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我觉得这很不靠谱,大家如何看?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看战争发生的时代。在过去很早的时候,当时的参战人员少,战争规模小的情况下,会出现大将单挑的情况。到了后来,参战人员多,战争规模大的情况想下,大将单挑的情况就相应减少了。
这种情况是与大将的个人勇力对战争的影响力有关的。比如,在最初人数少的战争,将领的勇力对战争胜利的影响就占很大的比重。这个,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战争看出来。在日本的战国初期,人数少的战争中,经常会出现自报家门,然后进行单挑的场面。这种战争程序,就是从中国古代的战争程序流传下来的。
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使得大将的功能从勇力拼杀转到指挥方面。大将的安危,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所以,大将一般是不会直接到第一线拼杀的,更不要说单挑了。
不过,在战争时,也会有这样的时候。为了提振己方的士气,压服对方,双方会出动一些精锐的勇士,在战前单挑。在楚汉战争中,在成皋前线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在后来的唐代,还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这件事记载在《新唐书薛仁贵传》中,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当然,除了这些一般情况,有时候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在古代,由于指挥通讯手段的低效,越是规模大的部队越难指挥。这个时候,大将就有可能发挥自己的勇力方面的作用,突入敌阵,搅乱敌人的阵型,制造混乱。
在古代在战争中,如果军队发生不可控制的大混乱,那这场战争基本上就失败了。即便是人多也无济于事。比如三国时代,关羽在白马之战中,就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了对方的大将颜良,致使袁绍的军队大败。
在有的时候,面临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有的大将也会亲自上阵,来挽回不利的局面。比如在郾城之战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岳飞亲自率领四十名骑兵突入阵前。当时的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家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用马鞭抽开霍坚的手,说:“非尔所知。”遂率领亲兵战斗在阵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下面的官兵见岳飞亲自出马,勇气百倍,终于打败了金兀术的主力,夺取了郾城之战的胜利。
在明末,清军绕道入关,进攻北京。袁崇焕率领关宁军千里回援,在北京城下与清兵进行了一场血战。袁崇焕亲自上阵,战罢,袁崇焕身上穿的衣甲上中的箭如同刺猬皮一样。这些都是由于特殊情况,大将亲自上阵的特例。
因此,在古代大将相互间的单挑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这种情况慢慢的消亡了。
当时,在艺术作品里,比如小说、影视里,为了增加可视度,提高艺术作品的观赏性,增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会进行一些大将单挑的情节描写刻画。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里,大将单挑的场面比比皆是。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温酒斩华雄的场面,至今还脍炙人口。这种描写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我觉得这很不靠谱,大家如何看?
看到这个题目,我倒是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话说万历年间,东倭大举进攻高丽王国。你想啊,东倭既然敢跨海作战,对于战争结果肯定是十拿九稳的。果不其然,几番攻防之后,高丽方面就扛不住了,赶紧向大盟爸爸求救。
大盟爸爸对这个儿子向来是十分看重的,绝对不允许别人欺负他。当然了,爸爸打儿子不能算欺负,只能叫教训。于是,大盟爸爸就派大军千里驰援,以救儿子于水火。
东倭这边一看高丽的爸爸来了,暗骂一声:什么玩意儿,打不过就请家长啊,这算什么本事!不过,骂归骂,该有的准备还是要有的。
第二天,双方列阵城外,各个摩拳擦掌。大盟这边兵多将广、武器精良,又有火铳若干;东倭这边满怀报国之情,准备拼死效忠武士道。
战鼓擂响,战争就这么开始了。忽然,东倭这边窜出一骑,身披盔甲手持宝刃,来到了两军阵前。大盟这边可没见过这个场面,一时间不知措施,便想看这家伙准备干什么。
只见这人喊道:吾乃东倭国大将川钢板,尔等大盟鼠辈,谁敢与我一战!
大盟这边顿觉智商受到了侮辱,马上命令前排弓箭手、火铳兵进攻。刹那间万箭齐发,铳声如雷,川钢板同志变成了马蜂窝。大将身死,东倭大惧,转身逃跑。大盟擂鼓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帮儿子平了事。
为什么川钢板将军会单枪匹马挑衅大盟?原来啊,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倭人如获至宝,并将其视为谋略兵书。对于书中描写的单挑场面,更是深信不疑,认为大陆人打仗都是这么打的。
然后。。。。
唉!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我觉得这很不靠谱,大家如何看?
古代大将单挑有一个专用名词“斗将”,这个还真有,但是并不是常规战术,几千年历史中正史记载不过百余,很多名将单挑并不出彩,也根本不会去单挑,但也有很少一部分武将自持武艺娴熟,有单挑斗将之举。
正史记载最早的斗将记录在春秋时期,清代考据家赵翼的《陔余丛考》就举了很多古代斗将的例子,其中说《左传》里有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现存的《左传》并不能找到两人的厮杀记录。因此这个还是比较存疑的。
《汉书》中则记录了项羽曾经要找刘邦斗将的事情,但是精明如刘邦怎么会答应呢?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派遣勇士阵前挑战,结果刘邦并不按套路,直接让射手楼烦一箭射死。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是有很多斗将之举的,但实际上明确记载的只有2起,关羽和庞德单挑,结果被庞德射中关羽面额,出自三国志。另外一起出自《英雄记》,吕布和郭汜有一场单挑,吕布刺中郭汜手臂。除此之外,关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应该是疑似斗将单挑的,因为实际上关羽不可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时候,冲到孙权麾下,曾经“叱孙权下战”应该也是想要斗将单挑的,孙权自然不敢答应。
斗将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割据势力太多,军队势力不大,个人勇武就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比较出名的有《后周书》记载侯莫陈崇单骑突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晋书》记载平先力战陈安,夺其矛而还。《南史》记载陈庆之之子陈昕击败北魏骁将宝乐,魏军大溃。《旧五代史》后唐周德威生擒后梁陈章、叛将单廷圭。《新五代史》记载李存孝二马错蹬之际生擒邓季筠。
隋唐、两宋、元明清就更少了,但也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斗将。《隋书》记载史万岁和突厥将领斗将,斩其首而还。最过精彩的是秦琼和尉迟恭,演义中有尉迟恭救驾的描写,实际历史上也有,《旧唐书》记载单雄信单骑追击李世民,尉迟恭力刺单雄信下马。还是李世民被刘黑闼部将高雅君追杀,唐将潘毛将其刺于马下。《新唐书·秦叔宝传》中记载每次若有敌将夸耀武力,李世民就派遣叔宝出战,往往都能斩首而还取得斗将胜利。《新唐书·薛仁贵传》征高句丽时期,唐军被高句丽善射者射死十几人,薛仁贵单骑出战将其生擒而还。《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大战太行山,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
由此可见,古代两军对垒,大将先单挑有一定的可能,但首先基本不可能一军统帅亲自出战,也就是说即使单挑失败,也并不至于一败涂地,士气低下是一定的。而且这种模式是越来越少的,最盛行的时候,也是不常见的,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的百年之中也不过2起,可见和电视剧中次次都是大将出来单挑是虚构的。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依靠个人武艺,历史上很多武将实际上武艺并不高强,白起、韩信是当之无愧的名将,但其依靠的是军事才能和统帅能力而不是个人武艺。姜子牙一直是武庙中的主祭,其也不会武艺,不会法术但其军事鼻祖的称号并不是这些而得名的,最早的军事理论《六韬》就是姜子牙的著作(存疑),可见真实历史上的姜子牙是依靠军事谋略才一直被人所敬仰的。
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我觉得这很不靠谱,大家如何看?
临阵斗将这种事,历史上不是没有,但绝不多,不会像《三国演义》上面写的那样,一开打,双方将领先出来单挑一阵,没有意义。
《曹刿论战》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冷兵器时代,两军作战,比的是双方士兵的士气,将领的个人勇武对战争不起决定作用。
中国古代的战争大多为城池争夺战,在争夺城池过程中,守城的一方靠着城高墙厚,配合守城武器,古代城池一般还有护城河,守城的一方没有必要斗将。攻打城池的一方,想拿下城池,必须要过护城河和城池这一关,这就需要攻城武器和大量的人员生命去填补,个人的勇武根本发挥不出作用。
斗将一般多发生在野战,大战在即,双方摆下阵势,斗将就像战争的预热一样,胜得一方可以提升士兵的士气。从历代武将的武器可以看出,最初用的矛、戟、槊、大枪等都是超长兵器,这种超长的武器在战场上很难使用,对大范围的敌人很难造成杀伤力。但是这种武器用于斗将就十分有效,双方将领对冲,只要能接触到对方,总有一个人会被捅下马。所以,从武器的配置上可以看出,斗将是存在的。
到了宋朝以后,这种超长武器逐渐被淘汰。一是由于宋朝的崇文禁武政策,导致武将的衰落,更多的人都去做了文人,再加上这种超长武器难学,武器也比较难制造,所以被世人淘汰。另一方面,兵法阵势的日益成熟,兵种的配合更加密切,降低了武将门槛,一般文人也能带兵打仗。这一状况也导致斗将这一现象,越来越难发生。
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我觉得这很不靠谱,大家如何看?
当然是真的啦。“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人的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中华大地上的人都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要尽量减少伤亡,所以古人打仗时都是武将单杀决定胜败。
“高挂免战牌”大家一定听过这句话,这是《封神榜》里的一大特色。说的是,如果有一方感觉实力不如对方时,就可以在城墙上挂起一块写着“免战”二字的木头牌子。这样比较强势的一方至少在七天之内,是不可以再攻打弱势一方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口的增加,一些老旧的传统都被后世丢掉了。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没有人再相信“免战牌”了,但是减少双方人员伤亡还是大家公认的,这其中当然也有一些原因:
1、古代战争讲究“师出有名,行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众”。对战双方都说自己是仁义之师,因此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讲述自己的理由,劝对方投降。
当然双方谁都不会投降的,这时就需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了。如果两军人员同时出战就会导致伤亡惨重血流成河,这样还谈什么“仁义之师”。另一方面“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战胜了,自己也会元气大伤。
因此,以双方武将出场单打独斗论输赢,就成了古人公认的规矩了。
2、古代的城池都是以本城的青壮人员为士兵的,这样以来无论是守方还是功方都要对这些士兵有所顾及。
因为这些士兵的父母、亲人都在这座城里,如果守方不爱惜他们,那么士兵的亲人就要造反了。如果攻方太过狠辣,那么即便他取得了城池,也很难得到百姓的拥护。
为了能够很好的占据城池,无论是守方还是攻方都必须要爱护士兵生命,以单刀独斗的方式尽量减少伤亡。
古代两军对垒,真的是大将先单挑吗?我觉得这很不靠谱,大家如何看?
在影视剧里面,古代战争往往都是大将先火拼,然后根据大将输赢决定是否发动进攻,赢了就发动进攻,输了就鸣金收兵。这绝对是扯犊子,是说书人为了突出某些英雄故意设置的情节。
大将先打,士兵们跟着看热闹,这不科学,也不具备军事谋略,匹夫之勇,如何能够决定战场的胜负。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两军交战,如果一方将军中正好有一位万夫莫当之勇的勇士,这怎么打?那摆明另外一方直接认输就行,还打什么呢?一个人就把对方大将全部秒杀。
两军交战,真实情况应该如何呢?
古代真实战场应该是在战斗发起之初,往往是将领带着士兵,然后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向敌营,古代是冷兵器时代,大将的士气往往影响士兵的士气,所以将军们往往都冲锋在前,气势喧天,当然敌军也是这样,冲在最前的就是大将,所以最先比拼的往往都是最厉害的将军们,他们武力值最高,往往军队长官也给他们匹配最好的坐骑,所以他们在远远重逢的时候,他们冲在最前面,最厉害的敌我将军最先打起来,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他们绝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团军冲锋,再厉害的将军,在千军万马之中也是难逃厄运的,毕竟好手难敌四枪,至于现在“千里走单骑”的传说,这些都是评书人创造出来的英雄角色,满足大众对于英雄的胃口而已。
至于小说和戏剧里面某场战争为了赢得胜利,而请某个武艺出众的将军上阵杀敌,挽回败局,这里我想说,请他们绝不是为了他们个人的武力,而是为了利用他们带兵的谋略和治军之道,任何个人的武力,在冷兵器时代都是沧海一粟,逞匹夫之勇必然消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说书时添油加醋,这是为了吸引听众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兴趣盎然,个人英雄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放心,两军阵前,没有傻子主帅愿意设擂台打擂,除非双方并不愿意打这一仗,所以派两个将军试试乐呵乐呵。
记住,大将比拼,绝对不是古代战争的原貌,战争的原貌一定是集团军冲锋!
匹夫之勇,只是徒增伤亡而已,决定不了战争的走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