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司马懿造反是被逼的。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在曹睿去世的时候,他把少帝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曹睿嘱咐司马懿说,希望他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幼帝,还让曹芳抱住司马懿的脖颈。但是曾几何时,司马懿就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政权篡夺到自己手中。有人说司马懿这样做是因为受到曹爽等人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一、原本是曹魏忠臣的司马懿。看历史的记载,司马懿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曹魏效力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不久,就去世了。如果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事变前就去世的话,他很可能会作为曹魏的忠臣被载入史册。我们看司马懿的人生,会感到命运的造化弄人。
司马懿与曹操原本就是世家之好,当初曹操担任人生中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举荐人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的才能早就知晓,因此才会多次征召司马懿加入自己的阵营。在官渡之战后,司马懿终于加入了曹操的阵营。
司马懿在曹操阵营中,来到了曹丕的属下。他尽心尽力地为曹丕服务,得到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在曹丕建立魏朝后,司马懿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曹丕把司马懿当作萧何,率军出征时就让司马懿镇守许都。他曾经对司马懿说,我如果出兵西方,东方的事务交付给你处理。如果我出兵东方,西方的事务就由你负责。
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又继续辅佐继位的曹睿。在曹睿时期,司马懿的作用越发突出。由于曹睿对司马懿的绝对信任,也使得司马懿逐步拥有了军权。司马懿先是擅自出兵平定孟达,不但没有受到责罚,还得到了曹睿的赞赏。
在此后,司马懿被派往关陇地区代替曹真,来抵御频频发动北伐的诸葛亮。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又被派往辽东平叛。在平定辽东后,司马懿也得到曹睿病重的消息。他飞速赶回京城,见到了濒死的曹睿。在接受托孤的使命后,司马懿再次成为曹芳的顾命大臣。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前,他一直是以曹魏忠臣的面目示人的。在遭受曹爽欺压的时候,司马懿忍气吞声地退避三舍。如果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死去,他必然会被当成曹魏忠臣的典范。但是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颠覆了大家对他的看法。
二、司马懿心中一直存在着夺取天下的野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打着的是为了匡扶曹魏,清君侧的旗号,这个旗号也迷惑了很多人。司马懿以曹魏的忠臣自居,凭借着自己对曹魏的贡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使得曹爽兄弟陷入了孤立之中,被迫向司马懿缴械投降。
不过在不久之后,司马懿就露出了真实的嘴脸。他大肆屠杀曹爽的家族,对自己的对手斩尽杀绝。他的残酷手段,连他自己的后代都感到羞惭。在晋明帝的时候,明帝问王导晋朝建立的事迹。王导把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告诉晋明帝。晋明帝听了以后,把脸埋到床上说,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晋朝哪会存在得长远!
有人说司马懿这样做,是因为遭到了曹爽的逼迫,为了自保而不得已为之。当年曹仁托孤的时候,他指定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虽然两人的职位都差不多,但是曹爽却被曹睿任命为大将军,掌握着曹魏的军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睿还是更信任自己的宗族子弟曹爽。由于曹爽的权力要远超司马懿,在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司马懿当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曹爽企图专权的时候,司马懿就被迫装病,躲回到自己的府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首先是为了自保,至于他后来篡夺曹魏政权,是因为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了。
其实,我们看这种说法,实际上与当年曹操为自己所做的辩解如出一辙。当年曹操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是采用了这种说法。曹操说自己为匡扶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不得不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曹操掌握这种权力,是为了汉朝天下的平安,并非是自己想要谋求的。
在掌握巨大的权力后,曹操就被形势所迫,不能再放弃这种权力了。如果曹操放弃了权力,不但自己和家族会遭受灭顶之灾,连汉朝也会毁之一旦。因此,曹操只能做到不篡位称帝,他死后就不管汉朝的死活了。
曹操当年的一切,没想到多年后司马懿又重演了一番。不过如果我们看看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出他们的口是心非。他们一生都在追逐权力,在得到权力后当然不会放手,会传之后代,怎么可能再交出来。这一切,都源自他们有着一颗独占天下的野心。
三、司马懿一直都在图谋曹魏的权力。司马懿一直就对曹操不以为然,他们虽然是世交,但是由于双方的出身不一样,思想理念并不相同。在曹操征召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宁可装病也不答应曹操。直到曹操当了丞相,天下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司马懿害怕惹怒曹操招来杀身之祸,才加入了曹操阵营。
即便如此,曹操也一直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他对司马懿进行了长期的考验,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委曲求全,在工作中尽心尽责。在来到曹丕手下后,他得到了曹丕的信任。由于曹丕的保护,才使司马懿得以逃生。即便如此,曹操死前还是叮嘱曹丕,让他防备司马懿。
在曹丕时代,司马懿虽然地位越来越高,但是没有掌握军权的机会。因此在曹丕死后,他趁着镇压孟达反叛的机会,擅自动用军队,来对曹睿进行试探。从此开始,司马懿开始掌握军权,在军队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曹睿去世后,他和曹爽之间发生矛盾,在退隐的时候,还不忘把两个儿子安置在军政的重要位置。
这一切使得司马懿能够在高平陵之变中一举成功。我们看司马懿的一生,一直是在向着夺取曹魏政权的方向努力。这个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司马懿始终是在前进着的。这是因为他受着自己野心的指引,欲罢不能。
如果说司马懿想要做曹魏的忠臣,放弃手中的权力,他有的是机会。比如说在他和曹爽发生矛盾的时候,完全可以隐居在自己的官邸,不问世事。因为曹爽是曹魏的宗族子弟,他再胡作非为也是曹魏自己的家事,与司马懿没有什么关系。
就算是在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依然可以选拔对曹魏忠心的优秀人才,来共同扶保朝纲。可是司马懿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曹氏宗族大开杀戒,连夏侯霸这样对曹魏忠心耿耿的人才也被迫逃走。司马懿这样做是为了彻底掌握曹魏政权,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哪里有匡扶曹魏的心思。
和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曹睿想要让他效仿的诸葛亮。诸葛亮在掌握蜀汉政权后,做事都是秉公办理,为刘禅选拔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并没有任用自己的亲属,而是指定蒋琬、费祎这样的人才继任。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权也没有篡位的情况发生。
因此,说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是被形势所迫,完全是不正确的。司马懿早就有着一颗独占天下的野心。他用坚忍的行动,掩盖了自己的野心。他的所谓的尽忠效力,委曲求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直到夺取曹魏政权的那一天。
结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夺取曹魏的政权。他这么做,并不仅仅是因为形势所迫,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独占天下的野心。这个野心早早就在司马懿的身体中形成,并指引着他为之而奋斗。
司马懿加入曹操阵营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曹操的强迫。他用自己的表现,把自己包装成曹魏的忠臣,只不过是为了逐步掌握曹魏的权力罢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篡夺曹魏江山做准备,曹操就是他最好的老师。在时机成熟的时刻,司马懿就原形毕露,完成了自己毕生的心愿。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有人说:司马懿造反是被逼的。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人心是贪的,也是会变的,不管什么人置身于周边人事环境中,都会和别人去比对,总结成败的原因,认识自己究竟为谁活着,别人为什么活的那么好,凭什么自己只是为别人服务,在漫长的岁月中,人都会反省,当把一切看得相当明白时就会变异,要么激极上进,要么颓废,积极上进的会改进自我,超越别人,突显优秀时会排挤代替别人,这是人的共性,颓废失落会让人脱离群体,知难而退,消极人生。
司马懿也一样,天生命长,熬过了曹家三四代人,由于人聪明睿智,生有狼顾之异相,常被人提防有野心,从曹操时期就有除之不被重用之嫌,好在他能明辨事非,谨小慎微,才能躲过不被清洗的命运,他知道只有尽其能,示忠心,无异志才会苟且偷生,面对強大的曹氏集团,他只有隐忍,直到熬死曹操,陪完曹丕,等锋芒毕露的人死掉才彰显身手。
当曹氏集团一代不如一代时,他清楚地认识到,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满朝文武,除他家与曹家,谁能抗衡,这就叫时机成熟,因此,是个不太聪明的人也会蠢蠢欲动,何况是他,他隐忍了将近一生,说明他决不是被逼而反,如果是被逼的,曹操时期早就叛变了,最起码事不成,逃离被压迫是必然的。但他就是审时度势,如履薄冰也会坚持下去。
直到曹氏集团内部空虚,人才缺乏,他才兵变夺权,自然地过度了辅政大权,在他辅政曹睿时,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甚至气死诸葛亮,在这种权势熏天中他都没有反叛,说明司马懿是顾极自身名誉的,直到73岁去逝,至于取代曹魏,那都是后话,是他的子孙所为,至于他的造反只不过是取得匹配于自己的权利而已。不存在被逼造反说法,人家对被逼早已司空见惯。
有人说:司马懿造反是被逼的。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控制魏国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说,确实有被曹爽所逼的成分,但也不尽然,以下详述之。
第一,曹爽掌权后不久,即架空司马懿曹爽与司马懿是魏明帝临终前指定的两位顾命大臣,其中曹爽为第一大臣,司马懿为第二大臣。从地位上看,曹爽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太尉,大将军权力要比太尉大。不过,司马懿德高望重,经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是元老级的人物,从辈份上看与曹真同辈,比曹爽要高一辈。执政之初,曹爽不敢独断专行,有事都得跟司马懿商量。
然而,曹爽的一帮小啰喽,包括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认为应该把大权夺过来,架空司马懿。怎么做呢?丁谧想出一个明升暗降方法:让皇帝提拔司马懿为太傅,剥夺他太尉之职。在东汉,太傅地位尊崇,但却没有实权。司马懿由太尉升任太傅,明升暗降,权力大大削弱。此后,凡是尚书上达的奏章,先交由曹爽过目,帝国轻重缓急之事,曹爽先于司马懿获悉,并拥有决策权。
这样,在魏明帝曹睿去世不到两个月,辅政大臣司马懿就被架空了。
第二,司马懿为什么选择隐忍?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司马懿全面防御,夹起尾巴做人。原因有几个:
首先,曹爽是皇亲国戚,轻易动不得的。曹爽的父亲曹真是魏国名将,曾担任大司马,在曹氏家族中地位是比较高的。曹爽继承其父之爵位,又被魏明帝指定为第一辅政大臣,一时间是难以撼动的。
其次,曹爽拥有兵权。曹爽以大将军身份掌权,实际上也是魏国军事最高领导人,司马懿虽然长期带兵打仗,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但被剥夺太尉之职后,实际上已被解除兵权。
再者,曹爽的爪牙心腹遍布,司马懿不能不小心从事。司马懿在外带兵打仗,在朝廷羽翼不丰。而曹爽本就是花花公子,又喜欢任人唯亲,其心腹亲戚都被安排到要害部门,以何晏为吏部尚书;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不仅如此,曹爽还把弟弟们安插到军队之中: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等等。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无法与之争锋,只能隐忍。
第三,司马懿发动政变,不全因为自己的原因。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固然有自身被逼的因素,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考虑的也不只是自己的事,也有为国家的一面。
曹爽当权十年,证明他是个很平庸的领导。在军事上无所作为,其间被发动一次征蜀之战,大败而回,导致声望直线下降。更严重的是,曹爽的小跟帮狐假虎威,操纵朝廷,广结党羽,独断专行,甚至屡屡变更国家法令制度,令老臣离心。曾经作为大将军长史的孙礼曾在司马懿面前表达对曹爽集团的不满,希望司马懿能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与朝廷。司马懿后来能成功发动政变,与太尉蒋济等人支持是分不开的。
尽管后来曹氏政权被司马氏政权所取代,但没有迹象表明司马懿有篡位夺权的打算,在发动政变推翻曹爽时,他已经七十岁,很难想象这种年龄他还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他或许只是给自己的儿子开路,或许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为曹魏皇帝保驾护航。
有人说:司马懿造反是被逼的。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曹操在让部分封地时说过:我为什么不交出兵权,做一个汉家忠臣呢?因为那样的话,容易被人所害。
骑虎难下,是任何一个身居高位的人面对的第一问题。
只有往前走,他没有下来的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