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被自己的上司高估,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如果能够被上司高估的人,都是有一定才能的人。但是,被上司高估,就会被上司委以重任。这个时候,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运气不好,再加上本身的能力不能承担起重任,一般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我在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谡。大家对马谡的是很熟悉的。马谡是马良的弟弟,也是很有才华的人。在《三国志》中记载,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派他去守街亭,他不听从诸葛亮的节度,弃水上山,被曹魏大将张郃打得大败。街亭一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撤退回川。而马谡却不顾军令,畏罪潜逃,被抓回后,诸葛亮不得已,只得将他付诸军法。

第二位,是有名的军法家陆机。陆机是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是名将之后。喜欢研究兵法,他写的军事方面的作品也名噪一时。在八王之乱的时候,他投靠司马颖,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被司马颖委任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但是,陆机一出战就打了大败仗,被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在鹿苑打得大败,陆机的兵士赴七里涧而死的如同积薪,涧水为此不流,将军贾棱也战死。

陆机的手下也不听从他的指挥,公然劫夺犯罪的士兵,公开对他侮辱,可陆机却不敢治罪。不久,陆机便被人诬告谋反而死。

第三位,是五代十国后期后蜀的大臣王昭远。此人得到了后蜀国主孟昶的信任,委以重任。连孟昶的母亲都看出此人不可重用,但是孟昶不听。

王昭远也是喜欢读兵书,自以为能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当宋军来平定后蜀的时候,孟昶派王昭远迎敌。王昭远意气风发,在饯行会上喝得酣畅之时,攘臂曰:"是行也,非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但是,一出师,王昭远连遭失败,最后“乃免胄弃甲走投东川,匿仓舍下,悲嗟流涕,目尽肿,惟诵罗隐诗云:运去英雄不自由。”不久被追兵俘获,落得个贻笑大方。

这些都是才能不足,又运气不好的例子。但是,也有虽然才能不够,可运气好而获得成功的。

比如蒋介石手下的福将刘峙。此人军事能力低,被人称作一头猪。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内部说,徐州乃南京门户,不派一头虎也要派一条狗守,如今派了刘峙这头猪来守,安能不败。

可是蒋介石就是信任刘峙。而刘峙也运气很好,从北伐战争时起,多次因为好运气而打胜仗。比如在临淮关时,当时情况混乱,北伐军各部奉命撤退。但刘峙没有接到命令,依然向前挺进。结果在长淮卫和正在撤退的敌军张宗昌部遭遇。刘峙居然击溃了张宗昌部,占领了蚌埠。

刘峙凭着蒋介石的信任和运气,居然在国民党军中混到了二级上将。这也是时也命也运也的写照。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好朋友,愿意和朋友们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多多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被自己的上司高估,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三国有一个人,因为被上司高估,结果丢掉了卿卿性命,这个人就是上将潘凤。

当年,袁绍大战董卓,袁绍遍撒英雄帖,十七路诸侯应声赶来,这十七路诸侯中,有孙坚、曹操、袁术、韩馥、马腾、孔融、陶谦、公孙瓒等。

当时刘备籍籍无名,暂时寄居在公孙瓒门下,公孙瓒过来参加“武林大会”,刘备带着关、张二弟一块跟着过来看热闹。

武林大会正式开始,袁绍一番慷慨陈词,然后歃血为盟,完了之后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活,吃完喝完就要干正事了,袁绍问:“谁愿意第一个出战。”

孙坚站了出来,他性子最急,立功心切,然而却低估了敌方实力,被华雄杀得大败,还折了一员大将祖茂。

孙坚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诸侯联军大惊失色,孙坚号称小霸王,打遍天下无敌手,想不到居然如此惨败,众皆愕然,士气十分低落,这华雄果真了得。

这时候探子来报,华雄又来挑战,在外面骂骂咧咧地,骂诸侯联军是缩头乌龟呢,袁绍大怒,问谁敢应战?

袁术背后转出一员大将俞涉,“小将愿往。”俞涉出去之后,仅仅坚持了三合,就被华雄斩于马下。

众人更为惊骇,这时候袁绍又问,“谁敢出战?”众人都低着头,不敢做声。

这时候,太守韩馥站了出来,拍着胸脯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此贼。”

这潘凤一听,立马吓得面如土色,他本事没有多少,但却有爱吹牛皮的毛病,经常在领导同事面前自吹自擂,什么三十秒胜吕布,十秒胜华雄。

韩馥信了!这次极力推荐潘凤出战,准备在各路诸侯面前出出风头,长长锐气。

潘凤极不情愿地出战了,两将交战,勇者胜,潘凤先自胆怯了,胜负可想而知。

战鼓隆隆,呐喊声阵阵,加油,潘凤,加油,潘凤,加,“油”字还没喊出来,潘凤的人头已落地。

韩馥羞愧万分,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被自己的上司高估,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历史上,上司高估的下属有好的结局也有坏的惨的结局。话说一小段《三国演义》里的,但不一定对,是我自己的见解。曹操是帅时,部下有聪明的小官,他的名字叫杨修,有一天有人送来一盒点心,盒子上写酥字,杨修把盒点心给大家分着吃了,后来有人告诉了曹操也没说什么,那是他的分析是,一人一囗酥。是让大家尝尝。还有一次造一营房,门大了,曹操在门写一阔字,后来杨修领着大伙儿把门改小了点。还有一次部队要出发,杨修先领着大家伙儿打好背包等装待发,曹操一看这还了得,有人知道他的密秘,鸡肋,鸡肋,就是(立即)的意思,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把杨修杀了。上司嫉妒下属,不许超过他,出于嫉妒。如果有的领导认人为贤,那就好],留住人才,用人才,才是好的领导。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被自己的上司高估,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我是朴哲,一个专注于历史分享的大学生。

看到有人提到提到三国人物马谡、潘凤等人,正好我也在学习三国历史,所以就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仅八岁。去世前,诸葛亮曾给自己的哥哥写信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可见年幼的诸葛瞻已经表现出了聪慧和不凡。但是有丰富人生经验的诸葛亮,对这点并不放心,怕他过早成熟,揠苗助长,将来成不了大气候。诸葛亮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诫子书》,其中有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为名句,如果结合诸葛亮之前对儿子的评价,我们会发现这句话是非常有深意的。诸葛亮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淡泊名利、温良谦和,这样才能在大事面前沉得住气,这样才能图远志,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遗憾的是,诸葛瞻此后的人生轨迹完全违背了诸葛亮的期许。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诸葛瞻自己。

首先是仕途一路畅通无阻,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史书记载:

(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十七岁的时候,诸葛瞻就成为了光鲜亮丽的驸马爷,并开始做官。当年就做了骑都尉,第二年即升迁至羽林中郎将,随后又一路升迁,景耀四年已经开始与董厥共掌尚书台事务。蜀汉沿袭东汉制度,以尚书台为中枢,所以诸葛瞻此时已经成为朝廷当中当权的辅国重臣了。那么此时诸葛瞻才多少岁呢?年仅34岁,可谓少年得志的楷模。

不仅官升得快,诸葛瞻的名声也特别好。由于诸葛亮神一般的存在,蜀汉人民把对诸葛亮的思念都寄托在诸葛瞻身上。诸葛瞻年轻的时候就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延续了少年时的聪慧和才思敏捷。所以百姓都喜欢他。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的。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诸葛瞻袭取了父亲的爵位)所提倡的”。

眼看自己”大登科外小登科“,仕途、情场双丰收,国内还有一众粉丝大力支持,诸葛瞻如果不做出点功绩来恐怕都对不起自己。遗憾的是,没有,并没有。

诸葛瞻与董厥共掌尚书台时,正逢黄皓弄权,按理说秉持着父亲的忠良基因,诸葛瞻理应站出来维护纲纪。但是他没有,史书记载: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当然从他死前的话来看,诸葛瞻可能还是与黄皓势不两立的。至于诸葛瞻没有秉忠进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在诸葛瞻看来,最应该解决的是姜维。

没错,诸葛瞻把矛头指向父亲的军事接班人姜维。历史上,姜维在诸葛亮病逝后曾多次伐魏,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可谓胜多败少,没有辱没武侯的名声。不知是看姜维不顺眼,还是为民请命的心在作祟,诸葛瞻竟然以姜维屡次出战没有功劳为名,上书朝廷请求剥夺姜维的兵权,改任益州刺史。

景耀六年冬,历史的关键时刻终于到来了。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三路伐蜀。姜维凭借一己之力,将敌军主力钟会部挡在剑阁。不料,邓艾却剑走偏锋,从阴平偷渡,准备绕过剑阁直取成都。邓艾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剑阁后方,令蜀汉军臣大为恐慌。面对从天而降的神兵,江油太守马邈直接选择投降。

但是,蜀汉方面还有机会。邓艾率领的并非魏军主力,兵力不足三万,且偷渡阴平时很多军械都丢了,战士疲惫。只要有一得力大将镇守险要,邓艾无异于羊入虎口。众人目光都投向了诸葛瞻。很快,诸葛瞻就领兵出发了。随同他出征的是一群名将后代:张飞之孙尚书张遵、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

然后令人唏嘘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在此之前,诸葛瞻还没有打过什么仗。黄崇多次劝诸葛瞻抢占险要地形,阻止敌军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此时却犹豫不决,没有采纳,到达涪县后就盘桓不前。黄崇为此失声痛哭。

很快,诸葛瞻的前锋部队就被邓艾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这时邓艾写信劝诸葛瞻投降,并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乃是忠臣之子,自然不肯投降,这是他让人称道的一面。但是看完信后,诸葛瞻大怒,把使者斩了,列阵准备与邓艾作战。诸葛瞻、黄崇、李遵都激励士气,诸葛瞻甚至说: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这是准备决一死战了。

我甚至有点怀疑,这就是邓艾的激将法。因为这时候决战,对蜀军这支人心惶惶的战败之师决没有好处。相反,坚守不出则更有利于挫掉对方锐气。但是诸葛瞻可能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不出战,内部士卒可能会更加惶恐。所以他选择了激励士气,拼死一战。

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斗初期诸葛瞻终于显示了一些军事天赋,硬是通过硬刚,把邓艾之子邓忠和司马师纂两员大将给挫败了。但是邓艾也不是吃素的,邓忠俩人回来说诸葛瞻太强了打不过,邓艾抬手就要把二人斩了。于是邓艾亲自督战,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终于大破蜀军。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都战死沙场。绵竹之战后,蜀汉朝廷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很快就投降了。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对诸葛亮非常向往,曾这样评价诸葛瞻: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这当然是在夸诸葛瞻宁死不降、战死沙场的忠义。然而反过来,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除了忠义之外再没有值得夸奖的了。历代以来,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导致了对于诸葛瞻总有一种不相称的夸赞,认为他忠心报国,没有辱没武侯的名声。

但是通过我的梳理,大家就会发现,诸葛瞻其实并非如此。他可能确实有一些过人之处,但是年纪轻轻就执掌大权,没有经历过剑阵磨砺就被委任为最后的卫国将领。没有经验的他,处事、作战都有很大问题,特别是在与邓艾作战中没有听从黄崇的劝告,致使蜀汉兵败。蜀汉的灭亡虽然并非他的主要责任,但是他的过错也是很大的。

写到文章末尾,笔者不由得又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多么有远见的谆谆教导啊!

我是朴哲,一个专注于历史分享的大学生。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支持一下我吧。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被自己的上司高估,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个人不知道,不知道司马懿算不算,最后自己当了皇帝,曹家的天下,最后都是司马懿的!个人理解,不代表任何人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被自己的上司高估,并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韩信,想必都知道吧,人称兵仙,一开始韩信在项羽帐下,项羽却不重用韩信,韩信心里憋屈,去投刘邦,刘邦非常重视韩信,给韩信大将军 。垓下之战中韩信打败项羽,害的项羽乌江自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