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共存的时间里,两个人在配合上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后,一路转战,最后直下金陵,在南京建立了政权。随后北伐西征,扩大势力。在1856年4月和6月,先后击溃了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势力达到顶峰。但是可惜的是,由于内部矛盾,太平天国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天京事变,大批太平天国的骨干在内讧中丧生。太平天国的形势急转直下。石达开在不久之后,又带领军队出走,使得太平天国的军政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李秀成回忆这个时候说道,石达开将合朝好兵将尽皆带走。在这个危急时刻,洪秀全重新设立了五将制度,授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

在这个时候,陈玉成的实力远大于李秀成,陈玉成经常帮助李秀成作战。双方的配合还是很默契的。1858年八月,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安徽徐州乌衣镇大败清钦差大臣督办江北军务德与阿及清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胜保两军。第二天,进到江苏江浦县小店镇,击败江南大营救兵,直下浦口,攻破江北大营,打通了天京北岸交通,取得了浦口大捷。

十月,双方密切配合,又取得了有名的三河大捷,给了湘军沉重打击,稳定了当时的严重局势。当时曾国藩湘军乘太平军大军东调,皖北空虚,来犯安徽,连陷太湖、潜山、石牌、桐城、舒城,分为两路,一路进攻安庆,一路进攻三河要塞,

围夺庐州。三河守将告急。陈玉成率军从六合星驰回救,李秀成军也随后继往。两军军赶到三河镇,大败清浙江布政使湘军大将李续宾,歼其全军,李续宾自缢死。曾国藩哀叹道,“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可见对湘军打击之大。后两人又一起打破了江南大营,乘胜夺取苏南富庶之地,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双方势力的扩展,隐藏在背后的矛盾也慢慢显现出来。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一死,整个局势失去了控制。太平天国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管理,被迫采取了如同封建社会采邑制一样的制度。那就是谁打下的地方就是谁的地盘,别人不得插手。这样,陈玉成和李秀成在战争中就各有私心,影响了战争的局势。

比如说,在制订攻打江南大营以及之后的战争方针的时候,陈玉成和洪仁轩就指出上游的重要性,而李秀成因为那不属于自己的属地,只把眼睛盯在江浙一带上。而陈玉成也垂涎江浙富庶,攻打江南大营主动来援,企图占有一席之地。以至于安庆被湘军轻易包围。

在安庆被围后,太平天国制订了围魏救赵之计,让陈玉成和李秀成分路合取武汉。可是李秀成只顾一路扩张实力,收编部队,耽误了时间,使得陈玉成功败垂成,只得在安庆硬拼。

在李秀成失期之后,便一心回江浙经营自己的领地,不以安庆为重。在祁门遇上曾国藩的大本营,曾国藩吓得写下遗嘱,可李秀成却不顾而去。这些做法都使得太平天国的局势越来越糟。最后安庆失守,陈玉成也被苗霈霖出卖牺牲,整个上游落入湘军之手,使得天京直接暴露在湘军的面前。

李秀成到这个时候才追悔莫及。随着天京的陷落,李秀成也被俘身死,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根顶梁柱,他们一个擅打硬仗,一个擅长谋略。他们两人互相密切配合,就可以给敌人沉重打击,稳定局势。可惜到后期,太平天国的中央控制能力已经毁坏,两个人各自为战,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共存的时间里,两个人在配合上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盛极而衰,元气大伤。

天京事变期间,李秀成一直在金坛前线,没有参与事变,后来被派到皖北镇守桐城。而陈玉成也没参加天京事变,直到后来,跟随石达开入天京解天京之围。

天京事变过后,在石达开回天京主政期间,也就是1857年春天,李秀成通过捻军首领李昭寿收编了捻军盟主张乐行的百万军队,虽然这些军队战斗力很差,但是在天京事变中“失血”过多的太平军,因为捻军百万之众的加入,增添了有生力量。李秀成被封为合天侯,开始崭露头角。

1857年春,在石达开调动之下,陈玉成、李秀成在枞阳成立联军,大破清军,伏击陈定三所部,收复了皖北的舒城、六安等多个州县,这次胜利正逢太平军天京事后在各地战场接连败退,意义重大。

但是,天京事变继续升级,石达开1857年6月从天京出走,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

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是朝中无人、国中无将。

李秀成、陈玉成没有跟随石达开出走,继续留在皖北抗击清军。

洪秀全重新组织了中枢机构,让他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掌握军政实权,让他的姐夫钟芳理主持天京朝政,这些人能力平庸,并没有能力挽救石达开出走之后军事的颓废。

天京外围的重镇句容、溧水陷落,镇江、瓜州也先后陷落,天京城被清军围困。

在此情况下,洪秀全不得不调在天京附近的李秀成增援。1857年底,李秀成顺利地突围到高资的镇江吴如孝部,并且救出了洪仁发,全军返回天京。

因为出师顺利,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为副掌帅、蒙得恩为正掌帅、陈玉成为右正掌帅。

这样陈玉成、李秀成就和蒙得恩一道成为了太平天国中期的主要辅佐者。

在三个掌师中,李秀成的官职最低,但因蒙得恩年老多病,而陈玉成长年带兵在外,李秀成实际上成了太平天国中央的权力重臣。

李秀成觉得自己职高位重,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针,结果触怒了洪秀全,洪秀全取消了他的合天侯及副掌帅的爵位。后来迫于形势,没过多久又恢复了李秀成的官职。

1858年4月天京再次被围困。

1858年7月,陈玉成、李秀成分别以右正掌帅与副掌帅的名义,召集各路太平军召开第二次枞阳会议。

9月,陈玉成、李秀成联军在东西葛、乌衣、小店三破德兴阿,第二次击溃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天京危机暂时缓解。

因为攻克江北大营是太平军自天京事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洪秀全决定封赏众将领。恢复了金田起义后实行的五军主将制度,陈玉成与李秀成分别出任太平天国的前军主将和后军主将。

但是这就为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这时候,李秀成与陈玉成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陈玉成负责安庆和整个皖北的军务,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顺畅。这种分工是不公平的,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的战务,所以他就有机会把皖北各城的守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李秀成负责保障皖北和天京之间的交通,也就是镇守着江浦、天京的北大门,地域狭小,兵力比较少。只有自己的几千亲兵,还有那支他招过来的靠不住的捻军,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还未显露出来。

攻克江北大营之后,湖广总督官文强令湘军猛将李续宾32天深入太平天国占领区400多里,连克潜山、桐城、舒城等皖北重镇,直逼三河。1858年11月中旬陈玉成请求洪秀全派李秀成部驰援西线,陈玉成李秀成再次联手,获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李续宾部5000余人,收复失地,迫使都兴阿撤兵。但是在追击都兴阿的过程当中,李秀成主张稳扎稳打,而陈玉成主张趁势反攻湖北,攻克武昌。

两人意见不统一,李秀成消极怠战,导致二郎河战役失利,太平军和湘军在长江以北又重新回到对峙状态。

在洪仁玕的提议之下,洪秀全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德恩为赞王,并说“内事不决回王王,外事不决问英王,两事不决问天王。”

这引起李秀成的严重不满,功劳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封了王,自己既没有封王,也没有封地,而且不受洪秀全的信任,只占着滁州、来安、天长三座江北的城池.更为致命的是,李秀成驻守的三座江北的城池不久后全部沦陷,因为降清之后转投太平天国的的捻军头目李昭寿,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李昭寿降清后,故意当着天京派来监视李秀成的侍卫的面,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之书.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此后20天,洪秀全对他十分猜忌,不但扣留李秀成的老母妻儿为人质,还把中关的船只全部封锁起来,让困守在一江之隔浦口的李秀成左部彻底成为背水孤军,最终李秀成坚守浦口,没有投降。

这时候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亲笔写下了“万古忠义”四个字做成匾牌送到浦口,封李秀成为忠王。这时候李秀成虽然不敢对洪秀全不满,但是对干王洪仁玕和英王陈玉成已经有很深的矛盾。

封王之后,李秀成便投入到解南京之围的计划。1859年1月28日,李秀成离开浦口去安徽芜湖找他的堂弟李世贤,召集皖南各路太平军将领商讨解除南京之危的战略战术,参加皖南会战的各路太平军将领很多,有原东王杨秀清系统的杨辅清、黄文金,韦昌辉的亲弟弟韦俊,以及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人,会议制定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佯攻杭州,迫使江南大营分兵营救,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

干王洪仁玕在未通知李秀成的情况之下,命令驻守在安庆的陈玉成部参加围魏救赵的战役。当时,李秀成对于陈玉成的不约而至感到非常恼怒。从后来的战事可以知道,这场战斗即便是陈玉成不参加,以其他各部的力量也能获得胜利。但是,陈玉成兵团从安庆东进江南,让屡受打击的湘军在皖北站稳脚跟并开始战略反攻,直接导致天京城的西大门安庆失陷。

陈玉成带兵急忙忙地从安庆赶到江南,就是为了和李秀成抢地盘。

其实就在这一年,陈玉成与李秀成之间的矛盾已经白热化了。韦昌辉的弟弟韦俊为了躲避东王杨秀清的义弟杨辅清、杨宜清的追杀,由池州渡江想要投靠李秀成,结果引起陈玉成强烈不满,按照清朝档案记载,为支持韦俊,李秀成部与陈玉成部于和州地界展开杀戮,这场械斗杀毙数千人,陈玉成和李秀成差点彻底反目。

而这时候李秀成已经攻克苏州,李秀成有了自己的地盘。

陈玉成不想放过江南这块肥肉,于是专程由天京赶到苏州和李秀成商谈判,企图瓜分江南地盘。陈玉成说自己在江南无立足之地,意欲提兵赴浙江上游一带。浙江上游一带包括嘉兴为李秀成所控制,李秀成自然不同意。按照《苏台麋鹿记》记载,陈李闹得不可开交,迫使在天京的干王洪仁玕亲自跑到苏州来调停,最终以陈玉成在苏南获得丹阳而告终,这是陈玉成在江南瓜分到的唯一地盘,由他的叔父然王陈时永驻守。 即便如此,李秀成也非常愤怒,因为他感觉天王、干王、英王都在排挤他。

陈玉成李秀成联军攻克杭州之后,迫使江南大营分兵去救杭州,1860年5月,陈玉成李秀成联军以20万兵力的绝对优势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5月5日江南大营被击溃,随后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弟弟侍王李世贤兵入江浙,一举攻克苏、松、太、常、杭、嘉、湖江南的“六府一州”,大部分地区都囊入了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的腰包。

二破江南大营,使太平天国终于摆脱了长达数年的危机,并且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拥有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建立了以苏州、常州、松江、镇江为主体的苏福省和囊括浙江地区大部分府县的浙江天省。

1862年5月,在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的经略之下,攻克了包括浙江省杭州在内的九府七十县,当时清朝版图上的浙江,除了温州、衢州两座府城之外,只剩下龙泉、泰顺、庆元、瑞安、定海五个边远县城。太平天国获得了一块后期的根据地。李秀成因攻克苏州兵临上海而有了“国际声望”,因为他要直接和外国人接触。

但是好景不长,天王洪秀全又派下一个新的军事任务,要李秀成去北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克了北京,洪秀全、洪仁玕产生了试图趁机消灭清王朝的计划。

当然这个计划也不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只不过李秀成没有执行扫北的计划,按照李秀成自己的说法,他当时接到了江西、湖北很多地方武装起义的呈文,希望他前去收编。其中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李秀成对天王和干王都有所顾虑,担心他们对自己过河拆桥,而且此时的李秀成刚刚拿下苏南和浙江,急需兵源补充,他希望南征江西、湖北,来补充兵员和粮食。

1861年6月,李秀成到达湖北的武昌大冶和留守在德安的陈玉成部下赖文光隔江相望。然后,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危急,陈玉成率先返回安庆解围,李秀成无心恋战,几天之后率军东进,和他的堂弟李世贤去经略浙江了。

不幸的是,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太平天国因此失掉半壁江山,陈玉成被叛徒出卖,于1862年5月15日在河南延津被处死,李秀成成为陈玉成之后太平天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

这时候陈玉成与李秀成的恩恩怨怨才画上了句号。

可以说没有陈玉成与李秀成,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根本撑不到8年之久,但是由于天王洪秀全的盲目指挥和对自己亲戚的盲目信任,最终导致陈玉成与李秀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特别是分封王爷与地盘的时候,对李秀成严重不公平,导致李秀成自己攻略浙江之后,对太平天国的门户与最后的要塞重镇安庆的围困熟视无睹,导致陈玉成的被俘被杀。

陈玉成与李秀成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天王洪秀全与干王洪仁玕造成的,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亡。

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共存的时间里,两个人在配合上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856年发生的“天京事变”,是洪秀全根据密报“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而策划的事变,他通过这次事件除掉了东王杨秀清及党羽,天王实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军政教合一”,因这一“事件”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熔都因罪被诛杀,使最初成立的领导集团,只剩下洪秀全与石达开两人,结果石达开也于1857年,被迫带领部队与洪秀全分道扬镳。

天京事变确定了太平天国由此走向灭亡的趋势的拐点。此时陈玉成、李秀成等人担当了重任,使天京事变造成的被动局面慢慢有了缓解,出现了反弹。

陈玉成和李秀成他们在1857--1862年共存的时间里,太平天国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由于他俩都是军事家,都是优秀的将领,因此他们配合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合作使了太平天国的危局局面得到改观,获得了骄人的战绩:

如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大捷、等军事上的胜利,解除了敌人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缓和了天京危机。

在安庆之战中,由于李秀成没有按预定事件到位,导致安庆失陷,导致上万守城将士全部阵亡。表面上看安阳之战败,是由于李秀成误了时间,实质是天国失败大趋势已确定,由于陈玉成和李秀成等将领努力,才有好转现象,从规律上说好转是暂时的,反弹结束还是要回到趋势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