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朋友们近期可能会发现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很多被标志上“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字样,而之前发行的理财产品多被标志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或“保本理财产品”。

难道只是称呼的不同?实际上并不是,自2018年“资管新规”下发之后,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被冠以“固定收益”或“保本”字样的理财产品就越来越少了,并且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理财产品的时候也不会承诺理财产品“保本”或者到底后收益固定,转而在话术上重点强调收益只是“预期收益”,且可能存在本金亏损的风险。

实际上无论是名称的变化还是宣传介绍时话术的改变,都是出于“资管新规”的要求,即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向净值化转型。

那么何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呢?与传统理财产品又有哪些区别呢?

定义: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也没有投资期限,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理财用户可以在开放期内申购或者赎回。

净值型理财产品银行是不会承诺预期收益的,更不会承诺固定收益,甚至不会承诺“保本”。用户最终获得的收益多少,或者亏损、盈利与否都与理财产品的“净值”直接挂钩。

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假设用户购买某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时候单位净值是1,下个月开放期时净值变成了1.2,那么此时用户赎回便每单位盈利0.2元;同样的道理,假设下个开放期每单位净值跌到了0.7,那么用户便每单位就亏损了0.3元,此时赎回便会产生本金损失。

而净值何时披露关键看银行与用户签署的协议书,协议书可以规定每天、每周或每月公布一次单位净值。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下“净值型理财产品”与传统理财产品的区别:

区别一,投资期限:

传统理财产品设有投资期限,投资期限内是无法提前赎回的;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可以在每个开放期内申购或者赎回,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

区别二,预估收益:

之前传统理财产品银行都会出具一个“预期收益”,比如6%或者12%,最终收益一般与“预期收益”十分接近;而现在银行是不会随便承诺“预期收益”的,用户只能自己根据该理财产品的往期业绩自己进行预估,有点类似于基金。

区别三,风险性:

“净值型理财产品”因为银行不会出具“预期收益”参考值,更不会承诺“保本”,一切收益评估都需要用户自己判断,所以风险性更高。

区别四,同一款产品,有人亏、有人赚:

传统理财产品因为有投资期限,最终收益都是根据用户购买的份额分配,所以实际上大家收益比例都是一样的,比如最终都是5%,购买力1万元本金的赚到500,购买了10万本金的赚到5000;

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则不同,同一款产品可能有人亏、有人赚。比如甲、乙在1月1日净值为1时分别购买了1000份,2月1日净值跌到0.8元时甲赎回了,那么甲此时损失200元;而乙2月1日没有赎回,到3月1日净值涨到1.3元时才赎回,那么乙赚了300元。这一点有点类似于股票的操作,有人逢低买入、逢高卖出,也有人抄在高点被套牢。

区别五,高风险对应高收益:

净值型理财产品风险高,但行情好时收益也高,能给用户带来超出期望的回报;而传统理财产品收益固定无惊喜,或基本与“预期收益”接近,没有更多收益上浮的空间。

区别六,可追溯性:

净值型理财产品可追溯往期收益和走势,类似于某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产品;而传统理财产品都是单期发售,无法对比纵向收益。

结语:

2020年7月31日,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底,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上还会充斥着传统理财产品。但是延长并非暂停,过渡期总会过去,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天下,这也就意味着用户想要盈利就需要具备更扎实的理财知识,没有专业理财知识的人所承担的本金损失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银行原先的理财产品,又被称为“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在发行时,银行会事先告知投资者一个预期收益率,比如说5%,到期就按这个收益率兑付本金和利息。在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预期收益型”产品。

“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对投资者来说,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有以下4点区别:

1、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投资者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

银行在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时,不会告知投资者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多少,只会展示一个“业绩比较基准”。实际的投资收益率有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业绩比较基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是“净值型”理财产品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最直观的一个区别,也是很多投资者不喜欢净值型产品的一个原因。

2、 净值型产品的投资结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1)张三花了5万元,购买了某银行发行的1年期、预期收益率5%的封闭式理财产品。

张三购买了这款“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以后,就只能傻傻地等着产品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他无法了解所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情况,也不知道实际的投资收益率能不能达到5%。产品到期后,张三除了知道银行是不是按5%的收益率进行正常兑付外,其它的还是一概不知。

(2)李四花了5万元,购买了另外一家银行发行的1年期、业绩比较基准为5%的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按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周向投资者披露一次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也就是说,对于李四购买的这款产品,银行应当至少披露52次(1年52周)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

同样是在1年的投资周期内,张三什么都不知道,李四却至少能看到52次理财产品的净值信息。毫无疑问,相比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3、 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

接着上面的例子,假如张三所投资的预期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收益率为6%,那么张三还是只能拿到5%,多出来的1%就全归了银行。

而在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时,银行一般都会与投资者约定一个浮动管理费率,以便当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业绩比较基准时,银行与投资者双方进行分成。

假设李四所投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浮动管理费率为50%,即高于业绩比较基准的部分银行和投资者五五开。那么,当实际投资收益率为6%时,李四将能拿到5.5%的回报。

显然,对投资者来说,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

4、 净值型产品的投资难度有所增加。

由于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所以投资者挑选产品时,缺少一个明确的依据,投资难度有所增加。

最后总结一下,“净值型”理财产品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有4点区别:一是没有预期收益率,投资者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投资结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三是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四是投资难度有所增加。

关于净值型理财产品,您还有其它疑问吗?欢迎留言评论。

欢迎关注《小钱说金融》,获取更多金融常识!

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已经推出有一段时间了。但对于习惯看预期收益的投资者,仍然会有些陌生。

下面详细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1、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即通常认为的传统型理财产品,也称为固定收益型产品。

该产品的所有信息比较明确,直观的告知了投资者:预期收益,投资期限,起息日期,到期日期等;

如下图:

2、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于各类开放式基金,不标注预期收益,也无明确运作期限,通常定期开放,可在开放日正常进行申购赎回操作;

举例:假如某款净值型理财产品,1月1日净值为1.00元,投资者申购10万份,总计10万元;6个月后开放日赎回,该产品净值为1.02元,此时投资者盈利为:

(1.02-1)×100000=2000元;

对应成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话,就等于买了一款半年期,预期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

如下图:净值型理财产品,每日净值均会变动,类似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变化;

为迎合投资者习惯,部分银行券商,也将净值型产品做成大家都较熟悉的类货币基金形式,以每万份收益的形式来体现。

预期收益型(传统型)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主要区别:

1、收益表现形式:传统型给出明确预期收益;净值型为浮动收益,即有亏有赢,按净值计算盈亏;

2、运作期限:即投资期限,传统型有明确期限,如60天,90天,180天等,到期才能赎回,或自动滚入下一期;净值型无投资期限,可一直持有。在每个开放日进行申购赎回,开放式常为每周,每月,每季等某一天;

3、产品流动性:传统型理财产品通常不可提前赎回,部分可提前赎回也要扣除一部分手续费;净值型只要是开放日,均可进行申赎操作,流动性优于传统型;

4、盈亏情况披露:传统型只有在产品到期后才可知具体盈亏情况;净值型每日或每周定期公布净值,方便查询,比传统型信息更透明;

5、产品风险:传统型有“刚性对付”等不成文的规定,被认为风险较低,但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净值型为非保本浮动型,投资标的更为广泛,同时产品类型不同,风险等级也不同;

以上供分享,祝各位投资顺利,麻烦点赞支持一下,感谢!

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银行的理财产品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像大家常常所说的:活期的理财产品和定期的理财产品,保本的理财产品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和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和净值型的理财产品......,现在银监会又开始强调要打破刚兑,原来的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2020年后不准发了,要发净值型的理财产品。

净值型的理财产品本质上说,就是和基金基本一样的了,国内的基金大部分是股票型的,由于现在的经济形势,股市是股灾不断,拿钱投入股市,目前来看就是两个字,不稳!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屡屡中招,不过也不要太过悲观了,经济形势总归是会好起来的。

先说说原先的理财产品,客户到银行买理财产品,首先是安全考虑,因为现在不稳的投资太多了,其次才是收益需求。所以各个银行在投资上也不是那么激进,但偶尔也会出问题,但为了维稳、为了银行的声誉,有时也就兜底了,意思就说亏的部分银行补上了,这对投资者是好事,但银监会不同意了,这回危及金融安全。净值型理财产品就是基本和原先的理财产品一样,但是出现了亏的情况,就是您买者自负了。

那净值型理财产品是不是不能买了,不是的。首先银行不会过分冒险的,毕竟稳是银行的根本,没了这一条那和基金就没差别了,所以银行会严控风险的;其次银行也会创新的,会把大量的保本因素加入到净值型理财产品中来,当然会导致收益不高。

总结一下,今后净值型理财产品还是可以买的,不过那些参考收益很高的,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就不要碰了。选选大众收益的产品,出问题的概率会很小。

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区别那是相当的大啊!说到底都是金融去杠杆惹的祸,自从资管新规落地以来,各银行为了响应央行要求,推出了大量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因为这个对银行来说,绝对是大好事啊,没有了刚性兑付,金融机构的风险大幅降低,都被转嫁给投资人了。

1、净值型理财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与传统理财产品区别到底在哪儿?

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大家可以把净值型理财产品理解为一种开放式基金产品。

首先它不承诺保本,这是与传统理财最大的区别,为何资管新规要求取消刚性兑付,就是因为过去有些理财产品尤其是信托产品承诺收益率非常高,而又是刚性兑付的,但是到期之后,没有那么多钱付利息,怎么办?肯定就是各种操作呗,这样就容易累计金融风险。所以,央行才要求取消刚性兑付,提倡发行这种净值型理财产品。

其次,它的收益也是浮动的。不像以前那种预期收益,比如到期给你年化6%的收益。现在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是16%的收益,也可能是-6%的收益。有人说,这怎么和股票差不多啊,的确如此,净值啊。比如你在净值1.5元买入,过了一个月,净值变成1.4了,你不久亏钱了么

第三,净值型理财产品买入赎回相对灵活,传统的理财产品在操作周期上其实有点类似与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好。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往往会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甚至每天也有可能,因此流动性是更好了。

2、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增速很快,未来会越来越多

据理财网统计,2019年前9个月,各银行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有9434款。其中,募集起始日期从今年年初至今年三季度末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有6150款,而去年同期仅仅只有619款,等于是翻了近10倍。当然了,如果从绝对数量看,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所有理财产品品种的比例还很小,但是从趋势看,未来成为主流是必然。

所以,将来那些喜欢买理财产品的老年朋友需要注意了,因为未来的理财或许就是和股票差不多的东西,想要保本的话,还是去买国债或者定存比较好。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净值型理财和之前的预期收益型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通俗一点讲,具体可以总结成以下几方面:

1.净值型理财是一款开放式理财,准确点说可以视为一款定开型理财,没有固定的期限,没有固定的收益率,只会在固定的开放日公布净值,投资者可以根据净值变化来决定继续持有或者进行赎回,和目前的基金的万份收益有一些类似,你可以定期的来看到净值的变化,理财产品的收益浮动情况。而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则只是在募集资金时给你设定一个预期收益,期间资金的运作情况,投资者是无从掌握的,产品的盈利情况你也只能通过发行方最终披露的信息中得知。

简单点说,净值化理财信息披露更完善,收益变动可以直观的看到。

2.净值化理财和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相比,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更高一些。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很多人都买过,设定一个预期收益,在到期时一般会按照这个收益率给你进行兑付,但是实际上这只产品的到期收益有可能会超出预期的收益率,但是因为信息不透明,这部分超出的部分往往都成了管理人的报酬,这样投资人的收益实际上被摊薄了;而净值化理财不同,因为信息透明,投资者可以在固定的查询日期查询理财的净值,这只产品的盈余是非常透明的,对于管理方来说,管理费是固定的,没有操作的余地,盈余部分全部都要摊给投资人,这样对比的话,实际上净值化理财对投资人来说收益更高一些。

短期内可能还有很多人不适应净值化理财,实际上你可以把它向基金一样看待,余额宝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人每天一睁眼就可以看到赚了多少钱,净值化理财将来的方向也是这样,透明、公开化,虽然做不到每天公布净值,但是定期公布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不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