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战场上,马匹为何变成夺天下的必备武器?

中国幅员辽阔,争夺天下的大战规模往往也较大,所以马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马匹等于拥有骑兵,成规模的骑兵在古代战场上是极为可怕的兵种。

骑兵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杀伤,而在于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古代的机动能力相当单一,没有飞机,没有火车,除了行船外,骑马或驾马车就是最高端的移动方式了。骑兵通过这种机动性,可以很轻松的压制步兵。

例如:骑兵可以来去如风的骚扰步兵,打完就跑,步兵只能干瞪眼。

例如:骑兵可以更快的传达信息和军令,达到信息和指挥上的不对称。

例如:骑兵永远比步兵快,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躲开,能轻易的远遁和折返,战略容错度低,反过来能更快速的找到对方缺点。

所以,通过这种机动性的优势,骑兵永远处于战略主动权的制高点上,你让没马的部队怎么办?像当年的秦军,马鞍、马镫都没有发展完备,却硬是发展出通过马匹机动的下马弩兵,专门负责火力支援和侧翼打击,并临机寻找地点设伏。

骑兵拥有机动性还有个最大的好处:步兵被打崩,往往会遭遇到凄惨的杀戮和捕捉。但骑兵被打崩,只要追兵追不上,他们就会利用机动能力四散而逃,然后换个地方集结,整编调整后继续发动攻击。对付骑兵只有骑兵稍微好用点。

像宋朝就是缺马难堪的典型。尽管宋军拥有不弱的战力和上佳的铠甲,却往往只能被动的等人来打。宋军穿着厚厚的步人甲,扛着儿臂粗的长枪保持队形能走多远?站着不动太阳都把人晒得够呛。

宋兵进,骑兵退;宋兵停,骑兵围;步兵们脱不得甲,无法休息,连喝水都难。一不小心粮道辎重还会被劫,最后唯有饿死、渴死、累死。

历史上很多战役都是这样输的,步兵粮道一长就容易被断,断了粮道就离死不远。

靠着马匹机动的骑兵这方面却简单的多,忍饥耐劳的蒙古人不提,且看西汉霍嫖姚,他轻骑击匈奴,杀人盈野,攻破部落无数,最后竟然活生生把匈奴给打跑了。

然而霍去病他们根本就没带什么军粮补给,一切都是“就粮于敌”,吃敌人的喝敌人的玩敌人的。茫茫边荒,只要跑得快抢的狠,小部队不敢追,大部队追不上,眼巴巴看他们流窜作案。

你说,没汉武帝花那么大代价搞来的马匹和打造出骑兵,冠军侯封狼居胥,踏破贺兰山缺得有多困难?

常说中国北方适合骑兵作战,其实中国按地理划分应该是四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此外全中国还有大量的丘陵地形,这些都是很适合骑兵作战的环境,但最关键的是——它们也是中国古代人口的集中区域和经济带、产粮区。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过去很难抵挡游牧民族骑兵的原因,何止北边,精华区域大多是一马平川,骑兵纵横驰骋谁人能敌?即便打胜将对方驱逐,经济与生产的破坏亦极其严重,对国力影响极大。

再加上马匹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它并不仅仅是骑兵作战的武器那么简单,它还代表着高效率的畜力运输能力。马车拉货是人类各民族都验证过的最优畜力方案,牛车、骡车、驴车、哈士奇拉车都比不上,缺点是价格昂贵,对缺乏养马经验和马匹的区域而言太过昂贵。

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的北方互市边贸和西南茶马古道、西北的西域边贸活动中,马匹从来都是最普遍也最重要的长距离交通工具。也是驿站制度快速通信的保证。

有强大的蓄力运输,就代表着强大的后勤能力。古代运力低,很多时候甚至靠的是人力,所以长距离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汉武帝所谓“穷兵黩武”打匈奴,其实大量的粮草都在运输途中就被消耗了。

隋炀帝时也有类似情况,三伐高句丽不成,后勤补给完全在拖部队的后腿,因此修了条大运河运粮,结果兵灾加上大运河的投入将隋朝活生生玩没了。

如果有足够的马匹投入到这些运输中,不敢说完全改观战况,但是国家的负担会稍微减轻,前线的压力也会小一点。

你看,马匹具有这么大的作用,可以打造强大的骑兵;可以通过骑兵控制中国主要的人口、经济、粮食区域;可以减轻国家的运输消耗,增强军队后勤能力。如果你的马匹够多,还可以像西夏那样,靠卖马赚钱,这简直比现代的军火还赚的黑。

所以马匹能不重要吗?有马者有天下,可纵横睥睨!整个古典社会就是让马匹统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