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有什么限制?

首先,根据2007年1月5日发布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意思就是即使你的个人账户收款额是无限的,一年不管打进来100万美元或者是更多,你每年能在银行兑换成人民币的额度上限是5万美元,约合33.4万人民币。而且一个身份证无论在不同的银行开多少户头,这个5万的额度都是共享的,剩余的外汇只能躺在账户上,等下一年度才能办理结汇。

再者,境内居民外汇储蓄账户原则上不能用于对公结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设打进来的美金备注里面有“样品费”、“货款”、“产品名”等很显眼的生意往来资金用途的话,在办理结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为这本身就涉及“私户公用”;

而如果汇款用途备注成服务费、佣金、生活费等非贸易字眼的资金用途,则在结汇时会更加方便,也就是说非贸易、非投资性的外汇更容易入账,一般对于金额不大的,银行在象征性的索要一些书面文件,证明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之后就可以入账了。

第三,还有一些美金是直接无法入账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向境外直接投资或者从事境外有价证券、衍生产品发行、交易,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国家规定需要事先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的,应当在外汇登记前办理批准或者备案手续”。也就说如果没有相关报备和批准,那么境内个人是不能投资国外股票、基金或者其他金融衍生品的,即使你投资盈利了,这一类型的公司公户汇入你个人卡里是无法入账的。

第四,境内个人接收金额在等值3000美元以下(含)的汇入汇款,一般银行在了解款项资金性质不属于贸易及经营投资性外汇,在账号户名一致的前提下,可直接解付至个人外汇储蓄账户;若金额超过3000美金,则需要办理申报后才能入账。

总之,我国之所以施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资金大量外流,将“财富”留在国门之内;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国外热钱对我经济、股市造成较大的冲击和收割。

结语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外汇管制一般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境外汇入的美金只要是你的合法收入或者合法继承,大部分银行在5万美金的额度范围内无需你提供额外的资料就能予以结汇。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有什么限制?

这个问题牵涉到我国外汇管理的制度。众所周知,我国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对外汇的进出都有严格规定,目前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还很严格,人民币还不能实现自由兑换。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国家将根据国际收支状况,对年度总额进行调整。

所以,对于境外外汇,尤其是美金汇入,个人收款无限制,只不过要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就有限制。 那也有人说,那我就不换成人民币,还是把它存成美金,但你有没有想到,只要进了你的账户,如果是美金(不换成人民币),那你又要受外汇汇出管制,要按额度进行管理。

根据规定,境内居民外汇储蓄账户原则上不得用于对公结算。如果款项不是贸易及经营投资性外汇,一般是可以入账,但银行同时会对款项进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  

另外境内个人接收金额在等值3000美元以下(含)的汇入汇款,银行在进行审核后,确认符合国家外汇管理规,才会解付至个人外汇储蓄账户。若金额超过3000美金,则需要办理申报后并得到审批后才能入账。

所以,境外汇入美金一定要先了解具体管理规定才操作,最好是到相应的接受银行咨询具体的规定,否则有可能入不了账。

希望以上信息有助于题主更顺利地完成相应操作事项。

关注融易搜公众号,获取更多理财知识。

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有什么限制?

从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方面的要求出发,同时对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每年检查的重点及处罚的方向。可以看出对于涉及境外的汇入汇款与汇出汇款所面临最大的风险在于涉恐、涉诈、涉及洗钱等犯罪行为,有时候就算一笔很小资金的汇款要是被国外监管机构发现涉恐、涉诈、涉及洗钱等,所有与该笔款项有关的银行(包括汇款行、中转行、收款行)全部都会被处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来源和用途要真实有效并符合监管规定,其他的应该都没有很大的限制。

根据2020年最新版的经常项下操作指引中新条款要求:境内个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有交易额的结汇资金来源材料,即可在银行办理5万美元以下的便利化额度的经常项目结购汇。超出金额的只要能够提供合理合规的材料也能够进行结售汇。而在以前只有特定的几种范围才能够入账,还要提供相关的材料作为证明。简单来说,当前国家对于有真实结购汇需求的客户,不仅放宽了一年5万美元的管控限制,只要在经常项目项下的合理需求都可以办理了。

最后有一个提示,我国外管对于分拆购付汇行为的处罚是很严重的,就是国外一个人给多个国内人员汇款,最后资金结汇完又汇集到同一个人户头上,或者境内多个人购汇后汇给国外同一人。被外管查到都会被限制外汇交易至少5年的,所以千万不要出租或者出借个人账户给他人过渡资金,以免被监管处罚。

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有什么限制?

目前基本上没有限制, 但是需要申报,说明汇款用途。不合理的汇款用途可能会被外管局通知银行不得入账原路退回。这种情况一般非常罕见。

出卖外币换成本币有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额度限制,但是有一些变通 方法解决这些限制。目前并无太大问题。

归根结底, 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很难限制的。只要有利可图,资本的持有人总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一味地用限制手段限制市场的自由发展,很难成功。

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有什么限制?

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我认为银行是从业务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两方面来把握的。具体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一是要看资金性质。咱们国家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资本项目和货物贸易项下的资金是不可以入个人账户的,只有服务贸易中的一部分和初次收入才可以入个人账户。

举例说明:如果是国外汇进行来的货款和投资款,入不了个人账户;如果是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捐赠、保险等收入,则可以入账。

二是看交易背景。没有真实的交易背景,不能入账。举例说明:如果汇款方是公司,收款人向收款行解释说这笔汇入汇款是工资和劳务报酬所得,就要向银行提供在境外的工资收入证明。

类似于工资单、雇佣合同、银行流水这样的材料,银行认为材料是可信的,你说的话也没有问题,才会给你入账。

如果你向银行解释说这笔资金是你在国外有钱的亲戚捐赠给你的,则需要向银行提供捐赠合同、协议之类的资料,要来证明这事是真的,不是骗人的。

三是看交易金额。一般情况下,银行会根据单笔或者连续累计金额的大小来决定怎么办理入账手续。金额越小,频率越小,入账手续越简单;金额越大,频率越高,入账手续越繁琐。举例说明:

你今天收到一笔汇入汇款2000美元,你向银行解释说,这笔资金是亲属在国外的工资收入,银行登陆系统查询一下,发现你今年只收到这一笔2000美元的汇入汇款,银行会直接入账,不用你出示材料。

如果今天收到的还是2000美元,银行登陆业务系统查询到,最近你每隔一个星期就汇入2000美元,今年已经累计汇入48000美元了,则银行有可能向你要工资收入证明这样的材料。如果说不清楚,又拿不出证据,对不起,以后别到我们行来汇了。

如果金额再大,频率再高,银行会很小心地处理,对真实性材料的审核会更加严格。如果他们把握不好,宁肯不做也要退回去的。

尽管各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网点把握的尺度可能不太一样,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围绕当前国家外汇管理政策来审核个人汇入汇款。即:“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尽职审查”展业三原则。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和生活贴近的财经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

境外汇入美金到个人账户有什么限制?

根据实施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规定,“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50,000美元”。这意味着,即使你的个人账户中有无限的金额,你每年只能将5万美元(约合33.4万人民币)转换成人民币,无论你的账户中是否存在100万美元或更多。无论一张身份证在不同的银行开立多少个账户,都是5万的分成,剩下的外汇只能放在账户上,等待明年办理结汇。

在原则上,国内居民的外汇储蓄账户不能用于企业结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票据中存在“样品费”、“货款”、“品名”等明显使用商业资金的情况,外汇结算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为这本身就涉及“私人公用”;如果把汇款凭证换成服务费、手续费和生活费非贸易资金,会更方便结汇,也就是说,贸易,外汇投资更容易入账,一般为小额,银行以象征性的一些书面文件,证明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是可以登记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境内机构和个人在境外直接投资或者从事证券、衍生品的发行、交易,应当依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国家规定需事先核准或者备案的,应当在外汇登记前办理核准或者备案手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关的报告和审批,那么国内的个人就不能投资国外的股票、基金或其他金融衍生品,即使你赚了钱,这类公司户口也无法进入你的个人银行卡。境内个人汇入不足3000美元的,银行可以直接汇入个人外汇储蓄账户,但前提是资金不是用于贸易投资的外汇,账户名称相同。金额超过3000美元,需要在进入账户前申报。

综上所述,中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保持“财富”在国内。另一方面,为避免外资热钱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股市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和收获。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外汇管制一般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汇出的美元只应该是你的合法收入或合法继承,大部分银行需要你提供额外资料才能在5万美元的额度内结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