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而要收割欧洲?
表面看欧美同盟的关系牢不可破,有着一致的利益,但在美国这头饿狼面前,欧洲只是待收割的一群肥羊而已,历次美国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先收割欧洲。这次东欧乱局更是让欧洲意识到一个现实:做美国的对手很危险,做美国的盟友更致命!
欧美之间的关系,可以用4个字来表达,“相爱相杀”:
倘若200年前没有欧洲,就没有现在的美国,美国的开创是建立在欧洲人去北美殖民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必须承认这个道理;而在50年前,没有美国就没有现在的欧洲,因为当时冷战格局下苏联占尽上风,势力范围不断西扩,如果没有美国在背后为欧洲撑腰,欧洲早就吃上大锅饭了。
自从借助二战成功上位,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主导、纽约代替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美元成为货币霸主之后,欧洲就彻底起不开了,不得不面对美国崛起的事实,同时跟在美国屁股后面吃肉喝汤。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美国吃肉,欧洲喝汤,你好我好大家好;日子一不好过了,美国还是吃肉,欧洲就必须割肉。
欧美之间的关系是美国精心策划的,桥梁就是美国主导的北约。看似北约是冷战下的军事同盟组织,但其实是美国用于收割欧洲的载体和工具,美国在历次收割欧洲的时候,总是依托北约。
在美国拉拢了一众欧洲小弟成立北约之后,北约在美国的主导下四处拱火,本着攻守同盟的原则,欧洲每次都配合美国战略,而历次北约东扩后,满目疮痍的总是欧洲;再看北约做的其他几件事,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叙利亚,哪次不是美国赚得盆满钵满,欧洲落得了个什么?
美国真的把欧洲当朋友了吗?也许有过,但每每遇到美国处在关键时期时,欧洲总会被美国割肉。
就拿最近的俄乌冲突来说,冲突前看似美国是要压制俄罗斯、收割俄罗斯,但俄罗斯的经济体量才多大?美国犯得着大动心思吗?其实真正战略却是为了收割欧洲,真正上演了一出“沛公舞剑意在项庄”的戏码。
道理很简单,冲突之前,欧洲和俄罗斯在能源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欧洲的石油、天然气大多来自俄罗斯,俄罗斯丰富的油气储备加上俄欧间接壤的地理位置,决定着欧洲能用上俄罗斯供给的廉价油气,工业生产和居民的用油用气成本都不会太高。
而冲突爆发后,俄欧之间的能源供给关系被打破了,不明真相的欧洲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能源制裁,从煤炭到黄金,从石油到天然气。本身没有多少反制手段的俄罗斯只能大打能源牌,尤其是大打天然气牌,接连削减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
这个时候美国又不怀好心地冒出来了,美其名曰替代俄罗斯为欧洲供气,不能让欧洲盟友过“寒冬”。但实际上呢?欧美之间隔了一个大西洋,美国趁机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价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美国能源公司每向欧洲出口一船液化天然气就能攫取1亿美元的利润。
在北溪管道遭到破坏并停用之后,美国更肆无忌惮了,尝到甜头的美国再次加大了对欧洲天然气的出口,销量和价格再度抬升。
本身经济就受疫情影响的欧洲,在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油气后更是苦不堪言,于是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首当其冲的是欧洲高企的通胀,民众怨声载道,再就是几十年没出现的贸易逆差也出现了。
这时候的欧洲才意识到美国拱火俄乌的实质是在磨刀霍霍向欧洲,但这一切都晚了,既然俄乌冲突已经开始了,什么时候结束就不是欧洲能决定的事了。看,欧洲再次成为了美国待宰的肥羊。
为什么每次被收割的都是欧洲,而不是日本或印度?
今年年内,美联储连续加息累计300个基点,美联储调整金融政策明面上是为了平抑国内高企的通胀率,为接下来的中期选举做准备,其实加息政策下第一个被收割的就是欧洲。
之所以欧洲首当其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有钱啊。
从GDP总量上来看,排名前5位的,中美是第一梯度的,总量分别是17.7万亿和23.04万,其次才是处在第三位的欧洲,然后是日本和印度。日本的GDP总量只有欧洲整体的1/3,体量太小,印度就更不用提了。
美联储加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为了促进美元回流,增加流动性从而支撑起岌岌可危的股市和债市市场。按道理讲,以中国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帮美国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显然不会成为他的附庸,更不可能为他扛雷,同时2015年也已经证明了美国对我们的收割是行不通的。
剩下的也只有欧洲了,毕竟欧洲15.73万亿的GDP体量与我们相当,完全能满足美国所需。
于是对欧洲的收割就开始了,而手段就包括拱火俄乌和加息。看看时间表就知道,俄乌冲突在2月份爆发,在欧洲资本市场感受到明显的恐慌情绪之后,美联储顺势在3月份启动加息,资本顺理成章的就从欧洲流向美国本土了。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美联储再次在5月、6月、7月、9月加息,而且预计年内到明年还将进一步提高利率,到时候欧洲资金将进一步向美国本土回流,欧洲的日子会更难过。
另外,欧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中心,也可以视作美元的副中心,且不说印度的卢比,日元占美元指数的权重只有13.6%,欧元则占57.6%,两者相差了4倍之多,显然此时收割欧洲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显然,通过对比富有程度以及货币占美元指数的权重,卢比、日元都不能与欧洲相提并论,收割欧洲也就水到渠成了。
欧洲甘心被美国收割吗?
从财富积累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经济体在面对辛苦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时,都不愿意被他国收割,欧洲也一样。但对面是美国,欧洲在一定程度上还真愿意被收割,原因很简单,作为同盟、作为美元副中心,美元在扩张的时候,欧洲受益是最大的,而一旦美国有难处了,割点肉优先解决美国面临的难题也实属正常,毕竟不管欧洲有多少怨言,欧美之间的同盟关系还将继续下去,欧洲深知一旦美国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欧洲也将孤木难支。
欧美之间终归还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大哥有难,欧洲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欧洲各国之间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毕竟都是独立的个体,思想难免“开小差”,为了应对被美国收割,几个国家一商量成立了欧洲、成立了欧元区,目的就是用于避免被美国收割。然而,即便是欧盟内部,分歧也比较大,英国退出欧盟就是个例子。再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根深蒂固了,纵然欧洲搞小圈子,在面对美国收割的时候也收效甚微、无济于事。
至于印度,美国还真看不上,虽然印度今年第二季度保持了13.5%的高增长率,但体量还是太小,收割印度没有意义。
而且印度奇葩的GDP计算方式决定着水分太大,就连牛粪、羊粪的增长都算在GDP里面去了。最后一点就是区别于欧洲的马首是瞻,印度则表现得比较“刚”,收割起来着实比较困难,比如俄罗斯被能源制裁下,印度还不顾美国的反对从俄罗斯进口廉价原油就是个例子。
综合以上来说,历次美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欧洲总是扮演“活力添加剂”的角色,为美国的霸权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美欧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欧洲甘愿被收割也是建立在深知唇亡齿寒的基础之上的。
看似欧美之间是利益共同体,其实但凡是美国主导的关系或组织下,主次关系十分明确,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互利共赢,一切都是用于服务美国利益的,关键时候充当排头兵和“炮灰”。
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收割,欧洲割肉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而要收割欧洲?
印度是靠摆烂“打败”殖民统治者英国的,摆烂又佛系的印度早就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吃得渣都不剩了,现在印度的统治者沿用的是英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印度老百姓早已经被资本主义榨干了,剩一大堆穷人,美国在印度什么都收割不到!
欧洲就不同了,欧洲靠高科技先发优势,一直在收割全球,世界把欧洲人养得非常富有,就像已经养肥了的大肥猪,所以美国在收割别国无望的情况下,只有对自己的欧洲盟友下手了。
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而要收割欧洲?
欧洲的财富是印度的十倍,美国现在的危机仅仅靠一个印度,无法解决。
美国早就把制造业转移到了国外,靠高科技和强大军事力量以及金融体系收割世界财富来养活自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美国高科技领先优势不断被削弱,国内问题不断,财政赤字不断高企,为维持自己超级大国地位,不惜采用两败俱伤的手段对付中国,这进一步推高了其国内商品的成本。在短时间无法取胜,而国内通胀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必须收割世界财富弥补其国内亏空。而巨大的财富亏空,仅仅靠收割印度那点财富,根本无法满足,全世界仅有欧洲或者中国的财富体量才够,在短时间无法收割中国的情况下,收割欧洲成为唯一选择。
另外,欧盟是一个多国家联盟,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是北约成员国。美国对众多北约成员国有强大的控制力,能够左右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的政治走向。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程度高,足够富裕,最终,收割欧洲成为美国唯一可行的手段。
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而要收割欧洲?
印度国家体制是靠摆烂,又佛系的社会体系。印度财富人才早就被英美帝(英联邦)殖民霸凌掠抢体系,吃得渣都不剩了。
到今天印度的权贵资本政客家族还是沿用英帝遗传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印度在多的财富人才都早已经被宗主国英美帝榨干了。看看英美帝多少印裔家族财富人才流失就明白了,就是美帝二号也是,在说印度也太贫困了。
欧洲就不同了,欧洲老牌帝国靠几百年殖民霸凌掠抢的财富,家底丰厚。就是二战后还一直陪新主子美帝在收割全球发展中国家财富人才,就是残汤剩饭,也把欧洲人养得非常富裕舒服,就像已经养肥了待宰的大肥猪。所以美帝在收割别国的情况下,只是可惜这群羊羔太瘦了,根本没有太多的肥水,只能对丰厚肥沃欧洲下手了。
这次疫情美国累计巨大的财经窟窿,可是越来越大,只能彻底打残毁灭欧盟制造业,加速收割欧洲丰厚财富人才,才能填堵美国越来越巨大的财经大窟窿了。不然美帝(美元💵暴力)殖民霸凌掠抢体系只能彻底崩溃,美国肯定得自我解体,四分五裂,。。。
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而要收割欧洲?
收割欧洲,一箭双雕。当下北溪被炸,旨在切断欧俄暧昧,赚取高价天然气买卖,最终困住俄罗斯。若收割印度,无损俄罗斯。但美国这次兄弟背后捅刀子,事态发展不好预料,除非欧洲人是美国圈养的蠢猪。
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而要收割欧洲?
我晕,印度太穷了。收割它可能被它收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