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晚唐时期的的宦官问题和节度使问题,都起源自安史之乱。首先说宦官问题。宦官掌握朝政大权开始起源于安史之乱时的李辅国。他由于拥戴唐肃宗有功,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唐肃宗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李辅国,使得李辅国权倾朝野。慢慢培植出来了一个宦官集团这个毒瘤。
这个宦官集团慢慢的把手伸进唐帝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掌握了唐帝国的中央直属部队神策军。军权在手的宦官可谓为所欲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杀死废黜皇帝,更换皇帝。在“甘露事变”后,宦官的行为更是登峰造极。当时的宦官把参与的大臣屠戮一空。可以说,宦官把持了中晚唐的朝廷。
这些宦官还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比如说他们互相传授,让皇帝沉迷于吃喝玩乐,不让皇帝读书,这样才能保证宦官的富贵。唐朝后期出现那么多昏庸的皇帝,和宦官的所作所为是分不开的。
而节度使制度也是从安史之乱时开始的。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的中央控制力大大减弱,已经难以对地方拥兵割据的节度使势力进行有效管理。节度使拥有地方上的人事、军事和财权,中央政府也不能对他们的继承问题发表意见。这就形成了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的时候,全国的节度使竟然达到48个。当时人评价说,“自国门外,皆分裂为方镇矣。”
唐朝也进行了几次平藩镇的行动,但最多只能做到让藩镇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局面。最后,唐朝认可了节度使割据的局面。它采取了“以藩制藩”的策略。
首先,唐朝政府让藩镇互相制约,互相抵销力量。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藩镇由于自己的安全原因,不愿意让其他藩镇独大,这样它们会互相制约。所以,它们单独的力量,不会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
第二,利用藩镇分散它们的军权。唐朝利用听命的藩镇去打不听命的藩镇,分化瓦解它们,使得它们不能形成一支威胁中央政府的大军。中央政府以神策军为主,加上藩镇力量就可以制衡地方。
第三,唐朝中央政府在打仗的时候,可以抽调藩镇的力量,自己不必为人力财力操心,这样也能够节省中央政府的开支。
但是,一切都会有个结果。最终,唐朝还是灭亡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手中,而那些飞扬跋扈的宦官最后被朱温杀了个一干二净。节度使和宦官问题一朝而尽。
到了宋朝,赵匡胤汲取唐朝的教训,在节度使地方割据问题和宦官问题上痛下杀手。他进行改革,对待节度使问题,他首先杯酒释兵权,收回军权。然后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把精壮军士选拔到中央禁军里,使得中央禁军和地方军队互相制约。军事指挥上设置分权机构,带兵、调兵和用兵权各个分开。同时以文官担任地方刺史,这样就根本杜绝了藩镇割据的弊端。节度使也成为皇帝授予有功将领的荣誉称号。比如岳飞就被授予过节度使的称号。而宦官问题,赵匡胤对宦官制约很严,不允许他们掌握大权,根本上杜绝了唐朝的宦官悲剧。终宋一朝,没有听说过有唐朝宦官专权的实例。
所以说,宋朝的节度使和宦官羡慕唐朝也没有用,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在建国的时候在制度上切断了他们效仿的道路。
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谢小蜜及诸位邀
宦官就是阉人,他们的权势再大,估计也不会有正常男人羡慕吧?
晚唐节度使权势过大,互相攻伐,不听调遣。朝廷用宦官掌神策军虽然是昏招,但也是迫不得已。宋代汲取唐代教训,对宦官掌权作出了比较大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只是一种“成规”而不是制度,所以宋代并没有完全杜绝“阉祸”。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宋代宦者总论以及相关史料解析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微杜渐之虑深矣。~《宋史》卷466.宦者一
赵匡胤时期把宫中宦官人员规模限制在五十人以内,规定宦官必须中年以后才可以收养儿子,以此抑制宦官发展势力;
赵匡胤死后,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召来了赵光义,可以认为赵光义能顺利继位王继恩当居首功,王继恩也的确是赵光义最亲信的人之一。李顺、王小波起义爆发,王继恩被任命为剑南招安使、昭宣使领军进入四川,王继恩平定起义有功,淳化五年八月,中书省为了拍赵光义马屁,提议升王继恩为宣徽使,赵光义拒绝了
上曰:“朕读前代史书多矣,不欲令宦官干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它官。”
赵二哥说自己读过很多前代史书,不想让太监干预朝政。而宣徽使相当于副宰执级别,位高权重,岂是一个太监能做的。
宰相觉得赵光义这番话假惺惺的不可信,这一把马屁仍然有一拍到底的可能,于是决定亲自出面替王继恩讨官
宰相恳言继恩大功,非此不足以赏。上怒,深责宰相等。因命翰林学士张洎、钱若水议别立宣政使名,序立在昭宣使上以授之。
没想到这一马屁真拍到马蛋上去了,惹得赵光义勃然大怒,把宰相骂了个狗血淋头。赵光义命人拟定了一个全新的官名“宣政使”,草草地封给王继恩。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
赵光义这人虚荣、爱吹牛、不知兵事,然后被各种黑。但至少他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立场是很鲜明的——可用,但不可大用
后来真宗想升亲信太监刘承规为节度使遭到宰相反对,其实也是沿用了赵光义的成法
宋代相权重,皇权与相权相互制衡,宦官权势很难在夹缝中坐大。但是就怕“然而”
然而宣、政间,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南渡,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宋史》宦者一
宋代同样存在宦官干政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时为了得到神宗的全力支持,主动提出要神宗“圣心独断”,削弱了相权。从此宦官的权势随着皇权的扩大开始了一轮扩张。两宋之交时,宦官势力达到宋代顶峰。
北宋有童贯等败坏军政、虚报战功,使朝廷对军队战斗力作出错误评估;南宋初期有康履巧取豪夺、结党营私、赏罚不公,酿成苗刘兵变。
朱熹对宦官的看法应该可以代表大多数宋代士大夫的看法,他在谈论宦官权势时说:
“及熙丰用兵,遂皆用宦者。李宪在西,权任如大将。驯至后来,遂有童贯、谭稹之祸。”
宦官掌权为什么往往会造成各种弊端呢?朱门弟子们总结道:
宦者其初只是走马承受之类,浸渐用事,遂至如此。
~《朱子语类》本朝二
宦官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没有接受过教育,把小鸡割掉后,他们的人格又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简单来说,宦官大多集无知、无耻于一身,他们从事着替皇帝和妃嫔们端屎送菜之类最下贱的工作。所以宦官一旦掌握权力,他们阴暗、敏感、自卑的本性就会以一种常人无法揣测的方式显露出来,霍霍国家
宋代也有节度使,很唐朝节度使不同的是:
宋代节度使只是虚领,节度使本身没有实际权力,但节度使可以享受宰执级别的待遇
宋初无所掌,其事务悉归本州知州、通判兼总之,亦无定员。恩数与宰执同。~《宋史》职官六
宋代极力削弱地方实力在消除叛乱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本朝二
朱熹认为“守内虚外”、将从中御”是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实除了朱熹,宋代士大夫们对过度限制和削弱地方实力带来的问题心知肚明。
靖康元年十月,眼看金军就要攻到汴梁城下,钦宗下诏,“令河北、河东帅臣便宜行事”。其实就是放宽限制,让帅臣们灵活主动地抗击金军。只是这道诏书下得太晚了,于事无补
南宋绍兴初年御前诸军实行驻屯制并被允许营田,除后勤供应仍主要依靠朝廷、联合作战须听命于都督府外,驻屯军作战灵活、行事方便,南宋综合实力很快便超过金国,这一时期被时人称为“小元祐”。这种形制的驻屯军其实就是部分恢复了唐代藩镇的权力
正是因为朝廷控制着大部分后勤供给,从而也就断绝了驻屯军造反的可能。例如刘光世,这家伙出了名的对外擅跑,在内骄横
刘光世使一将官来奏事,应对之类皆善。上喜之,转官,颇赐予。刘疑其以军中机密上闻,欲杀之。其人走投朝廷,朝廷不知如何区处之。刘又使人逐路杀之,追者已近,其人告州将,藏之狱中,入文字朝廷,方免。~《朱子语类》本朝六
因手下将领获得朝廷厚赏,刘光世便怀疑他把军中机密泄露给了朝廷,想要杀了他。那位将领得知刘光世要杀自己,赶忙跑去临安向朝廷求救,朝廷把他调离刘光世军改派了另一个职务,赴任途中却遇到刘光世派来追杀他的人,他只好就近向官府求救,躲入大牢,然后再上书朝廷,由朝廷出面制止,刘光世才停止了疯狂的追杀。
即使如此骄横的刘光世,绍兴七年朝廷决定要撸了他,他也只能乖乖地交出兵权;绍兴十年朝廷下令让他复出,他又只能乖乖地去往前线;班师后朝廷决定再次撸了他,他只好再次屁颠屁颠地回家养老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钱粮才是军队的命根子,就如郦琼,绍兴七年刘光世被撸后,他对朝廷任命老同事王德为新首长感到万分不满,但是再不满意他也没敢直接造反,而是率部下叛逃去了伪齐。因为他知道,朝廷一旦掐断粮草供给,打都不用打,他那四万人就得散伙
宋人绝对没有吹过所谓的“高胜率”,提起宋代过度削弱地方抑制武人后的军队战斗力,他们大多摇头叹息,例如:
仁宗庆历元年八月,知谏院张方平说:
“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
朱熹在评论宋代军制时说:
“本朝祖宗积累之深,无意外仓卒之变。惟无意外之变,所以都不为意外之防。”~《朱子语类》本朝二
综上
宋人不羡慕唐代宦官,抑制宦官势力是他们的共识,他们认为重用宦官是昏君的标配
宋人也不羡慕唐代藩镇,抑制藩镇势力也是他们的共识,他们只是认为宋代做的太过而已。
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唐朝的灭亡,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宦官和藩镇作乱所引起的。这惨重的教训,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警惕,并多方面加以改变,以求得长治久安。
唐贞观年间,就有很多宦官充当对外使者,但在出使过程中,他们有人口无遮拦,信口雌黄,惹怒了唐太宗。魏征知道后进谏说“宦官虽然身份低微,但整日在皇帝身旁,说出的话别人很容易相信,造成的隐患特别大,所以一定要让后代子孙杜绝宦官弄权这种现象”。唐太宗也由此下诏,以后再不许宦官充当外使。
可是唐太宗没有想到,自己王朝的最后毁灭,与宦官专权作乱还是着极大的关系。
宦官弄权,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到了肃宗、代宗、德宗以后,宦官几乎无所不能,尤其是作为军队监军的特权,节度史都位在其下,军队的调动要受宦官掌控。
到了唐宪宗以后,除了唐敬宗是以太子之身正常继位,其余的皇帝竟全部由宦官拥立,而这些宦官又大多数是手握兵权的人,这样一来,国家的权力基本上就被他们所控制。进而兴风作浪,为非作歹,使唐朝迅速衰败。
节度使大权在握,是唐朝在政策上的重大失误,这些军阀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辖区高度自治。他们的各自为政,使中央权力日渐衰弱,最后导致这些藩镇野心膨胀,起兵作乱。使唐朝陷于混乱,内耗严重,最终走向了灭亡。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逐渐统一了全国,雄才大略的他考虑如何杜绝唐末以来分裂动乱的状态,实现长治久安,他与宰相赵普促膝长谈,商议解决办法,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皇帝更换频繁,战乱不息,百姓受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想天下和平,国家稳定,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说“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实力过于强大,而皇帝的权力却被弱化,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得削弱藩镇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部队,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赵普认为,地方的权力太大,就会左右国家的稳定发展。
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握重兵将军们的军权,改革政治体制,分散权力,互为约束,收回的地方的财权,使封疆大吏受制于后勤保障,缺乏造反的资本,结束了军阀割据,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从北宋到南宋,也确实如太宋太祖的意愿,没有出现内患,政权稳定。但他也没有想到,其过于集权的军政措施,却削弱了武装力量,政府官僚又互相牵制,导致北宋积贫积弱,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便北宋南宋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并最终导致被外族所灭。
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文|涛说乱世史|
您问宋朝的节度使、宦官是否羡慕中晚唐的前辈们?答案是肯定。但,宋朝的极力打压,绝不能让他们明显表现出来,我们只能从史籍中找些蛛丝马迹。1、宋初大改变,太祖、太宗极力预防唐末、五代教训
晚朝宦官掌握神策军、又担任枢密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节度使更不用说,黄巢之乱后,朱温从宣武军节度使起家,最后推翻唐朝,皇帝、朝臣、宦官一起杀,譬如白马驿之祸。五代全国50个左右藩镇,数百名节度使,把“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演绎到了极致。
(赵匡胤▲)
因此到了宋代,赵匡胤、赵光义针对唐末五代弊病,从政、经、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调整重建制度,尤其针对宦官问题、武人当政做了预防,甚至矫枉过正;宦官被打击的够呛,有宋一代基本没有阉党宦祸;而整个武人群体,都成了被轻视的存在;你说他们,能不羡慕唐末五代那种赳赳武夫,吊打文人的时代?
【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关注我哦】
2、举国打压,武人、宦官很辛苦
时间所限,我仅列举3个北宋初年的武人例子。
在重文抑武的高压下,武将们不敢明目张胆反抗,毕竟只有死路一条(赵匡胤限制武人的名言:“肤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帷有剑耳”);因此,当时武将在官场上多采用抱怨、装聋作哑甚至被动适应的办法。
(武将们被限制的服服帖帖▲)
自嘲抱怨型的——曹彬:
曹彬:“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这是宋初开国曹彬在立大功后,说出的感叹。原因是赵匡胤食言,不赏赐他节度使,而只给50万钱;曹彬无可奈何,只能对着钱抱怨。
当哑巴十多年,影帝将军型的——杨信: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对军司将领,尤其是殿前司的将领防备很深,进一步重用文人。譬如那句名言:“宰相须用读书人”。要知道,五代十国的大部分宰相、节度使都是武人!
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提拔没有资历的武将——杨信任职殿前司,仅仅是殿前都虞候。(不再设置殿前都点检、都指挥使)
势单力薄的杨信备受信任。可是到了乾德四年,杨信突然患病,口不能言,成了哑巴;但是奇怪的是,这位哑巴领导的职务,却越来越高,“乾德四年,改静江军节度”,“六年,迁殿前都指挥使,改领建武军节度”。
杨信手底下有个小孩名叫田玉,“能揣度其意”,每当杨信向皇帝汇报工作,或者指挥部下时,都通过田玉来做“翻译”十多年如一日。
开宝九年,赵匡胤离奇而死,赵光义继承皇位,依然任用哑巴将军杨信统领禁军,没有丝毫的怀疑。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春天,掌管禁军十几年,历经两朝皇帝的杨信病倒了。就在他临死的前一天,赵光义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已经失语十几年的“哑巴”居然开口说话了!“上闻而骇之,遽幸其第”,杨信哭着对皇帝说,“遭遇两朝,恩宠隆厚,叙谢感慨”。赵光义好言慰勉,赏赐颇丰。
直到此时,人们才明白,原来杨信根本没有得过“喑疾”,他是装了十几年的哑巴!原因也很简单,杨信是为了保命!杨信不想像他的前任——张琼(赵匡胤救命恩人)一样被人诬陷杀害,所以装聋作哑保命!
被动适应型的——党进:
党进是宋初名将,不识大字。晚唐五代看不起文人,甚至皇帝也目不识丁;可到了赵匡胤这里,全都改变,武将们也开始从头学习。
一天上朝,贵为太尉的党进抱着笏板跪在地上,半天不吭声,忽然抬头看着皇帝憋出两句话:“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满朝大臣无不失笑。之后随从问道:“太尉怎么会说这两句话。”党进道:“我见那些穷措大都爱掉书袋,我也掉两句,让陛下知道我也读书了。”
戎马半生、贵为太尉的宋初武将,都得绞尽脑汁的掉掉书袋;可想在其内心,该多羡慕那个武人恣意妄为、不用看文人脸色的唐末、五代!
【涛说乱世史原创,欢迎关注我哦】
结语:唐宦官、唐末五代节度使的确不可一世,可到了宋朝,后辈们只有不停地为同行还账。更别提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莫须有地被赵构、秦桧害死;风水轮流转,前辈们多风光,后辈们就多窝囊!
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室家族役使的男性阉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宫内事务。
唐朝宦官专权开始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前,宦官没有什么权力,处理一些宫内事务,也不能干预朝政。安史之乱发生时,因李辅国(大太监)拥立李享(唐肃宗)登上皇位,有了拥立之功,所以唐肃宗很是重用李辅国,甚至让他做了中书令,当时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后来几位皇帝即位,都是宦官在操作,唐肃宗死后,李辅国又拥立唐代宗即位,因当时发生了一件宦官救驾唐代宗之事件,唐代宗又成立了一个以太监为首的军队,叫做神策军。到了唐德军在位时,又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中尉,从而把持中央禁军的统治,从此之后,宦官更是疯狂,独掌朝政大权。
唐朝安史之后的朝堂政治生态失去平衡,严重混乱。唐朝统治者开始对武将不信任,反而于宦官专权专政,导致朝纲腐败,引起社会动荡。于是也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至于羡慕,如果在古代,可能有人羡慕,毕竟当时为了生计,为了活下去,有人去选择做宦官。放如今,让你伤害自己身体去做阉人的话,你也不会愿意。所以说:以伤害自己身心健康为目的去做某件事,不提倡也不羡慕。
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谢邀,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终唐一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出现了很多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有的甚至废立皇帝,在和皇帝较量的几次角逐中 都占了上风,典型如甘露之变,就以皇权失败而告终。而有史可载唐朝后期好几位皇帝生命就终于宦官之手!
比如:唐敬宗李湛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唐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
唐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苏佐明等同谋害死唐敬宗,年仅18岁。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唐哀帝是在17岁被害以外,唐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
还有间接被宦官害死的唐文宗李昂
李昂于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年仅十八岁。李昂在位初年励精求治,他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
后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企图诛灭宦官。但密谋泄露,李训等被杀,事变以后,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
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他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二岁。
这些充分说明宦官在唐朝后期势力是非常强大的,说权倾朝野一点不为过。试想宦官入宫长的数十年,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奴才的人上人而已!说不羡慕那肯定是假话!
但两宋确实没有宦官专权的先例,而两宋最著名的权宦童贯的权势别说比晚唐,比次之的东汉和明朝,甚至清朝李莲英、秦朝赵高等大宦官权势都还有所不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