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是很少会出现在尿液中的。
临床上做尿液常规检查时,如果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24小时尿内蛋白超过150mg,可考虑为蛋白尿。
导致蛋白尿的原因,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一、生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没有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只是尿内短暂出现少量蛋白质,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烧时、精神高度紧张等造成肾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一般去除诱因后可自然好转。
二、病理性蛋白尿主要指各种肾脏及肾脏外疾病所导致的蛋白尿,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肾炎、溶血性贫血、肾毒性药物中毒(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重金属中毒(汞、镉、铋)等。
有些泌尿系的急性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结石引起尿道出血等,也会出现蛋白尿。
出现蛋白尿的原因非常多,如果是短暂的蛋白尿考虑是生理性为主;如果拉尿时,出现很多泡泡,且泡泡张力大,需要很长时间才破,且反复查尿常规都出现蛋白尿,考虑是病理性蛋白尿,建议继续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及时治疗。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正常人的尿液里面不应该有蛋白的,蛋白是很珍贵的营养物质,尿液如果有蛋白,那么蛋白就会流失了,所以人体的肾脏是不会允许蛋白溜走的。
但如果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者电负荷屏障改变,会导致蛋白漏出,漏出还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肾小球这里漏出,下面的肾小管会接住并且重吸收,重吸收回人体还是可以的。但如果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超过限度了,那就会有蛋白最终出现在尿液中。
虽然说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有蛋白尿,但其实某些生理情况下也会有少许蛋白尿,比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刺激性,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蛋白尿。但这种蛋白尿一般都是暂时的,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过几天复查尿常规就会发现尿蛋白不见了,恢复了,不需要治疗。
而病理性的蛋白尿主要是肾脏的疾病引起,多为持续性蛋白尿。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比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等,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等疾病也会继发肾小球损害,也会导致蛋白尿。曾经有一个高血压十多年的患者,突然发现自己小便泡沫很多,去医院一查,尿蛋白阳性,考虑是高血压肾病,这都是高血压没有好好控制的后果,导致了肾脏损伤,才出现的蛋白尿,如果不进一步治疗,将来可能发生尿毒症的。
此外一些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重金属中毒、药物影响等等都会导致肾小管病变,肾小管病变后重吸收蛋白能力下降,也会导致蛋白尿。
另外,当血液中蛋白增多时,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也会出现蛋白尿,比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的患者。
总之,尿蛋白是不正常的,必须进一步检查,找到导致肾脏病变的原因,才能具体治疗。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肾损害,一定要控制血压、血糖才行。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含有蛋白质。要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尿液中是检查不到蛋白质的。因此,当出现蛋白尿时,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信号。
第一
引起蛋白尿最常见的疾病是肾脏病。
肾脏是由千千万万肾小球、肾囊、肾小管所组成的“肾单位”构成的,通常肾小球仅能滤过微量分子量小于四万的低分子蛋白质,当它通过肾小管时,又大部分被再吸收回去,因而用常规的蛋白定性试验是查不出尿中的蛋白质的。但患了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郁血等疾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及肾小管重吸收低分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因而可在尿中查到蛋白质。
当肾脏感染了病毒细菌或药物中毒后,也会引起肾小管上皮损害,影响重吸收功能,使尿液中产生蛋白质。
高血压性肾病时也可产生蛋白尿。
第二
蛋白尿并非全是肾脏疾病所致。
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之前尿中也会出现蛋白,世界著名的弗兰宁汉研究中心对一千五百名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患高血压的病人有蛋白尿的要比其他人高三倍,有蛋白尿的人死亡率比一般高血压者高二至三倍。
因此,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肯尼尔教授指出,蛋白尿反映了广泛的血管损伤,他建议至少每二年查一次尿,以便及早发现血管病变。
第三
当人体许多部位感染发烧时,尿中也可出现蛋白。
因为发热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肾小球内易于滤过。
这种蛋白尿称为热性蛋白尿,或称功能性蛋白尿。热度降低之后,尿中的蛋白也会随之消失。
第四
除了病理性因素外,剧烈运动、寒冷、情绪过度紧张,注入低分子蛋白或蛋白质摄入过多,也会使尿中出现蛋白。
不过,这种蛋白含量甚微。医学上称为生理性蛋白尿。
因此,发现了蛋白尿,并不一定说明有肾脏疾病、不可自己妄加臆断。应请医生结合病史,体症、全面综合分析后作出正确诊断。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72)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我们知道,蛋白尿往往预示着肾脏病变。蛋白尿如果不加以干预,就可能渐渐地发展为可怕的尿毒症。
在临床上,蛋白尿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指的是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液中暂时出现蛋白质的现象,它是一过性的,尿蛋白含量不超过0.5g/24h。出现生理性蛋白尿的原因有:高蛋白饮食、精神刺激、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情况。
病理性的蛋白尿原因有: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还有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导致病理性蛋白尿。
出现了蛋白尿,要及早去医院查明原因,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除了配合医生使用药物以外,还要控制饮食。饮食上需要限制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具体摄入量应根据肾脏病变程度及身高体重等参数进行计算,需要找临床营养师或专业医生。
对于蛋白质,建议尽量选取优质蛋白质食用,以鱼虾、瘦肉、奶制品这样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为佳,避免大量食用大豆、豆腐等植物蛋白质,以免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
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尿蛋白是尿液检查的一项内容,当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可以认为是尿蛋白定量实验异常,定性实验常用(+)表示,引起尿蛋白阳性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是在剧烈活动、妊娠等因素作用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尿液中出现的蛋白质,一般不超过(+),定量多<0.5 g/24小时。
2.体位性蛋白尿,也叫直立性蛋白尿,是人在立位时局部因素引起肾脏被动充血所致,在晨尿中无蛋白,较长时间站立后尿中蛋白量增高,而平卧后尿蛋白又减少或消失。
二、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损伤时,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的滤出量加大,肾小管不能将滤出的蛋白质完全重吸收,使尿液中出现了蛋白尿,常以清蛋白为主,蛋白质排出量常>1g/24 小时,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情况。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的功能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蛋白尿,通常以a、β2微球蛋白为主,清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蛋白排出量常<1g/24小时,多见于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和肾小管都有受损,尿中会出现小分子和大分子量的蛋白,多见于慢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糖尿病型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4."溢出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都正常,但是由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异常蛋白质增加,这些小分子的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而产生了蛋白尿的发生,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5.组织性蛋白尿,是受炎症中毒或药物刺激,肾小管对T—H糖蛋白的分泌量增加或组织破坏,释放入尿液中的蛋白增加所引起的蛋白尿。
另外,肾脏以下的膀胱炎、前列腺炎等泌尿道疾病,会产生大量脓液、血液、黏液等含蛋白质成分物质,也会引起尿蛋白阳性的检查结果,就是所说的假性蛋白尿。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西安市胸科医院 熊朝刚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专业,在弄清楚蛋白尿的原因之前,首先应该知道蛋白尿是如何产生的。在我们的血液里有大量的蛋白,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大量中高分子量的清蛋白和球蛋白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少量的低分子量蛋白可以通过滤过膜,但可以通过肾小管重新收作用重新进入血液里面,尿液里面不会检测到蛋白。但是当肾小球滤过膜出现问题,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减弱,血液里的蛋白就会进入输尿管,进而排出体外,导致低蛋白血症,出现水肿、心衰等一系列症状。
因此,对肾小球和肾小管有损害的疾病都可产生蛋白尿。
一、肾小球疾病:这种蛋白尿叫做肾病性蛋白尿,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较多,比如慢性肾炎、膜性肾病、急进性肾炎等。但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蛋白尿也日益增多,比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二、肾小管疾病:在感染或中毒的情况下,会出现继发性的肾功能损害,此时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比如:感染性肾盂肾炎、药物导致的肾毒性不良反应等。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药物导致的肾损害,抗感染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磺胺类药物及多粘菌素等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或坏死,产生蛋白尿。一些中成药,马兜铃、木通也可以导致很严重的肾损害,可出现肾小管蛋白尿。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混合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等情况。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