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布达拉宫建于公元七世纪,是藏王松藏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的。“布达拉”,是梵语的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因而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修建于西藏拉萨红山之腰,海拔达到3700米。它依山而建,占地36万多平方米,由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白相间,群楼重叠,异常壮观。
在布达拉宫的最中央,也就是红山的最高点,是松赞干布修建的修行室。这是一座岩洞式佛堂,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这都是七世纪吐蕃时期的艺术珍品。
布达拉宫虽然是藏传佛教典型的宫堡建筑,但同时也保留有汉族建筑雕花梁柱等特色,它是1300年前藏汉联姻留下的印迹,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人们都在传说着1300年前那个美丽的故事。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当时的布达拉宫被称为“红山宫”,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布宫,是自374年前持续修缮后的面貌。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在红山上修建了三座九层楼宇宫殿,取名叫做红山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共有三重围墙。当时修建的宫殿共有一千间,吐蕃完成灭亡后,宫殿的大部分毁于战火与自然灾害。
由于老宫殿已不复存在,史料中又缺乏记载,因此红山宫的建造过程并不清晰。公元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新的宫殿,称为“布达拉宫”。之后布宫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共有13层,高117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布宫是典型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布宫的主体包括白宫、红宫及周边搭配的附属建筑。白宫建筑于1648年建成。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有7层。红宫建筑于1694年建成,位于布宫的中部,共有六层,此处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及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有僧舍、印经院、监狱及马厩等。
布宫的整体为石木复合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到5米不等,地基直接打入岩层。整个墙体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总的高度达数十米,采用隔段灌注铁汁进行加固的方法,以提高墙体的稳固性。屋顶和窗檐等采用木制结构。
我们现在看到的布宫,仅有红宫中的法王殿和圣者殿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据说法王殿曾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地,现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圣者殿则供奉着松赞干布的檀香木形成的主尊佛。
布宫宫殿的设计是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之下有地道和通风口。屋内由柱子、梁椽等支撑,铺地和屋顶用的是阿尔嘎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以及流通空气。
白宫的东面是宫殿,西面是僧舍。一层与五层地宫(地垄)形成仓库,地垄有通风换气之功效。从二层东面可进入白宫,三层是夹层。四层为白宫主殿,东大殿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五层、六层、七层通过天井与一层的地垄相通,以便空气流通。五层、六层绕天井建有回廊,沿回廊设置有高等级人员的办公区。七层是达赖喇嘛的起居宫殿,包括西日光殿和东日光殿,均设置有巨大的采光窗口。
白宫之下的山体中有像迷宫一样的五层地宫,仅有极少数老僧侣和个别几个管理者才能自由出入,外人进入是很难出来的。这里深埋着布宫坚固的地基,其唯一的出入口就位于地宫的最上方,也就是地宫的第五层。
地宫的楼层间是靠天梯相连的,如果抽掉梯子,里面的人就无法上下。每一层都可封闭梯子出口,地宫中的每层都有一个大约25厘米左右的狭长的通道通向通风口,用来保证地宫中空气的流通,人是无法通过的。
红宫内平面呈方形,从下向上,一至四层属地垄分割而成的库房等房屋。七至九层为各类佛殿、经堂,十至十三层设窗户和内部天井,天井四周建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达赖喇嘛的坐床之地是在西有寂圆满大殿堂。
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也最珍贵,贯穿红宫三层,耗金近四千公斤。圣观音殿内的圣观音像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合称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红宫的红色是用藏地白玛草權类植物压榨出的红色汁液涂抹而成。
这种灌木还被用在墙体的最上层,这种灌木不但质地坚硬,而且重量极轻,在古代还能有效的吸附箭支等武器。白宫的涂料原料主要为白灰,产自西藏当雄羊八井,其特点是无杂质、粘性强且不易被雨水和风晒毁损。
涂料中还要添加牛奶、白糖、蜂蜜等辅料,主要是为了让涂料更具粘性,不易脱落。在调配涂料时,还要按比例添加各种矿物质原料及藏红花,这些在经书中都有记录。金色也用的很多,主要用于宫殿金顶群之上。
布达拉宫的设计建造均保存了公元7世纪以来的风格,各宫殿的修建都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布局十分协调完整,在美学上达到建筑史上的巅峰,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
布宫的坚固程度让人吃惊,首先是坚实的地基,无数的用方块石头垒起地垄墙,给布宫支起了坚实的框架。其次是宫墙的精妙设计,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达五米以上,宫墙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仅有一米。
再次是墙体内注入铁汁,据文献记载,为确保布宫的坚实永固,其部分墙体的夹层内注入了铁汁。最后就是墙体使用白玛草,大大减轻了墙体的重量。这些措施都构成了布宫坚如磐石的基础,设计思想也让人惊叹。
布宫中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布宫最晚的建筑,1936年建成。布宫的重建持续了近三百年,才有了现在的面貌。2017年,布宫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修缮工作。修缮后的布宫焕然一新,看起来非常的庄严雄伟。
总之,布达拉宫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在红山宫被毁之后,布达拉宫的重建工作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83年前才最终定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拉萨目睹一下这一建筑史上的奇迹,不要忘记参观它的悬空厕所哦。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布达拉宫建造的历史。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的拉萨市,在雪域高原是一道宏伟的建筑,它见证着历史和人类的文明。
布达拉宫十分的美丽而神秘,它的故事多不胜数。
第一,布达拉宫为谁而建?一个重要的男人松赞干布曾说过,“昔日我祖拉托托日年赞,乃圣普贤之化身,曾住在拉萨红山顶上”,于是决定……至红山顶修筑宫室居焉”。
另一个说法是他“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这个公主就是大唐的文城公主。
不论是哪一个传说,时间在公元633年,拉萨迎来了它伟大的使命,布达拉宫有999间房子,矗立在红山上面。
自迎请到洛格夏热之后,西藏人对这座宝宫的称呼,也慢慢由颇章玛尔布赤子变为布达拉,意思是这里是观世音菩萨的居所。
第二,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始建布达拉宫以来,这座玛布日山上的宫堡式建筑群历经洗礼,依然伫守在飒飒的第三极高原上。
罗马不是一天建立的,布达拉宫也是一样,关于它的三次大修建。
一开始是因为松赞干布的爸爸(藏族雅隆部落首领)占领了拉萨,后来松赞干布继承发扬爸爸的作风,在633年统一了西藏,并定都拉萨。
当时的情况是中原正好是大唐王朝,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松赞干布决定娶一个唐朝公主,让自己的王朝更加安全(不明白,为啥中原王朝一定要送女人,打不过敌人的时候送女人合亲,别人打不过自己的时候,还是送女人。)
松赞干布为了得到大唐的公主,就开始修建布达拉宫。
到了869年,吐蕃就发生了暴乱,人们开始灭佛,布达拉宫也没有幸免。
此后一直到1642年,格鲁派和硕特部落击败了敌人,建立了蒙藏的政权,拉萨再次成为西藏的中心。
接下来1645年布达拉宫开始修建,三年后,布达拉宫白宫建好。
1690年白宫西侧的红宫开始修建,用时4年。
简单的说是这样的。
第一次修建是在公元635年,当时的尺尊公主已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成为他的妻子,她向藏王提出对布达拉宫修建的建议,藏王采纳了尺尊公主的建议,于是布达拉宫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修建。
各种文献中都曾表现出对公元635年新修布达拉宫的描述
论其精美,则等同于大自在天之胜妙宫殿,视无厌足,珠宝严饰,并以各种绫绸,作为采帷璎珞,美妙如意;论其威严,则等同于罗刹城邑楞伽布山。
第二次修建是在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当时重建的白宫与红宫成为了如今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而此后,布达拉宫也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和政教合一中心。
第三次修建是在1989年,作为布达拉宫340年来首次较全面的维修,这次对于布达拉宫的维修力度远超西藏和平解放的那段时间。当时的布达拉宫年久失修,已出现多处险情,隐患严重,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国家拨出专款3500万元,对布达拉宫进行重点维修。
第三,布达拉宫的未解之谜?西藏本来就十分神秘,不论是藏传佛教的缘故,还是二战的德国对它的青睐,这座远离尘世的地方散发着巨大的魅力。
布达拉宫处于着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的中心,它也有着自己的秘密。
据说布达拉宫有一处不为人知的神秘”地宫“。所谓的“地宫”其实就是地垄,它是布达拉宫里最神秘,也最晚被现代人知道的建筑。
布达拉宫共13层,最深的地垄达到8层。数百年来,地垄里垃圾、杂物堆积如山。后运出496车(40吨卡车),并经过晾晒、拣选,无一件文物丢失。如今,491个地垄的墙体全部维修加固完毕。
布达拉宫在风雨中历经千年,仍稳如磐石。在西藏,垒石为室的技术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布达拉宫是这种垒石宫堡式建筑风格的杰作。
布达拉宫外部固若金汤,内部是一个活体建筑,无数木料和石头,一座森林和一座大山撑起了它。没有一根钉子,全部是榫铆结构,所有木结构都可以拆换而不影响主体结构。在秋天大风起的时候,如果抱着宫中的柱子,可以感觉到布达拉宫在轻轻飘摇,犹如大树。
纯手工作答,如果这个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谢谢邀请,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布达拉宫是建在西藏高原上的雄伟建筑,被称为天上的宫殿、人间的奇迹,是拉萨市的重要标志。人们在几十里外就能看到布达拉宫的白色雄姿,这既是因为它修建在海拔很高的红山上,还因为这座高大的宫殿本身就高达110米。这样的建筑高度,在古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它是用什么办法修建了这么高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1300多年以前,吐蕃国主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红山之上建造了一座宫殿,称为“红山宫”,又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十分庞大,有三道围墙,九层殿宇,一千多间房屋。可随着历史的变迁,红山宫逐渐废弃、坍塌,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里。
直到1644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人们又在白宫之上修建了红宫,全部建筑的墙体都延续之前的规格。后来,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山脚下的附属建筑,这项工程到1936年完工。至此,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才全部完成,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布达拉宫从红山南部的山腰开始修建,沿着红山陡峭的山势向上延伸,庞大的建筑覆盖了整个红山。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布达拉宫就追求高耸、高大的建筑效果。传统的宫殿建筑为了突出建筑的宏伟、壮观,往往采用中心对称的建筑方式。布达拉宫舍弃了这种模式,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的方法,巧妙地利用红山的地势,根据山体的起伏、凹凸、倾斜程度,因地制宜地安排宫殿布局。它先修建了坚实的根基,把花岗岩的墙基直接埋入红山的岩层当中,外墙也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岩石缝隙当中灌注铁汁。在坚实根基的支撑下,布达拉宫顺着红山山势层层叠加,宫殿和宫殿紧紧相连,房屋和房屋环环紧扣,共修建了十三层。
为追求高大、挺拔的效果从大门到佛殿,布达拉宫的各层建筑逐渐收缩宽度,宫殿底部的外墙有五米厚,到了最高处只有两米厚,形成了下宽上窄的形态。最后,布达拉宫不仅拥有了110米的实际高度,也有了拔地而起、直入云霄的气势,看上去非常高大、雄伟。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部为了文成公主而建造的,这个完全不准确,松赞干部建造的布达拉宫,实际上是1000多间房子,经过1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早就不复存在了,那是七世纪的事,到了千年以后,五世达赖喇嘛主持重新建造,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宗教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当时要重建布达拉宫,因为当时,肯定战乱比较多,有一个高僧建议,要在原来布达拉宫的位置重新建设布达拉宫,才能够抵抗外来的侵略,为了安全而建造,由于主持建造,布达拉宫的是达赖喇嘛,后来这边就变成了佛教重地,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造的时间,远没有大召寺历史悠久,拉萨的名字也是按照大昭寺的意思,来起名的,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名字,至于说布达拉宫,那是十七世纪的事,大昭寺要比现在的把布达拉宫要早1000年,可不是一个纪元,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也是必去之地。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到藏区旅行,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藏区自驾游,随时问我,我会直言不讳,有问必答,最后祝每一位驴友都能够到藏区玩的开心。
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唐贞观年间,吐蕃三十二世赞普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相传于此处营建宫室。以后历代屡有修建。达赖五世由哲蚌寺迁居这里,是历代达赖的冬宫,此后一直成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主楼有十三层,南向,高一百一十米,东西长三百六十米,南北宽五百米,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用巨石大木为构件,依山而筑,层层叠叠,气势宏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的建筑群。宫内有殿堂、寝宫、佛堂、经堂及灵塔殿。灵塔殿内有各世达赖灵塔一共八座,塔身以金皮包裹,用宝玉镶嵌,珠光宝气,金壁辉煌。宫内木柱及天花皆施以彩绘,色彩明丽,灿烂夺目。殿堂内墙上,满布壁画,题材广泛,线条流畅,藏旋风格甚为突出。此外宫内保存大量佛经、佛像、眀清两代皇帝封赐的诏诰及工艺珍玩等贵重文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