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查了胃镜,腹部彩超都没事,那是怎么回事?

腹痛并不一定是胃肠道的问题,有些时候检查出来的结果,很出乎我的意外。

前几天我收了个腹痛的病人住院,病人主要是因为10多天没来大便,腹痛5天来就诊。按照这个思路,病人腹痛的原因肯定先考虑大便不通畅引起的腹痛。

本来还想给老人省点钱,通了大便就让他回去。但是即使通便了,病人的腹痛仍然没有缓解。

后来做了腹部CT和尿检,CT提示双肾多发结石并积水,尿常规沉渣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最后是肾积脓引起的腹痛。

现在病人已经转到泌尿外科治疗了。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胃镜正常,腹部彩超正常,还可能是什么原因?

胃镜正常,暂时能说明胃没有器质性病变,比如肿瘤、溃疡、出血等,但功能上是否有问题,就不是仪器能检查出来的。

但从一点看,“长期腹痛”,考虑是慢性病引起的问题,一些常见的慢性腹痛病因,还需要进一步甄别。

1、功能性胃肠病:胃肠道功能受影响,常见于久坐不运动,长期卧床的患者,以及喜油腻食物的人,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需要通过适当运动,加强胃动力,改善饮食习惯等治疗才能缓解。

2、心肌缺血引起的腹痛:心肌缺血不好从外观上判断,需要做心脏血管造影检查。肥胖的人、有心脏病的患者,大部分是左侧心前区疼痛,但有些可以表现出上腹部疼痛。

3、胃酸过多:胃酸过多时,可以表现为胃部的灼热感,敏感的人可以有腹痛的感觉,吃水果、青菜等碱性食物后,疼痛便可缓解。或者用抑制胃酸、中和胃酸的药物,疼痛也可以缓解。

4、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从胃镜上看不出什么特殊问题,但如果通过C14呼气试验检测可以测出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如果合并感染,则需要规律抗感染治疗,疼痛自然缓解。

5、横结肠憩室炎:胃镜没有问题,不代表肠镜也没有问题,可以做个肠镜排除大肠有无炎症病变,如果有结肠炎,需要到消化内科治疗。

6、腹主动脉瘤:临床上偶尔可以遇到一些因为主动脉瘤、动脉夹层引起的腹痛患者,腹部CT或者造影检查可以排除。

7、胆总管结石、狭窄、Oddi括约肌炎:胆道疾病引起的问题,也可以导致上腹疼痛。腹部彩超正常,这个“正常”含有医生很大的主观推断,还要看B医生水平怎么样,没有上腹部CT那么客观。

8、慢性胰腺炎:胰腺也算是中上腹部脏器,慢性胰腺炎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需要CT和血淀粉酶的进一步鉴别。

9、其他:比如泌尿系结石、感染,肝炎,胆囊炎、腹壁疾病、肠粘连、甲亢、肠癌等,都有可能引起上腹部疼痛。

总之:

外科怕腹痛,主要是可引起腹痛的原因太多了,鉴别能力不强,经验不足,都可能造成误诊。

腹痛的鉴别犹如警察探案,有可能抓住了重点,但一通检查下来,可能啥问题都没有发现,慢慢地病人腹痛也缓解了。

如果真的是慢性腹痛,还需要好好检查一番,不要局限于胃镜和腹部彩超检查。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查了胃镜,腹部彩超都没事,那是怎么回事?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给医生的第一印象是上腹部的脏器出了问题。而上腹部的脏器,不只包括胃、十二指肠、肝、胆、脾脏,甚至肺和胸膜的问题,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患者查了胃镜和腹部彩超,“都没事”,我们先不考虑胃病。彩超能检查的器官包括肝、胆、脾和胰腺等,但如果医生笼统的说彩超没事,并不代表这些脏器完全没有问题。

说做某种检查没事不代表没病,这个是有临床依据的,因为很多疾病并不能通过彩超或者胃镜检测出来,比如神经痛。

产生腹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种刺激或者伤害:一种是化学性的刺激,另外一种机械性的刺激。机械性的刺激其实很好理解,比如直接外力的打击、压迫、挤压、扭转、牵扯,等等,这通常是显而易见的。比较不容易辨别的是一些化学性的刺激。

内脏传入神经的类型和密度,使得内脏疼痛的定位通常并不是非常精确,比如消化道的神经纤维,通常是双侧对称分布,所以上腹部感觉到的疼痛,很难定位是来自于左侧还是右侧。

以下,龙医生根据常见疼痛的特点做一些提示性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胆痛

“胆痛”并不是一个正规的说法,只是为了形象才这么说,包括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

胆囊的主要支配神经位于右侧,所以一般来说疼痛很明显的会偏向于右侧,而且胆囊通常伴有牵涉痛,来自胆囊的疼痛可能会传入第五胸椎至第十胸椎,再进入脊髓,从而导致胆囊疾病的时候,可以在右侧肩胛骨的位置,出现疼痛感,也可以叫放射痛。

胆结石引起的疼痛一般非常剧烈,典型的症状除了右上腹疼痛之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和出汗,每次疼痛持续至少30分钟,按压腹部通常没有什么感觉。

如果是急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更加丰富一些,比如长时间的剧烈右上腹痛,持续4~6个小时,伴有发热,腹部按压的时候非常敏感,也就是腹肌的紧张感。

胆囊炎有一个重要的体征是,以手指按压腹直肌的外侧与右测肋骨弓交界的地方时,让患者深呼气,当手指触及到肿大的胆囊的时候,患者会因为疼痛而停止呼吸,这叫“墨菲氏征”。

如果怀疑胆囊炎,可以让你的家人试着这样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墨菲氏征阳性。

急性胆管炎

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胆囊炎完全不是一回事,是由于结石卡在胆管或者肝换,引起梗阻、管道扩张和继发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黄疸和腹痛的“三联征”表现。

Oddi括约肌障碍

Oddi括约肌是环绕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汇合处的一个肌肉结构,胆总管和胰管由此穿入十二指肠壁。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即有机械性的异常,也有功能障碍,可引起胆囊部位的疼痛。

疼痛的部位,通常是右上腹部和上腹正中,可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本病需要消化内科专科医生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才能够做出诊断。

肝病

各种肝病也是导致上腹部长期慢性隐痛的重要原因,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害、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肝结核、肝吸虫病和血吸虫病,等等。

肝病导致的上腹部疼痛,主要在右上腹或者肝区。肝区,就是身体的胸部右侧,由肋骨保护部位的下1/3的三角形区域,有时候这种疼痛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是肝病导致的,可能会有肝功能的异常,彩超会发现肝脏肿大或缩小,可能会有肿块,等等。疼痛多半是由于炎症刺激或者肝包膜受到牵拉导致的。

胃病

还是要说一下胃病。因为很多患者做了胃镜之后,医生说没事,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个病情不严重。比如说,发现了浅表性胃炎,医生通常会说这个没什么的。但是没什么的,也是会引起症状的。

有时候医生这样说,反而会让病人放弃进一步治疗。有这些问题的朋友,可以再去看看胃镜报告单上写的是什么。如果完全没有诊断什么,一般来说就不是这个引起的。如果写的是胃炎等看似无关紧要的疾病,那也有可能会导致上腹部的持续隐痛。

其他

其他的疾病还有胰腺炎、肠痉挛、小肠和结肠疾病、胸膜炎导致的放射痛、心绞痛的不典型表现、肋间神经痛、腹型癫痫、肾和输尿管结石,等等。

小结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腹痛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诊断的疾病。主要是腹痛的定位比较困难。医生看病就如同破案,患者应该交代所有的症状,无论大小,让医生根据经验,把一个个证据串联起来,最后推导出诊断。

我是一位热爱科普的临床医生,看病、咨询,答疑、解惑,科普医学知识,在匆忙的临床工作中,体会温暖文字的力量!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想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敬请关注龙医生!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查了胃镜,腹部彩超都没事,那是怎么回事?

你好!

腹痛为腹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患者主要就诊原因。腹痛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腹痛虽常见,但原因却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如果一位医生接诊一位急腹症的患者,那他需要相当复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辅助以各种检查,才能明确病因。

不知你的上腹部是如何划定的,医学上腹部分区有两种分法,为四分区和九分区,四分区较简单,九分区较精确,九分区如下图

腹部分区及脏器

鉴于普通人腹部分区不明确,现将左上腹、上腹、中腹、右上腹内包含的腹部脏器介绍如下:

左上腹部:胃,脾,胰尾,左肾上腺,左肾;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大网膜,横结肠,腹主动脉;中腹部:大网膜,下垂的胃或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或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淋巴结;右上腹部;肝右叶,胆囊,部分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右肾上腺,右肾。

你长期上腹痛,说明不是急性腹痛,并且已行胃镜、彩超检查,现可排除胆囊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胰腺炎、胰腺癌、肾结石、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

胃镜只能到十二指肠,腹部彩超一般不观察大网膜。原发性大网膜炎临床极少见,原因不明。继发性大网膜炎继发于腹部炎症,你的症状不支持。

现考虑你的症状不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本病无器质性病变,所以胃镜无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出现上腹疼痛,打嗝,爱气,恶心呕吐,但经过检查没有查出问题,但症状还始终存在。

横结肠炎性病变不能除外,需要行肠镜检查。但个人认为横结肠病变可能性不大。

腹主动脉瘤会导致腹痛,需行腹部CT检查。

综上所述,进一步检查的话建议行腹部CT,可扫描胃以下全部腹部脏器,基本可明确诊断。如腹部CT无异常,则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性最大。本病的治疗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诱发症状的食物。药物治疗方面无特效药主要是医师经验治疗及对症治疗,可尝试中医治疗。

因不能面诊患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就诊。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查了胃镜,腹部彩超都没事,那是怎么回事?

上腹部发生疼痛症状最常见的原因与腹腔上方的诸多脏器发生病变有关,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肝内外胆道结石、急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病变。另外,胸膜及心血管(心绞痛)疾病等腹腔外疾病也会引起上腹部的反射性疼痛症状。所以说引起上腹部疼痛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长期的上腹部隐痛症状在胃镜检查及腹部彩超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不能说明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没有病变,需要完善肝功能、血生化、肝炎病毒系列、肠镜、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查找原因。了解有无慢性肝炎、胰腺炎,腹型癫痫、横结肠、胸膜及心血管等引起上腹部疼痛症状的病变,如果没有异常发现,可以结合伴有的消化不良、泛酸、食欲减退等症状,初步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通过清淡饮食,适当服用助消化药、胃动力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总的来说,发生长期的持续性上腹部隐痛症状,尤其是在服用抑酸剂、解痉镇痛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及不常见疾病存在的可能,不要因为胃镜和腹部彩超检查正常而忽视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

谢谢阅读!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查了胃镜,腹部彩超都没事,那是怎么回事?

很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除了上腹部隐隐作痛之外,看看有没有以下特点。

一、症状的多样性。

多样性症状表现在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① 胸痛或心前区不适;

② 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

③ 轻微用力即感过度疲劳;

④ 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等;

⑤ 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

⑥ 大便次数增加;

⑦ 尿频或排尿困难;

⑧ 肿胀感、膨胀感或沉重感

二、症状的游走性。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往往具有游走性,指的是,某一系统和器官的症状会忽然消失,但身体不会彻底痊愈,又会在其他系统和器官出现某些症状,就像是症状会转移一样。比如说疼痛,患者常常描述为“串着疼”。

患者家属对此感受到的是,“成天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不舒服,怎么就没有好的时候呢?!”。

三、症状缺少器质性疾病基础。

这种患者经常会进行各种检测,但一般查了查去就是查不出病症,有的查出一点儿病症 但这种病症的严重程度与患者感受到的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致。也就是说“病不至此!”,不至于引起那些症状。

四、症状的波动性。

患者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这种波动性往往与情绪状态有关,情绪状态不好的时候症状就重,情绪状态好一些,身体症状就轻。在做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就像根本没有病一样。

五、症状的持续性。

这种疾病很难自愈,由于对这种病症的认识不足,不仅仅是患者认识不足,有些医生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患者治疗往往难以彻底,有的患者可能会持续终身,有的患者由于常年看病,花费不菲,导致再难进行深入治疗。

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病情延误,甚至终生不愈。

长期上腹部隐隐作痛,查了胃镜,腹部彩超都没事,那是怎么回事?

首先上腹部疼痛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偶尔的上腹部疼痛不适不会引起自身的注意,疼痛逐渐会发展为慢性(长期性)的,但是胃镜及腹部彩超显示无异常并不代表真没事,很多时候这些检查会有遗漏的,而且这两种检查手段只是笼统的看一下脏器有没有实质性病变,上腹部脏器包括有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脾脏、肾脏、输尿管、部分肠道。

而胃镜只是单纯的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是可以的,对于肝胆、胰腺、肾脏是检查不到的,而且腹腔彩超做那个部位就看那个部位,不能全部都看清楚的,因此长期的上腹部疼痛还要结合伴随症状、诱发因素、腹痛加重和缓解因素具体分析,在具体选择精准的检查方式。

下边马医生为大家普及一下引起长期上腹部疼痛的因素有哪些?该选择哪些有效的检查手段?

1、胃病

胃病是诱发中上腹部疼痛的最主要因素,常见导致中上腹部疼痛的胃病有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这些疾病都会有上腹部隐痛并伴有反酸、打嗝、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胃病可以选择性的检查胃镜、HP检测来确诊,严重者可选择CT、核磁等检查方式。

2、肝胆疾病

肝胆脏器主要位于右上腹部,所以这些疾病是诱发右上腹部隐痛的因素,肝胆疾病主要多见于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硬化及肿瘤,这些疾病不当会引起右上腹部长期或者剧烈疼痛,胆囊疾病还会有黄疸、发热等症状,而肝脏疾病主要是长期的隐痛为主,还会有乏力、蜘蛛痣及肝掌、腹水、筋脉曲张及出血,这些疾病可以选择B超、CT、核磁、肿瘤标志物等。

3、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胰腺疾病大多数都很重,甚至很多人命丧于胰腺疾病,胰腺疾病主要有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疾病一旦发现就要及时治疗,胰腺疾病会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如刀割一样,疼痛剧烈,痛感向腰部和背部发散,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胰腺疾病可以选择血尿淀粉酶、腹部X光片、腹平片、腹部B超、CT、核磁、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因此长期的上腹部疼痛要及时注意,只做一个腹部彩超和胃部胃镜是并不代表上腹部所有脏器的病变检查,所以具体分析病因在做相应的检查方式。

关注马医生,健康不迷路,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