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子午谷奇谋是个误传,它来自《魏略》。里面说的头头是道,魏延要袭击西安,西安守将会望风而逃,然后守城,再和诸葛亮会师。而《三国志》中说的是魏延要占的是潼关。比《魏略》说的更靠东。

当时的情况是魏国在关中的守备空虚,面对诸葛亮的北伐没有任何防御准备。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诸葛亮能够利用出其不意的奇袭效果,是能够取得很大的战果的。

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在于两个人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不同。打个比方,就如同辽沈战役,林彪要采取的是诸葛亮的打法,从外往内,先打长春,平推到关内。而魏延采取的是毛主席的战术,先打锦州,关门打狗。当年毛主席和林彪为了这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斗争。

而诸葛亮是主将,最后他胜利了。蜀汉也就失去了这唯一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诸葛亮带领军队出祁山,在面对防守空虚的情况下,不赶快突进,占领要点,封闭陇上通道。反而慢慢悠悠的进行了一场武装大游行。三郡因为无军投降,其他的郡声明,只要一个月援军不到就降,这个时候还不专心对待援军。结果张郃率领五万援军驰援关中,街亭一战,关键的战场,蜀军只居然剩下两万军队对敌,结果被远道而来的张郃打得大败,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按照我的看法,魏延应该感谢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为魏延占领潼关,必然会如同当年解放军在锦州一样的遭遇,被两面夹击。他可以死死堵住曹魏的援军,可按照诸葛亮的打法,他不可能在魏延要求的时间到达潼关与魏延会合。魏延只有一死。

魏延会成为三国的张灵甫,到死也不可能看见诸葛亮的援军。不过他的努力也会有点效果,那就是让诸葛亮在陇右多占领一段时间,有更长的准备时间。如果运气好,张郃在和魏延拼过后,元气大伤,或者撤退,或者打不过马谡也未可知。

魏延知足吧,诸葛亮这不采纳你的建议是救你一命啊。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咱们看诸葛亮北伐,为何未能成功时,可能都会惋惜诸葛亮,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当世流传甚广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号称能灭魏。

那么,子午谷奇谋”究竟是什么计谋?

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并非魏延单独出兵,而是他与诸葛亮分兵北伐。

诸葛亮从大道与魏军正面交锋,魏延率一万士兵从子午谷奇袭,最后他们在潼关相会。如此就能断雍州与中原的联系,把雍州和凉州全部蚕食。

此计谋,对于诸葛亮来说,真的有决定性帮助吗?我认为不能?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诸葛亮有自己的北伐战略,他不太可能改变自己的蚕食曹魏大战略

事实上,所谓的“子午谷”,其实就是一条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的南北纵向的山谷而已。

它全程长约330公里,在夏侯懋镇守长安期间,诸葛亮曾在南郑,与众将商议北伐的事情。

这个时候,魏延提出了一个拿下大半个长安的奇谋。因为与子午谷有关,被后人称为“子午谷奇谋”。

但是,诸葛亮军事指挥上格外地谨慎。对于北伐大业,诸葛亮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先攻取魏国大西北凉州境内的陇右,然后以此为根据地,从坦道逐步推进,企图慢慢蚕食曹魏的势力范围。

从蜀汉当时的实际国力与军力来看,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说是符合当时实际,以及他这个人的性格。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评论:诸葛亮治国练兵很行,但领军队打仗、随机应变,却不十分擅长。

这项子午谷奇谋没有付诸实践,所以也无从验证是魏延胆大心细,还是诸葛亮过于谨慎。

不过,要是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我还是倾向同意他的决定,拒绝魏延的提议。毕竟,魏延的计划有太多未知因素,建立在太多假设上了:假如魏军决定死守,并不逃走,魏延孤军深入,就非常危险。

其二、魏延这“子午谷奇谋”,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魏延这“子午谷奇谋”,确实可能不是高估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绝对是低估了强大的魏国。

凭当时魏国的军事力量,蜀国若果真采用魏延此计,则取胜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魏延如果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可子午谷道路崎岖,一路上几乎全是悬崖绝壁。

再遇上连日的大雨,魏延军如不能预期赶到当怎么办呢?

魏延的这个计谋,简单说就是想请兵万余人,与诸葛亮异道而会于潼关,重复韩信取关中的策略。

当时,夏侯楙是安西将军,镇长安,魏延认为此人胆小怕事,一定会闻风而逃。

据说魏延也作过敌情调查,他得知长安守将为驸马夏侯楙,其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如果他听到蜀军由天而降,一定吓得马上逃走,长安便可唾手可得。

具体计划就是,给魏延精兵五千,自带粮草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发,循着秦岭,一路向东,当到达子午谷之北后,不过10日就可到达长安。

夏侯楙不知虚实,听闻蜀军突然到来,依照夏侯楙的秉性,必会乘船逃走。

而长安城内,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据守。等东路魏军相聚来攻,尚需要20余日,只要诸葛亮能够从斜谷而来,必足以到达长安。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传檄而定。

这确实也是可以让诸葛亮出奇制胜的奇谋。但慎战的诸葛亮,不会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让将士们去做无谓的牺牲。

魏延这“子午谷奇谋”,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事实上,罗贯中让司马懿在演义里也想到了此计谋,如果诸葛亮敢于采用魏延的这一奇谋,也许诸葛亮就彻底完了。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谋”,不是没有原因的,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认为“子午谷奇谋”太“悬危”,太冒险。

《三国志》魏延的传记和诸葛亮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可见此事不但于史有据,并且比较重要。

对于“子午谷奇谋”,事实上,魏延与诸葛亮之间各持己见,互相指责。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谋太“悬危”,是异想天开,不可能成功。

而魏延认为诸葛亮不用自己的“子午谷奇谋”,则是“胆怯”。

说白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的战略,其实就是:由魏延率一万精兵从小路子午谷偷袭,出其不意到达长安城下,并趁混乱攻下长安。

诸葛亮亲率大军走祁山大路,两军会师潼关,则关中地区尽归蜀汉。

但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却十分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司马懿曾对部下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司马懿曾说:若是我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诸葛亮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个“子午谷奇谋”。

北伐曹魏,不用魏延东出子午谷奇谋,五出祁山而功未成,居然忧愤吐血,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这样的结局就更加凸显了魏延计谋的某些战略价值。

事实上,诸葛亮有自己的北伐战略,他不太可能改变自己蚕食曹魏的大战略。

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而且,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也确实是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也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战术上会有一定的效果,战略上没什么大用!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提出的,此时魏延踌躇满志,很明显低估了曹魏的实力。

不反对奇谋妙计对一场战役胜负的影响,比如,拿破仑翻越阿尔比斯山奇袭意大利,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从战略上讲,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请看一下下面两个图片,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魏蜀之间的实力对比。

古代,国土面积、人口等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蜀国都全面落于下风,连年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劳民伤财,只依靠一两个奇谋初期可能会有一定收获,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是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的。就像日本奇袭珍珠港,几天内就几乎消灭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当美国的强大生产能力爆发出来的时候,日本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强大,开战后美国78天就能造一艘航母,日本能比吗?这叫综合国力!

所以,就算子午谷奇谋真的实施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也很难打赢实力最强的魏国!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国力决定成败?诸葛亮劳而无功和邓艾的盖世奇功

2019-04-12 10:15·燕赵节度使

凡事都有正反矛盾的两面,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为了克复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魏国伐蜀,则是以汉室禅让的正统自居,要统一天下,混一宇内。

如此,便有了诸葛亮的北伐和魏国的南征。

这两个结果自然不必说,读者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终于在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谓匡扶社稷,定国安邦,不过是南阳书生梦一场。

诸葛亮的好徒弟姜维更是不堪,虽然又九伐中原,打的很热闹,始终在祁山一带打转转,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而刘禅和老臣谯周等人,早已在天府之国的温柔乡中终日沉醉,哪还有想克复中原还于旧都模样,关起门来做天子岂不快哉?一个魏国降臣,却终日要北伐,擅起边衅,结果不过是重复诸葛丞相的劳而无功,白白损失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惹得谯周等蜀地本土集团对姜维这个外来户极为不满,明里暗里掣肘,致使姜维扼腕叹息,身死而国灭。

《三国志》卷35注引《异同记》:(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而魏国晋公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伐蜀,一举成功,改变了历史。

枪叔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劳而无功,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 诸葛亮的个人军事才能配不上他的野望。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确如此,虽然诸葛亮也曾率军作战,比如征讨孟获,但毕竟那是人数少、武力落后的蛮邦,无法跟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魏国相比。

所以诸葛亮北伐,虽有小胜,但于事无补,始终未能攻取关中、陇西、长安等战略目标,更不要说彻底战胜魏国,反而在长期的战争中,不断消耗蜀汉的人力物力。

所以,诸葛亮一死,蒋琬立即停止北伐,休养生息。

令无数三国迷们扼腕叹息的魏延子午谷奇谋是否能成功呢?众人有很多推演,有的说能奇谋可行,有的说魏延异想天开。

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约6万兵力),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一万,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三国志》原文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诸葛一生唯谨慎”,以诸葛亮的性格不会采取这么冒险的策略。可以不赢,但不能失败。

可问题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战法失误呢?

诸葛亮用兵太谨慎,而兵法之道,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又云:“兵者,诡道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奇制胜,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导致劳而无功。

当然,也可能跟蜀国兵力太少,诸葛亮实在不愿意或不能分散兵力有关。

不过以当时魏蜀两国的形势来看,不冒险,四平八稳地正面出击,蜀国一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魏蜀的国力摆在那里。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已经证明了。

所以其实魏延的办法也是唯一胜利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小的可怜,完全就是在赌。赌赢了,可以占领关中,赌输了,损失一万兵力(北伐六分之一的兵力),这是诸葛亮承受不起的。

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

2. 魏蜀国力相差太多

六出祁山有许多次诸葛亮都是因为粮尽退兵,蜀国的粮食实在无法运送到前线去。反观魏国,主场作战,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就算不出战,固守营垒,坐等蜀兵粮尽退走,躺赢。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两国国力相差太大导致的。

以下是三国实力对比:

三国人口数据:

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

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

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士兵大概有四五十万。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在人口就是财富的古代,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诸葛亮,姜维每次北伐,都只能带6万左右的兵力,其他4万要驻守国内各要地和边境,所以在雍凉一带,魏蜀两军的兵力基本相当,但魏国占据了主场优势(不用从远方运粮),又可以从内地调兵增援,所以,蜀汉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魏国综合国力可以碾压蜀吴,打仗就是打后勤消耗,没有后勤就不能打仗。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子午谷奇谋不用魏延用木鹿大王定能成功。

都说子午谷奇谋不能付诸实现其最大原因无非就是如下几条。

其一,担心曹魏方面会有伏兵。

其二,担心蜀国方面粮草跟不上。

其三,担心道路崎岖。

如果用魏延的轻骑兵成功几率为30%,但是用木鹿大王的百兽战队,成功率绝对可以达到90%以上。

具体部署如下:认命木鹿大王和智谋之士为先锋。认命魏延或者王平为后援。木鹿大王带领百兽步步推进。因为野兽不用担心粮草。大山里到处都是,也不用担心道路崎岖,因为野兽本来就是来自山林。百兽军或者长途奔袭长安,或者是化整为零不断袭扰曹魏部队,让其军力分散。然后让王平或者魏延在后头的根据地上依靠军事险要建立据点。步步为营。一步步蚕食领土。

一方面诸葛丞相继续北伐。蜀国军队两面夹击。让司马懿顾北顾不了南。不出三年或一两次北伐,定能攻破长安。

只可惜历史上没有木鹿大王。不然大汉王朝不知又可以延续多少呢。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魏略》对诸葛亮极尽诋毁之能事,刘禅则被黑得更惨,一次上当,二次受骗,不得不怀疑其暗含政治目的,《魏略》是描述子午谷奇谋最详尽的资料,但也是最不可信的。

既然说《魏略》中的部分资料不可信,我们先来看下说它不可信的依据,然后再谈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魏略》曹魏铁杆鱼豢的忠心之作

作者立身何处:鱼豢,曹魏郎中,曹魏政权的忠实簇拥者。由魏入晋十六年不曾仕朝。

对于《魏略》作者鱼豢有些错误解读,不曾仕朝未必是他的个人意愿,还有可能是统治阶层不能接受他入朝为官,他愿意,高层未必愿意。再者,即便他不仕朝是因为忠心原因,也不能拿来当做“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的依据,二者并无相干。反倒是因为其过于忠心于曹魏,而令鱼豢私攥的《魏略》在叙事上多有偏颇,甚至添油加醋,误导读者。

《魏略》乱言,如下为例

在鱼豢的描述中:

①诸葛亮是个自我推销的策士,刘备并未访贤,而是诸葛亮主动送上门来。裴松之:“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大意为,与事实背离到这种程度,着实令人很是奇怪,裴松之说是奇怪,其实奇怪之余必有揣测,肯定是猜测过其背离事实的目的。

②刘备败于小沛,其子刘禅失散窜入汉中,卖为刘括养子,娶妇生子,后来简舍人使汉中,刘禅往见,遂由张鲁送诣益州,立为太子。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史实,很明显就是个人攻击,暗骂刘禅,即便不是生于卑贱,也是长于卑贱。

③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 祭则寡人”

言外之意:刘禅胸无大志,非圣主,主动把权柄交出去,不但当了傀儡,而且还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当傀儡。

④前后矛盾:已经阐明刘禅是胸无大志所以一切政务皆由诸葛亮“遂总内外”,明知原因又给诸葛亮扣上了权臣的帽子。

⑤《魏略》泼妇骂街式点评:“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

要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内政和治军都是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敢问鱼先生何能,把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也”的诸葛亮说成“游步于牛蹄”,那鱼先生还不上了天。

也不知道诸葛军师是上了他家床,还是点了他家房,写如上字句的时候,鱼豢怕是咬着后槽牙写的吧。其实原因很简单,鱼豢是曹魏死忠,而诸葛北伐的目标就是曹魏,大忠臣鱼豢心里当然很不痛快,甚至可以说是忿恨。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虽然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待商榷,但毫无疑问,起码诸葛亮的施政水平和治军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或说,诸葛亮的临阵指挥能力比起自身的施政、治军能力,稍差。

其实,陈寿也基本可以洗脱“挟私报复”之嫌:

司马懿:“ 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 。说法基本相似。

与之对应的《三国志》的记录如何

《三国志》原文: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要“殊途同归”,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并没有说走子午谷,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裴松之依据《魏略》的记述加注的。蜀汉一方尚且不知道魏延有这心思,千里之外的鱼豢是如何知道的呢。

子午谷奇谋得以实施,真的能收到奇效么

①奇效之前,现实实力的差距,造成诸葛亮不能火中取栗,铤而走险,相比对手,蜀汉不但实力有限,资源有限,所能承担的损失和代价也非常有限。事实上,吴蜀加一起的实力也不够看。

②奇袭长安是攻城战不是平原遭遇战,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就有很大胜算,夏侯楙做为防守方,有你魏延1/3的兵力就足够应付了,再奇袭也无法跑马上城吧,再说了,干嘛见到你就要跑。

③如果魏延不攻城池,还可能直接去拦截援兵,但要知道蜀军大多轻装步军,在平原上怎么应付曹魏的铁甲重骑。

④长安城城墙周长40公里,这样一座历经无数君主、枭雄多次加固的城池,魏延即便打下来,基本上也全军覆没了,而诸葛亮和他配合的再默契,也不可能首尾相衔一般赶在一起会师。

⑤事实证明这条路变数太大,即便实力相当,也容易发生重大伤亡,而这种代价是弱蜀所承担不起的,大将曹真走过,遭逢大雨,半路而归。而且行军时间根本无法保证,一旦被包了饺子,生还几率极低,比如高迎祥,他就被孙传庭堵在了子午谷,打不能打,逃也逃不掉。

“子午谷奇谋”不实,魏延的“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何解

咱们能想通的,魏延也能想通,不能总拿古人当傻瓜,他不会以仅仅5000精兵去攻城,更不会傻到5000人去阻击援军,有这实力还走什么子午谷,还搞什么奇袭,以战养战,大摇大摆直接一路平趟到洛阳好了,所以,他的目的是夺取关中地区,直接拿下潼关等重要关隘,然后外拒曹魏,关门打狗,诸葛亮负责机动后援拉着粮食满世界跑,外加打狗,大功都是魏延的。

无论奇谋真伪,丞相策略是否对头

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对不对头也都没办法,蜀汉的实力水平造成他无法铤而走险,有六七成把握可以用奇谋么?当然可以。但是即便有九成把握,丞相也不会采纳,一是变数太大,二是与自己的既定目标不符。诸葛亮的陇右路线和奇谋比,基本算是稳妥,可惜对于战争来说,光稳妥可远远不够,蜀汉军队不是被打回去,就是被饿回去,诸葛亮终是未能如愿。

诸葛亮和魏延都没有以长安为目标,即便拿下长安可以凭着坚城对抗曹魏,那也消耗不起,无论城池多么坚固,蜀汉都无法长时间正面对抗曹魏打消耗战,人员、资源都扛不住。

不打的话,蜀汉早就分崩离析,彻底崩盘了,不扛着讨贼大旗,蜀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曹丕是接受禅让的,你刘氏政权算什么。内部矛盾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期盼外来户们根系越来越深,与土著派融为一体,问题是,曹魏会给蜀汉这个时间么。

至于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不打不行,要消耗曹魏力量,否则越发壮大后,蜀汉就只剩等死了,想了想,这种说法不大靠谱,还是那句话,曹魏耗得起,蜀汉耗得起么,陇右路线本身还是有进取心的,现有条件下的务实之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