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当地人的房贷车贷真的不用还了吗?
不仅车贷、房贷不用还了,其他各类型的贷款也会清零。
之所以出台该项政策,一是用以吸引乌克兰人加入俄罗斯籍,提高脱乌入俄的积极性;二是确实也没有继续偿还的必要,毕竟俄乌之间有着各自独立的金融体系,很难对存量贷款进行换算。
01,乌东4州公投结果出炉,加入俄罗斯联邦全部获得通过:
乌东四州,即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在9月23日-27日期间,就加入俄罗斯联邦举行了全民公投。
计票结果显示,上述4州入俄赞成率分别是99.23%、98.42%、93.11%和87.05%,均超过50%,“少数服从多数”,投票有效。据悉,俄当地时间30日下午,将举行新领土入俄条约签约仪式。
这就意味着,无论公投是否合法、机票结果是否有效,法理上无论乌克兰是否承认,4州民众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02,4州入俄后,当地民众的车贷房贷等贷款还需要继续偿还吗?
此次公投地区的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占乌克兰领土的15%左右,大概相当于约旦或西班牙的面积;人口方面,卢甘斯克210万居民、顿涅茨克420万、扎波罗热160万、赫尔松100万,合计约900万人,约占乌克兰总人口22%。
从总面积和总人口来看,倘若免除房贷和车贷,那么这个财务数字是非常庞大的。尤其是顿涅茨克州,该州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人口占90%左右,可想而知很多家庭都有车贷和房贷。
扎波罗热
那么假如俄罗斯联邦后,车贷、房贷等存量贷款会被免除吗?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今年6月份,扎波罗热地区的军民管委会成员弗拉基米尔·罗戈夫就曾经宣布“俄罗斯政府将赦免扎波罗热对乌克兰银行的贷款”。罗戈夫解释道:抢劫利息没有意义,“乌克兰银行及西方的所有贷款债务都将被取消”。
在更早的时候,赫尔松地区也宣布了类似的消息;扎波里日亚居民拖欠的水电费也已被取消。
以上消息被“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证实:
除了债务上的免除政策之外,还有消息称每位入俄的乌克兰人将获得5万卢布的奖励。不过这一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俄为什么愿意免除上述4州居民的债务呢?出发点有哪些?
正如上文所说,公投地区涉及的面积很广、人口近千万,居民的债务规模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那么为什么俄愿意为其免除债务呢?归纳起来,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利于提高当地人脱乌入俄的积极性:
此次4个州集体公投,全世界的眼光都盯着,公投结果对俄乌双方都很重要,俄罗斯更是断然不能接受赞成率不足50%的结果,“入俄”在俄罗斯下一步战略实施步伐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容半点闪失。
既然志在必得,那么就要让当地居民看到入俄之后能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免除债务”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手段。
换句话说,“有利可图”才能增加当地居民加入俄罗斯联邦的积极性,给予债务上的免除也就不意外了。
再就是尝到甜头的当地民众对俄联邦的好感会大增,这也有利于俄在这些地方更方便的推行政策、管理和推进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其他行动。
2,俄乌金融体系不一样,换算起来很麻烦:
俄乌两国有着各自独立又完全不一样的金融体系,别的不提,单是币种就不一样,俄使用的是卢布、乌克兰使用的格里夫纳。
虽然按照汇率计算,1格里夫纳约能兑换1.6卢布,但倘若想要要求当地居民换算成卢布继续偿还债务,那么信息导入俄金融系统无疑是一件麻烦事,工作量太大。
再就是俄乌两国的房价也不一样,且目前是交战状态,谁愿意为随时可能遭受损毁的房屋继续偿还贷款呢?
3,反正继续向乌克兰银行偿债已不可能,索性免除:
乌东4州在入俄后,任何形式的居民贷款都不可能继续向乌克兰银行偿还,原因很简单,一旦偿还债务,意味着这些资金将被乌克兰所用,用在军事和武器上,掉过头来就被用来对付俄罗斯了。
现在与俄罗斯是一家人了,乌东4州和俄罗斯现在的利益是捆绑的,偿还债务显然不符合乌东4州的利益,也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既然不能向乌克兰银行偿还债务,那索性就别还了,包括俄罗斯银行。正如罗戈夫所说的那样,“偿还的钱将用于资助反动武装的行动,为什么要为对自己的谋杀买单”?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方面,免除债务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完全不必羡慕他们。
虽然债务被免除了,但当地处于战争状态,炮火之下很多人的房子被损毁了、车子被损毁了,甚至不少人因战火而失去了生命,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与生命、和平相比,钱真的不算什么,债务免除是很正常的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入俄后,之前在乌克兰银行的存款还算数吗?基金、股票的份额还算数吗?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当地人的房贷车贷真的不用还了吗?
当然不用还了!扎波罗热、赫尔松、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四个地区公投入俄,当地居民心里都乐开了花。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就得到了承诺,当地市民所欠银行的贷款将全部清零。
在公投之前俄罗斯就放出大招,以吸引当地的乌克兰人加入俄罗斯籍。其中有一项优惠就是关于贷款的,只要当地居民入了俄籍,那么就不用再还乌克兰银行的贷款。为此,扎波罗热地区在6月份就有超过10万人申请加入俄罗斯籍。
扎波罗热地区军民行政机构也早就放话,称当地已被纳入俄罗斯银行系统,所以凡住在此地区的居民只要是在乌克兰银行有贷款的,就会被清零。当然,他们在乌克兰银行中的存款可以照常取出。
不仅是各类贷款清零,就连当地居民在2022年3月1日以前的公共事业欠款也被清了零。也就是说,大家不光是房贷车贷校园贷不用还了,而且以前欠下的电费、水费、燃气费等等一系列的公共费用也不用交了,真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一个个睡着觉都会乐醒。
扎波罗热州在乌克兰是大州,有300多万的人口,银行贷款收不回来,但存款可以正常取走,这对乌克兰的打击可不小,不知喜剧演员在厕所里哭晕了多少次。
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当地人的房贷车贷真的不用还了吗?
这些乌克兰人,有的他们可惨了!
旧账勾了,烦恼来了。炮火之下,那些人能把房子保留下来,把车子安全保留到手里,能够有几个人!
他们在炮火之下,能够活命这已经不错了。那还像你提问,有车有房!这不是做美梦。
眼看欧洲的冬天就要来了,这些乌克兰人多少居无定所,更别说什么开车。那就是在战火里,一种做不到的奢求!
这时候乌东四州,短暂没有炮火轰鸣。但是你可以看到,俄罗斯开始预备役动员,这就是本质上俄罗斯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一场战争还在乌东四州周边酝酿。
钱财是身外之物,这时候乌东四州那些乌克兰人,他们可能能够保命,这已经很幸运了!
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但愿他们停止战争。打来打去,那些老百姓看着孩子到战场,还能不能再见面,很难说!但是那些战场上的乌克兰老百姓,他们能有什么选择呢?您说呢,
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当地人的房贷车贷真的不用还了吗?
答案肯定是不用还
第一,我们要搞清楚,车贷和房贷的来源。
一般情况下是汽车和房子质押给汽车金融公司或银行,后面金融公司/银行根据信用和收入情况确定放贷额度,后面大家按约定的额度按时还款。
第二,从银行的运作监管机制上看,不用还。
一般情况下银行是由政府监管,在政府都换了国家接管的情况下,接管的政府肯定会整顿当地金融情况,对当地金融进行重新规划治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替换成接管政府雇员,对于在以前政府金融机构或银行的车贷/房贷,是属于当地人与以前政府/金融机构活动行为,新的政府自然不会承认以前政府所进行的金融活动,不然法理上站不住脚。
第三,出与当地政治治理的需要,会免除当地人在以前政府的车贷和房贷。
在新政府接管时,必然导致一段时间的时局混乱,新政府对于在以前政府金融机构或银行的车贷/房贷不给予认可,这样可以收获贷款这部分人的信任,对快速完成当地的治理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当地人的房贷车贷真的不用还了吗?
当然是不用还了。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乌东四州公投入俄之后,许多其他州的也纷纷心动了,想要挤进入俄的公投当中去,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俄国的国家政策就是免费送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福利待遇有一项就是成年公民在结婚时,就会直接可以免费向政府申请住房,所以既然成为了俄国的公民,无论之前有房没房,到最后结婚的时候都会有房可住,根本就不会涉及到房贷的问题。
第二:领土已经属于俄国管辖了四州的所有领土、资源、领空、领海现在都成为了俄国所属,所以是不可能把房贷、车贷无缘无故地还给外国的国有银行的。
第三:银行也无权跨国催收购房购车基本上都是从乌克兰国有银行签的协议,现在双方冲突,本来就处于断交的阶段,根本不可能允许乌克兰官方进入俄国,后面即使恢复了建交,几年之内俄国也会加入重新建设的投资,乌克兰的国有银行,曾经的建筑和车子都不见得能够找得到了,更是找不到曾经的乌克兰借款人。
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当地人的房贷车贷真的不用还了吗?
乌克兰东部四州公投加入俄罗斯之后,当地人的房贷、车贷以及其他贷款确实是不用还了。不仅如此,俄罗斯还给每个人发五万元的卢布,这真正的是打土豪分田地呀!
乌克兰东部四州的公投是老百姓自己的投票,俄罗斯当然要做足功课,首先要得民心才能得选票,俄罗斯采用一些经济上奖励和减免的政策,让乌克兰这四州的民众得到实际的好处,民众当然更加支持加入俄罗斯。
再者说,加入俄罗斯联邦,起码自己还有自主权,如果一直都跟着乌克兰,在演员泽连斯基的带领下,只能向美国投诚,完全没有自己的自主权,只能沦为别人的一枚棋子,几相权衡,四州的民众当然是要加入俄罗斯。
另外,乌东四州的存款还可以照常取出,只是不再还房贷、车贷等贷款。不得不说俄罗斯的这一招,真正地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谋略用到了极致。
真正希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尊重乌东四州百姓的民主投票,这是他们所最倡导民主的方式,要让这些民众选择自己最后的归属权。人家已经选择加入俄罗斯,就应该尊重人家的选择,就不能干涉人家的自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