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那时放电影都是县影剧院的下乡放电影,也需轮村,也需哪村有什么婚丧嫁娶开张之类,当然放电影也有定点村!哪村放电影为招十里八乡的来看提前五六个小时就支上电影屏幕了,那时叫支上帐子了!一放电影家家户户早吃饭,那时就是家门大开也不丟东西!孩子老人们拿上小板凳,马闸儿之类,还有玉米皮做的铺摊儿!因为还有好多外村人前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有时年轻的没有好的位置就十个八个的往里挤!就形成了起哄!维持秩序的就用大长杆棍子往下揍!要不孩子老人的可受不了那些!往往发生在电影刚放或换片子时,因为片子有时来不了,一部片子不定几个村放!那时挤不到我,我看背面,就是在正面看我也带上凳子在最后站在凳子上看!那时下午放学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打听哪村放电影,不怕十里二十里,走个庄稼道也不害怕,看完再到家往往零点以后!当然说放也有不放的时候!我们笑称,白磨牛蹄!独有英雄白走路,空军英雄礼堂空!在那宠拜英雄的年代,解放军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就是最棒的英雄!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小时候看电影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娱乐方式就是看戏看电影,这是当时主要的精神食粮。
看电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高兴的事情,记的那个年代很少去县城的电影院看电影,一是上学没有时间,二是看一场电影一毛钱,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贵了。
即想看电影,又不想花钱,那只有看露天电影。县电影放映队每月都会到各村巡回放映。孩子们一听说村里要演电影,就会提前几个小时抢占地方,将板凳丶马扎放到广场上,他们高兴的跑着丶喊着奔走相告。有的孩子干脆晚饭也不在家吃,拿上一个饼子或窝窝头在广场随吃随看。
电影放映队在一个村放映完后,就会转移到另一个村继续放映,孩子们也会在晚饭后跟随到另一村观看。回想起那段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孩子们的成长,特别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丶人生观丶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电影是那时候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对于我们这些小孩们来说更是。我们盼电影、看电影、讲电影,儿时的那一幕幕场景记忆犹新,时常浮现在眼前。
盼电影。小时候,心中最盼望的事有三件,一个是放假,一个是过年,再一个就是电影。我们村一年总得演几场电影,一场要演六七天,最多的时候演了十天。每当一场电影演过,就掰着手指头数天,期待着下一场电影,演电影的时间大都是春天秋后农闲时节。每当听到村上大喇叭广播说“今天来电影”,大队部和广场就成了我们这帮孩子们的“乐园”,高兴劲儿别提了。我们早早就来到大队部门前,得知接电影的马拉车快到村口时,我们就“一窝蜂”似的跑过去“迎接”,然后跟着车在后边跑,弄得“尘土飞扬”。看着大人们卸完车,马上跑回家,告诉娘早点做晚饭,然后就又回到大队部,玩耍着,等着、盼着天早点黑……
看电影。为了占个好位置,天刚一擦黑,连饭也顾不上吃。拿一个玉米饼子,蘸点黄豆酱,带上蒲团或者马扎、板凳儿,边吃边往广场跑。有时为了抢地方还要跟其他人争起来,甚至还要骂起来,打起来。电影开演前,同一年级的孩子们有时还要一起背课文,往往是一个人起头,然后说“预备,起!”其他人就跟着背了起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等到开演了,就静了下来,专心致志地把电影看完。
讲电影。第二天来到教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挣着抢着把昨晚电影的情节复述一遍,模仿演员的动作和口气,有遗落的情节自然会有人及时补充进去,精妙处逗得其他同学们哄堂大笑,直到上课铃响,甚至到了课间,有的还意犹未尽,还要继续模仿。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小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除了60年代才有的广播以外,再有就是农村户外的露天电影,用几棵干树或竹子捆绑起来的架子上扯上白色的银幕,再架上电影放映机,银幕下面再放一个大音箱放映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那时放映的都是黑白影片,没有彩色影片,彩色影片大概是有了革命样板戏以后才有的。放映一般的都是先放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和科学知识节目,俗称“加片”,然后再放”正片”,正片反映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片居多,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红日》等,也有地方戏曲和故事片。有时候电影拷贝还得传好几个村放映,孩子们也有跟看好几个村的,可见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极度渴望。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电视的迅速普及,在农村看露天电影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文化生活,再后来直至现在孩子们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露天电影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回想起小时候看电影历历在目。文革前条件差,用平板车拉着电影放映机.汽油发电机下乡,平板车轱辘特别大,直径约有一米三!电影队由两人组成,放片子的是队长,另一位看发电机。他们吃住都在大队小学校(吃饭交钱.粮票),白天倒片子,晚上好放映。打一枪挨一个地方,第二天拉起平板车再换另一个大队。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汾河流水”,隐隐约约记得电影里插曲: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沿花,九月哪个重阳你再来,黄燈燈的谷穗好象似狼尾巴!……谢邀!0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场景吗?
可以说是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农村的文化娱乐就是,过大年期间大队部排练的小戏,像我们那地方就是《走西口》、《五哥放羊》、《墙头记》等。
再有就是看电影了。放电影的日子,既是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大人们的节日。
天光还大亮时,放映员连带放映器材就被生产队的大马车接到村里了,村里往往派一个人协助放映员工作,。
放映地方一般在生产队院子里,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放放映机,在一排房子的后墙还得栽两根电线杆子,撑电影幕布。一切准备就绪,单等夜幕降临。
小孩子们一见放电影,自始至终就围绕着打闹嬉戏。在学校念书的孩子们则早就心不在焉,猴急难耐地等放学。
那时候,生产队有村办小学,大队部有村办初中,学生们都是就近上学。
村里放电影,老师也知道,早早地就放学了。
大人们也知道,就早早地做饭了,有时十里八村的亲戚也会过来看,还得多做,做好饭。
前排是木板凳、砖头、石块,占得座位,大部分人都是站着看。
夜幕降临,电影还没开始时,生产队的院子里已黑压压的站满了人,有本村的大人孩子,还有周围十里八村赶来看电影的外村人。
孩子们有的嬉戏打闹、围着场子追逐乱跑,有的站在影幕前面用小手比划剪刀、兔子,扮鬼脸搞怪。
大人则是说不完的家常里短,叙不完的亲情厚谊。
大人叫小孩闹,院子里人声鼎沸嘈杂,成了一个欢乐场。
记得看的电影有《小花》、《列宁在十月》、《地道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瞧这一家子》、《喜盈门》、《红牡丹》等。
电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啊,牡丹》,大人小孩尤其爱唱。
有时一部电影我们会结伴追逐着到好几个村子看,每一次看,都是从始至终,看的津津有味。
第二天到学校里,还要凑在一起,叙说回忆每一个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情节人物。
那时候的电影带给我们身心愉悦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文学启迪。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