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引言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它强大的军事,繁华的都市,璀璨的文化……都为大家所推崇。
然而唐朝也是一个皇族内乱十分严重的朝代,从建国开始便出现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可是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渊为何没有出来阻止呢。在我看来,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大唐疆域图
李渊的偏心导致矛盾大唐能够建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李世民十数年的南征北伐而来。这也导致李渊十分偏爱李世民这个老二,而且毫不掩饰。
李渊不仅封李世民为秦王,还单独给他建造了一座府邸~天策府!并且赐予李世民天策上将军的称号,这是李渊其他儿子都没有的荣耀。而且李渊还把天下大半兵马交给李世民掌管,这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祸端,
秦王李世民
但是李渊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感受,这就是太子李建成。由于李渊对李世民的偏爱,李建成对自己的二弟李世民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为了稳固自己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依然是处处给李世民下套子。不仅在朝堂上,也在李世民出征之时。由此这两兄弟,在李渊的偏爱下弄的水火不容。
隐太子李建成
李渊被架空李渊自以为自己身为皇帝,便可以控制整个大堂帝国,却不知自己早已经被两个儿子架空。
太子李建成从李渊起兵之前,便多有建树。而后建立大唐,便留守长安帮助李渊处理政事。无形之中,李渊被李建成慢慢架空。可以说长安城中,就是太子李建成的天下。在这里他拥有最高的权利,李渊也没有办法。
而另一方面,李世民手中却掌握有大唐的大半军队。出了长安城,整个天下都在李世民的脚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从各地班师回朝,威望无人可及。太子时刻都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夺走,肯定会想办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杀掉太子。于是,就暗中调离军队在玄武门。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拥而上,一决生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即使李渊出来他也无法做出什么改变。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把他完全架空了,他这个时候他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玄武门之变
皇位的诱惑力自古帝王家,最是无人情。皇位,可以让所有人迷失。这在之前的历朝历代,都在不停的上演!
太子李建成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阴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会因为自己功高震主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个,李渊也只能给其中一人。
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时候逃避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变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晚了。李渊太小看皇位的诱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亲的身份强行去改变,也许历史上也会说唐高祖李渊死于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
结语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自己平时的偏心,导致两兄弟矛盾积累。等到想出来阻止玄武门之变时,他才发现早已经被两个儿子架空。而他如果小看皇位的诱惑力,硬要出来干涉那么他也可能在那场动乱中丧命。
因此玄武门之变,李渊可以说以说是始作俑者。而他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儿子们兄弟相残!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李渊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经被杀。三个亲生的儿子死了两个,他还能把剩下的秦王李世民给杀了吗?再说他已经掌控不了局面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绞尽脑汁。凡是有调动兵马的机会,他们总是把李世民的部将调离。这样的他们之间由明争暗斗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这时正好突厥入侵,李建成便和李元吉策划。先夺了李世民的兵权,等出征的时候再把他杀掉。消息很快传到李世民那里,他急忙找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商量对策,大家都主张立即动手,先发制人。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高祖李渊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你们一同进宫,我要亲自审问!’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等人带一支精兵,埋伏在玄武门内。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人,事先被李世民收买过来。他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走进玄武门,便迅速把大门关闭。
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了马,走上临湖殿。李建成发现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他扯一下李元吉的衣袍,转身飞快走下石级,翻身上马。这时有人喊到:‘太子、齐王,为什么不上朝?’李建成回头一看,正是李世民。李世民是拈弓搭箭,一箭把李建成射死。李元吉匆忙逃跑,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下马来。
唐高祖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的跑了进来,高祖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让我来保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在哪儿?’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给杀了。’
事已至此,李渊只得派人到太子、齐王府安慰家人,然后厚葬了。三天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国家军政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又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被迫退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就是唐太宗。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李渊绝对有能力阻止,任何一个当父亲的都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为什么他没有动作?是因为他完全蒙在鼓里,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谁都没想到李世民会走这么极端危险的一步。
按照历史记载,玄武门事变之前,是李建成多次阴谋陷害李世民,李世民被逼无奈反击的,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但是特地编出一个在酒里下毒的故事就显得太弱智了。李建成的计划是利用边境冲突的借口,调走秦王府的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四员大将以及他们帐下的精兵,这等于直接掘了李世民的根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再不做出什么动作,他和他的心腹们必死无疑。如果手里没有了军队,再有理也没用了,李世民必须拼死一搏了。
事变之前,太子李建成的实力实际上是强于李世民的。首先,他太子卫队有两千精锐和从罗艺那挖来的三百骑兵。李世民手里能用的可靠人员,只有八百人其中骑兵才八十个。其次,李建成有李渊的支持,他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嫡长子,大部分朝臣也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李世民的优势在于,他建立了有效的情报系统,皇宫太子东宫齐王府有他的眼线,他爹和兄弟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及时获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收买的眼线在玄武门事变时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反观李渊和李建成对李世民的行动一无所知,他们认为,调走尉迟恭等人肯定会遭到李世民的阻力。甚至说即便调不动这些将领,也可以在李渊那里给李世民上眼药。但是没有想到事情的反弹会如此严重,李世民直接拼命了,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事变之前,他们没有人做火并的准备,所以被李世民得到了先机。
626年7月2日那天早上,李渊带着一群妃子在太液湖划船玩,李建成和李元吉跟往常一样进宫。而李世民则将800死士分为两队秘密进宫,一队在玄武门埋伏对付李建成,一队在临湖殿埋伏控制李渊。李建成二人快到达太液池发现有伏兵,赶紧掉头跑向玄武门寻求保护,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太子的人。但实际上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李世民的800人就是常何打开宫门放进去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就这样在玄武门附近被割了脑袋。
太子卫队得到消息之后,两千多人集结起来,由冯立,薛万彻,谢书方分别统帅攻打玄武门和秦王府。此时尉迟恭带领几百精兵顶盔掼甲,手执长矛直至御前,逼李渊下诏改立太子,所有兵马归李世民节制。这边玄武门和秦王府眼看要撑不住的时候,尉迟恭提来两个人头和皇帝诏书,瓦解了东宫卫队的斗志,溃散逃走。
所以,一开始李渊根本不知道李世民会这么大胆,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尉迟恭已经带兵把他围起来了,只能任由李世民发号施令了。如果他能提前得知李世民的动作,肯定会有很多应对措施的,毕竟军队只听他的命令。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你的三个儿子天天吵架,你准备给他们调解一下。
于是,你吩咐:明天早晨,都来我这里,咱们开个家庭会议吧。
到了第二天早晨,你坐在家里,准备着茶水点心,等着儿子们来到;同时打着腹稿,想着怎么劝解儿子。
结果到约定的时候了,儿子们一个也没来。你想是不是路上塞车?再等等吧。
又等了一会儿,你想就是塞车也该到了,于是想派人去催一催。正在这时,听到外面喧哗,然后看写二儿子的保安队长,全副武装,手里拿着兵器,冲了进来。
你当然很吃惊,急忙问:“这是怎么了?”
保安队长回答:“大少爷和三少爷要造反,二少爷已经把他们杀了。我是二少爷派来保护老爷的。”
——两个儿子已经死了,你还阻止什么?
李渊还能阻止什么?
在三个儿子之间,李渊是摇摆不定的;但是在儿子和外人、成年儿子和未成年孩童之间,李渊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李世民有这个把握。所以,他敢于发动政变,敢于下手杀死哥哥和兄弟。
他很清楚,只要这两个人被杀了,就没有人能阻止自己了。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玄武门是李世民单方面有预谋的政变,李渊不是没有察觉过李世民的野心,只是他预料不到李世民会如此狠辣决绝,这和李渊能力没有关系,李渊作为开国之君,肯定是有过人之处,所以他的能力是完全没问题,只是在兄弟争权这个问题上,李渊是优柔寡断,毕竟为人父母,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做不出狠心的决定。
为什么李渊察觉到李世民的野心,但是他却无所作为呢?下面给你通过三点分析。
李世民和李建成相比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很多人都以为李世民当时势力很强大,其实都想错了,李世民当时面对太子李建成,除了天策府的人才以外,他的政治资本几乎没法能和李建成相抗衡。
李世民虽然常年在外统军作战,但是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平时期这些士兵都归乡种田,只有战时才受皇帝召唤,皇帝将虎符授予大将,才能调动兵马,没有虎符,即使军功再大的李世民也无法调动军队。
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所掌控的兵力和太子李建成根本成不了正比,李建成掌握着长安禁卫军军权,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常何在政变爆发前,名义上是李建成的心腹大将,实际上直到玄武门事变,大家才知道常何早被李世民收买了,所以在明面上李世民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和李建成抗衡,也因此在李渊心目中李世民虽然有野心,但是没有军权在手的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构不成太大威胁。
李世民的天策府人才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没有兵权,而且李世民在地方掌握军权实力派人物中支持率也没有李建成高,像庆州都督杨文干、幽州总管罗艺这些手握一方兵权的将军都是李建成的心腹大将,再比如像李靖、李绩这些名将,他们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权期间一直采取的是中立态度,在这种局势下他们保持中立态度就算是对李世民最大的支持了,因为当时局势来说李建成很有可能继承皇位,而李靖和李绩没有依附李建成,已经算是很看好李世民了,所以李世民在登基后对李靖和李绩也是委以重任。
所以从这些来看,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形势对李建成构不成绝对威胁,李渊也是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不担心李世民能对李建成做出什么事来。
李渊和李建成过于优柔寡断其实在历史上李渊和李建成都对李世民比较重感情,没有做出太过火的事,李渊的舔犊情深,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兄弟感情,李世民比李建成小九岁,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李建成从小把李世民看大,他们兄弟之间在产生政治利益矛盾之前,还是非常有爱和睦。
在这种比较深厚的亲情下,李渊根本不会想到李世民会对李建成痛下杀手。同样李建成也不会想到他亲手看大的兄弟会对他痛下杀手。而且李建成当时还占有绝对优势,所以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俩都预料不到李世民会如此狠辣。
李建成当时的势力绝对能把李世民置于死地,这也是历史上所记载,魏征多次劝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死手,直接把他弄死再说,但是李建成顾念到兄弟亲情,多次拒绝魏征的提议,始终对李世民有些妇人之仁和优柔寡断。
而且李渊舔犊情深,他即疼爱李建成,也很疼爱李世民,所以李建成也比较明白老父亲的心态,李渊在世一天,李建成也不会对李世民下死手,至于李渊死了,李建成一朝权在手,还能不能容下这个曾经地位威胁到自己的弟弟,那可就不好说了。
但是总之李渊在世,他和李建成父子都会对李世民包容一些,李渊也是想明白此点,所以他一直在为解决兄弟争权之间头疼,优柔寡断,他不想兄弟残杀,所以他也没有抑制李世民的势力发展,他希望能找到平衡点,让他们兄弟和平相处,结果就是李世民抢先一步杀了哥哥和弟弟。
玄武门之变始末最后再说说玄武门之变经过,其实历史上对于这段记载是比较模糊,只记载了一个大概过程,由于李世民抢先收买了玄武门禁军统领常何,所以当时玄武门的禁军是归李世民控制的,但是史书并没有交代李世民这方的参战人数,只是交代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天策府九员大将参加了这场政变,史称“玄武九将”。
但是李世民这一方参与政变的人数肯定不能只有这九个人,但是李世民当时能调动的军队也只有自己天策府的亲兵,人数应该不多。
但是很诡异的是,政变发生时,玄武门作为皇宫入口,发生了剧烈打斗,身居皇宫之中的李渊居然毫无反应和作为,这是为什么呢?
这只能说明了李世民在政变前夕就已经派人控制住了皇帝李渊,所以在史书中记载李世民亲手射杀大哥李建成之后突然带着杀死弟弟李元吉的大将尉迟敬德消失在玄武门之变记载中,可以肯定在这一刻李世民是立刻带着尉迟敬德拿着哥哥和弟弟的人头去向老爹李渊逼宫了。
不管是谁发动政变第一时间就是要控制住皇帝,所以史书记载李世民参战人数很模糊,就是因为不方便把李世民具体参战人数交待出来,李世民的亲兵肯定是去皇宫深处控制住了皇帝李渊,而玄武九将会和玄武门禁卫军发起了对李建成的政变。
所以在史书上给李渊扣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义,那就是泛舟海河,这条海河是皇宫的内河,李渊得喝了多少假酒,大早起没事去海河泛舟,即使泛舟他也不是聋子,能不知道玄武门那打仗了嘛,所以李渊对玄武门政变发生时的不闻不问,正好说明了他早就被李世民的亲兵控制住了。
当李世民带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去向李渊逼宫时,他已经做好了弑父的准备,如果李渊不同意退位,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那天就会再多一条罪名弑父。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登基后不顾天下之大不韪,非要派他的心腹大舅哥长孙无忌监修国史,他就是为了想篡改史书,抹掉他在玄武门之变前控制皇帝甚至有弑父企图的这段历史。
李世民可以背负弑兄杀弟的恶名,但是他最怕的是背负企图弑父的恶名,古代以忠孝治天下,如果李世民有弑父的企图流传下去,后世如何看待李世民,即使李世民当了皇帝又如何治理天下。
其实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倾其所有的一场豪赌,当时李建成军队太多了,即使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李建成的部将冯立和薛万彻率领东宫禁卫军猛攻玄武门,全凭常何和玄武九将之一的张公瑾拼死守住了玄武门,如果玄武门被冯立、薛万彻攻破,他们俩肯定会将玄武九将碎尸万段,甚至他们会向李渊处攻去,从李世民手中抢回李渊,到那时李世民可就被动了。
所以李世民在事先谋划的非常到位,主要在于他抢先控制住了李渊,借助李渊的圣旨将冯立和薛万彻等东宫军队遣散,解除了玄武门的危机。
写在最后在李渊心中他还是更偏向于太子李建成,但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和李渊父子抱头痛哭,其实真就是在演戏,李渊被李世民所控制,如果他不表现出更加疼爱李世民,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李世民如果不表现出悲伤,那么就显得他弑兄杀弟太过冷血,所以父子之间心知肚明,互相演戏。
因此李渊在退位之后,与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冷淡,史书中几乎很少记载李世民去向李渊请安问好,而退位之后没多久的李渊也被李世民移居出皇宫,住到了以前李世民住的地方。
从这些地方都能看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之间的亲情变得越来越淡薄,而且晚年的李渊有些郁闷,所以他索性放飞自我过上放纵的养老生活,李渊以六十多岁高龄还不停耕种,为李世民生出了一堆小弟弟。
所以李渊是根本没有会想到李世民会采取如此狠辣手段夺权,李渊退位之后,以前的中央重臣在李世民登基后基本全部被替换架空,这些重臣都被授予了很高的爵位,但是都没有实权,随之替换的就是李世民的心腹天策府的人才。
这也说明了李世民根本就没有给老爹留面子,也说明了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亲情越来越淡。
李渊和李建成对待李世民过于妇人之仁,所以才会让李世民抢先发动玄武门政变,最终成功上位。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夺取唐朝最高权力发动的政变,他在政变中不但清除了既为政敌又为兄弟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将父亲李渊赶下了皇位。那么,李渊身为皇帝,为什么没能阻止儿子的政变?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是因为李渊的昏庸无能才无力阻止政变发生。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从已知历史记载中,梳理一下李渊父子在此之前都做了些什么,进而分析李渊本人究竟能否阻止这场政变。
(一)“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都做了些什么?1,重皇族轻大臣
唐朝建国之初,中央朝廷控制的土地十分有限,对地方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而且由于政治上的动荡,李渊出于本能很难信任大臣和武将。除了屈指可数的晋阳元从,他更信任和重用的还是以三个儿子为代表的李氏皇族。
在当时,唐朝的官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隋朝降臣。这些人在李唐入主长安以后,官位和秩级基本都保持不变。其二,归降的地方割据军阀。李渊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笼络住他们,便承认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很多地方官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并不紧密,一旦局势出现变化,最先叛乱的也是这一类人。其三,由李唐王朝任命的官吏。相比较前二者而言,他们对唐朝的忠诚度比较高。然而,这一类人毕竟是少数,根基又很浅,所以,李渊更乐于重用皇族。
皇族的利益和唐王朝深度绑定,在天下尚未彻底平定之前,还是他们相对更加可靠。正因为此,李渊对三个儿子予以重用也就顺理成章。武德元年,朝廷任命的十七位重臣中,有半数以上都来自李唐皇族或外戚家族。如李世民任尚书令、皇族成员李瑗任刑部侍郎、外戚窦琎任户部尚书、女婿赵慈景任兵部侍郎等等。
所以,唐朝建国初期,李渊的用人策略大致可总结为“重皇族,轻大臣”,一方面牺牲某些自身利益,拉拢那些不太可靠的官吏,另一方面重用可以信任的皇族以及外戚成员,以保障李唐王朝的安全。
2,以诸子相互制衡
根据现有史料的记载,李渊对待诸子的态度通常模棱两可。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他对三个儿子予以了重用。长子李建成根据宗法制成为太子,留在长安处置政务,为将来当皇帝做准备。
“高祖忧其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李世民最初授太尉,掌管河北各地府兵。武德四年,李渊授权他建天策上将府,除了拥有属官以外,地位更在十四卫府之上。而李世民也没有辜负李渊的重用,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李元吉同样也统管兵马,但他主要负责北方边防,针对来自突厥的军事威胁。
李渊建国以后的一系列安排,基本都围绕着“稳定内部,兼并割据”这一最高政治目标。所以,对三个儿子也采取了相对开放的策略,任他们自由发挥能力,并不着意强调皇子之间的地位高低差别,甚至为了提高决策效率,还常常给予儿子们临机专断之权。正是基于这种用人策略,李世民才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能力脱颖而出。
李渊这么做,还有一个不能明言的目的,那就是以分别重用三个儿子的形式,让他们之间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进而威胁到皇帝的地位。所以,当李世民集团的实力于武德中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以后,李渊的态度就开始向李建成和李元吉倾斜,并逐步削夺李世民的兵权。然而,其时天下尚未统一,一旦有大战,还需要李世民领兵上阵,因此对李世民集团的削弱也就变得十分有限。
(二)“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都做了些什么?1,利用征战网罗人才,经营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
李世民在武德年间之所以能够屡屡建功立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善于网罗人才。其中所谓晋阳元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了李世民集团。如长孙顺德、刘文静、窦琮、刘弘基等人,后来都成为其重要心腹。而这些人都与关陇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实际上李世民拉拢人才的同时,也等于积极争取关陇集团对他本人的支持。
李世民执掌陕东道大行台、天策上将府、洛州都督府时,大量的关陇人才也纷纷在其麾下任职。如蒋国公屈突通,其父祖起家与北周,自由隋入唐,便先后跟随李世民征伐薛举、王世充。玄武门政变之前,屈突通与张亮等秦王府关键人物又赶赴洛阳镇守,以防不测。
李世民之所以在政变前夕派人镇守洛阳,原因在于那里是他重点经营的地方势力范围。武德四年李世民平定洛阳以后,鉴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便开始培植亲信,重点经营。
“太宗以洛州形胜之地 ,一朝有变 ,将出保之。 遣亮之洛阳 ,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 ,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以此足见,李世民从经营洛阳开始,就已经做着有朝一日争夺大位的准备。
2,与突厥贵族建立良好的关系
武德初年,李渊以李元吉负责突厥边事,实际上还有另一个目的,为了隔绝李世民与突厥之间的联系。但是,李世民仍旧与一部分突厥贵族建立了相对良好的关系,史载,他就常与突厥突利可汗互称兄弟。
“突利初自武德时,深结于太宗,太宗亦以恩义抚之,结为兄弟,与盟而去。”深结突利可汗,在关键时刻,突厥人就有可能成为李世民的外援。如武德七年,李世民的地位已经很是不妙,李渊甚至以妃嫔的诬告为借口,打算进一步削夺其职权。但也就在此时“会有司奏突厥入寇”,八月,上万突厥骑兵攻至五陇阪,唐廷震动。不得已之下,李渊派出李世民和李元吉带兵迎敌。但突厥骑兵与唐军并未进行决战,便莫名其妙的请和撤兵。
这次突厥入寇事件中,李世民再立战功,得以暂时获得喘息之机,为最终的摊牌做最后准备。
武德七年以后,李渊又一改以往针对突厥的消极防御战略,转而进入反攻阶段。负责北部边防的李元吉得到重用,地位开始稳步上升,甚至连李世民麾下的心腹悍将也被先后调拨到他的麾下。非但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还有意谋夺秦王府精锐兵马。李世民的地位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三)矛盾最终不可调和的深层诱因1,李世民的个人命运绑定了太多王朝利益
李渊重用三个儿子稳固江山的同时,也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李世民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虽然为唐朝消灭了诸多割据势力,可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个人命运绑定了太多的王朝利益,平定薛举、击败宋金刚、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势力,大破刘黑闼等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但为李唐王朝开疆拓土,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威望。
而且,整个武德时期,唐朝的内战和边患依旧频仍,李世民以其出色的能力增强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当李渊觉察到次子的实力已经隐隐威胁到自己时,处理起来难免就会投鼠忌器、瞻前顾后。
所以,武德七年,当突厥人大举进犯时,李渊慌忙停止了对李世民的打压,将他与李元吉一同派上战场,以解决这次军事危机。而李世民果然也不负所望,几乎兵不血刃的便使突厥人退兵。
2,“宽仁无断”——李渊的致命弱点
李渊本人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落下“宽仁无断”的名声也并非后人强加。作为皇帝,当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儿子威胁时,没有果断采取措施,反而还找了许多理由进行自我安慰。曾有人建议李渊提前除掉李世民,他却认为儿子“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如此并非说做皇帝一定要心黑手辣、摒弃人伦,而是皇权争夺向来就是如此无情,手软的人终究不合适身涉其中。这直接导致了他在诸子相争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持作壁上观的态度,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进行制止干预。
与李渊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玄孙李隆基,仅仅凭着没有任何证据的构陷,就能让这位盛世之君亲自下令处死三个儿子。说到底,“宽仁无断”实在与乱世之君格格不入,也是李渊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以上可知,“玄武门之变”中,李渊的表现可谓一言难尽,无法简简单单用能力不足或昏聩糊涂来概括。很明显,父子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博弈,李渊对李世民这个儿子从重用到打压,由始至终都怀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有性格使然,也有人伦之情使然。
当然,那年的李渊已经是一位61岁的老人,无论精力或能力都已经无法和正当盛年的李世民相比。在此后九年的幽禁生涯中,他也许会后悔曾经的优柔寡断,也许会怨恨二郎的骨肉相残。但历史的车轮就是这么无情,一代开国皇帝雨打风吹去,只留下青史之上的笑柄任后人评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