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自秦汉以来,中国有400多位皇帝,刘邦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既没有家世背景,也没有治国之才,仅凭平民之身,竟然在短短七年时间就夺得天下。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史书记载,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于公元前209起兵,当时已经47岁了。在起兵前,刘邦的人生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两本书的记载都基本上相同。从书上记载来看,刘邦在起兵前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出生前有异,是母亲和神生下的刘邦。

二是,刘邦面貌有帝王之相,平时仁而爱人,乐善好施。而且不喜欢干活劳动。后来当亭长后,和下层官吏关系很好,喜欢酒色,还不给钱。

三是,见到秦始皇的排场,羡慕不已。

四是,因为一句玩笑引起吕公的注意,把女儿嫁给了他。

五是,有相者说他一家贵不可言。

六是,送壮丁去骊山,半道放走壮丁,斩白蛇起义。

七是,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刘邦自许,并且吕后说他头上有云气,能够找到他。

八是,陈胜起义,萧何曹参推举刘邦为沛公,起兵造反。

看了这一段刘邦的描述,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水浒传》里的宋江。剥开史学家写的历史里那个流氓无赖的形象,一个深谋远虑,用心深远的刘邦就站在我们面前。

历史上想把刘邦写成天命所归的形象,所以,给刘邦增添了很多的神秘的光环。比如他母亲和神生下了他之类事情。而且把刘邦写成无赖的形象,也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刘邦根本就不是一个秦国的良民。作为一个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已经烙进了他的心里。因此,他才不愿意去作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去为生活而奔波。

在他长大以后,他就如同宋江一样,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平时注重交往结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而且看到秦始皇的气派,更是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树立起帝王的野心。

于是,他就开始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为了掩盖自己的行动,他故意用好酒好色,行为无赖来掩盖自己的行为。但是,在背地里他也会给那些人以补偿。比如他喝酒不给钱,可那些欠账的酒店收入加倍,老板也知道怎么回事,也就不再要钱。

有的人也能够看出中间的门道。吕公见多识广,一看见刘邦的做派,就知道他的志向,这才会一见面,就把宝贝不得了的女儿嫁给了刘邦。

在舆论上,刘邦也故意放出风声。不管是母亲生他的异事,还是看相者说他贵不可言的事情,用来给平民百姓造成他非凡人的印象。等到送壮丁去骊山的时候,刘邦看时机已经差不多了,便决定起兵。当然,起兵的人员就是这些壮丁。

如同陈胜吴广起义一样,刘邦也利用同样的手段。先是利用逃跑人多,剩下的人受惩罚的借口放了大家,来吸引一部分坚定分子跟从自己。然后用斩白蛇的手法,宣扬自己是赤帝之子,来坚定大家取天下的决心,最终团结了十几个人。

有了自己的队伍,刘邦就在山里等待时机。为了扩大影响,又利用秦始皇造势,利用吕后造势,一步步把自己包装成天命所归的样子。直到沛县起义时,刘邦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数百人。

等到秦末大起义的风暴刮到沛县的时候,刘邦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内有萧何、曹参为内应,外有刘邦兵力做主力,加上多年的舆论宣传,一个为民请命,天命所归的刘邦就横空出世了。

在刘邦里应外合夺取沛县后,被大家推举为沛公。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有了自己赖以夺取天下的班底。刘邦终于开始了他夺取天下的行动。经过多年奋斗后,刘邦终于建立了汉朝,开启了中国一个辉煌的朝代。

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前半生,是一直为他的夺取天下而努力的。在这几十年里,他默默无闻的团结那些有志的人才,做着灭亡秦朝的努力。他在沛县当亭长的阶段,笼络了象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等大批的将相之才,在舆论上做足了文章,终于等到了天下有变的那一天。

所以说,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就能够看到那个表面啷当,内心精明的刘邦,知道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苦心。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刘邦凭三尺剑取天下,从一介平民登上皇帝宝座,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刘邦的一生,说明了一个现象,但不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时候学习是没有用的,不学习一样有饭吃,而且吃的很好。

但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潜质,同时要有合适的时机。

正如题主所言,刘邦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帝王,但也不是唯一的。但刘邦能够取得天下,的确是个奇迹。

《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沛县发动起义响应陈胜。时年,刘邦四十八岁。

根据题主的意思,就是刘邦在起义之前,究竟在做什么呢?

01

刘邦的家世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出生于普通的农户家庭,从小就不愿意从事一般的农业劳作。

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为人豁达,只喜欢喝酒,爱好美女。

刘邦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个弟弟刘交,但有说法不是他的亲弟弟。

刘太公不很喜欢他,训斥他为”无赖“,说他不如他的哥哥能干、会过日子。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从不当回事。

02

善于交往

少年刘邦仰慕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就去大梁想投在他的门下。但此时,信陵君恰恰死去了。而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此时为魏国外黄县令,招徕门客,刘邦听说后,就投奔到张耳门下。后来,刘邦时常到外黄去看望张耳,也与张耳成为了好朋友。

秦朝灭亡后,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被陈馀击败,就投奔了刘邦。刘邦还把长公主鲁元公主嫁与张耳之子张敖,成为了儿女亲家。

成年后的刘邦,在沛县做了泗水亭亭长,跟县里的官吏们混的很熟,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

刘邦喜欢交往,跟萧何、曹参、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周昌等人,都混得很熟,而且交情很好。这些人在刘邦起兵后,都追随他,成为他的铁杆兄弟。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也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当时,萧何、曹参都是县里的官吏,而且名声很不错。

刘邦、樊哙等却类似于地痞无赖之类的社会小混混,但他们依然相处得很好,交往密切。

用今天的话来说,刘邦就是黑白两道通吃,这也集中反应了他非凡的个性。

03

胸有大志

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游的车驾,发出“哇塞,大丈夫就该这个样子哦”的感叹。先有心动,才会有行动。

刘邦仅仅比始皇小三岁,他不相信做人的差距咋就会这么大。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这是刘邦成功的原因之一。

幸运的是,上天给与了刘邦机会,刘邦也抓住了这一百年难遇的机遇,成功上位了。

一切皆有可能,有信心、肯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或许就会成为可能。

但风险也很大,机遇和成功的概率都很小。绝大多数时候,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

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是他的出生地。

这一年,以楚国的历法计算,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历法计算,是周赧王五十九年;以秦国的历法计算,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再无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刚刚四岁,与母亲赵姬一道在赵国首都邯郸做人质。

刘邦本名刘季,也就是刘三的意思,他家在沛县丰邑算是平民中比较富裕的。刘邦父亲刘太公,也就是刘大爷,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属于有人缘,也有一些名望的父老。

刘邦的母亲刘媪,也就是刘大娘,没什么文化,但很不一般。刘大娘的不一般,跟刘邦的出生有关。刘邦的家乡丰邑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池塘水洼。据说有一天,刘大娘在水塘边休息,困顿睡着了,忽然之间雷电交加,阴云密布,刘大爷担心媳妇,一路找到水塘边,再一看,不得了,只见有条龙正盘绕在刘大娘身上。刘大娘回家不久,便有了身孕,而与龙神交生下的男孩就是刘邦。

这样的神话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有史家认为,刘媪与龙神交或许隐藏着另一个真相。战国时代,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算不上伤风败俗。在古人眼中,龙也雾也,龙就是雾,刘邦的家乡丰邑又多低洼水塘,十分便于野合,所以刘太公看到的并非是媳妇与龙神交,而是浓雾中与汉子野合。

刘邦有可能是野合私生子,这一点从他与两位哥哥在性情上的天差地别,似乎也能看出一丝端倪。刘邦的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性情都似刘太公,老实本分,勤劳肯干,善于经营小日子,唯独刘邦,自幼贪玩好耍,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始终没兴趣,更厌恶耕作一类的农事。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推测下来,幼年的刘邦应该如同当时千千万万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时而识字读书,时而游戏玩耍。

幼年的刘邦有个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同里同乡的朋友,也就是后来一生追随刘邦的卢绾,大汉建国后,此人被封为燕王。

史书上记载,刘邦与卢绾出生那天,里中的父老乡亲都以为美谈,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两人一起长到十来岁,开始一道学习识字写字时,里中的父老乡亲见这两个孩子意气相投,相亲相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据说,今日丰县尚有“马公书院”遗址,此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

由这一历史细节可以看出来,刘邦童年、少年时代,既不是穷苦孩子,也不是遭人厌烦的野孩子。他应该受过不错的教育,性情也不像后来那般吊儿郎当、桀骜不驯,相反很是知书达理,懂规矩。

有史家认为,刘邦的少年时代跟成年之后判若两人,主要跟因为刘邦晚熟。刘邦的一生,该来的的确都来得有些晚,三十四岁才出仕,三十七岁才结婚,四十岁才生子,四十七才起兵。

因为晚熟,心智性情尚未发展起来,加之有可能还遭到了老师严厉的管教,所以少年时代的刘邦看上去很循规蹈矩,也有一些压抑。刘邦后来一生藐视儒生,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或许就跟他少年时代遭遇的压抑、不快乐相关。

在刘邦所生活的战国末年,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就算正式成年了,这意味着必须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了,与此同时,也拥有了入仕为吏,征兵从军的资格。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这一年刘邦满十七岁,正式进入成年时代。在秦国,这一年是秦王政七年,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已经做了七年的秦王。

按照刘邦的家庭出身以及少年时代的表现,已经成年的刘邦走上仕途正道应该不难。

当时县乡一级的小吏,走的是先推荐,后选拔考试的程序。乡里推荐的标准一般有两条,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的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这两个条件,刘邦当时都是具备的,而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这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刘邦而言,也不难。

然而,轻而易举能走上的仕途正道,刘邦却没有走,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性是刘邦不安于现状,不想过早地被体制内的工作栓死。

那成年后的刘邦去干了什么呢?

战国时代,民间任侠风尚十分流行。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仗剑走天涯,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简单说,战国侠义男儿都好做江湖好汉。

那时候,天下名声最响的仁侠偶像是魏国“窃符救赵”的信陵君。

刘邦极度崇拜信陵君,所以成年之后,他走上了任侠之路。

刘邦的任侠之路,开始与丰邑乡间, 那时候他主要是带着乡里间的一帮狐朋狗友到处厮混;之后刘邦进城,归附在沛县头号任侠王陵门下,奉其为大哥,四处游走;再后来,刘邦干脆远走,追随昔日信陵君的门客,当下最具名望的仁侠张耳去了。

刘邦追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一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225年之间。

这期间,天下发生了不少大事。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刚成年时,秦王嬴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秦国攻灭六国的步伐因此加快。公元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公元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国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公元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城;公元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王魏假投降。

秦国灭掉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而张耳的老巢外黄县正在砀郡之内。

秦朝一向视仁侠、游侠为民间不法势力,打击的力度极大。外黄成为秦国领土后,昔日的外黄县令张耳随即遭到通缉,张耳只好逃离魏国,隐姓埋名,在本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隐匿起来。

张耳狼狈而逃,小弟刘邦在任侠的道路上自然也没法混了。

于是乎,已过而立之年的刘邦回到了故土。

然而,刚回来不久,公元前223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熊启元年,秦将王翦、蒙武统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军兵败,楚王熊启死,楚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刘邦的家乡沛县成了秦国的领土。

家乡政权交替,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正在建立,已经三十四岁的刘邦该何去何从呢?

当时,摆在刘邦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做任侠,到处厮混,代价是必遭打击,落个亡命天涯的结果;要么借此机会,积极投身到新的体制中去,寻一个重新出人头地的机会。

刘邦不是贵族,心底没有张良的亡国恨;刘邦不再年轻,现实已经扼杀了不切实际,因此我们看到,刘邦最后选择了回归正途,参加秦国地方小吏的考核。

就这样,刘邦当上了沛县下属的泗水亭亭长。

对刘邦而言,这一选择,对他日后夺取天下意义十分重大。泗水亭长官虽不大,但刘邦却因此在沛县一带混的如鱼得水,他不仅结交了后来大汉开国的那一帮功勋之臣,例如萧何、樊哙、夏侯婴,而且扎下了后来起事的根基。

在泗水亭长任上,刘邦还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获得了吕公的赏识,娶了吕锥,得到了吕家的支持。

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四十五岁的刘邦在干了十来年泗水亭长后,他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冲击。

这一年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旁宫。

阿旁宫工程巨大,需要大规模征调天下民工,到咸阳来服徭役。

刘邦正在征调之列。

沛县东去咸阳两千余里,对刘邦而言,这是一次大开眼界的长途之旅,更为重要的,在咸阳,他亲眼目睹到了秦始皇的帝王威严与风采。

见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刘邦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豪言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标志着刘邦的胸中从此有了帝王之志。

两年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从咸阳回来的刘邦已经四十七岁了,帝王之志似乎已经让现实磨灭掉了。

但天意谁能知呢!

就在这一年九月,大秦的诏命传达下来,说始皇帝过世,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称二世皇帝。不曾想,民间正在纷纷议论二世残暴,在咸阳大开杀戒时,新的诏命又传达下来,已经停工的阿旁宫要重新开工,始皇帝的骊山陵园也要加紧完成。

落到泗水亭长刘邦头上,他需要押解百十号服役民工,再去咸阳服苦役。

此时的刘邦,尚未从前年的苦役中缓过劲来,而且儿子刚刚出生,他很不想去,但秦法严峻,最终刘邦只好压着怨气怒火,再次起程西行。

但苦民人心已似烈火,当一行人行至丰邑西边的泽中时,众人胸中的烈火终于喷涌出来——于是乎,刘邦斩白蛇,从此走向雄霸天下的帝王路。

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这是老黄历,遇到了新气象。

刘邦原名刘季,人称三哥,最高官职是沛县下辖一亭之长。

三哥是其母在山中"神合"所生,因此长大后刘太公和兄姐都不待见,家族生意都不曾沾染半分。形成了独自在外发展,结交了三教九流。在曹寡妇的酒家中,两人产生了爱情,生下了大胖小子九斤半,小名叫肥儿。但得不到家庭支持和祝福,曹寡妇抛下肥儿走向了远方。

三哥成为了老亭长最得力助手,老亭长退休前将大印交给了刘季。刘季和县里办事员萧何、曹参等,都成为了哥们。

外来户吕太公设宴款待一亭大佬,刘亭长本就月光族,打了白条还大摇大摆坐上了主位。吕太公见县里来的萧何、曹参等人都十分敬重刘亭长,又长得气质非凡,想必是伏虎藏龙。就将黄花闺女吕雉许配给刘亭长。

刘亭长做为地方干部,夹道欢迎了秦始皇巡游,大声的感叹:"这乃是真正大丈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句话,给萧何、曹参留下了深刻印像。

三哥48岁那年,陈胜反秦浪潮席卷全国。萧何、曹参也杀了县长响应起义军。两人不谋而合,请上了刘亭长来挂帅。

从此,人不叫三哥刘季。而叫沛公刘邦。众人拥戴他做"真正的大丈夫"。八年后,刘邦真的成为秦始皇般的大丈夫了。

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刘邦47岁时还是秦朝沛县泗水亭长,论级别属于办事员,每天上上班、喝喝酒、吹吹牛,年少时梦想仗剑走天涯,人到中年,不得不挣扎于一地鸡毛的平凡生活。

历史的进程为他提供了机遇。

秦末大乱,刘邦在沛县正式起义,七年成就帝业,是历史上第一人。在平均寿命不足50岁的秦朝,48岁是爷爷级别的创业者了。

从1岁到48岁,刘邦的人生可分为3个阶段:

1岁—33岁。

这段时间属于战国晚期秦国一枝独秀的大变革时期。

少年时,刘邦确立了自己的偶像: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礼贤下士,扶危济困,在诸侯中声望很高。他的名声远播至楚国民间,刘邦对这位偶像倾慕不已。刘邦学偶像的样子,喜欢交朋友,四处游荡想干大事,不爱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干活,经常被父亲刘太公训斥。

榜样的力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多年后,刘邦成了大汉皇帝,每次经过大梁,必定会亲自到信陵君的坟墓前祭拜。

30岁时,刘邦前往魏国大梁投奔信陵君。可惜此时信陵君已经去世了。刘邦转而投奔曾做过信陵君门客的张耳,两个人非常投缘。两年后,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亡命天涯,刘邦也回了家乡。

33岁时,楚国被秦国所灭。刘邦的家乡改名成秦国泗川郡沛县。

33岁—45岁。

刘邦应聘成沛县泗水亭长。一如既往的爱交朋友,喝酒吹牛。

被吕公看中,娶了吕公的大女儿吕雉。

吕公认定刘邦是能做大事的男人。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刘邦到咸阳出差,恰巧遇到秦始皇外出巡游归来,场面盛大,气势如虹,吃瓜群众刘邦发出一声名垂青史的感叹:

“大丈夫当如是也!”

一个人成功了,当年吹过的牛皮就变成了名人名言。

45岁—48岁。

秦始皇去世,天下开始动荡。

刘邦预谋反秦。

刘邦作为亭长押送农民工到咸阳修建始皇帝陵,半路上不断有民工逃跑。刘邦干脆把人都放了,自己带着十几个人躲进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芒砀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秘密回到沛县,领导武装起义,被推举为首领,称沛公。

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句话,用来形容刘邦的人生再合适不过。

48岁之前的刘邦,还只是一个普通百姓。

刘邦是作为一个皇帝被后人记住的,关于他平民阶段的记载并不多,根据这些有限的记载,我把刘邦48岁之前的人生概括为:

童年幸福,少年不得志,中年混日子。

1、乱世中的幸福童年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时还是春秋战国时期。

就在头一年,秦国赵国刚刚打完了长平之战,秦军大胜,坑杀赵军40万降兵。而在这一年,秦国把东周给灭了,楚国灭了鲁国。

就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年代,刘邦出生了。

刘邦出生在楚国的沛县丰邑中阳里。翻译成现代的话大概就是:沛县丰镇中阳村。

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当时虽然国际上打的一团糟,但楚国老百姓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并没有受影响。

刘太公家境还算殷实,平时喜欢喝酒侃大山,斗斗鸡 踢踢足球,人缘不错。

生刘邦那一天,刘太公的好朋友卢太公正好也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卢绾。

同年同月同日生,这岂不是天意?于是两家决定亲上加亲,当天就给这俩孩子拜了兄弟,大摆宴席,乡亲们都拿着酒啊,羊肉啊,前来祝贺。

长大之后,这兄弟俩关系还挺好。俩人一起上学一起玩儿。刘邦当大哥,卢绾当小弟,非常的默契。

看着这小兄弟俩相亲相爱,大家都很高兴。众乡亲又拿着酒,拿着羊肉,来给祝贺了一番。

没有受战争的侵扰,衣食无忧。还能上学,可见刘邦的童年过得是很幸福的。

二、有志少年不得志

后来刘邦慢慢长大了,成了一个有理想的少年。

后人都说刘邦是无赖,其实少年刘邦是想当一个英雄的。年少的刘邦,并不是每天惹是生非,而是想着如何能施展报复。

在战国时期,普通人要想施展抱负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贵族门下当门客。

当时战国有著名的四公子,他们礼贤下士,广揽人才。

在这四公子当中,离刘邦最近的就是魏公子无忌,所以少年刘邦打算去投靠他。

结果,由于当时的信息通信不发达,刘邦不知道魏公子无忌已经死了,跑了一个空遭。

刘邦虽然没有见到魏公子无忌,但是,见到了曾在魏公子无忌门下当门客的张耳。

张耳比刘邦大9岁,很小的时候就投在魏公子无忌门下。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千金,仗着老仗人的钱开始大揽人才。后来,得到魏国朝廷的重视,让他当了外黄县令。

刘邦跟着张耳游荡了好几个月,没有得到张耳的重用,只好离开了他。

魏公子无忌死于公元前243年。当时刘邦14岁。

刘邦去投靠魏公子无忌的时候,虽然魏公子无忌死了,但是能见到张耳。这可以证明,刘邦是在魏公子无忌死后没多长时间去找他的。如果时间隔得很长了,第一刘邦不可能不知道,第二,张耳也不会待在魏公子无忌那了。由此来推测,刘邦去投靠魏公子无忌的时候,年纪大概超过15岁,但是不会超过20岁。

回到家乡,刘邦投靠了县里的一个豪强叫王陵。

刘邦叫王陵大哥,自己甘做小弟。

这时刘太公劝刘邦好好回家种地,治点儿产业,不要在外面晃荡。

刘邦不听,带着一帮小弟整天在外面晃荡。

史记没有记载他们每天做些什么,反正是常常不是被人寻仇,就是被官府追拿。

根据刘邦的性格,豁达,大方,好骂人,我们来推测他们可能是每天打驾滋事。惹了事,躲避,不敢回家,就常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到大哥家蹭饭。去的次数多了,大嫂就不愿意了,

等他们再来的时候,就故意用勺子刮锅,让他们知道已经没有饭了,其实锅里饭还很多。

就这么每天晃荡着,刘邦结识了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里有杀猪屠狗之辈,也有一县的豪强豪吏。刘邦常常在朋友们面前大吹神侃,说自己多么多么牛逼,迟早有一天会建功立业,到时让大家都吃香的喝辣的。

萧何说,刘邦好说大话,其实没什么本事。大家也只是当笑话听听。但是,谁又能理解少年刘邦的雄心壮志呢?

刘邦25岁的时候,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短短10年,天下巨变。

秦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帝国。

这一年刘邦35岁了。他年少时期想当门客,纵横捭阖,激扬天下的梦想,在秦始皇的专制下彻底破灭了。

三、人到中年,本来打算一辈子就这样了,谁知人生才开开刚始

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刘太公的运作下,刘邦当了一个小小的亭长。

这对于少有大志的刘邦来说,意味着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当上亭长的刘邦,还是每天喝酒骂人,找女人。

他手下的人被他辱骂、揶揄了个遍。

他喝酒从来没有给过钱,都是先欠着,喝醉了就躺人家酒馆睡大觉。但是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每次刘邦去买酒,这家酒馆的生意就特别好,营业额是往常的数倍。

一次,刘邦又喝多了,躺在那睡觉,酒馆里的老板和老板娘,就看到一条龙趴在他身上。老板和老板娘这才知道,刘邦不是一般的人,年底算账的时候就把刘邦的账一笔给勾销了。

刘邦很好色,但是,他居然三十几岁了还没有结婚。按说刘邦家境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没人敢把女儿嫁给他。《史记》记载刘邦曾经和一个姓曹的寡妇不错,这个寡妇还给刘邦生了第一个儿子,但是刘邦也没有娶她。

刘邦深得朋友的帮助和爱护。没当亭长以前犯了事儿,为什么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呢?那是因为有萧何护着他。

刘邦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夏侯婴。夏侯婴是刘邦的忠实粉丝,特别佩服他,喜欢听他聊天。一次,刘邦和夏侯婴嬉闹,不小心把夏侯婴打伤了,伤的还挺重。

秦朝的法律,公务员伤了人是要判重刑的。于是,一些恨刘邦的人,就把刘邦给告了。结果呢,夏侯婴硬说是自已摔伤的。

刘邦又一次化险为夷。

除了喝酒骂人,刘邦当亭长,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往咸阳送徭役,这让他有机会一睹了秦始皇的容颜。

看着一群人簇拥着秦始皇威风的经过,不禁又勾起了刘邦少年时的豪情壮志,感叹一声,大丈夫就该如此啊。

当了几年亭长,在刘邦快40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好运。

有一个叫吕公的富豪看中了刘邦,把自己年仅二十几岁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这个事在历史上是一个谜。

吕公很有钱,和沛县县令也是好朋友。县令曾提出让吕雉和自己的儿子成亲,吕公没有同意,而是最后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而且名声不好,年近40。吕公只见了一面,就决定把女儿嫁给他,《史记》记载说是,吕公会相面,看出刘邦不简单。

如果吕公真说了这样的话,我们也能知道这些话都是说给外人听的,吕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时候,不得而知。

成亲之后,吕雉先后为刘邦生了一男一女,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而刘邦也安分了很多,经常请假回家帮着老婆和孩子一块儿种地。

如果历史没有意外,刘邦估计就能这样,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到晚年。

可惜历史就是由意外组成的。

刘邦一次押送劳役去骊山,半路上劳役跑了一大半,看这架势,等到骊山就跑光了。

秦朝的法律是很严苛的,逃了劳役那是大罪。

于是,刘邦把劳役都放了,说你们跑吧,我也跑了。

有十几个人愿意跟跟着刘邦,于是,刘邦带着他们一起逃到了大山中。

秦朝的法律很严苛,有很多受不了的人,纷纷逃入荒山大泽,于是有很多人前来投靠刘邦,慢慢的刘邦身边聚集了百十号人。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天下豪杰,纷纷响应。很多秦朝的县令也起义 ,其中就有沛县的县里。

沛县的县令看到天下都在反秦,于是自己也想起义,找萧何和曹参来商量。萧何和曹参对县令说,刘邦现在有很多追随者,势力很大,我们可以把刘邦叫来,大家一起起事。

县令同意了,派樊哙去叫刘邦,刘邦带人来了,县令又后悔了。于是萧何和曹参逃出城中和刘邦会合。

刘邦鼓动县中子弟杀了县令。

县令被杀,刘邦被大家推举为沛公,开始征战天下。

这一年他48岁,少年时种下的种子在这时终于生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