涉两种能力:一个是把人组织起来的能力;一个是把“钱”集中起来的能力。
所以,要实现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必须要有行政系统和财政系统,而有了这两个系统,国家也就诞生了。
因此,可以说是先有军队再有国家。
而国家一旦起来起来,就可以甩开军队单干了。
只要老百姓服从统治,郡县府吏及里长亭长就能维持;只要边地未遭入侵,常备军也就没啥太多用处,所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但是,国家出现问题,就得武力征伐,就得需要军队。
而这个时候,国家就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个是组织军队;一个是养活军队;一个是指挥军队。
因为国家出问题了,所以这三个问题就都成了问题。
国家还能控制多少人口和地盘,能组织多大规模的军队。
国家还能征集多少粮食和赋税,能养活多大数量的军队。
国家还能有争取多少人心,特别是还有多少可用的将领,能不能指挥得了军队。
秦末起义,是整个关外六国之地的集体暴动,秦帝国根本无力组织百万大军。
但是,靠着关中人口和多年积蓄,秦帝国还能养活得了几十万的军队。
而关键是军队还听不听皇帝和朝廷的。
实际的情况是:到最后,秦帝国无可用之将、无可用之臣,也无可堪拱卫政权的军队了。
所以,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
这只是以秦朝为中心来谈论,还可以从六国、从民心、从各路诸侯来谈。
但秦朝自身的问题已经很大,而且是关联着其他问题的,所以从秦朝与秦朝军队的角度就已经能够解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