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齐两国同为诸侯霸主,实力旗鼓相当,为何最后秦灭齐统一中原?
在战国七雄里面,秦和齐分别位置在各国的东面和西面,两国曾经称为东帝和西帝。两国都国富民强,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但是,最后秦国统一了中原。这里面的原因,不但存在着客观原因,也存在这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远胜过齐国。秦国立国在关中,沃野千里,依山带河。处于能攻能守的地位。而齐国地处关东,一马平川,地势的险要远逊于秦。地处四面诸侯的包围之中。
主观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实力已是七国之冠。而且国策明了坚持,为统一天下,秦国十几代君王不懈努力。而且采取了远交近攻、连横破敌等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齐国,君主战略方向不明确,骄奢无度。没有长期的战略打算,更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在吞并宋国后,成为各国的众矢之的。在乐毅的联和外交下,秦国的积极参与下,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大败,差点被灭国。虽然田单救国恢复了齐国,但也元气大伤,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因此,采取的战略目标和外交军事政策是否正确,是秦国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也是齐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秦、齐两国同为诸侯霸主,实力旗鼓相当,为何最后秦灭齐统一中原?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诸多方面开进行归纳分析。为了简明扼要阐述这一问题,可以简要归纳为这样几个要素。第一,秦国有着天然的军事优势,地形易守难攻。在当时列国中,秦国的地理位置最好,不仅有着天然的军事屏障,而且关中地区物产丰富,水源充沛,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第二,秦国历代君主奋发图强,以富国强兵为要务,越战越强,秦不仅有着后方充足的粮食供应,而且其军队战斗力强。第三,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稳扎稳打,最终保证了秦国一统天下。秦国在战国时期,尽管取得了很多军事胜利,始终无法把疆土向东逐步推进,直到了实行远交近攻策略,采取谋略成功拆散三晋联盟,才使得局面为之改观。反观齐国,第一,齐国尽管东面靠海,但西北南三面防守压力很大,面对进攻,很难做到全面防御。第二,齐国尽管一度很强,与秦国东西对峙,但齐国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使得齐国失掉了与秦争雄的资格。齐国的伐燕不仅没有吞并燕国,反而埋下了政治危机,在齐国灭掉宋国后,遭到了其他诸侯的联合讨伐,尤其燕国趁机大举攻齐,使得齐国几乎亡国。后来田单尽管护住齐国命脉,但齐国已经一蹶不振,没有能力再对外称雄了。第三,齐国苟延残喘,不助六国攻秦,又不加强防务,事实上战国后期合纵连横已经无法再成功组织,后来被秦各个击破就成了东方六国的宿命。
秦、齐两国同为诸侯霸主,实力旗鼓相当,为何最后秦灭齐统一中原?
我是湖汉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齐国起源于直钩垂钓的姜子牙,助武王伐纣,于公元前1046年封齐地,历六百余年后方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而田于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所承认。不承认也不行啊,没有办法,因为周安王也不敢问,也不敢说啊。所以相对来说,齐国是根正苗红,底气很足的。
秦的建国颇有颠沛流离之感。秦的始祖叫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的后人。商纣王被逼自焚摘星楼后,秦非子就给周室养马。因为养马养的好,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附庸就附庸吧,谁让咱是被灭国的降将呢。然后又经过近两百年的守边关,勤王,才于公元前770年才被正式册封为诸侯国,比齐国可是晚了266年之久啊。看吧,养马养出一个诸侯国来,现在养马的看了别兴奋,已经没那个机会了啊。
秦因为封地于边陲,和西戎等少数民族犬牙交错,自然环境恶劣,物产贫瘠,被诸侯称为苦寒之地。而秦人因秦地闭塞,极少和诸侯国交流,也就是说少受教化,因而性情彪悍好斗,被称为蛮族。所以,秦无论从出身,还是民风,国力上来说,是被诸侯国所轻视和厌恶的。
两相比较,秦贱齐贵,高下立见。所以,中原搞了几次诸侯会盟,都没有邀请秦参加。这还了得,联合国开聚餐会,山吃海喝的时候,居然有一个国家的代表被堵在门外,那不得气死啊,而秦就是被堵在门外的那个。
所以,秦国的历任国君都非常低调踏实肯干,没有纨绔子弟的那种习气。在挨过几次差点灭国的诸侯国打击后,秦终于等来了它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主嬴渠梁,也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改革开放派。一即位,马上就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广揽英才,比现在各个城市的抢人才大战手笔大多了。而各个诸侯国也天天喊,日日念的要人才,但多半是叶公好龙似的做做样子罢了。
而秦孝公是玩真的啊!
这期间,卫国人商鞅,这个一直到今天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商鞅出现了。如果有人问我,历史上真的有穿越者吗?我的回答肯定就两个人,一个就是商鞅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如果没有经过现代化政治制度的洗礼,天知道他是如何为秦国设计出这样一个彻彻底底的从根本上改变秦国,乃至贯穿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一整套制度法律体系的。这一整套法律体系,绝对可以傲视西方的法律发展史。而另一个就是秦孝公了,好比我们的邓公拨乱反正,力推改革开放一样。商鞅和秦孝公绝对是穿越回去的两个校友啊。
在几百年的诸侯争霸中,各国,也包括秦国,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力图强国富民,但大多都是扬汤止沸型的,鲜有改革派和国君敢于触碰国家既得利益者的底线。这些改革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齐国的国力本身就很强大,在诸侯国中过得算是蛮富足的,作为一方霸主,变革欲望不是很强烈,守成的意愿更大些。
而秦孝公治下的秦国,用商鞅变法改革,真正变的是祖宗的法,革的宗亲的命。秦孝公力排众议,直接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其权力比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大得多。一个穿越的大良造,把秦国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法律全订了个遍。这些法律条文通过徙木立信昭告天下,也在和秦旧贵族既得利益者的斗争中取得完胜。
商鞅也因为变革过于彻底,得罪秦的贵族。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但他制定的律法和制度却没有随他的肉身而去,他是秦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制度基础。而齐和其它的诸侯国,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措施,因循守旧,制度陈腐,可耕地相对固定,人口增长乏力,征战连连。秦几代君主,一直秉持商鞅的变法不变,国力大增,军力强盛。至秦惠王时期,秦打通了中原通道,取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收服巴蜀,取得汉中郡,使秦国不但领土面积骤然扩大几倍。要知道,这些都是良田啊,是熟地啊。
另外,秦在农耕,军事,贸易上发展很快,最重要的秦的水利建设,郑国渠,都江堰都是秦时期的水利杰作。这些水利工程呈几何级数的提高了秦的农业生产面积和产量,吸引了周边国家大量的人口。另外据考证,秦因为在制度建设上的超前,其手工业生产已经呈现出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雏形。
至此,诸侯国再也没有敢于单独挑衅秦国的。国力的天平快速的坠向秦国,齐已经彻底丧失了争霸的基础。
所以,秦因为有商鞅而可以扫除六合,齐却不行。
秦、齐两国同为诸侯霸主,实力旗鼓相当,为何最后秦灭齐统一中原?
我先说简单说下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国攻打其他六国时齐国采取了中立的对策,不干预秦国的军事行动,使得秦国能够集中力量逐个消灭六国中其余五国,等到五国灭亡后,秦国实力已远超齐国,灭齐就是顺带的事。而齐国之所以采取中立,就是历史上发生过五国伐齐的事件,使得齐国几乎灭国,虽然最后在田单的火牛阵帮助下使得齐国复国,但是齐国国力大不如从前,而且从此齐国不信任其余五国,反而和秦国交好。
当然,要深入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还要看各个历史时期秦、齐两国所处的处境。在战国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间接促进了田氏代齐,田氏一看赵魏韩三家都能做诸侯,我田氏早已执掌齐国最高权力近一个世纪,如何不能做诸侯。于是在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在浊泽相会,请魏文侯代告天子,请列为诸侯。第二年,即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取代了姜氏齐国。这时的秦国处于秦出公统治时期,已经经历了几代乱政,秦国国力衰退,诸侯皆轻视秦国,魏国乘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而后齐国和秦国励精图治,开始变法图强。
在齐威王时(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那位),齐国经过齐威王的治理,国力蒸蒸日上。此时的秦国也处于秦孝公统治时期,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促使秦国日强,并且夺回了河西之地。
齐威王之后就是齐宣王,齐宣王在齐威王的基础上使齐国影响力日渐强大,还发生了齐军入侵燕国使得燕国几乎灭国的事件。而秦国在秦惠文王的统治下,夺取了巴蜀之地,击败义渠消除北方隐患,向东夺取了魏国的土地,秦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国。
齐宣王之后就是齐闵王(一作齐愍王),齐闵王时期齐国国力达到顶峰,而秦国则处于秦昭襄王统治时期(宣太后执政)。当时,秦、齐互相称帝,号称西帝和东帝。可见当时秦和齐的国力之强。然后,齐国灭宋导致了五国伐齐。宋国当时号称战车五千乘,带甲三十万之劲宋。宋国国力不弱,可以说是当时七雄之外第一强国,而且宋国地处中原,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其境内的陶邑可以说是商贾云集,每年为宋国贡献大量赋税。当时七雄还没有实力实现单独灭亡其中某一国,而齐国灭宋以后实力暴涨引起了其余六国的警惕,从而引发了五国伐齐。齐国在此次事件中国力大损,也与其余五国生出嫌隙。而秦国在削弱了齐国后,依靠武安君白起在随后的战争中打击了楚国,夺取了江汉平原使得楚国一蹶不振,并且又获得了除关中和巴蜀之外的又一个粮仓。又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使得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后面就是秦始皇出世,横扫六合。
综上,齐国历经齐威王、齐宣王和齐闵王三代,国力达到顶峰,也是在齐闵王时代因为五国伐齐从此退出了天下争霸的舞台,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而秦国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的艰难改革,使得秦国国力日强;在秦惠文王时期,夺取巴蜀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在秦昭襄王时,破楚、打击三晋,长平之战击败赵国奠定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说秦国一直处于上升时期,所以最后秦国统一天下水到渠成。
在地理上来说,齐国也难统一天下。齐国地处今山东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秦国处于关中,拥有崤函之固;并且还拥有巴蜀这个粮仓,当时的蜀道还不像诸葛亮时期没有水路,所以粮食运输方便。常常见到山东六国攻到函谷关,就再也无法前进了(那干嘛不绕道,因为绕道的消耗更大,各国负担不起)。齐国就没有这种地利,所以五国伐齐一举就攻入了齐国腹地。
在战斗意志上来说,秦国变法不仅是法律的完善,还移风易俗,使得秦人勇于战斗,秦国人除了耕地就是打战,不考虑其他的。而齐国处于山东,拥有渔盐之利,商业较发达,国人从事各种行业的都有,何况前面还有一代名相管仲创办官营妓院,使得齐人生活安逸,所以齐人的战斗意志较秦国弱。
最后,秦、齐确实有段时间旗鼓相当,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后,秦国实力已远超山东六国,齐国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使得秦国最终统一六国。
以上是个人愚见,希望能帮助你。
秦、齐两国同为诸侯霸主,实力旗鼓相当,为何最后秦灭齐统一中原?
最重要一点是秦经过商鞅变法,国家制度先进于列国,特别是军事方面,实行军功制,大大激发了秦国战争潜能。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国家体制,制度是不是先进,是不是与时俱进有关系,秦国在这方面在几代君王支持下,实行法家政策,长期实行有效,适合当时形势的变法,日益强大,其他列国虽然有变法,有改变,但是效果不大,在战国末年,秦国制度让秦国变强大的战争机器,国民就做2件事,耕,战。再者秦国占领,打通巴蜀,做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工程,让巴蜀变粮仓,军需物质供应运输能力都比列国强,为战争提供了条件。齐虽然强,却国力实不如秦,加上秦后面几位君王能力都比齐国强,战略布局制定都是精心策划,而齐这方面不如,再加上秦吸纳各国人才力度超过列国,如果秦不能灭齐统一中国才怪!
秦、齐两国同为诸侯霸主,实力旗鼓相当,为何最后秦灭齐统一中原?
秦接戎狄,常年征战,秦兵悍勇,变法改革,名将贤臣辈出,由落后一举逆袭,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平灭六国,一统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