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贷利率5.88%,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为什么?

跟我的房贷利率一样的,我转了,你呢?

个人意见:5.88%一定要转LPR

5.88%意味着你的现利率不仅在4.9%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没有享受到优惠,而且是上浮20%的。

我们以2020年底LPR4.8%为基准,那么赚LPR之后你的利率为LPR+1.08%(其中LPR是浮动的,+1.08%是你的基点,这个是不变的)。

很明显,假设转LPR浮动模式,那么未来LPR涨到4.8%以上则你的利率将会高于原5.88%的原利率,这样你就吃亏了;假设LRP跌到4.8%以下,那么的利率将会低于5.88%的原利率,这样你就“赚”了!

所以LPR未来的涨跌很重要!4.8%是个“门槛”!

那么未来LPR是涨还是跌呢?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LPR必跌无疑!

之前我们讨论LPR涨跌无非考虑三个方面:

其一:近半年来LPR呈现下跌行情(一路从2019年8月份的4.85%跌到现在的4.65%)

其二:欧美发达国家现在是0利率、低利率水平,我国显然基准利率过高

其三:国家为了维持房价稳定、调控房价,LPR将会基本维持稳定,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

但是疫情之后我们必须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降息有利于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获得低成本资金,降低经营成本,这更有利于企业复产复工,拉动GDP上涨。

而且目前国外疫情影响持续到何时还不能确定,因此中长期贷款尤为重要,拉长企业的还款周期。所以5年LPR无疑呈现下跌趋势。

2.降息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

大家都因为银行存款利息高而把大量的闲置资金放在银行“吃利息”,那么谁消费?不消费如何拉动疫情之后萎靡的经济?唯有降息一条路,释放更多的资金用来消费才行!

结语

所以,当下降息是大势所趋,别说5.88%这种高利率了,我的建议是高于4.9%就要转,别等到央行以后降息了再后悔莫及!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我的房贷利率5.88%,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为什么?

我和你的一样,也是5.88,在工行贷款,我转了,我是基于几个方面吧:

1、不要抱有占便宜的心态,不管是固定利率,还是LPR,从总的还款额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及时利率市场化,也不会让所有银行都大幅度的增加或是降低5年期的LPR,因为金融系统稳定对经济乃至整个中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会有参与报价的银行故意为之;

2、对比发达国家,或者中国未来进入的经济轨道,感觉从长期看利率应该会稳步下行,国外个别国家利率低至0,甚至出现负利率,因此中国经济从长远来看依然是会稳步增长,虽然不会像其它国家那么低的利率,不过随着金融系统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的推广普及,利率大概率会略有降低;

3、按照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住房不炒来看,房地产二套房以上依然会利率上浮,引用马云的话,不要太傻,未来中国的房价会低到白菜价,这句话并不是说房价真的会低到白菜价,未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率提高后,相信中国经济会是全球独好的状态,那个时候房子会多到人人都能买得起,或许这一天会早些到来,那个时候回头再看我们现在对房地产的痴迷,不禁会发笑,当年怎么这么傻,为了一套房子勒紧裤腰带,让自己生活质量降低这么多。哈哈哈,此处省略二十万字~~~

我的房贷利率5.88%,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为什么?

5.88%个人建议是转换成LPR,大家纠结转不转换成LPR就是但是转换之后会不会往后的利率会增加,银行的便宜没占到,自己负担反而加重了。但是要知道,不转换,肯定是没有机会占“便宜”的,转换之后多多少少会有便宜占喔。

给你说说LPR转换的注意点。

1、这次的转换只有一次机会,不转将会维持当前利率到还完款位置,当然中途可以提前还款,以后不管利率高低都与你无关。

2、转换之后形成LPR+点差,明年开始执行。假如LPR按照当前4.75%计算,转换之后就是4.75%+(5.88%-4.75)=5.88%,以后点差不变,LPR下降房贷下降,LPR上涨房贷上涨。

为什么建议转换成LPR?

疫情放生之后,全世界大放水,但是我国并没有下调基准利率的准备,所以未来LPR成了市场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未来几年,LPR下行是大概率。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量越大,速度肯定会放缓,未来长期的趋势也是看下行的。

总得来说,转不转还是要看个人对LPR的判断,觉得下行就转,觉得现在的利率满足了就不转,我看好后期LpR利率下行,所以我建议转换。

我的房贷利率5.88%,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为什么?

存量房贷利率5.88%,一定要转换成LPR利率,只有转换成LPR利率对自己是利大于弊的,下面进行分析原因。

存量浮动贷款利率转换四大原则

1、时间为2020年3月31日至8月31日;

2、只能转换一次,可以转换成浮动利率,为可以转换成固定利率,;

3、存量贷款已经处于最后一个重定价周期的浮动利率贷款可以不用转换;

4、转换之后的贷款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

这四点就是关于2020年存量浮动贷款利率转换的原则,大家一定要进一步了解,这样才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做出决定到底要不要转换成LPR利率。

为什么存量贷款5.88%,要转出LPR利率呢?

我个人建议存量贷款一定要转换成LPR利率的真正原因有三个,其一可以为自己争取降低贷款利息的机会;其二符合政策要求;其三未来LPR下跌趋势!

(1)为自己争取降低贷款利息的机会

原先是基准贷款利率4.90%为准,而贷款利率5.88%也就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之上上浮了20%!

假如把存量贷款利率5.88%进行转换,而转换为LPR利率也是跟当前的贷款利率一样的。

今年存量贷款转为的标准是以2019年12月份LPR利率为基准,去年12月份的LPR利率为4.80%!

所以存量贷款利率5.88%,转换成LPR+个基点的模式为“LPR+108个基点”,转换之后的实际贷款利率依旧为5.88%,只是贷款的定价方式发生改变。

根据2019年8月份国内开始实行LPR利率,最初长期贷款LPR为4.85%,随着几个月时间LPR已经下调至4.65%,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降低了20个基点。

如果转换成LPR利率,2020年12月份依旧保持4.65%的话,2021年的贷款利率变成5.68%了,贷款利息降低了。

贷款100元每年可以节约2毛钱利息,1万元就降低200元利息,100万元就降低2000元利息,这样可以降低月供金额,降低月供压力,这就是把存量贷款转换成LPR利率的真正原因之一。

(2)符合政策指导要求

国家政策是好的,政策只有会让国民,尤其是有贷款买房的国民属于最大利好。

要知道国家要求把存量贷款都转成LPR定价模式,肯定是有国家的原因。

而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既然政策要改为LPR利率,我们普通老百姓只有配合转换即可,符合政策要求。

(3)未来LPR下跌趋势

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长期贷款利率来推算,越发达的国家贷款利率都是比较低的,类似美国当前贷款利率是零利率的,日本贷款利率也是1%左右。

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强大,我国的贷款利率绝对会下降趋势,只要转换成LPR之后,未来LPR利率下调才能真正的降低贷款利率,让贷款支付更少的利息。

总结

综合关于存量浮动贷款利率的原则,以及存量贷款的政策要求,存量贷款5.88%一定要改为LPR利率,转换成LPR利率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以上三大因素就是走个人建议存量贷款的都要改为LPR利率的真正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转换的机会。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我的房贷利率5.88%,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为什么?

我的建议是:必须转,而且是“秒转”!

这位朋友的房贷利率应该是基准利率上浮20%,因为5年期及以上的基准利率是4.9%,上浮20%后就是5.88%。

那么为什么东哥给你说要转而且是“秒转”呢?原因如下:

1、全球货币宽松流动性泛滥。美国为应对疫情已经利率降到0,无限量化宽松货币!也就是无限印钞。而我们中国呢,降准降息,也是货币大宽松。见下图。

这就必然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一直往下走。你选择了浮动利率即LPR,那么未来你的利率也会下调。你看,从2019年8月到2020年4月,5年期利率已经下调了20个基点。

2、这次选择转换不转换,只有一次机会!也就是说你选择固定利率,那将来不管利率上升还是下降都跟你没关系,你一直就是5.88%!而5.88%这个利率还是属于比较高的。

3、有些朋友说我不选,行吗?东哥告诉你,不行!因为这次转换是我们国家利率改革的一部分,把原来锚定基准利率改为锚定LPR,所以必须选择。好吧,你不选那银行帮你选,到最后的期限~2020年8月底,就按照固定利率给你改合同了。各家银行会提前发通知的哦,各位要注意查收哦!

4、在可以预见未的来,市场货币是宽松的,所以利率是往下降的,连石油都跌到-37美元一桶了,还有什么不能跌的呢?

5、提振经济,搞新基建,发几个亿的消费券,都是宽松货币,加强流动性。

所以,东哥给你建议是:必须转,而且是“秒转”!好了,谢谢大家!

说茶聊地产,找东哥!

我的房贷利率5.88%,大家给个建议转不转LRP利率,为什么?

看你的房贷还剩多少年,如果你的房贷只有十年以内的话建议转,如果你的房贷还剩十年以上的话,看你怎么选择,因为不转的话后期及时通货膨胀你也只还这么多钱,如果不转的话很有可能像原来刚开始还三千月供觉得很多,但是五年之后觉得三千月供很轻松了。如果转的话,虽然现在每个月可以少还几十一百元的样子,如果后期利率涨了呢,你还钱的金额也会涨,因为未来的事说不准,所以看你现在怎么选择,我自己的房子是没有转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