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没还,应该怎么办?

8年前,向亲戚借了一万块钱,第二天父亲回来,就给钱从银行取出来一万块钱还给他了,当时也没有打借条和收条,父亲去还钱也是只有他们两个,没有证人。今年他们疯了一样,非说我爸借钱没还,(过年那时候他儿子的未婚妻非要在省会城市买房子,估计是没钱付首付了),过来讹我爸,天天给我爸打骚扰电话。我爸也是气不过,心脏病都犯了。(爸爸从不是那种借钱不还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借我们家钱不还。我们家很少向别人借钱)。爸爸也特别重名声,所以现在就把他们联系方式都拉黑了,自己气的不行。他们天天打电话骚扰我爸。还说过年来我家闹,我们家现在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前几天老家同学添加了我的微信,添加完成后东拉西扯的前奏结束后,她提到:田珍珍儿子结婚后,你来定西她请你吃饭没?

我说:她凭啥要请我吃饭?

同学说:我记得她儿子结婚时你让我给她带的礼金,我怕你们说我没带到,我给田珍珍说:杨文她们回来你请她们吃个饭,意思就是你礼金收到了,人家没坐席,你请个家常便饭。

我笑着说:回去都是办事,没时间找你们,请什么啊,随便吃一碗老家的白肉凉面就舒服的很,人家请个饭我还觉得欠人家人情了。

然后同学话风一转:那你们让我带礼,你把钱给我了没?

她这一问,我也有点恍惚:好几年前的事了,应该找机会还给你了,不还难道你不要吗,再说带礼金都是我们兰州五个人一起带,如果其中一个人回去他直接带上了,就不麻烦你了。

她说:我突然想起你们让我带礼金的事,就是想不起来怎么还我的。

我说:我也想不起来了,但是五个人一起带不是小数目,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回去他都会还给你,应该还给你了吧。

最后她也不肯定,我也不确定,如果钱没还我想她会要的,这钱又不是借了不好意思要,是委托她带的礼金。反过来说,我们不还心里总会挂着一件事,总会找机会带回去的。

还没还没扯清楚,语音里听到她老公语气很硬:扯不清楚别扯了,赶紧做饭起。

再然后我们再也没说话。

十六年前,那时候工资一千过一点,我堂嫂跟我借了二千,两千是我给儿子凑的画画补习班的钱,堂哥做生意堂嫂只是周转一下,说好一周还我。

我是靠工资养家糊口的人,尤其是两千块钱是月底交画画班的学费,所以一周后她没有还,我也没有催。

到了月底前一天我问她:嫂子,我得给洛洛(儿子)交学费了,你把钱还我。

我嫂子说什么,你们谁也想不到,我也没想到,至今我还是想不明白,我嫂子说:我还你了啊,说好的一周还你,我不会多拖一天的。

我说:没还啊,我还等钱交学费呢,如果有钱我周五就交给老师了。

我嫂子说:我还的时候洛洛也在跟前,你还说不着急,我说好一周就还的,我不会多拖一天的。

我说:没还啊,还了我怎么可能跟你再要。

我嫂子说:我当时还钱的时候,你正在吃饭,你坐在那个位置,我坐在这里给你数的钱,你还拿出一张搓了一下,你这记性太差了。

说真的我也有点怀疑是不是她还了,我忘记了,但是我手头没钱是真的。因为凑学费十一号发工资,工资发下来没敢动,又七凑八凑凑了整整两千,说真的,那一个月虽然没吃糠咽菜,但是日子过的确实紧。

我只能一遍一遍重申:真的没还我,如果还了我早给老师把钱交了,因为老师通知的时候是十五号到三十一号,你拿钱的时间是十三号。

总之我说她没还,她说了好多还钱的细节,虽然每次说的有出入,但是两个人都在坚持。

坚持到最后不是两千块钱的事了,是关乎名誉和亲戚未来相处的微妙心情了。

她还是拿出了两千块钱给我,给我的时候说:我认栽,再还你一次,但我说明是再还你一次。

我拿的很坦然,我说的也很坦然:我只收到这一次,如果前面有收到,我不会把学费压到最后一天。

她就住在我们小区对面,她女儿放学没地去就来我家,过后好像关系没受什么影响。

两家依然常常来往,她碰到我做饭也会吃一碗,她手里提的水果也会随意放下两个。

只是我和我婶婶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我婶婶说话带着刺:文,你缺钱不,缺钱了跟我说一声,我这里有,但是我说啊,吃饭穿衣量家当,学画画可是花钱不一定出成绩的事,一次两千一年得多少钱,你总不能每次都找到闫大头吧。

我听出了苗头,但是我又不能确定她是在敲边鼓。

我把这想法说给了我堂妹,堂哥的亲妹妹,我堂妹说:我嫂子说给你还了,你硬说没还,她就把这事说给我哥了,我哥就把这事说给我爸了,我爸偏向你,我妈就生气,老两口为这事吵架冷战半个多月。

那时候亲戚之间借钱还是很普遍的,没有打借条的习惯,凭的都是相互信任和承诺。

只是我坚信她没还,在当时两千块钱好地段可以买一平方房子,那时候孩子学画画,应该一月上八节课八百块钱,老师为了效益加课时,没办法一月两千交了两次后,那个老师那儿也不敢去了,去不起了。

这件事过后好像谁都有气,但是谁也没明确表达出来,我二叔从来不提,我堂哥照旧见面嘻嘻哈哈,堂嫂依旧来我家,只有堂婶的态度对我凉了很多,我和堂妹依然比较亲密。

虽然过去十几年,我还是觉得我冤,我真的没收到钱,虽然我二叔偏向我,但我知道他心里有想法,我堂哥心里一定是向着他老婆,就像我婶婶偏儿媳一样。

通过这件事以后,我们相互借钱还是不打借条,但是借的时候一定身边有人还钱的时候很有仪式感,顺带点水果或者请吃饭。

记不起还钱一定记得起当时吃饭是身边还有第三人。

现在好了,微信转账来往都有记录,不存在还了说没还,没还说还了。

其实这是一件良心账,你觉得还了就心安理得,没必要在继续纠缠。

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没还,应该怎么办?

我也试过这种情况,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向同事借了3万元,借了一年多就把钱还了,然后过了几个月他问我还欠他的2万元什么时候方便还?我就说我把欠他的3万元已经还啦!他说,我不是借给你5万吗?你还了3万还剩2万没有还啊!我记得我只借了他3万元,他为什么记得是5万呢?原来我向他借钱的时候,我是想问他借5万的,但是他当时说只有3万,就只借给了我3万,可能他这样就记错了。他记错了我可是记得很清楚的,这个情况最好就是查一下银行卡的收款和转账记录,因为银行卡的明细都能查到。查过了银行卡的流水明细,终于都搞清楚了,我真的只借了他3万元。他自己也去翻看了他的银行卡明细,他知道是自己记错了,他也跟我道歉了。

借钱最好是写下借条,有借条就不会有争吵了。或者看看银行卡的流水明细,或者微信支付宝的收款付款明细,现在的科技发达了,有很多手段能证明钱的收支情况。8万元不会查不出的,让他查一下自己的账户肯定会查出来的。最怕的就是他明白充糊涂,所以,你可以先查自己的账户,有收款人名字的就最好了。钱财方面的收支最好要留下收支记录,有了记录就省下很多麻烦。

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没还,应该怎么办?

这真是黄泥抹裤裆一一不是屎(死)也是屎(死)了。你摊上这档子事,如果你说的完全是事实,那你这个表叔就是有意讹人了,并不是记不记得的事。

首先说这是一个血的教训。借钱还钱都无字据,缺乏契约意识,用老话说是抹不开这个面儿!可就因为这个虚假的面儿害了多少人、惹了多少事事非非?

记得我小时候,老爹借给了西街上两个叫大洪、二洪弟兄俩一些钱。那时更不兴立字据。可到后来要钱时,先是拖着说没钱,一拖再拖,最后就说还过了。记得最清楚的一次老爹去要,还挨了几拳。

这个事例虽然正好和题主的事相悖,但也说明亲朋间有借贷关系一定要立字据,否则只会是惹来无尽的烦恼。

其实题主这事说简单也简单,因为有民法典,而且打民事官司有一重要前提:谁主张谁举证。你表叔说你没还,他必须出具你没还款的证据。他肯定没有。

我估计他也明白并心虚,但就是想讹人,用牛二式的方法逼你家就范。那如果用正人君子之法呢,就是他再上门骚扰就打110,让公安民警给调解为好。而且民警同志肯定给他“普法”,或许他能作罢。

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没还,应该怎么办?

借钱没借条还钱没收条,如何鉴别真伪

按理说借钱,应有借据,还款有收据,这样两清,减少纠纷。现在一个说还了,一个说没还,真让人真假难辨。

首先,你说从银行取出1万元,你爸还了表叔。从银行存折上取款会有记录,银行卡取款也会有记录。如保存,虽然不能做为还款的直接证据,是间接证据,也可间接说明向题。如此存折记录或银行卡记录均不存在,真难说你家已还借款。

其次,事过8年,你表叔是否有催还款的事实。如8年你表叔从没要过此款,那为什么没有催还此款?又现在要钱,如何解释。

再次,你表叔儿子的未婚妻非要在省城买房没钱付首付,恰在这时你表叔表婶说你爸借钱没还,真是令人生疑。

最后,看人品。你爸和你表叔谁借钱多,还钱的情况,看人的一贯表现。综上所述从这4条来看,谁真谁假自有公论。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如已还过,仍让还钱就不地道了,尤其还是亲戚。

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没还,应该怎么办?

当时没有写借条吗?有没有第三方见证人呢?如果都没有,这就是一个教训。也许是他忘了 或者是他钻了你的空子。如果不想和他闹僵,借钱金额不大的情况下,你当着众人面还他,或者让他留下字据,证明你已清还。如果数额大,就需要你反复提醒,让他想起来。如果良心坏了,就另当别论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没还,应该怎么办?

向亲戚借钱,第二天就还了钱,过了8年,亲戚说你没有还钱,怎么办?

首先,你借钱时并没有书写欠条,自然不存在收条。你如果确实还了!你亲戚来你家闹事,你可以报警!求助法律!

因为你没有留下借条,同时你又还了钱!你大可放心!你亲戚“寻衅滋事”的话,法律会惩处他!如果你亲戚起诉至法院,他并无证据!法院亦不会受理!即使法院受理,他必定会败诉!“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是诉讼的基本原则!“谁举张、谁举证”是诉讼中举证的原则!你亲戚并无你借钱的证据!所以你必胜无疑!

法治社会!相信法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