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所部兵马损失数万,新提拔的将领也所剩无几。
但刘备也是留了后手的。由于当时出兵时意见纷纭,刘备并没有带倾国之兵出动,而是先把内部安顿好后才出的兵。
他留下魏延守汉中,赵云守江州,诸葛亮在成都建立大营,训练新军。这样,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但他还是给诸葛亮留下了一支军队的底子。
诸葛亮在接受托孤后,经过广开兵源,严格训练,很快又组织了十万精锐之师,并带领着他们进行了北伐。
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这就要怪魏国皇帝曹丕缺乏战略头脑了。
夷陵之战后,东吴不敢乘胜进攻蜀汉,就是防备曹魏来偷袭自己。而蜀汉呢,却又害怕东吴乘胜进攻自己,所以把重心放在了蜀吴边境。
后来魏灭蜀也是仗着人多势众,蜀汉兵力不足,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形势更加恶劣
这时候对曹魏来说,最有利的方案当然是全力打蜀汉了,这时候蜀魏边境实际上只有魏延的二三万人驻防汉中,如果曹魏动用半国之兵——估计二十万左右,从武都、汉中、上庸三个方向同时进攻,魏延兵力有限,顾此失彼,真不好说能守住。一旦魏延守不住,蜀汉只有成都还有一点宿卫军,实际上也就完蛋了。
虽然魏延很厉害,但兵力有限,蜀汉又抽不出军队援救,只怕能挡住一时,却不能持久
即使魏延超能力发挥,能够暂时抗住,东吴看见曹魏不打自己去打蜀汉了,只怕也会蠢蠢欲动。冷静一点的话,就会乘机要挟蜀汉,让蜀汉割让土地;冲动一点的话,也会发兵进攻蜀汉,求分一杯羹。那样蜀汉被两面夹攻,也会完蛋的。
可是曹丕偏偏选择了进攻东吴,实在是蠢得到了家。如果把蜀汉和东吴比喻成老虎,二虎相斗,一虎重伤(蜀汉),一虎轻伤(东吴),猎人(曹魏)不去打那只重伤的老虎,反而去打那只轻伤的,结果虽然给轻伤老虎又添了几道伤口,却没能拿下,重伤的老虎也乘机溜走了。
这不是蠢是什么?
曹丕玩宫斗是把好手,战略眼光就不行了,偏偏还觉得自己很厉害
在夷陵之战前,就有人向曹丕建议和蜀汉一起打东吴,只要把东吴灭了,蜀汉也不能独存。但曹丕自己认为是高级玩家,不喜欢简单难度,要玩高难度,所以三国鼎立的状态又延续了几十年。
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仅几个月的大军事行动,出兵八万伐吴,口号是为关羽报仇,实则以军事行动收复荆州。
战争之地发生在今湖北宜昌北与荆州西一带,当时吴侯尚未称帝,一面向北求援曹魏称臣,一面派大将陆逊拒敌刘备,双方从正月相持至盛夏的七月,酷热天干,被陆逊寻找到战机,大败刘备。
陆逊虽然打死和俘虏了大半蜀兵,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派使到吴说以利害,吴候最终以逼死吕蒙和归还被俘蜀国兵将而结束战争。
蜀国伤亡之兵将,没有小说里那么大,减员可能也就四万余,半数还是从新回到蜀国了,加之蜀国内守卫兵将,北伐之力尚存。
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就此落下帷幕,从此三国一强两弱格局行成,一直演义到晋国一统。
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大于想象,为何仍能生存下去?
哎呀 小孩子都懂的事 难道年纪大了就不懂了 魏这样做是保险起见 我假设魏国攻蜀国 攻下了还好 攻不下僵持住怎么办 无功而返还好,吴国偷袭魏国怎么办, 这个时间段根本不可能是蜀国偷袭别人,吴国怎么想的魏国又不好判断 魏国干脆保持现状就好 我给吴国压力 好让你们继续狗咬狗 反正发展起来还是我赢 魏国这么做是最保险的 你如果还不懂的话 我给你说个事的就明白了 钱少的时候想怎么努力赚钱,钱多的时候想怎么保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