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被毒死时,有3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宋江这些人当过草寇了,最后被招安也是最好的结果了。大家都洗白了,与宋江的关系从兄弟变成了同事,又怎么会去为了宋江再造反。
宋江被毒死时,有3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水泊梁山在宋江主持下被招安,可以说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最初,招安后的梁山一百单八将,犹如天助般,代表朝廷伐辽国、征田虎、战王庆,虽然恶仗不断,却都凯旋而归,而且神奇的是一将未损。
可是,在与方腊一场大战之后,梁山好汉们虽然最终取胜,却是损失惨重。此战,梁山泊108将,共阵亡59人,病故10人,坐化1人,一下子就去了70人,仅剩38人活了下来。
活着的人当中,武松、公孙胜2人出家修行;另有燕青、李俊等4人辞官不受,各奔前程;安道全、皇甫端等5名医官一直留在京城。38人中又去了11人,仅剩27人表功受封。
除了朱武、杜兴、宋清等15员偏将,获封义节郎,继续以偏将身份跟随主将之外,其他12名主将,均各授官职。
12主将之中,除了军师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是一个没有兵权的闲职之外,其他11人皆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我们先看看宋江被毒死时,手握重兵的梁山好汉都有哪些。
神行太保戴宗授兖州都统制。
宋朝,路(道、开封府)类似于现代的省;州、军、郡、府(开封府除外)同级别,类似现代的市;州郡之下设有县。
都统制,在宋朝是遇到战事之时,特别任命的实掌兵权的地方军事长官。如果是在京城任职,则称为御前都统制。
李逵授镇江润州都统制,得知朝廷要用毒酒赐死宋江,就曾大吼:“我镇江有三千军马……”,要跟宋江合兵一处,重回水泊梁山。由此推断,一个州的都统制至少掌管有数千兵马,也算是握有重兵的实权将领了。
不过,戴宗已经无意为官,缴了官诰,去岳庙出家,数月后大笑而终。庙祝以戴宗真身为胎,在庙中塑了一尊神像供奉。
当然,不要误会,这时候是北宋,奕天十分确定,此时岳武穆还健在。所以,戴宗修行的岳庙不是岳飞庙,而是泰山的东岳庙。
再看活阎罗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因为平方腊时,得罪了大将王禀、赵谭怀,被两人排挤,贬为庶民。阮小七倒是豁达,带着老母回梁山泊继续以打渔为生,逍遥自在,六十岁而终。
小旋风柴进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见戴宗辞官,阮小七被罢官,怕被构陷,也托病辞官为民,无疾而终。
扑天雕李应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听说柴进辞官了,也称病纳官诰而去。副将鬼脸儿杜兴,跟随李应,一起辞官返回家乡,做了一方富豪,皆得善终。
11位手握重兵的主将之中,又去了4位,还剩7位。
先说正主,宋江被授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卢俊义任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安抚使也是在遇到灾荒、兵乱时,由中央特别委派前往地方安抚军民的实权官员,是地方掌兵权的军事长官。
兵马都总管、兵马副总管,则是地方诸军兵马都总管府的正副主官,是地方掌管军事的高级长官,统管本州、路全部兵马,负责日常管理。
所以,平方腊之后,宋江和卢俊义两人,才真的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呀。正因为此,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人,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卢俊义先中毒,在乘船从京师返回庐州的途中,毒发坠入淮河而亡,还余6位。
宋江在喝了所赐毒酒之后,知道自己中毒了,而且,他应该猜出来是蔡京等人要置他于死地,所以,宋江不肯再反。于是,找来了很可能在他死后会造反替他复仇的铁杆小弟李逵,也让李逵喝了毒酒。两人共赴黄泉,同埋一地,还余4位。
小李广花荣也是宋江的铁粉,被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手握重兵。他与吴用皆梦到了宋江、李逵。二人在宋江、李逵墓前重逢,互述遭遇之后,双双自尽,并被赶来的仆人葬于宋江、李逵墓之旁。
花荣一死,手握兵权的梁山好汉,的确只剩下3位了,我们等下再说。
到这里,没人会帮宋江复仇的主要原因其实已经非常明了了。
首先,宋江自认忠义,应该为朝廷尽忠,不希望别人替他复仇。要不然,宋江肯定不会毒杀李逵。
其次,真正跟宋江关系好,且在世的梁山好汉只有李逵、花荣、吴用三人。正因为此,宋江和李逵死后,才给花荣、吴用托梦,导致后者自尽,四人葬在了一起。
其他早已辞官的梁山好汉,跟宋江的价值观根本就不相同,包括武松,在丢掉了一只胳膊之后,也早已想通透了,所以,他们都称不上是宋江的生死挚友。在他们看来,宋江之死是迟早的事情,宋江自己做出了选择,自然与他们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更何况即使是有心也无力呀。
所以,能替宋江复仇的仅有的希望就是剩下的3位手握重兵的梁山好汉了。
这三人分别是:大刀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双鞭呼延灼,授御营兵马指挥使;美髯公朱仝,授保定府都统制。
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加入水泊梁山之前,都是宋朝廷的官吏。
关胜被荐举之后,深受太师蔡京器重,征缴梁山时被授予领兵指挥使之职。后来,被宋江施计擒获,才不得已归顺了梁山。关胜原本就无意反宋,现在重回朝廷,还被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升了官,凭什么造反替宋江报仇呢?
关胜有将才,在大名府操练兵马颇有成果。可是,关胜贪酒,失足落马,病亡。很可能,关胜在宋江被赐毒酒之前,已经病逝了。
再看呼延灼,根正苗红的宋朝开国将领呼延赞嫡系子孙,原为汝宁郡都统制。呼延灼经太尉高俅推荐,被宋徽宗赐了踏雪乌骓马,授征寇大将之职,原本在朝廷中的地位就已经高得不得了。
呼延灼投靠梁山,同样是被擒后,为了活命,迫不得已。因此,呼延灼是非常赞同招安的,这也是宋江要呼延灼、关胜等人上梁山的主要原因。
在平方腊之后,呼延灼因功被留在了京城为官,负责御营兵马。这可是皇帝的亲军卫队。呼延灼,深受徽宗、高俅信任和重用,让他造反为宋江报仇?如果有人胆敢去撺掇呼延灼,恐怕会被一鞭打死当场。
后来,呼延灼在于金国大战中,领军大破金国四太子金兀术,一路杀至淮西,为大宋捐躯疆场。
正因为关胜、呼延灼,在朝堂之上都有靠山,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所以,两人都安心为官,根本不会在意宋江的生死。
最后,再看朱仝。
原本朱仝跟宋江是同乡兼同事,按道理而言应该是最亲近的才对。而且,朱仝担任郓城的马兵巡捕都头之时,为了义气,曾经放过晁盖,救过宋江。后来,雷横犯法。押解途中,朱仝又私放了雷横,被打了二十杖,刺配沧州。
不管怎么看,朱仝都是一个比宋江更有义气之人。可是,宋江并没有放过朱仝。
朱仝到了沧州,凭借在官场的多年经验,很快得到了沧州知府以及小衙内的喜爱,成了小衙内的专职“保姆”。
原本,朱仝可以借此关系,继续在宋朝做一名小吏,安稳度日。可是,宋江、吴用等人为了拉朱仝上梁山,不惜让李逵杀死了小衙内。朱仝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
实际上,很多梁山好汉,都并非是被官府逼上了梁山,反而全都是宋江的阴谋。所以,当宋江被毒杀之时,恐怕很多人会开心大笑,你宋江终于遭了报应,其中就应该包括朱仝。
宋江之于朱仝,不但无恩,反而有仇,朱仝自然不会为宋江报仇了。而朱仝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及早已在官场中练得如火纯青的处事之法,很快找到了新靠山。朱仝的新靠山就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御林军大总管、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
后来,朱仝跟随刘光世,大破金军,做到了太平军节度使之职。
看到这里,手握重兵的三人不救宋江的原因,已经非常清楚了。除了前面我们说过的宋江不让人为他报仇,仅李逵、花荣等人与他是生死之交的原因之外,其他诸如关胜、呼延灼、朱仝等人,跟宋江的关系并不友好;更何况,呼延灼三人本就忠于朝廷,是被宋江逼上梁山的,又如何会替宋江报仇。
对于宋江而言,恐怕只能落下两个字,活该。
如果细读水浒,宋江的确不愧为一代江湖大佬。但是,宋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过于自私,过于狠毒。直到最后,还在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忠义”之名,不惜搭上最忠于他的兄弟性命。最终,宋江只能落下一个千古的笑谈。
宋江被毒死时,有3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梁山征方腊,总计阵亡正偏将佐59人。
其中正将14员,秦明、徐宁、董平等。
偏将45员,韩滔、郝思文、扈三娘等。
回师途中,病故10人:林冲、杨志等。
总计,有69人战死或病死于南征期间。
另外武松、鲁智深不愿恩赐,均留在了杭州六和寺。后来武松出家,鲁智深坐化。
燕青看破时局,班师回朝之前,劝卢俊义急流勇退,隐姓埋名以终天年。卢俊义不肯。燕青无奈,只得拜别卢俊义,并留书给宋江,挑着一筐珠宝悄悄离开了队伍。
后来李俊、童威、童猛三人亦也看破时局,也于回师途中离开队伍。
公孙胜没有参与征方腊,在蓟州出家。
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五人留在京师,没有参与征方腊。
后来安道全做了太医;皇甫端做了御马监大使;金大坚在内府御宝监为官;萧让在蔡京府中受职,担任门馆先生;乐和在驸马王都尉府中混日子。
这五人,没一个是领兵的。
除去以上所有人。最后回到京城,朝觐皇帝且被授予兵权的正偏将佐,只有27人。
其中正将12员:
宋江、卢俊义、吴用、呼廷灼、关胜、花荣
柴进、李应、朱仝、李逵、戴宗、阮小七
偏将15员:
朱武、黄信、孙立、樊瑞、凌振、裴宣
蒋敬、杜兴、宋清、邹润、蔡庆、杨林
穆春、孙新、顾大嫂。
最终,这些人的封赏如下。
15员偏将,除顾大嫂授东源县君外,其余一律授“武奕郎”,诸路都统领。
这里的“武奕郎”,应该是虚构的。对照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武义郎”。
在宋徽宗时期,武臣官阶分53阶,第41阶为武义郎。地位比较低。
“县君”也差不多,不是什么很高的位号。
所以梁山打方腊,别看死伤惨重。然而活下来的地煞星,最终封赏的职务都不高。远远谈不上是“手握重兵”。
要说手握重兵,还得看天罡星。
受封的12个天罡星,封赏如下。
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卢俊义,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
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呼延豹授御营兵马指挥使。
花荣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
柴进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
李应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
朱仝授保定府都统制。
戴宗授衮州府都统制。
李逵授镇江润州都统制。
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
武德大夫、武功大夫、安抚使、承宣使、兵马都总管、兵马总管、指挥使、都统制。
这些职务和职衔,有些是北宋存在的,有些又不是。比如“都统制”。
北宋时期,朝廷在作战时,会从各将官中选择一人授给「都统制」名号,以统诸将,权任在安抚使之上。地位不低。
但都统制在当时属于临时派遣性质,并不是常设官。通常是打仗之前临时设立,打完仗后随即撤销。所以北宋时期,并不存在“某州都统制”的说法。
都统制成为常设官名,是在南宋。由于当时三衙禁军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宋高宗只得另置御营司,派心腹大臣任都统制,管辖诸将。都统制,这才变成常设官名。
水浒作者施耐庵生活于元末明初年间,他对北宋的官职制度应该不是很了解,所以才出现职衔乱用的问题。
既然是乱用,那我们就不讨论安抚使、兵马都总管这些职务在历史上的职权有多大了。
就根据书中给出的提示——担任镇江润州都统制的李逵,统辖三千军马。
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宋江道:“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李逵道:“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
进行推测,李逵、朱仝、柴进、李应、花荣等人,大概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司令级别。
呼延灼级别相当,但他供职于禁军。
大名府因为是北宋陪都,故而关胜级别要高一些,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正军级或副军级。
宋江和卢俊义就是妥妥的正军级了。
综上,幸存下来的天罡星,都具有一定造反的实力。可以算是“手握重兵”。
但是别忘了。卢俊义吃了被蔡京下了水银的御赐饭菜,失足落水,死于宋江之前。
宋江遭蔡京、童贯、高俅陷害,被毒死。临死前,为保名声,拉上了李逵垫背。
花荣、吴用明白宋江毒死李逵的意思,两人也都想“留得个清名于世”,无意造反。最后大哭一场,双双悬于树上,一起自缢而死。
戴宗早早看破红尘,主动弃官而去。
阮小七被人打小报告,也弃官而去。
柴进听说戴宗弃官,又听说阮小七遭人打小报告,觉得没意思,弃官而去。
李应听说柴进隐居了,也弃官隐居。
所以实际上,宋江死后,真正还掌握兵马的前梁山好汉,只有三个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关胜、御营兵马指挥使呼延灼、保定府都统制朱仝。
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这三人,且你也知道宋江是被奸臣毒死的。你会起兵造反为“公明哥哥”报仇吗?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不会。
呼延灼当初被俘虏时,死活不上山。直到宋江对他承诺——我一定会带你诏安,他才勉强答应上山。
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赦罪招安。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从这就可以看出,呼延灼的人生准则,就是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像文官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做不到。但在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为祖宗争口气,他还是能做到的。
关胜也是名门出身,而且提拔他的恩公,还是蔡京。他的情况自然与呼延灼类似。
朱仝非名门之后,但当年在沧州府,混得也是风生水起,颇受知府信任。然而吴用为了逼他上山,竟然让李逵一板斧,活活劈死了知府的儿子(平时由朱仝负责照顾,朱仝与小衙内关系极好),搞得朱仝是一世名声尽毁,里外不是人。最后是无处可去了,才被迫上的梁山。
以前听评书的时候,听到过一句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瓦岗寨和刘关张比起来,就是塑料兄弟情。
然而,就以书中关胜、呼延灼、朱仝的境遇来看,梁山之于他们,还不如塑料兄弟情的瓦岗寨呢。
瓦岗寨,好歹还有点兄弟情。
而梁山则全是“血腥兄弟情”。
好好的,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梁山就杀来了。杀了自己的亲戚朋友,断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然后自己还不得不忍气吞声,跟杀了自己亲戚朋友,断了自己大好前程的仇人在一起称兄道弟。
算了算了,不提了,蝼蚁尚且贪生,梁山势力大,惹不起。等着诏安翻身吧。
终于有一天,诏安了,打完方腊,朝廷还赏赐官爵了。而这时候宋江死了。听说还是被蔡京毒死的。
这种情况下。换做任何人托生在关胜、呼延灼、朱仝的身上,不说放鞭炮庆祝,起码也是松了一口气——再也不会有人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了。
报仇?怎么可能。自己与宋江的关系真的好到了那一步?
个人觉得。在梁山上,真正愿意为宋江而自我牺牲,而且不惧与朝廷翻脸的人,其实只有两位。
一是李逵,二是武松。
李逵被宋江毒死。
武松原本对宋江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但自从诏安后,武松对宋江就已经是心如死灰,看破红尘。
听说“公明哥哥”死了?死了就死了吧。
估计这才是武松的心理写照。
自从断臂出家后,武松就早已不是那个打打杀杀之人。
正是因为有这份境界,所以武松才会成为梁山(凡人)中的最长寿者——八十而终。
宋江被毒死时,有3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宋江被毒死时,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却无一人为宋江报仇。我想你说的就是美髯公朱仝、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他们在当时都是统兵之官,为何没有一个为了义气,跳出来给宋江哥哥报仇呢?
头一个要排除的,是双鞭呼延灼。因为书上写得分明,他此时做的是御营兵马指挥使 ,每日随驾操练。也就是说,他在皇帝身边当差,做的是最得皇恩的御林军差使,你觉得他会为了往日的山寨头目宋公明抛弃富贵荣华?
而往回看,呼延灼与宋江其实也没啥感情可言。当年他之所以会上梁山,只是因为一不留神,中了梁山挖的陷阱,因此成了俘虏。而后他便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容就义,做个大宋的烈士。二是屈服,做个山贼——虽然名声不好,毕竟活了下来。呼延灼选了后者,但你说他跟宋江有啥感情,那是万万没有的。你宋江死了也好,活着也罢,与他何干?
所以,呼延灼是万万不会出手的。
次一个是大刀关胜,在水浒传中,此人其实没啥关公的气节可言,当年关羽被困土山,宁死不屈,是张辽上山来约定三事方才同意,此后更千里走单骑,回归曹操阵营。但关胜作为关羽的后代,被宋江活捉之后却毫无祖先的忠义节气,没两句话就投降了。
而既然投降这么容易,日后脱离也不会太难。后来关胜回京受封,被授为武节将军、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他在北京操练军马,深得军心,早就把宋江宋湖啥的忘得干干净净——当然实话实说,他和宋江也没啥感情可言,当年做山贼也是被逼无奈,如今转正做了大宋的将军,岂有再做乱党的道理?
第三个是美髯公朱仝,按理说他是和宋江关系最亲近的人,也曾经很讲义气,当年晁盖犯事,是他暗开门路给放了;稍后宋江犯事,也是托他的福得以遁逃;再往后又是他,偷偷放跑了雷横。
所以认真讲,朱仝真的是很有仁义之心的人。但事实很残酷,他的义气,后来得到的完全不是好结果。
在沧州,朱仝曾得到沧州知府的赏识及其子小衙内的喜爱。按道理,他本可以安然度过这段流放期。然而,此时曾被他救过的雷横,却出来邀他上山做山贼,当然被他一口拒绝——俺当初救了你们,你们居然还拉我做贼,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结果,一转身,却发现小衙内已被一条黑汉子杀死——朱仝简直就要爆了,你们这些强盗,连个小孩子都不放过,他小小年纪,跟你们什么仇什么怨?当年张文远偷你的女人还告你的黑状,你都一声不吭,现在做了山大王,就这样乱杀人?
然朱仝还是没办法,最后只能屈从宋江,做了山贼,为什么?一是没退路了,小衙内被杀,他这个看护人说什么都有罪;二是宋江这些人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若不屈从,谁知道他们还会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虽然如此,朱仝却是人在梁山心在大宋,平定方腊后,朱仝回京受封,被授为武节将军、保定府都统制。 他管军有功,后随刘光世大破金兵,官至太平军节度使。可以这么说——他是梁山好汉中混得最好的一个,既然混得好,他又怎会为宋江出头?
好你个黑三郎,终于遭报应了,还记得沧州横海郡水陆堂放生池边那个被你们杀害的孩子吗?
宋江被毒死时,有3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他们凭啥要给宋江报仇?不仅没有报仇的理由,更没有那个必要。
宋江率梁山好汉受朝廷招安,之后打辽国、讨王庆、攻田虎,而在征讨方腊一战后,梁山好汉虽然获胜,但却损失极为惨重。
根据统计,征讨方腊后,梁山的108好汉,阵亡者计59人,途中病故者10人,再加上如鲁智深、武松、燕青等几人的离开,以及部分没有随军出征的,真正在战后接受朝廷封赏的,不过27人而已。
而这27人中,又除掉宋江、卢俊义,以及部分封赏后只是一个虚职或者小官吏的,能称得上手握重兵的实权将领只有三人,他们分别是天威星双鞭呼延灼、天勇星大刀关胜以及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彼时,这三人算得上是一员大吏,也都手握不少兵马,但为何在宋江被毒死时,却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发生,而无动于衷,并且,在之后为何不去给宋江报仇呢?
只能说,他们没有为宋江报仇的理由,更不会因为给宋江报仇而把自己置于险地。
先说他们三人为何没有为大哥宋江报仇的理由。
第一个是呼延灼呼延灼在小说里的身世,为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的后人,家中祖传铜鞭秘技,同时他又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就被尊称为“双鞭”。
呼延灼之所以加入梁山,完全是一场意外。
在他成为梁山一员之前,原本是朝廷的大将,担任汝宁郡统制,算得上是地方大员,加上武艺非凡,朝野上下对其均赞不绝口。
梁山众人攻陷高唐州后,其势头让朝廷着实震惊了一把,因此,就组织大军准备对梁山进行征讨,而大军统帅由谁担任,成为了当时一个热门的话题。
最终,太尉高俅向宋徽宗举荐了呼延灼,并成功的让宋徽宗见到了呼延灼本人。
由于呼延灼自小习武,再加上他本人长得一表人才,因此,宋徽宗在见到呼延灼后,格外高兴,一时间龙颜大悦,当场就赏赐了一匹宝马乌骓,作为呼延灼的坐骑。
就这样,呼延灼成为了征寇大军的统帅,也就是说,此时的他是站在梁山的对立面的。
在与梁山开战后,起先呼延灼还算顺利,不仅用“连环马”大败宋江,并且派遣炮手“轰天雷”凌振,让梁山大军吃尽了苦头,一时间胜利在望。
但在之后,宋江设计先是诱擒了凌振,又请来“金枪手”徐宁,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阵,最终让呼延灼大败,只身逃往青州。
结果,在去青州的路上,呼延灼又惨遭乌骓宝马被盗,锐气尽失。
到了青州后,呼延灼受知府慕容彦达之托(其实是胁迫),与二龙山、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大战,本想借此将功折罪,却不想中了梁山军师吴用的埋伏,最终身陷坑中被俘。
在宋江等人的相劝之下,呼延灼同意了归顺梁山,自此,成为了梁山108好汉的其中一位。
通过呼延灼归顺梁山的历程来看,他并非是与一些好汉一样,受到了官府的压迫或者富人的剥削,更没有涉及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变故。
他的归顺,实实在在是因为形势所迫。
试想,在当时他陷入深坑之际,摆在他面前就有两条路,要么英勇就义,为大宋捐躯,要么就是上梁山,以此保住性命。
而最终他选择了归顺梁山,这个选择说实在话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追求活下去的权利,况且,梁山也不是类似于金国这样的外敌,因此也就谈不上背叛国家。
所以,权衡利弊之后,呼延灼归顺了梁山,但也从这里能够看出,他对梁山并无太深的感情。
毕竟在此之前,他可是朝廷的一员大将,也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而如今为了活着,不得已上了梁山,但要说对梁山有没有归属感,不好意思,还真没有。
而在征讨方腊后,呼延灼因功被授予御营兵马指挥使,这个官位,不仅比他之前担任的汝宁郡统制还要高,并且在受封的梁山好汉中,是除了宋江等首领之外的人中,待遇最好的一个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往日他征讨梁山兵败的过错不仅不再追究,并且对他投奔梁山的行为也不再过问,还封了个大官,你说,呼延灼怎么能不对朝廷感恩戴德?
况且,他投奔梁上本身就是一个意外,是形势所迫,如今又蒙皇恩重新入朝为官,他必定会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声,根本不会愿意再与梁山的众人有什么牵连。
不然,好不容易得来的地位,朝廷分分钟都会拿掉。
所以,在宋江被毒死时以及之后,呼延灼虽手握重兵,但却没有为宋江报仇,不为别的,就是三个字,犯不上。
第二个是大刀关胜关胜在小说中,设定的是三国关羽的后人,并且,他的长相也和关羽很相似,同样也使一口青龙偃月刀,因其神勇且善排兵布阵,位列梁山马军五虎将第一位。
关胜与呼延灼一样,在加入梁山之前,也是北宋的一名官员,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胜虽说有文韬武略之才,但却时运不济,只当了一个小小的蒲东巡检。
而关胜后来的发迹,得益于好友宣赞,他向太师蔡京举荐了关胜,并赞其有“安邦定国之策,降兵斩将之才”,而蔡京在见到关胜后,认为他确实有能力,因此,关胜才得以高升。
在梁山大军攻陷高唐后,关胜向蔡京建议,应直取梁山本部,蔡京对此深以为然,因此,就命关胜为主将,安排他作为另一路兵马,直奔梁山泊。
在此期间,他巧用妙计,与结义兄弟郝思文、好友宣赞一道,打得梁山军节节败退,逼得戴总不得不快马向宋江求救。
而在宋江回来后,先是与关胜对阵时,给关胜灌了一顿迷魂汤,赞扬其“将军英雄,名不虚传”,之后又故作爱惜人才之意,在林冲与关胜单打独斗时,看关胜渐渐不敌便鸣金收兵,几番动作下来,让关胜对梁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之后,刚刚归顺梁山的呼延灼登场了,正是他诈降,导致关胜被擒。
《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呼延灼先是假借诈降,加入了关胜的麾下,关胜对此也不疑有他,紧接着,呼延灼用计策诱使关胜劫寨,实际上这都是宋江等人早就安排好的,因此,关胜中了埋伏,梁山军用挠钩将其活捉。
而在关胜被俘虏后,宋江更是上演了“感天动地”的招降大戏,他先是亲自为关胜松绑,并且主动拜倒向关胜赔罪,之后又让呼延灼配合,同时各种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总之当时的情形要多感动就有多感动。
而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关胜被眼前的义薄云天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对宋江等人的义气深重高度赞同,于是,略作思虑之下,他便和结义兄弟郝思文、好友宣赞一同加入了梁山。
如果说呼延灼归顺是因为形势所迫的话,那么关胜的归顺,完全是自动自发的,也就是主动的,他被宋江上演的几出把戏给迷惑,认为梁山的“企业文化”正是他想要的,因此,完全不考虑后果的就加入了梁上。
更重要的是,宣赞和郝思文,也被迫跟着他上了“贼船”。
从头至尾,宋江并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很容易的招降了关胜,而关胜也没有太大的思想包袱,没有考虑自己是朝廷命官等因素,也十分轻松的选择的归顺。
既然加入时容易和轻松,那么自然在改换旗帜时,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而在征讨方腊后,关胜被委任为武节将军、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官职也是升了好几级,再也不是那个需要靠着好友举荐才能施展才能的关胜。
因此,如今的日子明显要比过去好得多,他宋江死与活,与关胜有什么关系?宋江死了,那是朝廷的安排,报仇岂不是要和朝廷作对?
何必呢?难道现在当一个大将军,每天威风凛凛的去操练兵马,这样的日子不香吗?
第三个是美髯公朱仝说到美髯公朱仝,他才是最不该去给宋江报仇的一个。
朱仝是济州郓城县人氏,与宋江算是老乡,宋江郓城县当押司的时候,朱仝已经是当地的巡捕马兵都头,专管缉拿贼盗。
晁盖在劫了生辰纲后东窗事发,其身份被官府探知,因此就招来了官府的缉拿,而奉命抓捕晁盖的,正是朱仝。
朱仝此人向来仗义,对晁盖也十分敬重,因此就有意放晁盖一条生路,在带人前去缉拿晁盖时,朱仝故意在后门留了一个口子,让晁盖得以逃出生天,并在分别之际,建议晁盖投奔梁山。
此事之后不久,宋江因为阎婆惜的检举,也吃上了官司,而这次抓捕宋江的,依然是朱仝,同样,朱仝有感于宋江的大义,于是选择了也将他放走。
需要注意的是,朱仝不管是放走晁盖,还是放走宋江时,都劝说其投奔梁山,说明他对梁山还是有一定好感的,并且,他也与宋江同在地方上任职,两人之间有一定的交情。
但对梁山有好感,和与宋江有交情,并不代表着朱仝就愿意上梁山。
不然的话,在朱仝后来将犯了事的同僚雷横放走,被官府“脊仗二十,刺配沧州”时,干嘛不直接投奔宋江呢?说明他知道,一旦上了梁山,就没了回头路,这一点不是他想要的。
因此,在被刺配沧州,并遇到了沧州知府后,朱仝有感于知府对他有知遇之恩,于是选择了跟随知府而不是上梁山。
彼时,知府暂时没有对朱仝委以重任,因为当时朱仝还是戴罪之身,为了自己也为了朱仝,就先让他照顾自己的儿子小衙内,其实从这一点,就已经看出知府对朱仝着实不错了,不然怎么会放心的把儿子交给他呢?
而朱仝在照顾小衙内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用如同照顾自己儿子来形容也不为过,日子长了,朱仝也和小衙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果假以时日,朱仝可能会在知府的栽培下,再次为官,而小衙内在长大后,也会对朱仝敬重有加,毕竟平日里照顾他最多的,是朱仝。
但这一切,都被宋江硬生生的给毁了。
当时,恰逢盂兰盆节,朱仝就带着小衙内四处游玩,走到放生池时,朱仝与小衙内一同看花灯,刚好遇到了往日的同僚雷横、
雷横在得以朱仝相救逃走不久后,就上了梁山,而此次与朱仝相遇,是他和军师吴用、黑旋风李逵一同下山办事,看到朱仝后,雷横就想邀请朱仝一同上梁山。
于是,雷横将朱仝引到僻静处,让吴用对其相劝,但朱仝并未同意,谈话也就就此结束,但朱仝在返回后,却四处找不到小衙内,最终一番寻找后,才终于将其找到。
只不过,此时的小衙内,早已没了呼吸,在朱仝离开的那会,李逵就将这个孩子活生生的杀害。
朱仝对此勃然大怒,当场就要和李逵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却被引入了柴进的庄园中,之后,梁山众人对他“晓陈利害”,朱仝不得不归顺了梁山。
晓陈什么利害呢?无非是告诉朱仝,如今小衙内已经死了,他回去之后肯定无法给知府交代,不仅会被怪罪,也会因此吃上人命官司,如果不跑,那就是杀身之祸。
但这杀身之祸是怎么来的呢?是无妄之灾,是梁山的人硬加给他的,而非他本意,只可惜,这些知府是不会听,更不可能听的。
也就是说,朱仝上梁山,完完全全是被迫的,也是被逼的,他不得已,也万般无奈,只能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落草。
只是,可惜了那个孩子。
而在征讨方腊后,朱仝因军功被授予正六品的武节将军、保定府都统制,且不论他的官职大与小,但是梁山曾经为了迫使他落草,不惜杀害一个孩子这一点,朱仝就不会对梁山好汉有太多的好感。
之所以在梁山待了那一段时间,无非是因为他着实无奈,除了梁山,他哪里都不能去,到处都是通缉自己的告示,一出去就是死。
而今,终于可以改头换面,不再被人称为贼寇,朱仝是说一千道一万也不愿意再和梁山有一丁点关系了。
更何况,他也从他自己的经历中,看出来了所谓的梁山好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当年他不惜冒着危险放了晁盖、宋江,为的就是义气,可这种义气,却换来了宋江等人把朱仝置于备受良心谴责、辜负了知府知遇之恩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朱仝凭什么去给宋江报仇?凭他们无故杀了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吗?
除了呼延灼、关胜、朱仝这三人个人的原因之外,他们还有共性的因素,让他们不会为了宋江被毒死去报仇。
对于宋江受招安这件事,梁山好汉本就意见不一,但由于宋江是大哥,众人也不得不听从,而后随军出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经过四次征战,尤其是在打完方腊后,梁山好汉死的死,走得走,仅仅剩了27个受封。
对于这27个人中的大多数来说,在看到身边的同伴一个个倒下后,他们迫切的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安稳一些,不要再打打杀杀。
而今,受到朝廷封赏,当了官,正是可以洗白,并能过安稳日子的好机会,多少死去的好汉,不就是盼着这一天吗?
因此,很多人才会在宋江被毒死时,并没有过多干涉,一来是他们没那个能力,官微言轻,二来也是不想再招朝廷中的某些人,毕竟自己几斤几两他们还是知道的。
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来说,宋江哥哥被蔡京毒死了,大家伙儿去起兵报仇吧,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沉默不语。
好不容易换来的平稳日子,加上不愿意蹚这个浑水,所以还是算了吧。
当然,并不是没有人愿意为宋江报仇,假如当时李逵还活着,那么他一定会跳出来,义愤填膺的去给宋江哥哥报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只可惜,即使是李逵能号召部分人起兵,但限于响应的人不会太多,以及李逵简单的头脑,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惨败收场。
况且,李逵也早就被宋江“带”走了。
总而言之,在宋江被毒死时,呼延灼、关胜、朱仝三人中,虽说有两个武节将军和一个兵马指挥使,算得上手握兵马,但他们都没有为宋江报仇,究其原因,就是凭什么和犯不上,同时也因为他们三人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朝廷,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把自己再次置于险地,更不会让自己遭受万劫不复的灾难,所以,宋江死了也就死了。
宋江被毒死时,有3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我们都知道,宋江在喝了朝廷毒酒之后毙命之前,毒死了黑旋风李逵,然后智多星吴用和小李广花荣也跟着去了,而这些人中,只有混不吝李逵曾经表示要起兵造反,乡村教师吴用和将三四代花荣也不知道是伤心还是害怕,都哭哭啼啼地上吊了。
失去了宋江这主心骨,瞎参谋吴用真的就无用了,虽然做着武胜军承宣使,但手下其实没有一兵一卒,因为所谓的承宣使,原先叫节度观察留后,就是个虚名,属于有级别没实权(无定员,无职守,虽冠有军名而不赴任,仅为武臣加官虚衔),等于一个退居二线的调研员,当地军政主官想要他的命,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而花荣当的应天府兵马都统制,那是个有兵有权的,相当于一个军分区司令,也算一个不太小的军阀。但是花荣这个人其实是没啥胆量的,在小的时候就跟宋江混社会(当知寨五六年前就认郓城县小吏宋江当大哥),只是仗着父祖的余荫才当上了清风寨知寨,要想独立拉杆子造反,能力和魄力都差得太多。
吴用有智谋(我们暂且认为吴用有智谋)没兵权,花荣有兵权没胆量,卢俊义已经被搞死了,就剩下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美髯公朱仝这三个有兵有权有能力的天罡正将了,但是这仨人就像没听说宋江吴用等人已经挂了一样,还是踏踏实实地当自己的一镇诸侯——甚至可能还心中暗喜:报应,宋江吴用你们两个也有今天?
我们先来看看双鞭呼延灼,他是较早被逼上梁山的,不过不是被朝廷里的贪官污吏奸臣,而是被宋江吴用设计给坑了。
想当年呼延灼是与梁山不共戴天的,要知道呼延灼是大宋开国名将呼延赞的后代(关于呼延赞的事迹,我们可以看一看《杨家将》《呼家将》这类的小说,因为是《水浒传》也是小说,咱们就不提正史了),骨子里是有着忠君爱国的基因的,自然跟“梁山贼寇”水火不相容。而且当时呼延灼当着汝宁郡都统制(花荣最后受封的官职跟呼延灼上山前一样),掌管着上万兵马,骑着宋徽宗钦赐的“踢雪乌骓”,正想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杀起梁山人马来那是毫不手软第一仗就打得宋江兵马“各自逃生”“折其大半”,呼延灼乐呵呵地清点战功:“杀死者不计其数,生擒得五百余人,夺得战马三百余匹。”意犹未尽的呼延灼还当了一把城管——顺手把梁山的坐探酒店也拆成了一堆瓦砾,“石勇、时迁、孙新、顾大嫂都逃命上山”。
随后宋江吴用设计,把呼延灼的三千铁甲连环马消灭得干干净净——那可以说是呼延灼的毕生心血和亲近嫡系外加起家班底,也是数十年来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更可悲的是很多战马受伤后被宋江拉上山吃掉了,那可是不会说话的战友呀,按照人之常情,呼延灼的心都在滴血。
呼延灼杀了梁山数千人马,梁山灭了呼延灼一万兄弟,这仇恨估计用黄河水都洗不清。而呼延灼在招安之后,还当上了宋徽宗的御营兵马司指挥使,相当于京城卫戍区兼皇帝御林军司令,这份信任可是宋江给不了的——如果宋江二次造反,呼延灼只会出兵剿灭。替宋江报仇?呼延灼不放鞭炮庆祝就是很念旧情的了。
还有一个大刀关胜,那是武圣人关羽的后裔,但到了宋代却只当了个蒲东巡检,比芝麻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小武官。正是因为征剿梁山,关胜才有了出头之日,从一个每天抓小毛贼的巡检变成了统领一万五千人马的上将军,但却中了宋江吴用的反间计,被呼延灼给坑了,这才无奈何上了梁山,全家老小也被宋江派人搬上了梁山,捉贼的家属进了贼窝,估计关胜也没少受家里人的白眼,但即使这样,关胜也一直没有得到林冲秦明等人的认可,虽然身为“马军五虎将”之首,但却没有直属部队,就是一个超级打手。
招安后的关胜做了大名府总管兵马,要知道大名府一直是蔡京的地盘,而关胜征剿梁山,正是蔡京发现并保荐、任用的,可以说蔡京对关胜有知遇之恩。要想让关胜带着大名府兵马为宋江报仇,且不说那里的兵马听不听他的,就是能够一呼百应,估计关胜也不会为了一个曾经的敌人宋江,而跟自己的“伯乐”蔡京翻脸。
最后一个有能力为宋江报仇的,就是美髯公朱仝了。身为保定府都统制的美髯公朱仝,手下也有上万人马,也能指挥得动,但是人品高过宋江几个档次的朱仝,才不会为宋江报仇呢——要说他心里不恨宋江,估计很少有人相信。
要知道宋江当年要“赚”朱仝上梁山,是杀死了朱仝打心眼里疼爱的小衙内的,而且是虐杀——黑旋风李逵把这个可爱的小童一斧子砍开了脑袋,直把朱仝气得发誓与李逵不共戴天。李逵却很不仗义地出卖了幕后主使:“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虽然朱仝没有公开跟宋江吴用翻脸(当时吴用正给他磕头赔罪,砍脑袋正顺手),但却盯住李逵不放:“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这话里的意思实际上也捎带了宋江吴用——我耻于与你们这些灭绝人性的家伙为伍。
所以宋江吴用挂了,朱仝顶多叹息几声,然后加紧操练人马,因为他还有正事要干——忙着跟刘光世打金兵呢,国家危亡时刻,哪有时间去管一个伪君子的死活?
要说真有可能替宋江报仇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行者武松。这位打虎英雄原本崇尚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而且报仇绝不隔夜。虽然只剩下一条胳膊,但是仍然挥得动戒刀,天神一般的力气还在,天不怕地不怕的义胆雄心尚存,而且武松做事,不论成败只求无愧于心,发起火来杀上金銮殿也是可能的。
但是对于宋江之死,武松也没有说话,因为宋江一心想招安,早已“冷了”武松的心,而胜利后别人离开,宋江都是哭天抹泪地挽留,但是看着武松断了一条胳膊,在他眼里“已成废人”,却只是冷冷地道出四个字:“任从你心”。
虽然武松自己也瞧不起李逵,但是宋江向自己的兄弟下毒,这也是武松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不管宋江死不死,武松都已经万念俱灰看破红尘,要不然他也不会成为梁山凡人中的最长寿者——八十而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