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感谢邀请!
平城之败即“白登之围”!
西汉韩王信(注意,这不是韩信,而是七大异姓诸侯王中的韩王)叛变,与匈奴冒顿单于联兵攻汉,一路南下,迅速攻下了北方战略要地太原郡。
为了抵御匈奴与叛军,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上太原。自开战以来,汉军进展顺利,击破韩军和匈奴军的捷报,源源不断地从前方传来。冒顿单于见汉军势猛,便主动撤退,避其锋芒。刘邦由于节节胜利,遂产生了轻敌思想。他认为匈奴不过如此,完全不能与汉军相匹敌。因此,他亲率2万(一说5万)汉军精锐部队作为前锋,迅速向撤退中的匈奴大军逼近,准备杀他个措手不及。
但没想到,这是冒顿单于的苦肉计,当他的军队追至白登山时,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匈奴大军突然出现,将刘邦的部队围了个水泄不通,此为白登之围,刘邦为他的轻敌付出了代价!
如果是韩信领兵,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至少冒顿诱敌深入这一招,不太容易奏效。当然,即使不小心陷入刘邦的险境,韩信很可能不会像刘邦一样给钱求和。因为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虽然刘邦身处险境,但整个大的战场形势,汉军并没有输。
首先在白登山,刘邦手下的汉军在缺少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以两万之众,依靠地利,硬是抗住了40万匈奴骑兵。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白登山上的汉军顶着饥饿、寒冷等不利条件,成功击退了匈奴大军不断发起的进攻。
对于冒顿来说,这样的情况是极其不利的,因为汉军主力在得知皇帝被围困于白登山的消息后,也在日夜兼程地逼近。虽然匈奴出动大军阻挡陆续前来驰援的汉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赶到战场的汉军越来越多,匈奴人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一旦汉军主力全部赶到,匈奴人原本计划的围歼战,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两面夹击的反包围战。到时候别说生擒刘邦,恐怕冒顿单于自己都将身处险境。
如果是韩信,他很可能会抓住战机,利用白登之围,来制造一场更大的胜利,就好比当初的“背水一战”。如果成功的化,汉朝也不用找匈奴和亲了。当然,这种做法危险程度很大,刘邦作为一国之君,选择和解,也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所以,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可能不会有平城之败
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白登之战的背景大致是这样的。
韩王信担心被刘邦干掉,便反叛汉朝,引匈奴军入关,攻陷了大半个河东地区。
河东之于关中,相当于门户。
如果河东地区丢了,关中就别想安宁。
所以,当河东沦陷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刘邦立即亲率32万大军征讨,决心收复失地。
之后,汉军主力渡过黄河,四战四捷,陆续攻克铜鞮(沁县)、晋阳(太原)等地。收复了大片失地。
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刘邦既与韩王信的叛军有过交手,也与匈奴骑兵有过交手。均未尝败绩。
由于连战连捷,未尝败绩。于是,刘邦的心态就飘了。产生了匈奴人不过如此,冒顿不过如此的错觉。
后来,为了速战速决,刘邦一连派出十几名探子,前往匈奴军占据的地区收集情报。
冒顿知道这件事后,就故意示弱,把精兵隐藏起来,只放出老弱病残,导致大部分汉军探子也产生了匈奴不堪一击的错觉。
这些人回去后,跟刘邦说匈奴很弱,可以立即攻击。刘邦对此深信不疑。对匈奴军的轻视心理进一步加重。
当时,只有一个叫娄敬的人极力劝阻刘邦不要进攻。
娄敬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如果匈奴人真的不堪一击,就应该马上退出关外。赖着不走是想被汉军收拾吗?即便匈奴人不想退兵,也应该装腔作势,恫吓我们才合理。但现在他们露出老弱病残,这明摆着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想引诱我们出击,然后埋伏我们。
实事求是地说,娄敬所言,是很有道理的。
深入敌控区作战,不是小事,要谨慎对待。
但是,由于刘邦当时的心态飘了。已经无法冷静做出合理判断。
因而,他就把娄敬抓了起来。并扬言自己将亲自带兵出击!待得胜而归后,再收拾胆小怕事的娄敬。
之后的发生的事,就没什么好多说的了。
刘邦轻敌冒进,率五万精兵北上,被四十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在了白登山上。
如果换作是韩信,会不会有白登之围呢?
很显然,是不会的。
因为复盘白登之战的背景,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刘邦被围,不是因为汉军不能打,也不是因为刘邦完全不懂军事。
而是刘邦这个人,太喜欢轻敌,经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经常性的头脑发热。
事实上,这并不是刘邦第一次因为头脑发热而栽跟头了。
当年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连大老粗樊哙都知道现在还不是享清福的时候,力劝刘邦尽快退兵霸上,勿贪念秦宫的财宝和美女。但刘邦头脑发热,听不进忠言逆耳,结果得罪了项羽,差点在鸿门宴上丢了老命。
后来趁项羽攻齐国之际,刘邦率几十万大军攻陷彭城,大伙劝他防备项羽反扑。但刘邦这次又是头脑发热,觉得项羽败局已定,扑腾不了几天了,整日沉迷享乐。结果,又差点丢了老命。并且还闹出了把儿子、女儿丢下马车的千古笑话。
如果,刘邦不是这种性格,他其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断不至于让自己几次涉险。
相比于刘邦,韩信用兵有三个优点:知己知彼,灵活用兵,看得清时局。
并且,韩信本身也是诱敌深入的高手。
他的得意之笔,背水之战和十面埋伏,都是交战后,进行撤退,迫使敌人放开战线,然后派伏军抄敌人后路,或是直接攻击对方侧翼,最后进行分割包围的打法。
也就是说,冒顿包围刘邦的套路,韩信早玩过了。
所以,如果当时韩信是对阵冒顿,他这么有军事眼光的人,不可能看不到匈奴人的那点小把戏。他必然能做出合理应对措施,给冒顿一个教训。
当然,咱还是实事求是地说。
虽然韩信的军事修为强出刘邦几个段位,但让他指挥步兵迎战全是骑兵的匈奴军,怕也是灭不了匈奴。
因为樊哙率主力抵达战场,救出刘邦后,战争并没有结束,汉军在之后与匈奴军还有过几次交手。
结果是,长城以南,只要汉军据守,匈奴就奈何不得汉军。但出了长城,汉军就拿匈奴军没辙了。
用后来晁错的话说,中原对匈奴,有三个显著劣势:找到他们,你追不上;你追上之后又打不赢;而等你累了,想休息的时候,他们却不觉得累,频繁来骚扰你。
要想彻底灭了匈奴,还是要靠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办法。
先用骑兵对骑兵,深入大漠和西域,摧毁匈奴老巢和生产基地。再用政治加经济利诱的方式,瓦解匈奴的凝聚力。
在匈奴未瓦解前,单纯以步兵作战,试图团灭匈奴,没人能做到。即便是韩信,怕也是很难做到。
而以汉初的国力——天子的御驾配不齐四匹一个颜色的马,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车。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上》
想武装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根本不可能。
并且,即便是全步兵,以汉初的国力,朝廷也拿不出足够的钱粮。
汉朝初年,国家太弱了。近一半的土地掌握在异姓藩王手上,朝廷控制的地区,也是民生凋敝,急需要休养生息。
需要注意的是。刘邦、韩信所处的时代,匈奴汗国的实力远比李牧、蒙恬时代的匈奴部落要强大得多。
当年李牧靠战略上麻痹,战术上诱敌,一场伏击歼灭十几万人的打法,可以让匈奴人十几年不敢南下。
当年蒙恬靠正面硬钢,把匈奴人从水草丰满的地方赶跑,然后筑城守卫,让匈奴人又衰落了一段时间。
但对于刘邦、韩信而言,自己所处的时代再想靠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打法,让匈奴一蹶不振,已经不现实了。
就如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卫青率军收复河套平原,霍去病横扫河西走廊,虽然都让匈奴损失惨重。但匈奴颇有家底,并未被打残。
即便后来的漠北大战,汉军大胜,匈奴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也还有还手之力。
时代不同,不能总拿战国、秦初的老眼光看待匈奴。
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平城白登山之围,是刘邦生平遇到最重大的挫折之一,被冒顿的匈奴军围了七天七夜,险些丢了老命。平城之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题主问,如果派韩信去,会有白登之围吗?以韩信用兵的韬略而言,上当受骗而中敌军埋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么刘邦为什么会上当呢?
第一,平城之战的历史背景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率领匈奴大军越过边界,进攻大汉北疆,韩王信举旗投降。冒顿单于乘胜扩大战果,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面对匈奴人疯狂的进,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
身经百战的汉军战斗力很强,周勃、夏侯婴、灌婴各率一军,对晋阳展开猛攻,匈奴骑兵遭到重创后,向北退却。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等封国的车骑部队,对匈奴军队穷追猛打。正当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时,严寒不期而至,造成汉军大量非战斗伤亡。
继续进军呢,还是撤军?这是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
这时,刘邦得到一个情报:匈奴冒顿单于藏身于代谷,而代谷守备极为空虚。
第二,刘邦派十批间谍侦察敌情如果能突袭代谷,俘虏冒顿单于,便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大汉帝国的北方边患。不过,刘邦久经沙场,老成持重,为了印证情报的准确性,他连续派遣十批间谍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敌情。
对于冒顿单于这个对手,刘邦确实不了解。冒顿单于绝非泛泛之辈,他有过人军事天赋。冒顿既有项羽之勇,又有韩信之谋。为了迷惑汉军,引诱刘邦上钩,冒顿将计就计,把匈奴的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而把老弱病残置于军中。
刘邦派出的十批侦察人员陆续返回,得出了一致的判断:匈奴在代谷的大本营中,没有精锐部队,不堪一击,汉军全力出击,必然可以活捉冒顿单于,迫使匈奴投降。刘邦对这个判断充满狐疑。刘邦决定派出非常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
第三,娄敬看穿匈奴人的伎俩娄敬深入代谷,经过缜密的观察,他断定匈奴故意隐藏着了精锐部队,而以老弱残兵充斥阵营,其中必有诈。娄敬迅速南返,要把这个重要判断汇报皇帝,行至半途时,他却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了。
刘邦在关键时刻犯了一大错误,他没等到娄敬的回报,就下令兵分两路:由周勃、樊哙率领一路人马,进击硰石以北,寻歼被击溃的匈奴残部;自己则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匈奴的大本营代谷。
这时,从代谷返回的娄敬正好迎上刘邦的军队。娄敬紧急晋见刘邦,分析说:冒顿弑父自立,灭东胡,破月氏,吞并楼烦与白羊,占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信,可谓一代枭雄。然而冒顿的营地只有老弱残兵,不合常理,很明显是示弱以引诱汉军攻击。
娄敬最后得出结论,匈奴有诈,不可出击。
这时的刘邦,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可能是酒喝多了。反正他信心满满的,非但听不进娄敬的分析,以为妖言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娄敬抓起来关了。
第四,不听娄敬言,吃亏在眼前其实刘邦对于匈奴兵力的虚实,一直是有怀疑的,要不怎么会连续派出十批间谍侦察呢?在十批间谍都认为敌营守备很弱时,他又派娄敬去侦察。按理说,刘邦是个很谨慎的人,既然他派娄敬去侦察,为什么又不听他的分析呢?
对此,史书没有记载。我想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冒顿单于虚张声势,派出几支奇兵,伪装成主力部队,出没在各地。刘邦这才会得出结论,认为匈奴的主力并不在代谷,而是分散在各个战场。
冒顿单于确实是个很厉害的人,因为连刘邦这么小心翼翼的人,都被他轻松骗过。刘邦把娄敬投入监狱后,率主力长驱直入,进抵距离代谷很近的平城。在平城附近,有一座山,名为白登山。白登山是一处制高点,刘邦的军队占领这座山后,就发现四周风尘起,马蹄声碎,埋伏在附近的匈奴人把白登山包围得水泄不通。
直到这时,刘邦才从梦中惊醒,后悔自己没有听娄敬的话。
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是白登山之战,对大汉帝国一次巨大的心理打击。此后数十年,大汉帝国不敢轻易对匈奴言兵,直到汉武大帝横空出世,才把汉匈对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其实,答案就在“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也就是说,统领千军万马,决胜两军阵前,是韩信的优势;任贤用能,使其各展所长,是刘邦的优势。
所以,刘邦以己之短,统领大军,对决战场,胜的希望自然就非常渺茫了,更别说是其初次面对匈奴骑兵进行大兵团作战了。能不大败已是万幸,这还要得益于汉军装备的精良、军士作战的勇猛、上下一心的团结。反之,如果由韩信这个军事专家,军神统兵,最基本的敌我优劣之势,还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特别是韩信在楚汉争霸战期间的一场场智珠对决,一幕幕血性争锋,其汲取的作战经验是何其丰富,奈何之后再无展现之机。
因此,外行人做内行人的事,结果不言自明。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战争经过,就不难发现刘邦既不知己,又不识敌,更不懂兵,这又如何能胜。而兵家则讲究的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一、不懂兵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单于冒顿率领40万大军包围了汉朝边疆要塞马邑。守将韩王信在久等无援的情况下,开城降贼、叛国投敌。接着,匈奴大军长驱直入,铁骑踏破雁门关,直逼重镇太原。
战报传到西汉都城长安后,汉高祖刘邦闻信龙颜大怒。毅然于公元前200年冬,亲率32万大军进行征伐。一为征伐匈奴侵略大汉领地;二为平定韩王信叛乱。
开拔不久,大军便在铜鞮和韩王信的军队发生了遭遇战。面对实力极其悬殊的两军对决,韩王信的军队很快便被汉军剿灭,韩王信仅以身免。随后,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接连克复晋阳、离石等六城,之后又攻克了楼烦等漠北之地。
眼看汉军锋锐正盛、气势凶猛,单于冒顿思得一条诱敌深入之计,欲破汉军。这时,冒顿率领匈奴大军以老弱病残为诱饵,佯装兵败,并且连败数百里之地,让主力精兵躲开了汉军的侦骑。
由于连续不断的胜利,刘邦此时如同许多失败的枭雄一样,犯起了骄傲自大的毛病。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小小匈奴根本不配作对手。
就在这时,负责侦查匈奴敌情的大将刘敬前来报告,说匈奴故意示之以弱,必有精兵埋伏,当先行站稳脚跟,等待后续大军到来后,再行追击比较妥当。
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汉高祖刘邦不但不听其谏,反而大骂刘敬吃里扒外,长敌军士气,灭自家威风。并以动摇军心之罪,将刘敬囚禁于广武城内。
这和汉未枭雄袁绍囚禁田丰时的情景何其相似。
这样明显的诱敌之计,以韩信之能会冒进吗?显然不会,或许还会来个将计就计之类的计谋也说不定。
所以说,刘邦不懂兵。前期之所以能胜,主要依靠强大的军队实力进行碾压,并不需要太多的谋略。
二、不知己、不识敌
之后,刘邦余怒未消,命令大军迅速追击。大军接令,顶风冒雪,一步一脚向前迈进,先头部队最终来到了平城。
这时,单于冒顿眼见刘邦大军中计,心下大喜,立即命令匈奴主力大军前往平城东侧白登山一带设伏。
此刻,刘邦依然坚信兵贵神速的理念,不等后续大军跟进,便在先锋部队的护卫下,根据匈奴的“败退”线索,追到了白登山,一脚闯进了匈奴大军的包围圈。
谁知,就在刘邦兴奋的脸色还未平复,以为胆小的匈奴大军又逃掉的当口,突然四面旌旗招展,大军涌动。这下,刘邦的脸色瞬间由红润变成了惨白,心情如同此刻的寒冬般哇凉哇凉的。因为,汉军驻扎的白登山已被冒顿指挥的四十万匈奴大军团团包围。
这下,刘邦立即明白自己已中匈奴大军的诱敌深入之计,但为时已晚。
自己的兵马多为步兵,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追骑在四只脚上的敌人,不是傻吗?因为敌人随时都可以攻击你,而你却连对方主力的影子都不一定能见到,这还怎么打。兵法云:“先虑败,而后虑胜。”而刘邦则一心幻想着胜利,根本不去考虑会失败,此做派明显同兵法所讲背道而驰,又怎能取胜。
虽然,陈平通过实施离间计,最终阏氏和冒顿单于“中计”,令匈奴大军打开包围缺口,刘邦才得以脱身。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眼看就能消灭大汉皇帝这样的功绩,单于冒顿和阏氏皆非无能之辈,即将占领大汉,如此机遇,怕傻子都知道轻重吧。实则是匈奴侦骑已探得汉军的后续部队和援军即将抵达,这才不想和汉军主力对决,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更何况其侧还有月氏国一直对匈奴虎视眈眈,那里经受得起主力大损,为此才“网开一面”放汉军撤离,并从后追击汉军,收缴军资物品,以壮实力。
接着,也就是刘邦被匈奴大军包围的七天七夜间后,汉军主力便以抵达了平城,与刘邦部队遥相呼应,一场真正的大战也即将开始。
由此可见,刘邦明显的不知己、不识敌,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吗?熟读兵书战策,经历无数战阵的韩信会犯这样低级的军事错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后来,当冒顿与吕后开玩笑的时候,吕后欲攻匈奴,遂问樊哙是否可行?樊哙回答:只要给他十万大军,便可横扫匈奴。无论此话是否夸张,但以战功赫赫的樊哙而言,当不至信口开河。由此可知,军略强于樊哙的韩信,自然也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所以说,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平城之战绝对不会败,也许韩信一战,便可去除大汉西北匈奴大患。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平城之战的起因是韩王信的叛乱,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而是韩国贵族之后,在反秦战争中投靠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韩王信率军打败了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被刘邦封为韩王,并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成为异姓王之一。
因为韩王信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所以刘邦把韩王信封到了靠近匈奴的边境晋阳(今山西太原),后来韩王信又主动把自己的都城移到更为北边的马邑(今山西朔州),韩王信仅仅只是刘邦下面的诸侯王,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始终实力不够,败多胜少,再加刘邦时常责备韩王信,于是韩王信直接投降匈奴了。
刘邦
随后韩王信联合匈奴准备攻打汉朝的晋阳,刘邦听说后,勃然大怒,就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一起率军攻打韩王信与匈奴人,这就是平城之战了,汉军一共有32万军队参战,而匈奴方面则有40多万骑兵参战,再加上韩王信还有数万人,在实力上对比,刘邦处于劣势。
刘邦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战争匈奴人居然倾巢而出,40万骑兵是匈奴整个国家几乎全部的军队的,而且匈奴人在单于冒顿的策划下,居然还准备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
起初,汉军在平城之战节节胜利,打得韩王信的军队与匈奴人的军队节节败退,刘邦及其手下32万汉军,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了三年反秦之战和四年楚汉战争的老兵,战斗力强,颇有经验,自然对平定韩王信和匈奴是胸有成竹。
刘邦与诸将
刘邦的军队是兵分两路进发,一路从长安北上攻打晋阳,另一路则沿着太行山先北上,绕过晋阳,再西进直插广武,再继续北进攻打韩王信的老巢马邑,汉军轻易攻下晋阳,杀死韩王信手下的将领王喜,汉军相继攻占了晋阳、广武、武泉、平城等地。
等第一阶段的战争打得差不多了,刘邦才率领中军到达晋阳,准备继续追击韩王信与匈奴军队,直到这个时候,匈奴人在刘邦眼中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包括刘邦手下的将领周勃、樊哙、灌婴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第一阶段的战争,汉军没有费多大工夫,就收复了所有的失地,换了谁也会这么想。
接着双方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战争,刘邦率军北进,寻找匈奴主力,匈奴也在暗中策划如何打败汉军,刘邦在进军的同时,不断派人打探匈奴人的消息,使者带回来的信息都是匈奴人的兵力都是老兵老马,不堪一击,只有娄敬一个人认为不同寻找,不能追击匈奴,实际上匈奴是用了一个主动示弱的战略。
平城之战
然后刘邦就认为娄敬过于谨慎胆小,把娄敬关起来了,然后率军追击匈奴人,刘邦率领的是骑兵,骑兵的速度很快,而汉军的大部分都是步军,跟在骑兵之后,刘邦并没有等后面的大部分到来,就率军追击匈奴,结果就中了匈奴的计谋,而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不能脱身。
刘邦到底率领了多少骑兵被围困在白登山,史书没有记载,但绝对不会少,汉军骑兵的数量在当时至少有数万人,这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组建的郎中骑兵,大部分是投靠刘邦的秦朝骑兵,战斗力比较强,但是包围刘邦的匈奴骑兵可有40万人。
匈奴人围困刘邦之后,多次派兵攻打刘邦,但是均被刘邦军队击退,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天气寒冷,骑兵如果攻打山上驻守的刘邦军队,其实是不占优势的,骑兵往山上冲是没法骑马的,再加上汉军的战斗力强、武器先进,尤其是强弓硬弩,所以匈奴人始终无法攻下白登山,不是匈奴人不想攻,是他们没有能力攻下来。
匈奴骑兵
但是此战也让刘邦见识到了匈奴人的实力,40万骑兵,整个汉朝估计都找不到几匹毛色一样的马,汉朝的骑兵数量也没有匈奴人多,所以刘邦与匈奴人议和,送财物给匈奴人,同时双方和亲,因为谁也无法吃下谁,如果继续围下去,后面汉军还有30多万步军到来,匈奴就会面临反包围,所以冒顿得了好处就放刘邦走了,刘邦能脱身绝对不是陈平说动冒顿的妻子,因为冒顿从来就是一个冷血的人,他连妻子都能送给仇人,又怎么会在乎一个女人的话呢?
刘邦指挥的平城之战就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平城之战是淮阴侯韩信指挥,能不能打败匈奴人?
韩信被称为兵仙,国士无双,他的特点就是谋略,针对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谋略,但是韩信的所有知识都是针对中原人的,对于像匈奴人这样的外族,很难说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因为匈奴人是清一色的骑兵,而且大多是游击战,机动性非常强,匈奴人作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
韩信
韩信作为统军大将,实际上真正打仗的时间只有四年,也就是楚汉战争中的四年,除了这四年之年,韩信都是默默无闻的,尽管只有四年,但韩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靠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谋略,比如打魏王豹,韩信用的是声东击西,先在一个地方虚张声势,然后在另一个地方渡过黄河,直接打败魏豹。
韩信打败赵国也是如此,利用了背水一战和拔旗易帜的谋略,在河边摆出鱼鳞阵,引诱敌人来攻,然后在边上埋伏奇兵攻下了赵军的营寨,然后夹击赵军,赵军大败,韩信打齐国也是,趁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的时机,然后突然袭击齐国,打败完全没有准备的齐国,韩信打龙且也是,先佯装战败,然后引诱龙且追击,在一条河边,等龙且渡河时在上游放水,一下子淹没了龙且的军队,龙且被杀。
冒顿单于
这些谋略能不能用到对付匈奴人身上呢?很难,因为匈奴人的统帅冒顿单于就是一个擅长谋略的人,他引诱刘邦进入包围圈,就是谋略,他并没有跟刘邦硬拼,只是用谋略,以最小的代价引诱敌人上当,然后再趁机拿下。
如果是韩信对战冒顿,那应该是相当精彩了,当年韩信攻打赵国时,如果陈馀听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也是比较难取胜的,如果敌我双方将帅都有谋略的话,那战争基本上就是个平手,或者只能靠实力来取胜,因为韩信能识别冒顿的计谋,冒顿也能分辩韩信的谋略,谁也无法忽悠谁。
所以韩信对战匈奴,其实就变成了对峙,双方都在寻找机会作战,但是匈奴是机动兵力,汉军这一战不如匈奴,但是匈奴的武器装备不如汉军,单兵战斗力也不如汉军,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真打起来,不会有刘邦的白登山之围,但是韩信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匈奴人,最多也就是阻止匈奴人入侵内地而已。
韩信
当年的秦朝的大将军蒙恬打败匈奴人,也只是把匈奴人驱赶出河套地区,一直赶到北方七百里远的蒙古高原上,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匈奴人打仗不会跟汉军硬拼的,他们会利用机动性高的特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就算是韩信出马,也只能是阻止,除非韩信有足够数量的骑兵,才能彻底彻底消灭匈奴人。
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作战,处于劣势的就是机动能力,想要完全消灭游牧民族,只能用他们的特长来消灭他们,也就是说汉军只有足够多机动性非常强的骑兵,才能彻底消灭他们,比如后来的卫青与霍去病打击匈奴人的战争,但那是损耗相当大的战争,即使是后来强盛的汉武帝一朝,打到后来国家也开始贫穷了,而汉初由于多年战争,人口、经济都不如汉武帝时期,所以韩信也只能阻止匈奴入侵,而不能彻底消灭对方。
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秦汉之际匈奴达到了一个顶峰,当时冒顿单于在位,有控弦之人几十万,汉高祖建立汉朝时刚经历了战乱,缺少骑兵。如果韩信率军与匈奴战斗,还会有平城之败吗?我认为如果由韩信指挥军队,大概率是不主张主动出击匈奴,因为韩信打仗会搞清对方军队特点,实战中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当时匈奴骑兵众多,士气正旺,韩信当然知道没有胜匈奴的可能。固守的可能性很大,通过固守消耗匈奴的锋芒,同时寻找匈奴的弱点,找机会战而胜之,后续的准备是慢慢发展骑兵。只要让韩信专注对付匈奴,总一天韩信会找到对付匈奴的办法。
所以韩信指挥汉军不会有平城之败,因为他不会轻易匈奴交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