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战争中,大将们真的会参与前线杀敌带节奏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会的。在《史记》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大将亲自上阵,甚至亲自冲锋陷阵的场面。
战国的时候,死在战场的将军很多。最著名的战死沙场的有庞涓和赵括。他们都是在战场第一线战死的。
到楚汉相争的时候,在一线椎锋陷阵最有名的莫过于项羽了。他以上都战斗在战场的第一线,最后临死带着二十八名骑兵也给大家表演了一场战争秀,斩将夺旗,所向披靡。
在春秋和战国初期,军队人员较少,军队还保留这一些古代贵族的作风,如同宋襄公那样,大将对决也是战斗的一种手段,可以尽快解决战斗,减少伤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亲自大将杀敌的场面。
到了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数量的增加,大将的角色一般转为运筹帷幄的角色,亲自出阵的情况少了。但在极端的情况下,为了激励士气,可能会亲自出阵。比如赵括在长平之战,岳飞在郾城之战,袁崇焕保卫宁远、北京,都亲自上阵杀敌。
大将的另一种作用就是破阵。这个是有武勇的大将喜欢干的事情。古代打仗联络不如现在方便,讲究阵型。如果阵型被破坏,那么造成的大混乱会使整个战斗失败。
项羽就是这种战斗的行家里手,彭城之战,他带领的三万骑兵就是这样打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的。
而关羽也是如此,在白马之战中,他单骑冲入袁绍阵中,斩杀了颜良,使得袁绍的军阵崩溃,遭受惨败。
因此,古代的大将是会亲自上阵杀敌的。
古代历史战争中,大将们真的会参与前线杀敌带节奏吗?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那样,两军对垒,主将大将出阵单挑的情况,古代极其罕见。
如果是大将冲锋在前,带领士兵冲杀敌阵,攻城略地的,古代案例则不要太多了!
比如,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就是这么一个狠角色,号称常十万!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南方后,开始北征元朝,明军以徐达、常遇春为正副元帅带领二十五万大军,进攻中原和山东地区。在平定山东以后,徐达常遇春又挥师西进河南,走到洛阳的洛水边,遇到了洛水北岸五万元兵的阻击。
结果身为副将军的常遇春怎么干的呢?
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木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大侠郭靖,武功震古烁今,在襄阳城外十万蒙古大军里左突右冲,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如此!
其实,朱元璋早就知道常遇春是个打起仗来就不要命的主,因此这次北征之前,老朱特意嘱咐过我们的常大将军,不要跟小兵争勇斗狠,身为主将,你的作用是坐镇指挥,调兵遣将。
帝亲谕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结果常遇春当面“拜谢”,到了战场上立马就忘了,把朱元璋的话当放屁。
然而话说回来,常遇春如此勇猛,身先士卒,有作用吗?作用那是非常大,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手下的士兵自然也跟野狼一样嗷嗷叫着往前冲,常遇春打仗,自然无往而不利。
《明史》里说: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唐朝陌刀队队长、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嗣业,每次打仗都站在队伍最前面。隋唐时期,为了对付匈奴和突厥的骑兵,陌刀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种专门对付骑兵的陌刀,长柄,开双刃,重二十多斤,大批量打造比较困难,所以陌刀队人数不太多,一支几万人的大军里,只有三五百而已。
但是陌刀队对付骑兵的效率那是杠杠的,据史载,陌刀一刀下去,对方骑兵“人马俱碎”!
唐朝陌刀队里最厉害的一支就是李嗣业的陌刀队。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李嗣业的成名之战是跟随高仙芝征讨小勃律攻打吐蕃。勃律原是西域之国,后来被吐蕃攻破,分为大勃律和小勃律,大勃律臣服吐蕃,小勃律往北迁移。后来唐朝强盛,大勃律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多次臣服于大唐。
由于小勃律北迁以后,居于吐蕃进攻大唐的要道,于是吐蕃再次进攻小勃律,小勃律无奈只能臣服。然而吐蕃压迫小勃律太狠,小勃律于是在唐玄宗开元初年,表示臣服大唐,请求大唐的帮助。
吐蕃占领小勃律以后,多次进攻大唐的西域要塞,大唐也多次命安西节度使讨伐吐蕃在小勃律的势力,都无功而返,唐玄宗天宝七年,大唐再次令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进攻小勃律。
高仙芝早就听说李嗣业的陌刀队厉害,专门选他和另一个叫田珍的人,为陌刀队左右队长。
当时吐蕃聚集了十万大军在娑勒城,也就是今阿富汗东北萨尔哈德。
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看看李嗣业和他的陌刀队够勇猛吧,而且是在他的带领和抢先登城的鼓舞下,“诸将因之齐上”。
此战战果,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归国家,款塞朝献,嗣业之功也。
从此李嗣业威震西域。
当然,李嗣业最有名的一战还是安史之乱时的“香积寺之战”。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后,唐玄宗西逃,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年号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既然已经继位,就考虑收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以及讨伐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事。
至德二年九月,李亨派出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的平叛大军,大军包括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
平叛大军跟安史叛军大战于香积寺北。
当时李嗣业是前军主将,唐军跟叛军相隔数里摆开阵势。
一般唐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列阵布局是,阵地最前面是弓弩手,左右两边是步兵,中间是轻骑兵,陌刀队居于骑兵后面,是攻坚和对付骑兵专用的,属于秘密武器,重点保护对象,就像李云龙的骑兵连一样宝贝。
一开始,叛军大将李归仁带领精锐部队,首先向唐军阵地冲锋,被唐军万箭齐发射回去了,唐军骑兵趁机追击,结果叛军呼啦一下子,所有人一起又反杀过来,把唐军的阵地给冲散了,甚至于叛军的骑兵有的竟然反杀到唐军的军营里了。
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唐军初战没有平叛不说,还被叛军打到自己老窝里来,眼看着唐军要完全溃败了。
当年威震西域的李嗣业,可咽不下这口气,如果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要这铁棒还有什么用?
于是李嗣业发起狠来!带领手下两千五百人的陌刀队冲了出去。
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经过李嗣业一阵厮杀,唐军的士气被完全带起来了。广平王和郭子仪趁机调兵遣将,大败叛军。此战,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
可惜的是,由于李嗣业每次打仗都爱冲在最前面,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最后死于军中。
据说李嗣业养伤的时候,自己的伤口马上就好了,突然在大帐之中听到金鼓之声,因此大喊大叫,把伤口又给崩开了,“血出数升注地而卒。”死的也是很传奇。
古代历史战争中,大将们真的会参与前线杀敌带节奏吗?
一般不会的,武将相当于这只军队的脑袋,武将被杀等于脑袋被砍了,
《神雕侠侣》里,杨过用石头把蒙哥汗砸死了,萌军就溃退了。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用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军溃退,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百年和平。
可以看出,一个武将在军队中的作用和分量,所以,通常情况下,武将是在大后方,远程指挥前面的战事。
于是就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
武将通常是领导型人才,擅长管理、驾驭骄兵悍将,统筹全局、排兵布阵、信息收集与分析决策,并不需要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是百夫长的事,百夫长以上都不会冲在前面。
很多人受项羽、关羽、张飞、赵云、吕布等人影视作品中形象的影响,就认为武将是打手,单挑厉害,
其实是错误的,看看三国之后的武将,有哪一个单挑厉害,这百年战争里,有哪个武将是单挑王?一个也没有。
所以,武将的形象应该是白起、吴起、孙武、孙膑、韩信、李靖、李绩这样的形象,用智慧,而不是单打独斗,单打独斗能打几人?
打个比喻,最典型是吕布,很多人认为,吕布只是单挑厉害,但是,如果只是单挑,如何能在火并了丁原后,把并州的军队都带走?能让数万大军跟着自己,这不是单挑厉害可以解释的通的,
单挑对于战争机器来说,没什么暖用,一个武将只用蛮力,又能打几人?对方用箭就可以把你射成刺猬。
所以,真正的战争,武将都是在后方运筹帷幄,传令的小兵来回穿插,传递消息,前面带队的都是团一级的人指挥。
当然,世事无绝对的,比如,带着几千人的武将,遭遇对方,这个时候,你想在大后方是不可能的,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这种情况也不会武将先去单挑,而是对垒,然后看是打,或者各自退去,即使打,武将也不会冲在前面的。
五代时,刘守文进攻弟弟刘守光,形势一片大好。刘守文忍不住激动的心情,准备装个B。单枪匹马立于阵前,高呼:“别杀我的小弟弟哦!”充满磁性的声音引起了元行钦的注意,他抬头一看,这不是那谁吗?赶紧快马加鞭,单刀直入,活捉刘守文,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所以,主要看带领军队的多寡和战场形势,大多时候是不需要身先士卒的,
古代历史战争中,大将们真的会参与前线杀敌带节奏吗?
有的。
古代将军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猛将,一类是智将,前者个人武力比较突出,经常冲锋陷阵,后者主要是在中军指挥。
一般来说,战争中指挥官阵亡是相当致命的,所以一般指挥官是不会轻易冲锋的,但万事无绝对,部分对个人武力比较自信的将领在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还是会带头冲锋的,这样对士气激励比较大。
虽说冲锋有一定的危险,但将军的生存概率还是比小兵高很多的。
第一、将军冲锋一般是在形势比较有利的时候进行。要么就是绝对不利的情况下激励士气,后者其实不冲锋你也很可能战死,还不如拼一拼(不考虑投降的情况下)。
第二、将军武力值、身体素质比一般士兵高。
第三、将军装备比士兵强,有盔甲和无盔甲,有马无马,好剑劣剑,区别还是很大的。
第四、将军并不是孤军作战的,而是由亲兵配合作战,亲兵的任务比起作战更重视保护主帅个人安危,亲兵往往又忠诚度最高的士兵组成,这些人往往跟着长官一起调动,荣辱与共,甚至有军法主帅战死亲兵独活是要被制裁的,甚至祸连家人,所以为了自己家族的兴衰,亲兵保护主帅是不计代价,以身挡刀在所不惜。
有这四条保证,将军有十几、几十的斩获并不奇怪,更多的我觉得应该是夸张描写了。
典型代表如樊哙。
与司马枿战砀东,卻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间爵。从攻围东郡守尉於成武,卻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间守军於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卻敌先登,斩候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从攻破杨熊军於曲遇。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从攻长社、轘辕,绝河津,东攻秦军於尸,南攻秦军於犨。破南阳守齮於阳城。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以卻敌,斩首二十四级,捕虏四十人,赐重封。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从上文看,单次战斗斩首一般也就15左右,最高记录是68。
古代历史战争中,大将们真的会参与前线杀敌带节奏吗?
两军对垒,战将先拼,一方战败,胜方掩杀。将领起关键作用。
古代历史战争中,大将们真的会参与前线杀敌带节奏吗?
会,这样鼓舞士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