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坦克(战车)能防火箭简、无后座炮及追击炮的打击吗?

能提供一定的防御,但想确保百分百的防御,这是做不到的,它们只能为战场的士兵提供机动作战能力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一些防护能力,许多水陆坦克的防护与装甲车非常近似。

说“许多”也不算太对,其实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多少水陆坦克,即便把历史旧账拉出来也凑不出多少种。

比如二战的谢尔曼DD(Duplex Drive Shermans),这种M4坦克的改型为自己增加了一个船型防水帷帐,下水前需要进行15分钟的准备工作,入水后依靠屁股后面的两个小螺旋桨推进,炮塔后面则放了个控制方向的舵。

谢尔曼DD与普通的谢尔曼并没什么不同,可以理解为一种增加了防水套件的谢尔曼坦克。如果对上火箭筒,无需后世的RPG,仅当年的铁拳、坦克杀手、巴祖卡等,都可以击破它的装甲。

如果换上美军50的M40型106mm无后坐力炮的话,因为同样采用了聚能破甲战斗部,口径又大,它的破甲深度比二战火箭筒更大,能穿破400mm均质钢板,你就算把虎式坦克弄下水也挡不住。

至于迫击炮,按常理来说,坦克的顶部装甲都具备一定的防迫击炮能力,采用碰炸引信的迫击炮弹在触及顶甲的时候就会爆炸,并不足以对坦克内部造成影响。

但凡事都需要结合实际,如我军维和部队在南苏丹的经历,一颗60mm迫击炮弹意外撕裂了92式步兵战车顶盖,在车内爆炸,造成了2人牺牲的重大人员伤亡。

92式步兵战车是典型的装甲轻薄的防弹装甲车,重约15吨左右,这一级别的装甲车往往只具备基本的7.62mm防弹能力,对大口径机枪的中近距离射击都难以防护,但它的顶甲级别与二战坦克和轻型水陆坦克极为接近,可以说,既然60mm迫击炮能撕开92的顶盖,撕开区区谢尔曼DD问题不大。

何况60mm迫击炮弹仅为小口径的迫击炮弹之一,如果换成82mm、100mm、120mm、160mm甚至更大口径的迫击炮呢?须知大口径迫击炮的装药与同等口径的榴弹炮比起来也没差,挨那么一下还能好?

好在迫击炮属于大抛物线曲射火炮,想要用它们打中坦克装甲车辆很难,就算打中也是蒙的。

除了谢尔曼DD外,二战水陆坦克基本是一个比一个轻,如苏联的T33只有3吨,T43只有4.2吨,比较出名的T40仅5.6-6.3吨。这样小的东西与其说是“坦克”,倒不如说是特种侦查车辆,别说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就连步枪都能对其造成威胁。

日本人在二战中还做了个奇葩的“特二式内火艇”,它被认为是一种船型的轻型坦克,日本根据这种坦克还开发了三、四、五型。重量上特二式内火艇不超过10吨,入水灌注压舱水后可达12吨以上,基本也就是个脆皮卡车的程度,顶甲6mm,侧后10mm,其它部位12mm,也就挡挡枪。

二战后基本就没有多少再开发水陆坦克的国家了,但苏联仍然延续了这种车型,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PT-76水陆坦克,这种坦克多次参与战争,表现的可圈可点。PT-76仅重14吨,装甲甚至比特二式内火艇都差点,但做了倾角处理,其首上11mm 10度倾角,首下14mm 45度倾角,侧面14mm直角,后部7mm,顶部7mm,炮塔17mm 55度倾角,附加11mm护盾。

PT-76的装甲显然是不顶事儿的,而且对阵旧式穿甲弹的倾角防护设计在HEAT面前没有任何意义,连聊胜于无都做不到。

另一种比较著名的战后水陆坦克是我国生产的63式,这款坦克服役年代极长,拥有的改型也非常多,期间进行过几次较大改进,拥有大改款63A、外贸款03P等两种衍生型号。

问题是,63式也不重,它只有19吨不到,较轻的重量保证了它们在水中顺利航行,却无法保证它们同时能具备主战坦克一样的防护力。战场上对63式的评价是“机动能力优异,适合在各种地形发动战术突袭,却无法有效抵挡轻武器的攻击。”

这就是水陆坦克与主战坦克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看过主战坦克之后,就认为所有的坦克都应该全部遵循“机动--防护--火力”三要素。

水陆坦克更接近过去的突击炮或步兵坦克,它是一种支持两栖部队发动机械化突击的掩护工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登陆的步兵提供最快速的直射火力和战场支持力,连惯于机械化大纵深突击的苏军都承认,水陆坦克是不善于集中做高强度突击的,它们很容易在针对性的防御火力面前败阵,这一点我军在南疆的战斗中也证实了。

所以,我们并不能赋予水陆坦克以“坦克”的光环,而应该将之当做某种步兵战车看待,它们根本无法抵挡任何重型火力的攻击,却可以高效的实现从海到陆的直接突击,完成复杂水网地形的灵活作战,这已经足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