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并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会癌变,但一些特殊类型的胃息肉被定义为癌前病变,是彻头彻尾的胃癌前兆。
从病理类型上区分,可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瘤样息肉或腺瘤、炎性纤维性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有不同的癌变几率。
一、增生性息肉
最为常见,通常是单独一个息肉,直径<2厘米。此类型息肉与萎缩性胃炎息息相关,绝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合并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约3.6%。
二、胃底腺息肉
发病率较增生性息肉稍低,以胃底部病变多见,多发生在慢性胃炎患者身上。胃底腺息肉和结肠息肉同时发生者占多少,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此种息肉也会癌变,但因为病理类型少见,所以癌变几率暂不可考究。
三、腺瘤样息肉
多发生在胃窦部,一般也是单独一个,直径>2厘米,此种息肉才真真正正是胃癌前兆,名副其实的癌前病变,约21%以上的腺瘤样息肉可发展为腺癌,息肉越大癌变的几率就越高。
四、炎性纤维性息肉
此种情况最少见,与胃酸缺乏有一定关系,但好在不会恶变成胃癌,切除后也不会复发,算是息肉里面的一位良民了。
如果经常出现腹痛、胃胀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解黑便等症状,应该做胃镜检查排除有没有癌前病变。
早期发现的息肉,可以在内镜下灼除,消灭癌症于萌芽中;而且能早期发现胃癌,也能大大提高胃癌术后的生存率。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凸起到腔内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很多人担心胃部息肉是癌前病变,得了胃息肉是否以后会发展为癌症呢?
其实不然,胃息肉也有不同,主要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是比较安全的,发生恶变的几率很低。增生性息肉有少部分(2%)有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发生癌变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其中重点需要警惕的是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癌变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癌变率则在50%以上。
腺瘤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容易发生在胃窦部。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可分为管状、乳头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总之,胃镜是发现息肉的最佳方法,其治疗方法需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症状、既往病史以及病理类型等综合判断。定期复查胃镜,对胃息肉患者或者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在生活中,不少人体检时会检查出胃里长有息肉。这个时候,这些人就会很紧张,担心胃息肉会不会转变为胃癌? 先不必过分担心,先告诉您答案,胃息肉不一定会转变为胃癌,首先我们来认识胃息肉: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上皮隆起性的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有学者将胃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此外胃息肉还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等类型。胃息肉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
胃息肉有哪些临床表现?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大多数没有症状,出现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等不适。息肉发生在幽门口容易出现幽门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发生腹胀、腹痛及恶心呕吐,发生在贲门处可出现吞咽困难,当息肉糜烂或表面形成溃疡时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表现。胃息肉并发炎症时可出现上腹部压痛,出血时会有贫血表现,黑斑息肉病患者可出现四肢、口唇及周围、颊部皮肤色素沉着。
引起胃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哪些人群要警惕胃息肉的发生?
胃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考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胆汁反流、遗传性等相关。有研究表明,经常性地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导致胃黏膜受到损害,可能会诱发胃息肉。另外,长期饮酒、爱吃烧烤、工作压力大等都可能诱发胃息肉。下列人群要警惕胃息肉的发生:家里有直系亲属是胃息肉患者的人群;长期喝浓茶烈酒、爱吃烧烤的人群;长期服用大量阿司匹林等药的老人等。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胃息肉长得都很小,不到一厘米,若大于一厘米,就要特别警惕了。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还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引发癌变。而腺瘤性息肉患者如果不注意科学饮食,不断加重胃肠负担,使息肉 不停地生长,最容易癌变和出现消化道出血,使健康受到威胁。不过只要提高警惕,完全可以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即使发生了腺瘤性息肉也可避免发生癌变。建议四十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胃镜检查,一旦出现恶心、黑便、腹痛、腹部不适时,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胃息肉,并立即采取恰当措施,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干净,可有效防止胃息肉癌变。
总之,胃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确实有具癌变的可能性。不过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高、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使得胃息肉的检出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对预防胃癌的发生及胃癌的早期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我是小影大夫。胃息肉是癌前病变吗?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会恶变,只有小部分的腺瘤样息肉是癌前病变,会恶变为胃癌。胃肠道的息肉,以结直肠息肉多见。为了防止息肉恶变为癌,胃肠镜下发现的息肉都建议手术切除。
胃肠道息肉是什么?胃肠道息肉是胃肠道黏膜突出于肠腔的突起。息肉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等。只有腺瘤样息肉会恶变,炎性息肉治疗后可以消失不见。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是坏的,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恶变。我们做肠镜发现了息肉,肠镜下无法判断息肉是什么类型的,所以只有都切除,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因为一旦息肉恶变,不及时处理,后果很严重。
恶变的息肉要经过多少时间?有研究表明腺瘤样息肉恶变大约要经过5-1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即使过程很缓慢,也不能任由其发展,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哪个时期,有可能它下一年就恶变为胃癌,有可能一个月就开始长大了,这些都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
胃息肉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一般是做胃镜体检发现。发现的少数的胃息肉,可以直接胃镜下切除,做病理。如果很多息肉,密密麻麻都是,要考虑家族性遗传息肉的可能,恶变的可能性更高,要预防恶变,一般建议在息肉比较小的时候切除,小息肉切除的手术风险小,息肉越大,恶变可能要越大,切除后的风险也更大,比如出血,肠穿孔等等。
如果息肉很小,医生不建议切除,那么可以随访复查。息肉切了有可能会复发,可以一年后再次复查胃镜。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关注我。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胃息肉是指在胃黏膜处有局限性隆起病变,一般属于良性病变。
上图是一个胃部炎症和息肉的报告,现在胃镜条件下,是可以直接切除息肉,并且可以做病理检查的。胃息肉是否是癌变前的征兆,是要看胃息肉的具体情况来定的。胃息肉可分为两种:
(1)一种是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排列、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腺瘤性的癌变率比较高,属于癌前病变,尤其是在晚期癌变率更高
(2)另一种则是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一般无不典型增生,通常为良性,癌变几率极小。
该病在早期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 通常出现症状时,患者一般偶尔会有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情况出现,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还会出现疼痛加剧,疲惫乏力等。如果伴有溃疡的患者则还会表现为黑便或者呕血等症状。
胃息肉在确诊以后,要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伴有边面溃疡或形态异常者治疗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是内镜治疗法,内镜治疗包括了很多疗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等,这种治疗方法通常比较方便,对于患者的损伤也比较小,一般只需进行一次性治疗。
如果是息肉比较大或者有癌变倾向的则可以选择微创切除,手术切除对于息肉大以及恶性息肉的治疗效果较好。
正常情况下,胃息肉并不属于癌症早期,在进行治疗后,能够有效预防其癌变。
但是要注意的,患者在进行内镜切除或者手术切除息肉后,也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复发。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吗?
关于胃息肉是否存在有癌变的可能,小克认为是要从胃息肉的类型来说的,因为胃息肉的类型可以分为增生性,腺瘤性和错构瘤性。
在临床上,增生性的胃部息肉为非肿瘤性的息肉,基本上是不存在有癌变的风险的。而腺瘤性的胃部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而对于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主要是在胃镜下提取病理组织进行确诊检查。
所以说,对于胃息肉是否癌变,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依据胃息肉的类型,病理表现,临床表现等来进行综合的评估。
那么,在临床上,哪些胃部的息肉是需要进行内镜下的手术钳除治疗的呢?主要有以下的三种:
1.当胃部的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而且是没有蒂的底部较为广的息肉;
2.息肉在短期内进行性增大的,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及时进行手术的切除;
3.当胃息肉的病理学检查检查是腺瘤性息肉时,尤其是当腺瘤性的息肉伴有异型增生,或者是可疑癌变的息肉需要及时的进行手术切除。
目前,临床上对于息肉的内镜切除,主要是以高频电凝切除方法为主,是最为广泛的息肉切除方法,高频电刀切除可以有效的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让息肉组织凝固和坏死,同时还能起到有效止血的作用。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胃息肉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报道,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的患者,在成功的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其有40%的增生性息肉可以完全性的消退。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