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项羽不是逃跑。

项羽在垓下已经尽力了,他直到在听到四面楚歌前还没有放弃希望。当听到楚歌后,他认为汉军已经尽占楚地,那再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只为逃跑,他何必抛下虞姬。虞姬死了,楚地亡了,项羽还有什么活在世上的想法吗?

但是,英雄要死,也要在自己选定的时间,选定的地点死。在敌人的重围中死去,成刘邦韩信的竖子之名,项羽怎会甘心?!

项羽冲破重围,只是去找一死地。部下看出来了,也纷纷散去。只有28名勇士愿意和他一起赴死。

于是项羽为了酬答他们的情义,最后来了一场快战,用自己的死展现出最后的英雄豪气。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查阅资料,显示:《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9期5版“争鸣”文章,作者:郑志强,原题:《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兼与张剑锋商榷》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

先讲因何而败。我们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鸿沟之约”签订后,项羽即“解(通‘懈’)而东归”,这是他作为统帅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由于“懈”,他既没有深入了解已占领他的首都彭城的韩信及其军队的实力,又没有积极地与江东楚国后方进行有效联系,对兵员与后勤补给漠不关心。

项羽犯的第二个重大错误是建立在第一个错误基础上的,即“军壁垓下”以图夺回首都。以今天的军事眼光看,他当时正确的选择是不在垓下建“壁”驻扎,而应率军直过江东,以获得必要的军事休整与补给。但由于他有“巨鹿之战”以十分之一兵力战败章邯、在第一次彭城之战中以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兵力大败偷袭他首都的刘邦这两个成功战例,再加上他没有与韩信正面交过手这一因素,因此犯了盲目骄傲自大的错误,妄想续写“巨鹿之战”和“第一次彭城之战”以少胜多、一战而扭转战略态势的辉煌。

这次他失算了。韩信当过项羽的部下,但项羽却不了解韩信,这是项羽的悲剧。他在垓下第一次与韩信的大决战中,因盲目反击而中了韩信佯装“不利,却”的“调虎离山”之计,在勇猛追击的路上中了韩信的埋伏而大败垓下。

这一战《史记》写得很清楚。它告诉我们,正是这一仗,项羽“可十万”中的主力被歼灭殆尽,被四面包围的剩余楚军已基本丧失了再次进攻的能力。因此,“四面楚歌”只不过是压垮垓下楚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下面再讲他的“亡”。综观《史记》中的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确不必“亡”,也不是“亡”在刘邦或韩信手中,而是“亡”在他自己手中。请注意,《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两个细节:一是他在“南出”突围中,于阴陵“迷失道”,项羽发出了“此天亡我也”的感叹。在项羽看来,他身经大小七十余战,从没迷失过道,而如今怎么会在最紧要的关头、在自己的国土上大白天“迷失道”呢?他认为这是天意。

二是他率领仅存的二十六骑“欲东渡乌江”,而这时却只有一只容纳一人的小船。请认真读《史记》,这二十六骑不是一般的士兵,是他“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仅存的二十六骑。乌江亭长让他撇下这二十六骑独自过江,这是一个清醒而正确的建议。但此时的项羽显示出他性格中独特的一面,又认为是“此天亡我”。他主动放弃了国王的责任而作出了与二十六骑同生共死、血战到底的抉择。

作为领袖,这是愚蠢的;但作为将军,至少在他的子弟兵和那个时代多数人的心目中,他的确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并不是什么“懦夫”。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灌婴军的“斩首八万”并非垓下军

关于这一点,《史记》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中的确均无直接、明确的记载。也许正因为这三个传记的“留白”,使《虚假报道》一文产生了误解。

在读《史记》时,我们必须首先明了太史公“水墨画留白”的写作方式。他为避免史料重复出现,采取了“互文”、“互见”的方式——对同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处留了白,不等于不在其他地方画龙点睛地作出交待。

关于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后垓下残余楚军的命运,司马迁并非“成功隐藏”、“缄口不语”,而是在《樊郦滕灌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相关文献中分别作出了交待。

归纳为:第一,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投降了灌婴军。这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载明了的。结合多个传记综合判断,灌婴在“下东城”前所降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既不会是东城守军,也不会是江东援军,只能是垓下残军中没有战死又愿投降的最后的战士和“军将吏”群体。“左右司马”是两个仅次于大司马的行军副司令高级将领。他们既不愿就地死在垓下战场上,也不愿主动投降四面合围的汉军主力;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项王“南出”,所以就沿项王的路线从西南角空隙突围南出。但第二天白天,冻饿伤残得只有“走”而无“战”之力的这部分楚军,没有找到项王,而是遇到了杀气腾腾的灌婴五千骑兵。面对此绝境,投降是顺其自然的了。

第二,另两部分在随名将钟离眜、季布从其他方向突围中或死或降。限于篇幅,单举钟离眜为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汾阳侯靳强条载:“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眜,功侯。”可见在项羽溃围南出的当夜,钟离眜亦率军在另一个方向进行了激烈的突围战,军队被“破”后单独逃走。根据《史记》对季布、钟离眜的记载看,他们两人是成功突围出去的。

第三,还有一部分垓下楚军当由楚内奸项伯、丁公所率,稀里糊涂投降了汉军,这部分楚军当不在少数。这些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互文”中有迹可寻:项伯“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至于丁公,也许“功”大到难赏之地步,所以他竟得意地主动找到刘邦请赏,但刘邦却大怒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并“遂斩丁公”。

将以上三部分加在一起,说明在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后,留在垓下的大部分楚军是被俘而不是壮烈牺牲。《虚假报道》中的“整个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一句,明显是误解了史料,张冠李戴,把《高祖本纪》中“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中的“斩首八万”戴到了“垓下战场上的汉军”头上。

试推理,如果灌婴五千骑在垓下战场上就“斩首八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又说他所将军队在“下东城”前“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那么,两个数字加起来,仅灌婴五千骑就将垓下“可十万”的楚军斩首、生俘九万二千人。果若此,“(垓下战场)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将无“英雄顽强”可言,他们简直就是一群羊或一堆西瓜,而韩信和刘邦率领的近百万汉军简直就在那里观战,而战胜后的刘邦岂会说:“我不如韩信。”他一定会说:“我不如灌婴,他五千骑兵就斩俘垓下楚军九万二千人!”可见,灌婴军的“斩首八万”决不是垓下军。因为司马迁明言“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那么这个“斩首八万”定是灭项羽、占东城后,一路东渡乌江所略定的楚地“五十二县”中尚不投降的分散楚军。

《史记》并未“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

由于上述核心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下述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了。一方面,《史记》中是否有“特意抬高项羽”的写法?我们认为是没有的。诚然,今天在读《项羽本纪》时,一般读者大多会被项羽英勇无敌、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感动,甚至会一洒同情之泪。但《史记》同时在另外许多场合无情地列举了项羽身上最突出、最可憎的缺点:“项羽有一增而不能用”(刘邦语);“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语);“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韩信语);“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从《史记》中摘引的这些评论项羽的史料中,我们能看出半点“抬高项羽”的笔墨吗?

那么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贬低了刘邦?答案同样是否定的。熟读《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随机应变而又胆识过人的汉高祖而并非一个“无赖”。退一万步讲,司马迁即使“因一介个人恩怨”而想贬低刘邦,他能做得到吗?我们知道,《史记》是在汉宣帝时代经过皇帝批准而“宣布”的,《汉书》对此有明确记载。试想,在信奉“霸王道杂之”、嗜杀成性的汉宣帝手中,《史记》得以较完整保存并“宣布”,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其中的记载确属“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就连西汉高祖的嫡亲后代也愿意尊重它。

感谢邀请,感谢信任。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对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感谢邀请。

项羽是战神,霸王,真英雄,这些评价放在项羽身上似乎都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军事牛人,却输给了一个不入他法眼的流氓----刘邦。在多年的拉锯战中,项羽的实力远远在刘邦之上,可是在垓下一战,项羽输了,输得是那么彻底,那么他在垓下弃军而逃,是惧怕刘邦认输的表现?他这么做和他之前所拥有的光环相比,显得那么令人大跌眼镜,是可耻的?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项羽不想这么做。项羽的英雄气概,早就从他分封诸侯开始,其他的势力首脑都是两个字或者是三个字的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牛气冲天的称号----西楚霸王。看着曾经的对手都俯首帖耳,那种成就感,对他来说比当皇帝还过瘾,可是正是他的这种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性格害了他自己,到垓下之战时,汉王刘邦已经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摧毁他,但是项羽还是能重点打击韩信本部后,撕开一道口子逃往垓下,奈何四周依然被汉军所围,项羽是战神,而不是真的神,他懂得保存实力的重要性,逃不可耻,叫“战略转移”。其次,军心已经涣散。士兵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家里的儿子,兄弟,甚至是父亲,他们的多年征战为的是光宗耀祖,为的是家人的平安幸福,可是在汉军的攻心计的作用下,楚军将士已经不复当年的英勇,有的只是回家的念头,项羽作为他们的主帅,能看到自己的兵被四面楚歌影响?项羽知道刘邦的无赖作风,一旦被俘,他们就是任人鱼肉的份了,可是在汉军面前,自己的士兵数量远远弱于刘邦,想把士兵都带出突围,那是不可能的。那就带着残余的士兵努力寻找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可能,至少让他的士兵看到,自己的主帅没有放弃。项羽败了,败给了那个始终未能正眼瞧的刘邦,也许到死的那一刻,他项羽才最后醒悟,他输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正是自己的一意孤行,气走范增,鸿门宴未听劝言,楚河汉界订立后过于相信刘邦的为人,有的输赢是暂时的,可是他知道,垓下之战他项羽彻底输了,以自刎谢天下,也不算辱没他的霸王之名,所以在垓下之战中项羽弃军逃走,是无奈之举,不存在无耻这一说。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仗应该怎么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没有哪个将军是常胜将军,面对敌众我寡,毫无胜机时,还是“走为上策”。

再者说,历史上逃况比项羽狼狈多者,大有其人。曹操就被人追杀的割胡子换衣服,后来还在华容道被“义释”了一回,也没谁说曹丞相无耻的,反而对此大加赞赏的不乏其人,“心胸豪阔”,“魄力超凡”云云。

这世上的事啊,逃不脱“胜者王侯败者寇”。论出身,项羽是名门之后,刘邦只是个落魄亭长。论个人条件,项羽勇武过人,能举千斤,相貌堂堂(要不虞姬也不会对他死心塌地)。而刘邦相比下简直是无圈点之处,只不过会装孙子,会用人。

设想,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听范增的,狠下心来对刘邦“咔擦”那么一下子,历史的篇章立马翻篇。可能现在就没了汉高祖,有了楚高祖。

垓下之战是个什么状况?项羽为何要跑?

垓下战前,楚汉曾签订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以鸿沟为界,分而治之。谁知刚签完,刘邦反悔了,撕毁协议,从背后偷袭项羽楚军,还败了。打不过就喊人吧,叫来韩信、彭越,几路人马围殴。

当时楚军只有十万人,而刘邦几路兵马有五十万。五打一,这仗还能打吗?这还不够,韩信让人唱楚国歌曲,唱的项羽军心大乱。再不突围等死吗?

于是项羽就带队冲,想博得一线生机。被重重包围,也没那么容易脱身啊,乱军之中有投降的,有被俘的,也有伤亡的,项羽杀出血路回头一看,身后就几百个亲兵了。如此来说,项羽也并非“弃军逃跑”,而是“大队人马被汉军所歼”。

况且对于此事不还有“不肯过江东”说吗?都已经派船到江边接他了,因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羞愤自杀,足以说明项羽并非贪生怕死之人。

因此说项羽霸王“弃军”“逃跑”“可耻”,个人意见是过于严苛。谁还没有过被命运推着跑的时候呢?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项籍是人不是神,项粉通常华丽丽的无视掉这点,毕竟项粉心目中的霸王是英勇无敌、无所畏惧的,然而他们忘了项籍也是一个人,一个有七情六欲,要吃喝拉撒的人,危险来临逃跑是很正常的事。

一、项籍也打败仗。

【《汉书·高帝纪》: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

汉军三月攻彭城后被推回来,五月就击退楚军追兵了,这还不是最神奇的,而是楚军直到次年四月才发起大规模攻势,整整一年时间,楚军几乎毫无作为!

而汉军在此之间,完成了多项成就,一是平定内部叛乱、消灭章邯、消灭西魏、赵、代。

这说明什么?

要么是项籍无能,

要么是彭城之战对西楚的伤害比想象中要大,

要么是汉军事实上受损并不大,

三者必有其一,或者其二三。

不得不怀疑司马迁记录(【《高祖本纪》: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既然汉军伤害那么大,为什么能马上组织反击,而楚军几乎一年毫无作为?)有倾向性啊。

还有夏阳、陈两败楚军,都是刘邦亲自指挥的,就不细说了,正因为有这两胜,才创造了决战的时机的。

二、项籍的人品

项粉一直说项籍正直,所以斗不过奸诈的刘邦,甚至危言耸听地说刘邦的胜利预示着道德沦丧,然而项籍真的正直吗?

项籍其人,特别喜欢绑架竞争对手的家属,居然也呗奉为正直的代表,真是无语了。

【《汉书·张陈王洲传》:项羽取(王)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母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

至于绑架刘太公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还说项籍不屑杀刘太公,是因为人厚道,厚道的人会搞绑架勒索吗?受害者是小人,加害者是君子是什么道理?

事实上楚汉之争中,刘邦一直占据道义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可以团结一大帮诸侯的原因之一,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以上这些,只是为了把项籍赶下神坛,还原人的面貌而已,谁tm危险来了不跑?那不是傻子吗?只是项粉一直双标,总盯着别人跑,不知道自己也回跑→_→>>>>>>

三、垓下之战,项籍已回天乏术。

整个楚汉之争的大战略就是,刘邦中路吸引项籍主力,东南北三路攻城略地,牵制楚军,四路大军一合围,项籍就插翅难飞了。

其实项籍能赢刘邦只有在征齐的时候,只要成功吞并齐国,就能迫使燕赵加入自己的阵营,攻入关中,再差也可以两分天下,只是项籍噬杀成性,导致攻齐功亏一篑,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总结:战败逃跑没什么可耻的,只是项籍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劫,被斩杀于东城。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四面楚歌之前,在垓下的正面战场上项羽已经失败了。

《高祖本纪》中是如此描述垓下之战的:“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自己是逃出来了,也没有把主力部队一块带出来。从《高祖本纪》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时,刘邦的部队有三十万人,项羽大约十万人,其实也就是不到十万人。

韩信先带兵攻击项羽,没占到什么便宜,于是退了回来。其后孔将军、费将军纵兵出击,楚军不利,韩信又乘势反攻回来,大败项羽于垓下。这时候项羽的兵力肯定已经没有十万了,但也不至于太少,如果重振军心,未尝不能带领主力,杀出一条血路,引兵回江东,伺机东山再起。

但刘邦手下,给了他致命一击。夜里,围困项羽的汉军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羽听到后大惊失色,以为刘邦已经平定了楚地。此时,项羽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此破灭。斗志尽失,带着八百个壮士,突围南下,其后拔剑自刎。一代英雄,溘然长逝。

楚军当时大败已经是成定局了,项羽的自我突围也只是希望被破灭了又不想做着等死而已。算不上可耻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