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跟大家推荐下这位年轻的作家吧,她的名字叫孙频。

提到孙频,一定要介绍她的痛感三部曲:《疼》《盐》《裂》。三部曲的每一个系列都由几个短篇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多元的世界,多重的人间。

《疼》:打开它,像是有人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嘲讽着生活。每一个词汇,甚至每一个字,都像有人拿着榔头一点点敲击着你的骨头,从外至内,狠狠地砸碎着你的灵魂,是真的疼,疼到骨缝里。《圣婴》好似让我吞了一只苍蝇,闭上眼就是肥天鹅的舞蹈,还有沉重的落地声砸着我的心脏,直到窗边落下了那老妪的身影,圣洁被染红,人生即剧终。最可怕的是《柳僧》,那些熟悉的对话,那相似的生活不就是身边的你我他?生活果然是把杀猪刀,磨刀霍霍向每一个生者,或许命运本该如此,就像故事中那对母女。读《疼》系列,仿佛让我回到了青春期追韩剧的感觉,边看边疼,是真实存在的生理上的痛感。

《盐》:第一个故事叫作《乩身》,一个盲女如何与这世界自处?无奈、卑微、恐慌、看透,种种最底层人们挣扎的苦楚始终缠着绕着,却无法解开。《无相》,世间万物皆空,归于无物,众生无相。故而,身体不过是皮囊,于是我们看到了贫穷能使人无耻到何种程度。穷,从来不是可怕的,怕的是习惯贫穷,还有适应贫穷时的习以为然。

《裂》:这个系列时期的孙频柔和了点,慈悲了点,她允许主角有个出口,有条活路。于是,多多少少有些微的阳光照射了进来。我们看到了《九渡》《不速之客》,主角们有了救赎。曾经年少意气,欠下的债等不及几度轮回;曾经不珍惜的伴侣,就真的成为了余生不可推托的命运。那些平凡的人,自比底层蝼蚁,最廉价的,可能就是命了吧。

《裂》食了人间烟火的《盐》,缓解了《疼》,即便生活再难,站到阳光下,也总有微光。最近真的非常痴迷孙频的小说,我想一定是对生活抱有最大幻想和期待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残忍又绝情的文字,让人看的五识俱疼却又欲罢不能。毕竟,失望和希望是连体共生的。喜书之人,真的不该错过。

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我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本书。描写一位孤独善良的老人,独自出海打渔几次遇险,最终战胜险情的故事,表现出老人坚持到底,永不言败的必胜精神。

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我喜欢的书是唐诗三百首。

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个书名所要表达的是杀死一个无辜的人是一桩罪恶,其中知更鸟代表无辜的人,因为知更鸟只唱歌给我们听,其他什么事也不做,它们不吃人们园子里的花果蔬菜,它们只是衷心地为我们唱歌,所以它是无辜的,杀死它就是一桩罪恶。书中就是要讲到一个无辜的黑人被杀的故事。

书中故事是以小孩的视角来描述的,主人公的父亲是个律师,在种族歧视的背景下,他依然选择为一位无辜黑人辩护,虽有无罪证据,但终究没能救了无辜的黑人,可是展现给我们一种勇气:

“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整个故事的小孩视角,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个沉沦的社会中,一个父亲对孩子良好的教育,值得我们思考。面对这个世界上充斥的种种偏见,面对那些把愚昧当成道德、把偏见当做真理、固守己见、拒绝去理解他人、甚至隔离弱者的人,我们应该如何:

“在我能和别人过得去之前,我首先要和自己过得去。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很喜欢曲黎敏教授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这本书。

正如她的自序所述:“中国有《诗经》,中国就另有一片天空,干净、温润,仿佛从没有脏过。《诗经》也是远古一个最美的微笑。

这本书引领你走进我们先祖的生活,有厚德之极的(关雎),有优秀男人的典范(卫风.淇奥);有古典美女(硕人);有总愿永以为好的(木瓜),有婚姻天定(绸缪)、(衡门)和(竹竿);有琴瑟和鸣的(女曰鸡鸣)、(风雨)、(樛木);有远慕.归隐.孤独(汉广)、(鹤鸣)、(黍离);有人生四季皆风景(豳风.七月),有民族灵性在诗心(小雅.都人心),等等。

阅读《诗经》,你会感到诗经之美句句生香,她美到你的骨子里了。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生死契阔,与之偕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举。句句经典,句句直击灵魂,越读越爱不释手。

如今这个速食时代,让我们丢掉从容、丢失了诗意,丢掉的我们的本真,让我们忘了多久没有会心一笑。而《诗经》唤醒现代人沉睡的诗性和情感,唤醒了人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净化了人的灵魂,也让现代人在跑的太快太远的同时慢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总之,这是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推荐!

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欢的书吗?

  《亲合力》这部小说的名字是一个来自自然科学的术语。小说第四章中以爱德华、莎绿蒂和上尉之间的对话解释了这个化学术语的涵义。作者把自然科学中的原理运用到人文社会中, 把每一个人的个性、社会关系的组合、夫妻和情人之间的聚合与离散都置于这种比喻之中。它同时也奠定了整部小说中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基础。这种在自然的规律中去寻找人的精神和心灵关系规律的方法本身就带有原始的自然神秘主义的色彩。作者通过上尉的话概括了它的性质:“人就是这样对待他们身外的一切事物, 他们把智慧和愚蠢、意志和任性, 都赋予动物、植物、自然力和神明。”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的人与自然和神明的关系, 当人们无法解释和难以表达自身的特性和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时, 就会用自然、神明或者命运来解释这一切。

  晚年的歌德无论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还是在关于文学的谈话和反思中, 都经常展示或者论述自然魔力的存在和作用。魔力在歌德看来是自然的真实, 是人性中无所不在的东西, 它时时刻刻都在起作用。《亲合力》所表现的自然魔力就是这样一种超越于人的力量之上、支配着人的命运的神秘力量, 它是人的理智和意志所无法控制的。小说中爱德华和奥蒂莉之间奇妙的相互吸引已经超出了他们内在精神合一的范围而达到了更深一层的自然的和谐, 他们完全是在一种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听从了超出人理性的自然规律的安排, 不知不觉地遵守自然意志, 脱离了自己原有的组合, 去寻找新的更紧密的结合。在《亲合力》中, 这种自然的魔力主要体现在奥蒂莉这个悲剧人物身上。她被抛入到这场亲合力的实验中, 身不由己地被爱德华所吸引, 为激情所控制, 可是她的社会属性和她的伦理道德意识指引她与自然的激情抗争, 重新回到理智和道德的轨道上, 但她越是竭力遏制, 努力避免, 后果就越是严重。理智最终未能抵御感情, 奥蒂莉的爱破坏了她的婚姻, 她的真与善导致了自己和他人的悲剧, 这是理性所无法解释的矛盾。然而作者并没有去谴责奥蒂莉的激情, 而是把她塑造成与自然天然地、神秘地融为一体, 对自然有一种神秘感应的精灵式的女人。她在歌德笔下已经不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的女性, 而已经演化为一个超验的、本质化的女性, 演化为女性的精神和灵魂。很显然, 歌德不但把理性所无法解释的力量归结为自然魔力这个神秘的范畴, 以此来探究人性中超验的真实, 而且还通过他精深的文学手笔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肯定这种真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