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号称三国第一谋士,为何蜀国还最早灭亡?

诸葛亮根本不是三国的第一谋士,他甚至都不是蜀国的谋士。那些所谓的三国第一谋士是《三国演义》给封的。《三国演义》是本小说,不能当历史瞧的。

诸葛亮就是刘备的萧何,主要是管政治方面的。刘备唯一一个出色的谋士就是法正。是法正帮助刘备顺利拿下益州和汉中,有了立国的根本。

蜀国由于荆州和夷陵之战,军队和各方面的军政人才损失一空。诸葛亮苦心经营,才让蜀国保存下来。但蜀国在三国中的实力是最小的。

到后期,姜维穷兵黩武,刘禅昏庸无能,蜀国国力损耗太大,在邓艾和钟会的进攻下,很快就因为众寡悬殊而第一个灭亡了。

诸葛亮号称三国第一谋士,为何蜀国还最早灭亡?

这一题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诸葛亮也不能说是第一谋士,陈寿先生就诸葛亮做传时也没有说诸葛亮军事第一,仅说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善谋政治,军事上稳扎稳打,缺少出奇谋的妙招,并没有描写得十全十美完人的形象。

蜀国的首脑是刘备,他的兴与衰不能完全记在诸葛亮的头上,刘备如说是司令员而诸葛亮只能说是参谋长,参谋长的作战方案还是要经司令员签发后才能执行,而刘备一生作战无数有几次带过诸葛亮的,例如关羽守荆州是授假节钺的,全权处理荆州之事,导致荆州失,关羽亡,丢了半个蜀国,这可不是诸葛亮的权力能做到的。

紧接的失着就是夷陵之战时,刘备己伤失理智,诸葛亮,赵云都知不该发起的这一战争,劝阻无效,刘备一意孤行,其结果观众都十分清楚就不再交待。这重大损失的职任不能说是孔明的。

即使刘备死后,孔明虽大权在据,内部不稳定,坐在上面的刘禅并不是演义说的扶不起来的阿斗,有些事诸葛亮说了不算,还得后主点头。

所以蜀国的胜衰不能都记在孔明一人头上,蜀汉的首领才是第一责任人,再见!

诸葛亮号称三国第一谋士,为何蜀国还最早灭亡?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上称此为三国时期。受《三国志》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这个人奉若神灵,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就知晓三分天下。认为他就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军事才能也是极为突出。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已”的借口。事实上,诸葛亮确有过人之处,但也有策略上致命的失误,导致刘备完不成统一大愿,蜀国也最早灭亡。究其原因可以从诸葛亮的两篇《出师表》里找到答案。

诸葛亮的前后两篇《出师表》是极受后世人赞誉的文章。诗圣杜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陆游又说“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更有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再加上后来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流传,将诸葛亮捧上了“神人”高位,奠定了他“神机妙算”的神话,成为智慧与忠贞的代言人被后人代代传颂。

不过,仔细分析,这只是文人之见,甚至是杜撰出来的一个美好形象,而不是真实。《出师表》作为文章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所以后来收录进中学课本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却不能作为带兵打仗,施政治国的榜样。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看,《出师表》真不是什么好文章,更没有借鉴的价值了,只能是误国误民,成就个人私名的反面材料,是沽名钓誉的无稽之谈。

《出师表》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开门见山地摆出了当时的现况,对形势还是很清楚的,先帝(刘备)刚刚离去,中华大地也就是当时的汉王朝天下分成了三大块,蜀汉的势力最弱,可以用“又累又穷”来概括,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还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到很远的南方打了一战。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四处征战,竖立众敌那就很不应该了,而应该做的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韬光养晦”。

但是诸葛亮不是这么做的,而恰恰是相反,他胡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与前面所说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形成矛盾,转眼就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反复无常,鼓动出兵打仗,按现今的说法就是一个好战分子,战争狂魔。

诸葛亮要求皇帝刘禅广开言路,算是丞相的谏言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他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话是不是已经越权了,宫中之事,那是皇帝刘禅家事,连这样的家事诸葛亮都要过问,是不是要凌驾于皇帝之上呀?诸葛亮既然和皇帝说“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他事必躬亲的习惯,就是要干涉皇帝宫中之事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分明就是想往皇帝后宫里安插人,还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个皇帝刘禅还是皇帝吗?明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而诸葛亮还能算是臣子吗?他就是一个名利上的“太上皇”。

诸葛亮要专权,往皇帝后宫安插人还不满足,自己本来已经掌握了军政大权,还想往军队插人,以排除异己,他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用兵是国家大事,关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营中之事,怎么可以全权委托给平庸的向宠呢,再说,这样以己之好恶用人也是很有问题的呀。

到了最后,诸葛亮就开始粉饰自己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就是很明显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了,还讨好卖乖,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臣,接着就开始逼宫要权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看了《出师表》,再看看《后出师表》就更不靠谱了。前表吹了牛,下了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是,在上次北伐失败后,损兵折将,丢失疆土。后表里装聋作哑决口不提“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反而拼命地为失败找借口,说什么“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说实话,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并不可耻,输了战争就找失败的原因以图后事才是应该的

但是,《出师表》里没有看见诸葛亮寻找任何失败的原因,反而混淆是非,不顾实际情况再次鼓动出兵“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而且还是在诸葛亮明知道“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的境况下,应该以逸待劳,而不是盲目出兵,诸葛亮却说“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就是睁着眼晴说瞎话,以卵击石了,以蜀地之利,本来是易守难攻的,怎么可能住与行劳费正等,偏偏要劳师远征,“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从以上分析来看,诸葛亮也就是想沽名钓誉做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臣,偏偏又狂傲自大,不自量力,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耗尽蜀国国力,就是一场完全没有把握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毁掉了蜀汉的政治生命,成为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方。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值得吹誉,那些文人们也只是塑造了一个戏剧偶像而已。

南阳草庐布衣人,玄德隆中三顾请。

无德无能匡汉室,莫怪老天不留情。

三分天下是孔明,一统天下刘伯温。

诸葛亮号称三国第一谋士,为何蜀国还最早灭亡?

说诸葛亮是第一谋士,可能有些过了,说是蜀国的栋梁更为准确。很多问题中我都说过,恰恰是因为诸葛亮治国太厉害了。所以才会让蜀国第一个灭亡。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是否会灭亡,有内外两个因素,而蜀国会灭亡,更多的是内因。

首先在刘备入蜀之前,巴蜀地区分为两部分,也就是益州当地和刘焉、刘璋父子的东州势力。东州第一、益州第二。刘备入蜀之后,巴蜀地区就被分为三个势力,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别忘了益州可是土生土长的。在自己的地区,自己做不成官,说话没有分量,久而久之,益州的当地势力能不盼着蜀汉亡国吗?我认为益州势力会想,刘备不来,我们排第二,刘备来了,我们排第三;蜀汉亡国我们排第二,说不好弄个蜀人治蜀,我们就能当老大了。所以这是蜀国灭亡的内因之一。

还有一点,也就是诸葛亮的治国,在我们现在看来,他的蓝图是非常远大,有法可依。但是放在当时,就未免有些不接地气了。为什么怎么说?蜀汉连年征战,土地人口远不如魏,可以说人力物力财力什么都不如,诸葛亮长期北伐导致本来就生活很苦的百姓,变的更加艰苦。这一点恰恰失去了最重要的民心。但是诸葛亮同样很伟大,他和老百姓吃的穿的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家中同样也是很贫穷。可是也正是这一点,说明了他还没有真正明白到百姓到底想的是什么。百姓不是看你吃的是什么,我们只关心没有每顿饭能不能吃饱,至于你吃的是什么我们不关心,也没必要关心。你穿的暖不暖,我们不关心,我们只关心我们会不会受饿挨冻,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所以我才说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恰恰是诸葛亮治理蜀国太有方法了所以才导致蜀国是第一个灭亡的。

诸葛亮号称三国第一谋士,为何蜀国还最早灭亡?

因为诸葛亮太拼了。太拼的人,容易把别人应该做的事情,都抢着做了。

首先,因为诸葛亮太拼,把刘禅培养废了。

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从此以后,刘禅每每尊诸葛亮为“相父”。二人名为君臣,有时候又有似父子。

只是这对“父子”,做家长的太操劳;做子女的太安逸。

刘备托孤之后,刘禅谨遵父命,对诸葛亮充分的授权,“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只有像祭祀这种不费脑不费力的,刘禅才自己参与,其它的,都统统的交给了诸葛相父。

也不知是做家长的是拼习惯了,还是对这位子侄智商不放心,于是大蜀之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朝廷上下,诸葛亮都劳心劳力,亲力亲为,不仅自己身先士卒,策划北伐大业:“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又安排一群人一插到底:“将军向庞……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即使是家庭生活,诸葛亮也仿佛对阿斗的智商不放心:“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即使在自己身死之后,也怕刘禅一个人应付不过来,又留下蒋琬和费祎等人帮忙干活做事到底。

十七八岁的刘禅,刚刚接手皇位,他的人生道路,所有的事都有人为他安排和决定好了。年富力壮,正是吸收大好知识,开拓大好视野,掌握大好必杀技的阿斗,就这样在慈爱而又操劳的诸葛相父的一手包揽下,失去了独立思考、决策的锻炼机会。

人都有惰性,有人替自己操心,自然就越来越懒得操心。

所以等到阿斗四五十岁,熬死了一帮掌政大臣之后,终于能够亲自掌权的时候,不是力图革新,开拓锐气,而是亲近权臣,追求安逸人生,“此间乐,不思蜀”,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太拼的人,会让同僚和下属无事可干。

 同一时代的孙吴,周瑜、鲁肃、吕蒙之后,尚有陆逊、张昭、顾雍、诸葛瑾等重臣,后期也有诸葛恪、丁奉、陆抗等名将;

魏国则更为人才济济,不仅有像陈群、司马懿这样的“太子四友”;有张郃、满宠、蒋济、郭淮等一众老臣;也有像邓艾、钟会、郝昭、毋丘俭等一批后起之秀;

反观蜀国的人才池,到后期基本凋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太拼了。

五虎上将,黄忠、马超早逝,关羽败走麦城,张飞战前被刺杀,剩下赵子龙又难以独挡一面;

老臣宿将麋竺、孙乾、简雍、伊藉等早先追随刘备的这类人,又都扎堆死去。

能跟得上诸葛亮步伐和思路的,托孤副臣李严因罪被废;魏延又不符合诸葛丞相口味,总是难以达成一致方向;

能达成一致方向的,马谡还没有培养起来,就因为失街亭被斩;姜维才刚刚投奔过来。

稍微知名的黄权、孟达之徒,又先后降魏。

其余的费祎、蒋琬之徒只能固守画一,没有突破性的见解;至于诸葛瞻、关兴、张苞、赵统之辈,不过是普通的官二代,没有一个是能够挑大梁的人。

诸葛亮自己都悲哀的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奈何?

 

 

蜀汉人才凋零,或许跟蜀国地处偏僻西陲,地盘狭窄,人口数量少,开化程度低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跟诸葛丞相太拼有关。

自从刘备、庞统、法正和关羽、张飞等人的离世,举国之内,论功劳、智谋、能力、名望,能够与诸葛亮匹敌的,几乎没有。

受了顾命重任的诸葛丞相,此时仿佛是武侠高手独孤求败一般,一凌绝顶,一览众小,四顾茫茫,找一个说话的,征求意见的都没有,更不用说可以跟他提出不同意见的,可以否定他的人。

扛着复兴汉室,背着北定中原的重大责任的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偏偏又碰到阿斗这样一个“什么都你做主就是”了的主子,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拿主意,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冲在第一线。

 这样一来,就造成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拿主意拿的多了,习惯了自己的套路,最后别人的意见可能就不容易听进去;

最典型的就是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于是惯于谨慎套路的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

另一种,因为个人能力太强,底下无人能与之匹敌,在处理国事上,就不容易放权,久而久之,蜀国的其他文臣将领,大都只要“入账听令”,等着诸葛丞相“一一吩咐”,最后 “吩咐已定”,“依计进行”就是了。

不放权,则下属就缺乏实践和锻炼成长的机会。

毛主席说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在蜀国,做前锋的一辈子都只能做前锋,管粮草的一辈子都只能管粮草;最后有能力,敢提不同意见和决策的人“不敢用”;有潜力、没挖掘的人“不能用”,于是在刘备去世后,蜀国就开始走向衰弱,最终“环顾左右,无人可用”。

最后,太拼的人,方向一旦走错了,越容易钻牛角尖,往错的方向死磕到底。

虽然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但是要兼顾的事情实在太多,既缺少说不同意见的人,又缺乏跟他参谋议事的伙伴,或许他的决断能够十事八中,九中,也难免最终会有出漏的时候。

比如诸葛亮后几年都把精力投入到北伐事业之中,所以在其它各个领域的投入失去均衡,和魏国和蜀国比较起来,蜀国的政治改革、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人口培育、军队改造、战略改良、选官改制等均处于滞后状态,原本底子就薄的蜀国,和其它两国比较起来就更加滞后了。

又比如正史中诸葛亮五出祁山,又五败祁山;第一次是算错了人,用了马谡,失了街亭;第二次是攻错了地方,被郝昭守卫的陈仓给牵制不前;第三次是算错了天气,被连绵大雨给堵了运输交通;第四次是忘记了后防,结果刘禅听信谗言下令班师;最后一次是漏算了自己,积劳成疾,最终与世长辞。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又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人再聪明绝顶,也总有顾不来的时候。

诸葛亮号称三国第一谋士,为何蜀国还最早灭亡?

在关羽失掉荆州以后,刘备又贸然出兵,导致蜀国实力受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国的国力远远不及魏国和吴国,诸葛亮再厉害也很难力挽狂澜。对于这一点,魏国的孙资就说得很清楚了:

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

为什么魏国只需要安安静静的发展就一定能够打败吴国,蜀国呢?这一点,看看当时双方的实力就明白了

蜀国失去荆州,只有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人力和物力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当时北方人口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如果和平发展,肯定是曹魏的实力会越来越强。因为曹魏占据了9个州,天下一共才13个州。

从地形上来看,蜀国在防守的时候有利。如果北伐中原,不仅兵力不足,后勤和粮食供应也非常困难。

蜀汉的政权是在公元221年建国,而于公元263年亡国。蜀汉政权的前身是刘备集团,魏国政权的前身是曹操集团。蜀魏战争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战争。

从争夺中原到曹操一统北方,刘备集团在与曹操的作战中一直都是失败的。直到赤壁战争,刘备集团联合孙权,才大败曹操。之后,刘备集团又在汉中地区击杀了曹操集团的大将夏侯渊,同年关羽也发起了荆襄之战,此时刘备集团形势一片大好。

其实《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是这样的:

第一、夺取荆州益州这两个地方作为根据地。荆州地理位置优越,是当时建立国都的好地方。刘表这个人优柔寡断,在群雄争霸中逡巡不前,加上他废长立幼,是很难守住荆州的。对于益州,刘璋能力不足,不体恤百姓,当地老百姓是希望有一个贤明的君主。

这种情况下,刘备在当时是有机会夺取荆州和益州的。

第二、联吴抗曹。刘备集团此时力量不足,迫切需要联合孙权这样的实力派共同对抗曹操。为什么要找孙权呢?因为现在的孙权政权同样害怕被曹操消灭,双方有着共同的敌人。孙权这个人有谋略,孙家又统治江东几十年,人心归附,所以刘备不大可能吞并孙权,而只能拉拢其作为盟友。

赤壁之战以后,形势的确如诸葛亮所设想的那样。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关羽失了荆州,而刘备一意孤行要伐吴,这使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