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一夜口碑崩塌的背后,被资本绑架的百年老字号还能走多远?

说来可笑,“刀剪第一股”居然被蒜征服,这是谁拍谁?股价较高峰时期,已然腰斩过半!

顶着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刀剪第一股名号的张小泉,恐怕没想到会因“爹味教育”在这个夏天火出圈。

起因原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一起“客诉”,广州一消费者在使用张小泉菜刀拍蒜的时候,刀断裂两截,线上询问客服为何如此“脆”,客服一句“不建议拍蒜”引起消费者质疑,设计缺陷还是使用不当?

消费者把和客服的聊天记录发在了网上,立即引来不少网友围观讨论,绝大部分网友认为拍蒜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动作,客服不能拍蒜的回复不能让人接受。也有一些网友从工艺角度出发释疑,认为高硬度钢较脆,确实不适合拍蒜。

事情到这还没结束,接下来张小泉一番“爹味教育”看呆了消费者,先是张小泉证券部工作人员再次强调不建议拍蒜拍黄瓜,后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之前的一番言论被扒出:中国人的切菜习惯是错的,米其林厨师从来不这样切菜;我们把刀头改成斜的,不是设计创新,是消费者教育。

好吧,“买你菜刀还要听你教育,我只想有一把能切能拍的菜刀,就那么难吗”?

虽然后来张小泉为客服不当回复道歉,并发出“断刀召集令”,5年内断裂的刀都可以免费换新,且表示将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但一番“爹味教育”之后,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张小泉近400年的品牌历史就不提了,作为刀剪行业唯一一家A股上市企业,其业绩、研发投入等方面因此事引发了关注,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顶着各种光环,张小泉2021年9月6日正式登陆A股创业板,上市首日就受到股民追捧,股价一度涨到38.66元/股,最大涨幅近500%。

就在大家普遍看好张小泉,寄希望于能凭借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张小泉却没有延续这种强劲势头,股价一路一探,最近半年市值蒸发1/4,7月20日收于16.9元/股,上市不到一年,市值较高峰已腰斩。

市值腰斩先放在一边,再来看张小泉其他方面的财报数据:营收方面,2017年-2021年连续增长,从3.41亿涨到7.6亿,4年时间近乎翻倍;然而,净利润的增幅却不理想,2019年-2021年净利润分别是7230.07万、7721.60万、7873.28万,始终难以突破8000万大关。

营收猛涨,净利润却不涨?作为高端品牌的张小泉,究竟是定位下沉、单品让利、薄利多销,还是其他方面加大了开支?如果开支增加了,加在哪了?

先看研发方面,近三年,研发投入在1677万-2287万之间,年均增速仅18%,占营收的比例最高时刚刚突破3.5%。由此看来,营收猛涨、净利微涨的原因不在于加大了研发投入,而是另有他因。

横向对比也能说明问题,与同行业相比,同行在研发上的投入占营收的平均值是3.64%,张小泉略低于同行平均值。

既然问题不是出在研发投入上,那销售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的投入如何呢?销售费用方面,2021年投入1.17亿元,占当年营收的15.4%,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上年度,涨幅逾40%,销售费用大幅提高了。

广告宣传费用上的投入更是年年涨,从2017年的340万涨到了2019年的1045万,两年时间翻了近两番。

由此看来,尽管顶着中华老字号的名头,张小泉在品牌热度方面依然有些许的“不自信”,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广告宣传上的花费可是一点都没少。

一家上市企业,在二级市场上低成本融资,所融资金究竟应用于研发、创新等“根基”方面,还是应该用在销售、宣传上?恐怕消费者、股民心中自有答案。

当然,张小泉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销售和宣传也是其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适当加大费用投入未尝不可。

但产品究竟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质量和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正所谓质量是根基、不进则退,是否应当考虑加大研发投入?况且其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就拿此次的“拍蒜断刀”事件来说,暂且认为此款菜刀取材高强度钢,韧度低不适合拍蒜,但中国人的厨房用刀习惯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作为老字号应该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倘若但凡迎合一下消费者的需求,在研发上加大一些投入,研发出既锋利又有韧度的产品,还会有此风波呢?

说句难听一点的话,此次“断刀”,看似是张小泉没有照顾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一味追求了锋利度而未兼顾到韧度,实则研发方面有所欠缺,故此不顾比,也别拿“专用”二字来解释了。

另外,一则数据显示,张小泉产品代加工的数量超过了自产数量,这还是“老字号”吗?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商家,应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而不是让消费者来适用你的产品。

最后希望张小泉能从此次风波中吸取一些教训和经验吧,不仅是客服“说话上的艺术”有待提高,更应当想一想作为老字号,在行业内应当有何担当。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张小泉一夜口碑崩塌的背后,被资本绑架的百年老字号还能走多远?

只要是被西化资本掌控的,任何品牌都活不长!因为不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习惯!连教材一入资本套就产出了毒教材!以前的饮料牙膏之类本来国产品牌经营好好的~引入资本就搞没了!文化艺术引入资本就全变娘炮了~

张小泉一夜口碑崩塌的背后,被资本绑架的百年老字号还能走多远?

张小泉的菜刀拍蒜能断,在选料上就是一个错误,用50铭的钢材做菜刀,再淬火不出裂纹才怪,一拍必断。其他企业用1铬,3铬,为何要打破常规用料?,就是我百年企业要与他厂家不一样,你卖30,我卖300,找一个噱头而以,用败家子,不懂专业技术的人管理企业,再用250人选料。不可以再发展下不,老祖宗留下百年传统做刀技术为何不用?就是资本进入忘了百年老字号的宗旨,老字号是百姓夸出来的,不是有钱人买出来的。300多元一把菜刀有几个平民百姓能用的起?

张小泉一夜口碑崩塌的背后,被资本绑架的百年老字号还能走多远?

张小泉总经理回复太蠢,自以为是!不专业,太无知惹的祸!

当然,可能他本身就是一金属材料学和金属加工学的外行。但不知怎么让一外行当了总经理,或者当上总经理这么久怎么还是一外行。

学过金属工艺学的工科生都知,金属(或合金)材料里的五元素碳硫硅磷锰以及其它微量元素含量的多与少,决定了该材料的刚与韧。

金属材料的刚韧度是金属工艺最重要工艺指标之一。不同用途的刀具,刚与韧要求不同,因此所需材质也不同。切裁需锋利而刚,砍剁需刚柔相济。

中国普通家庭厨房并非饭店专业厨房用刀分的那么细,都是一刀砍天下。所以,面对中国家庭,刀材质必须刚韧相济。

而饭店餐厅专业用刀则复杂得多。这就是德国一套刀具为什么有十几把甚至更多的原因。什么刀干什么事,分工明确细致。所以,德国刀具虽特好用,切肉切菜顺手一分钟搞定,但选刀却要十分钟甚至更久,眼花缭乱没一定专业知识还不一定选得准,繁琐之致。这对专业厨师适用,可普通厨娘则无此耐心,服务对象错了。

此次风波,总结起来就是服务对象与产品用途混淆,服务不细,说明不明,出问题后攻关解释自负弱智,炫见识却出笑话所致。

张小泉一夜口碑崩塌的背后,被资本绑架的百年老字号还能走多远?

张小泉口碑崩,是自己作死的结果。

事情的起因也很简单:某女士买了把张小泉菜刀,结果在拍蒜时把刀拍断了。她把这事放到网上,引起了热议。

本来这只不过是件很单一的质量问题,但就是张小泉客服作死,把自己弄到大众的对立面上去了。

如果当时客服先道个歉,给客户赔偿一把新的,然后再跟大家科普刀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刀的各种性能,这应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

但是张小泉不是先道歉,而是一上来就指责客户使用的方法不对,说她的刀是不能够拍蒜的。

客观的说,张小泉客服也没说错。某女士买的那把刀刀身上刻有50的标记,说明那把刀用的钢多,很锋利,硬度高,但韧性不足,确实是不能用来拍东西,也不能用来砍、剁东西。比方说你想拿来剁鸡腿,砍排骨等等,这刀也容易断。但拿它来切、片、削还是不错的。

但这些专业的知识,除非你是做专职厨师的,玩刀玩得666的,要不然对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很少有人清楚的。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一把菜刀走天下,砍、片、削、剁、斩、拍、剖……一把刀全搞定。在我们看来,拍蒜头,拍黄瓜,这都是菜刀的基本操作。在我们农村,烧柴火做饭时,遇到大点的柴火,这菜刀还要时常客串砍柴刀呢。你张小泉菜刀一拍就断,在大家看来实属质量拉垮啊!你不承认你的产品质量拉垮就算了,还指责我们使用方法不对,这也太傲慢了吧?

张小泉菜刀质量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用过。但从一拍就断来说,他确实脱离群众了。作为中国的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应该要非常了解我们中国人对菜刀的使用方法和需求才对,但他生产出来的产品却脱离了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说实在的,作为专业的厨师,可能他需要大大小小几十把功能不一的菜刀;但对于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一把菜刀走天下。所以我建议张小泉:对于那些一拍就断的菜刀你可以专供给专业的厨师;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你还是卖给他们些坚固耐用,功能齐全的,各项综合性能好的菜刀吧!

张小泉一夜口碑崩塌的背后,被资本绑架的百年老字号还能走多远?

刀断了不可怕,脊梁断了治不好。有这样的经营理念还是放弃中式刀具的生产吧,免得自己隔应。还是离开中国去他崇拜的米其林故乡卖你的西餐刀具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