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形容一个武将勇冠三军,是哪三军?

古时的军队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对军队进行编制,以适应日益扩大的战争需要。后来还发展出阵型等内容。

在商代后期,在武乙、文丁时代的卜辞里就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录。后来,到周朝,规定王六军,大国三军。但是,我们在多处的文献里都可以看到,当时的阵型是以上中下三军或者左中右三军为列的。

比如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都可以看到三军对阵的模样。

这个习惯延续下来,三军就成为了全军的代名词。勇冠三军,就是全军最勇敢的人。

《三国志》里形容一个武将勇冠三军,是哪三军?

"三军"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是指军队拥有的数量。三军通常是指左、中、右三军,也有按照行军先后顺序称为前、中、后三军,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三国志》里形容一个武将勇冠三军,是哪三军?

首先在这个成语当中的“三军”应当指的是全军的意思,表的是概述。谈到古代的兵制,在西周时期,据《周礼·夏官·序官》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式微之后,诸侯军队大增,这个提法也不再准确,但是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下来。到了三国时期,据《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在儒家的礼教开始流行之后,无论是坐朝天子还是地方的实力派为了笼络人心基本上都要遵循礼制法则。所以一般诸侯的军队大多只称三军,所以在这个成语当中也只是成为三军。

而为了区别于三军,天子的六军则显得更为细致复杂。《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按照西晋的官职设置,六军指的是“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而当时当中的领军将军,护军将军,骁骑将军在曹魏时期都是守护朝廷中央的武装,而左右二卫和游击则是在地方的野战部队,所以,当时的三军很可能指的就是“左右二卫和游击”

另外,这一成语应该最早出自汉代李陵的《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当时指的三军就应该是左、中、右三军。指的是军队驻扎时的具体排列情况。

《三国志》里形容一个武将勇冠三军,是哪三军?

三国志里勇冠三军的名将不多,三军分前军,中军,后军。只有大规模的战役才出动三军,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国志里万人敌只有关羽张飞,勇冠三军的只有在官渡之战中的关羽斩颜良称之为勇冠三军。关公纵马提刀直入军中,兵士分开,直到颜良面前,颜良束手不及,被关公刺杀,跳下马割下首级而回,三军莫不敢动。三军最重要的是前军,统领前军的是顶级大将,也就是先锋大将,攻守兼备,也是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关健。中军为统帅所在,有优势兵力和预备将领支援前军,发号施令,有一名武力高强将领负责统帅安全。后军为后勤粮草保障供给,有一位能力较强的将领负责安全运行,以防敌军偷袭。在三国演义里勇冠三军的将领就多了:如吕布、最著名的就属颜良了,曹方三军慄然。还有赵云、马超、张飞等等。

《三国志》里形容一个武将勇冠三军,是哪三军?

黄忠,毅勇冠三军

《三国志》里形容一个武将勇冠三军,是哪三军?

当然是左中右军了,难不成是海陆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