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刘邦是真英雄。
我们看历史的记载,也就是源于《史记》的记载,承蒙司马迁的艺术手法所赐,我们对两个人的初步印象就是,项羽叱咤风云,英雄无敌,到最后即便是失败了,也宁死不辱,自刎乌江。而刘邦就是个流氓无赖,自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外面吃喝玩乐,结识了一群狐朋狗友。到楚汉战争的时候,一打不过项羽就逃跑,连家人都不顾,根本就没有一点英雄的形象。
可是,楚汉战争最后还是刘邦胜利了。虽然外面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个结果里面看出一些东西。
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我们可以看到项羽这个人,叱咤风云,勇敢无畏。在整个秦末大起义中,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章邯纵横天下,到处击败起义军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抵挡秦军的进攻。在巨鹿,秦军包围赵军,而救援的诸侯军都做壁上观,没人敢与秦军交战,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个战争的关键时刻,是项羽带领楚军渡河。他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胜局。
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依然是所向披靡。刘邦经常让他打得到处逃窜。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带领三万骑兵大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险些活捉了刘邦,抓住了刘邦的家人。
直到垓下之战,项羽面对绝对优势的汉军,又被四面楚歌乱了军心,最后大败。就这样,项羽依然率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仅剩二十八名骑兵的情况想,依然和数千汉军进行战斗,三战三胜。最终在乌江边谢绝了老人渡江的请求,自刎而亡。
而对照一下刘邦。刘邦和项羽的对决是百战百败。不但是屡战屡败,而且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了他的无赖形象。比如说在彭城之战中,为了逃命,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女儿推下车。在项羽要烹他父亲的时候居然要分他一碗羹。最后,双方已经达成协议,中分天下撤军的时候,又背信弃义追击项羽,消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
这样一对照,项羽的英雄形象,和刘邦的流氓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为什么刘邦反而打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了呢?
其实,旁观者清。当时的韩信就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下掩盖的本来面目看得清清楚楚。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就这样记载着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韩信直接指出了项羽的为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背信弃义,残灭地方,百姓不附。说明了项羽虽然暂时强大,但是很容易就能够削弱,把他的优势变成弱势。
确实,如同韩信所说的,刘邦在这些方面要远远胜过项羽。在民心上,在楚怀王选择入关主将的时候,大家就这样评价。
“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项羽到处烧杀,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在地方攻下城市就坑杀所有的百姓。在百姓心中,项羽就是个杀人的恶魔,哪会亲附他。到最后,他逃亡的时候,他自己领地的百姓把他指引进了沼泽地就是明证。
在用人上,刘邦阵营里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都是从项羽那边投奔刘邦的。而项羽被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把自己的阵营搞得七零八落。
在为人上,刘邦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在失败面前,在亲情面前,在伤痛面前,都能够忍耐,不屈不挠。而项羽则一遇到挫折就丧失了信心,自暴自弃,自刎乌江。
我们可以从以上双方的种种表现看出来,刘邦才是真正的英雄,而项羽只是徒有虚名的英雄罢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刘邦是英雄!我之所以这么讲,不是因为胜王败寇,而是刘邦顺应了社会发展。
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帝王制)社会制度,用郡县制代替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宗族制,这应该在当时来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秦朝被灭后,项羽逆天道而行,又搞周朝的分封制,和他包括在內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国(王),开历史倒车,使一统天下再次沦为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时代,这是项羽军事上失败的根本原因。
政治上的倒退,导致了项羽军事上的失败。尽管项羽很能打仗,但政治思想出了问题,他喜欢打仗杀戮,但老百姓喜欢安居乐业,他喜欢当王封国,但却严重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封建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制度,项羽搞的那一套完全是倒行逆施,因而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和失败。
爱打仗、能打仗就把项羽当成英雄,那是小孩子的看法。英雄者,其行为一定要代表和符合天下道义,符合老百姓的意愿,能促进社会正义和进步。刘邦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尽管他刚开始屡屡败给项羽,但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众多豪杰的拥护和支持,所以他最后取得了天下,成了顺应历史潮流,老百姓齐声拥护的真正大汉英雄。
刘邦不是英雄,那我们今天的汉人还有什么骄傲和自豪?谢谢!
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中国的历代文人都是以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项羽出身贵族名门之后,刘邦出身草民小吏。项羽是复国,刘邦是造反。最遭儒家嫉恨的是,刘邦开国后不尊儒家而尊道家,儒家不骂你骂谁?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维护儒家的道统,这些文人就枉顾事实甚至编造故事,为项羽的残暴不仁进行辩护,甚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体现出这些文人学者为了自身阶层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学术底线。
众所周知,项羽喜欢屠城。就连对项羽充满好感的司马迁也不得不纪录下项羽的五次屠城,被杀无辜民众数十万,在文人眼里草民生命如蝼蚁,算不得生命。反观刘邦,杀了几个造反的功臣就被兴师问罪千百年。因为在文人眼里上等人是人,下等人死不足惜。
还有,项羽喜欢胁持人质。一次是胁持王陵的母亲,逼迫王陵投降。王陵的母亲大义凛然,让人捎话给王陵讲:汉王仁者,要王陵忠于汉王。为了免除项羽的胁迫,这位年过半百的母亲选择自刎。还没有咽气,恼羞成怒的项羽竟然残忍地将这位母亲烹杀。这件史实记录在司马迁《史记》的《王陵列传》中,可是,历代史学家竟无一人引用。再次是拿刘邦的父亲作为人质,要挟刘邦投降。历代史学家竟无一人抨击项羽的这种无能的卑鄙的行为,反而集体抨击刘邦的无情无义,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绑匪被美化,受害者被指责。试想,刘邦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表现出真情,就只能增加项羽胁迫的筹码,只有表现出满不在乎,其父才有一线生机。在这件事情上恰恰表现出项羽的无能与不择手段(这和当今宣扬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的强盗文化何其相似)。同时也体现了刘邦的智慧。
再有,项羽喜欢杀降。坑杀秦降卒20万,杀已降的子婴。关于前者,有的专家讲: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不足为奇;也有的专家讲《史记》记载不足为凭,坑杀秦降卒二十万,有些夸张,就算夸张,十万有吧,总之,坑杀降卒在这些文人眼里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是无名小卒,不值一提。至于杀子婴,则认为合情合理。
至于项羽几次以下犯上,文人们也都给予了谅解。例如,杀宋义,文人们认为该杀;杀楚怀王熊心,文人们也认为没什么,很正常。但类似的事发生在曹丕身上,而且只是禅让,他们的话语就变了,异口同声谴责曹丕。项羽违背盟约,在这些捧项羽的文人眼里也很正常。项羽残忍杀害曾经救助过他和项梁的秦郡守,文人们也都一笔代过不作任何评述,而对做同样事情的曹操则是骂声一片,因为曹操出生宦官家庭。
上述史实,都记录在《史记》里面,可是,文人们要么回避不谈,要么轻描淡写、甚至给予理解同情和接受。
此外,项羽并非自刎乌江。千百年来人们都已经接受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所谓历史,其实,项羽自刎乌江之说,只在《项羽本纪》中有记载,是司马迁采用了民间传说写成。同样是《史记》,在《刘邦本纪》,以及灌英等人的传记中都明确记载了项羽根本没有到乌江,而是在远离乌江的定远城东被杀。
早在1985年,计正山先生就在《光明日报》发表相关论证文章,说明项羽之死的真相。2007年,冯其庸先生撰文,更加进一步的论证。他们的结论都否认了项羽自刎乌江,认为项羽根本没有到乌江,的确是在远离乌江一百一十公里的定远城东,被汉军斩杀而死。他们的主要依据都是来源于《史记》中的史料,与实地考察。民间传说项羽自刎乌江,是汉初不被重用的儒家编造的故事,为的是渲染项羽的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从而衬托刘邦的小人色彩。
现在许多学者专家的讲座中,仍然延用了来自《史记》的民间传说,回避了同样是来自《史记》的历史真实信息。学者的学术研究,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既不献媚于权势,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塑造历史人物,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我们不能拿《三国演义》当历史,同样也不能拿《霸王别姬》当历史。
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一个是勇者,一个是智者,两人联盟最历害,自私自大失去历害。谢邀请!
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项羽之所以灭亡,是他以暴抑暴,人民不欢迎他。刘邦虽然弱一些,但是心地宽厚,有容人之量。韩信本来已经是项羽的人,但是得不到重用,就像张本智和一家一样,只好另寻高就。如果当初项羽肯拜韩信为将,恐怕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刘邦也是卸磨杀驴的主,兔死狗烹都是它干的。
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丝语观点:如果是从正面交锋,项羽厉害;从成王败寇的角度,刘邦厉害!
1)、在秦末农民起义与秦军对处于僵持,各路义军畏缩不前的时候,正是项羽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以破釜沉舟的无畏与果敢率领数万义军与近十倍与自己的秦末名将章邯、王离带领的40万秦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关乎义军生死存亡,甚至整个战役走向的大决战,一举消灭王离的20万秦军,迫使章邯统领的20万秦军降的降,逃的逃,扭转了整个战争的不利局面,奠定了秦末农民起义胜利的基础,加快了秦朝灭亡的步伐。
如果巨鹿之战没有关键时候项羽的义无反顾和挺身向前,如果当时项羽也像其他各路义军首领一样在40万秦军面前观望等待与胆怯畏缩,就不可能打开僵局,整个农民起义就会陷于被动之中无法扭转。从这一点上说,项羽就比当时其他所有的义军将领和刘邦有担当、敢作为,比他们都厉害。
2)、在彭城之战,项羽凭借自己麾下仅有的3万之师,打得刘邦统率的56万大军丢盔卸甲,一路溃败几乎全军覆没。
在那个双方参战人数和主将义勇、智慧左右和觉得战争胜负的年代,当双方参战人数对比悬殊,甚至一方的参战人数是另一方的十数倍的时候,那么,作为势弱的一方,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主将的勇与谋。因此,可以说彭城之战正是靠项羽的勇谋取得了彪耀历史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果项羽和刘邦可以调换个儿,刘邦只会输得更惨,败得更切底!
3)、尽管楚汉相争最后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项羽绝不是输在与刘邦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智勇之上,而是输在当年鸿门宴上一时心软及一念之差上,输在自己手下没有张良、韩信等那样的忠勇之士上,否则,楚汉相争真的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因此,如果硬要给刘邦说一句可以挽回一点颜面的话,只能从“成王败寇”的角度和立场说:败了就是败了,不管你曾经怎么地厉害,败了还是败了!
事实正是如此!也就是如此!服与不服都不行,仅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