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能算到刘备终有一天会来请他吗?
诸葛亮胸怀大志,为了将来出仕做了长期准备。他先避乱荆州,潜心学问,并结交荆州士人,为自己造势。但自比管仲乐毅,可惜的是时人莫之许也。
刘备找诸葛亮也是水镜先生的举荐,可有个细节,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看好刘备。刘备只能三顾茅庐,以诚意打动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书生意气,仗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老传统,强出来辅佐刘备。
其实诸葛亮没必要吊死在刘备一棵树上。诸葛家族在三国都有人出仕,全都做到位高权重。刘备不来请诸葛亮,诸葛亮也会有他的出路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能算到刘备终有一天会来请他吗?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北方以曹操为首,”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视天下。东吴孙权凭长江之险,虎据江南。官渡之战惨败的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暂据新野。
连连的战事失利,使刘备深感谋士之重要,偏偏他的谋士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掳为人质,逼他前去许都。临行时,徐庶告诉刘备,当今天下有两大奇才,卧龙与风驺得一天下可安。
卧龙者,南阳诸葛孔明也。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能,兵法幍略,无所不通。集中华文明智慧之大成,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位难得的济世之才。
像这等人中龙风,必为群雄争夺之对象,为何要隐身隆中,单钓刘备这条大鱼?又怎知刘备一定会来请他?其因有三:
一,孔明隐居隆中,躬耕南阳,虽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他好为《梁父呤》自比管仲,乐毅。《梁父吟》是当时留传于齐鲁大地的民谣,诵颂的是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扶佐齐景公除去三大奸臣的故事。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的两位能臣,管仲扶佐了齐恒公成就霸业。乐毅为燕国名将,只因燕王中了敌方离间计,撤掉了乐毅导致燕国大败。从这些就能看出,孔明以这样的人为榜样,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天下之人。
二,良禽择木而栖。孔明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然对当时的形势有了精准的研判,选一位英明圣主。曹有谋士郭嘉,荀彧,程昱。东吴有奇才周瑜,官拜大都督,更有谋士鲁肃,张昭。而势单力薄的刘备正是求贤若渴之人。孔明隐居隆中,不是待价而沽,而是待人而沽。
三,在当时人们的共识中,刘备为汉室宗亲,代表了汉室正统。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要中兴汉室,身为一代枭雄的刘备为不二人选。经水镜先生的推荐,徐庶的指引,刘备几经周折,三顾茅庐,诚心打动了孔明,使其”深感先帝之知遇之恩”,终出茅庐。这似乎都在孔明的算计之中。
能掐会算,未过先知。对有这种大智慧之人来说,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能算到刘备终有一天会来请他吗?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相当精彩,而在正史《三国志》里面记载比较简单。仅《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里面记载“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出师表》也记载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见似乎确有其事。
(诸葛亮电视剧照)
诸葛亮避乱从琅琊迁到荆州,与荆州诸位名士大儒相交往。荆州名士集团制造出了两个明星卧龙凤雏。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诸葛亮自号卧龙就可以看出他的远大志向。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过是自谦而已。诸葛亮既然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做出政治选择,他有几个可以选择的方式。第一,可以自主创业聚集势力成就霸业,这个显然有点晚了,天下土地都已经被有数的几个人占据。
第二,就是选择一个好老板实现自己的抱负。根据就近原则,荆州牧刘表首先入选。刘表素有爱贤的美名,况且刘表的夫人又是诸葛亮妻子的姨母。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按说是很不错了,但是刘表年事已高性格软弱又有儿子争宠。世家大族操控荆州政局,外人很难有出头之日。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益州刘璋更加不堪,加上诸葛亮名声未达蜀中所以也不予考虑。
(赤壁之战后形势)
江东孙权统治日久以历三世,加之文有张昭张子布,武有周瑜周公瑾。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诸葛亮初来乍到又有这么两个大佬压在头上难以出头。曹操更是羽翼已丰,手下良将如云谋臣如雨。诸葛亮贸然求见恐怕也是不得重用。
(电视剧刘备剧照)
而此时刘备正屯于荆州北部的新野地区,路途较近。刘备又素有英雄之名,手下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大将。而他身边又没有得力的谋士,诸葛亮一到便可以大受重用。据记载是徐庶推荐的诸葛亮,并要求刘备亲自去见诸葛亮。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并有了名传千古的《隆中对》,从此刘备变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居上成就了三足鼎立局面。
(刘关张剧照)
诸葛亮也没有那么神,可以算到刘备一定来请他,诸葛亮和刘备的结合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徐庶。徐庶的推荐才是双方相识相知的基础,(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后来正是由于徐庶的力荐才有的三顾茅庐。《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诸葛亮从来都不是坐在家中算出刘备来请的,相信徐庶是和他的好同学好朋友孔明做过沟通的。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先求见的刘备,诸葛亮和其他的人一起求见刘备。其他的人退下后,诸葛亮通过一番自荐获得了刘备的好感,从此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这个是野史记载姑且一听,还是以诸葛亮出师表的自述为准。
由此可见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诸葛亮也是做出了大量的分析和准备工作才能成功的加入刘备集团。尤其是徐庶和司马德操的推荐很是关键,可见人脉圈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能算到刘备终有一天会来请他吗?
能借东风,靠的是奇门遁甲,至于,哪一天进财,何时来客更是小菜一碟,由其是一生中的贵人算出来很正常,包括身体也会有明显的反应。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能算到刘备终有一天会来请他吗?
不是诸葛亮算到的,而是已经提前做好准备了。
当时北方的曹魏和江东的孙权已经势力相当稳固,内部的咖位都已经被各个当地的世家大族和名臣占据,诸葛亮这么个小字辈,又毫无经验,去那两家几乎看不到未来,而诸葛亮所居住的荆州的头目刘表又没有上进心,还有二子争权的隐患。隔壁的刘璋更是守着西川不愿出来,纵观各路诸侯,只有韧劲十足且有雄心壮志的刘备(刘备的皇叔身份也是政治上的一大优势)可以投靠,即便当时的刘备只有名声没有一丁点势力。
找刘备是加入到创业的过程中去,最容易得到认同和满足感,所以诸葛亮在选定人选后,早已有步骤的在勾引刘备前来拜访,从司马徽二荐到徐庶举荐,一步步的勾起刘备对这位据说有大才的卧龙先生的好奇心,再加上刘备确实需要有人帮他做战略上的规划,瞌睡遇到枕头,能不赶紧上门求助。
两人的需求很合拍,一个需要找到前进的方向,一个能提供前进的方向,并且诸葛亮还能提供给刘备荆州好多世家的帮助,别说三顾茅庐,五顾、七顾刘备都会来。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能算到刘备终有一天会来请他吗?
诸葛亮不管刘备来不来请他,他最后也会投靠刘备的。诸葛亮本人并不是真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他有着强大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交圈。诸葛亮的老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的哥哥是诸葛瑾,还有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是当时名士的女儿,还有诸葛亮的好朋友是庞德公。以上几个人在当时都是相当有分量的人物,诸葛亮想要出来当官还不就是他们一句话或者一封推荐信的事嘛。
如果去投靠曹操,曹操那里已经有了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五大谋士,而且这五个人每个人的能力都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再去投靠的话或许会得到重用,但自身的光芒已经被前面五个人淹没了,所以他不去投靠曹操,选择继续等好的老板好的企业再去就业发光发热。
后来孙吴势力登场的时候,孙权手下也有了周瑜、张昭、诸葛瑾等人的辅助。诸葛亮又没赶上,还得继续等。
大耳朵刘备集团的人才资源就相对比较匮乏了,恰好水镜先生和庞德公在这个时候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个待业青年。任人唯贤的大耳朵当时还犹豫不决呢,心想这个诸葛亮同学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再经过隆中那么一对。两人都惊讶的发现,唉呀妈呀,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那人就在对面坐。于是乎待业已久的诸葛亮就开始辅佐刘备创业当老板了,并满门忠烈刘氏集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