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笔者首先声明一下,长城并不是秦始皇最开始修的,早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戎狄的侵扰就修建了城墙,如果再往前追溯周朝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个就是长城的雏形。
笔者认为秦始皇修长城绝不是摆设,还是有很大用处的,当然了,修长城工程浩瀚,耗费国力,民力和财力,使秦帝国窘迫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但笔者认为修长城还是有很大益处的。
第一,在冷兵器时代,长城具有防御功能;很多人都说,戎狄的骑兵是游动的,是机动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长城是防不住骑兵的;但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没有长城防御,结果会大不相同。
在冷兵器时代,打造都是拼人力,硬碰硬的,在大规模杀伤武器没有出现之前,在攻城利器没有发明之前,长城就是一道天堑,毕竟战马是飞越不了长城的;正因为长城的存在,游牧骑兵骚扰中原人民的频率降低了很多;长城多是以山形险峻而建,占据地理优势的防御工事,而在古代战争中,地利是决定胜负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回首两宋时期,失去长城这个屏障,北方游牧骑兵进入中原如履平地,长驱直下,致使两宋几百年始终是半壁江山,在长城外缘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都是擅长于骑兵的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而两宋正是缺少长城这个屏障,数百年来被侵扰,不断纳贡,割地,赔偿,致使无法发展经济,无法休养生息,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由此,可以看出长城防御的重要性。
第二,战国时期对待俘虏政策就是斩首,例如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40万降卒,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破楚国丹阳斩首楚军8万,这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留下的大量战俘,通过修长城而保留了性命;修长城的人不是普通的民工,大部分都是六国的战俘;这些人,秦始皇不杀,怕他们东山再起反叛秦国,如果杀了,显得自己是残忍的暴君,所以,修长城是最好的去处。
此外,自秦始皇大规模修建长城后,历朝历代也都修建长城(除了元朝),把修长城作为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修长城已经被历代皇帝认为是保障华夏文明安全的一项工程,可以视为是一项政绩;随着时间的发展,长城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绝非是一个摆设。
习惯上把长城称作“万里长城”,但在历史上却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比如方城、长堑、城堑、墙堑、塞、塞垣、长城塞等等,明朝时称为边墙、边垣,所谓的”边“,就是边地,是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边界。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长城是边防要塞,是用来抵御塞北游牧民族联盟侵扰而修筑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01
长城的历史,并不是起自于秦始皇时期
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扰,就开始修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那个烽火台,就是长城概念的一部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诸侯国在边境最早修筑的长城,是公元前七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燕、韩、赵、魏、秦、中山国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在修筑长城。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长短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区别,史家把这些长城称作“先秦长城”。现在留存的、比较著名的是齐长城、楚长城等,其中齐长城还有1200多里,是最早的长城之一,被誉为“长城之父”。
楚长城在史料记载上称作“方城”。
《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出兵攻打楚国,军队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迎敌。到了召陵,屈完对齐侯说: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你真要想打一仗的话,我们楚国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
齐侯看到楚国防御工事坚固,就撤军了。
由此可见,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战略军事意义之重大。
02
秦长城绝不是摆设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诸侯国之间的长城就失去了防御的意义,而且会阻碍大一统王朝的经济、交通等的发展。
统一后的秦国,唯一的威胁,就是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早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就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秦、燕长城的作用,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起到作用,恰恰相反,正因为三国的长城,成功阻挡了匈奴、东胡,不能越过长城南掠,所以记载很少,可见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长城始于秦昭王时期,北方匈奴屡屡南侵,对秦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秦国既要对付北方的匈奴,还要对付东方六国联军,军事压力很大。
秦国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如此一来,就可以集中军事力量对付六国联军。
秦长城的存在,为秦始皇一统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漠北作战。
长途跋涉远离中原,这三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是多么困难,消耗是多么巨大。但游牧民族流动性很强,很难把他们彻底消灭,他们的存在永远是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决定修建万里长城,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一体的防御屏障,以此抵御匈奴的入侵。这个决策,应该说是高瞻远瞩,具有重大军事战略意义。
据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徭役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这看似是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无论从军事意义还是战争消耗成本来看,都是完全必要的。
仅仅蒙恬那三十万大军的年消耗,恐怕就远超这近百万徭役的消耗量。但长城是永久性的工程,是一劳永逸的。
而军事力量总是暂时的,一旦撤走,匈奴会立马回来,而且万里防线都是他进攻的地方,可谓防不胜防。
今天来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是巨大的旅游资源。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军事防御功能,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绝不是摆设,不是家里摆放的一座阔气的屏风,它不仅是永久的战略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
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到过长城的人应该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长城大多都修在陡峭的山岭之上,就算不在上面修筑几米高的城墙,也足以阻挡军队和战马,似乎修建长城有点多余的意味。如果为了预警,简单的烽火台就足已替代。对此,《史记》中对修筑长城的要求也有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就算后来的各个朝代,修筑长城时,同样按照这一原则实施。
但是,在约12600里的长城线上,也有部分长城修筑在茫茫戈壁或草原上,关键都很低矮薄弱,游牧民族很容易就能“毁长城而入”,而且这类历史事件也并不鲜见。
难道秦始皇修的长城真是摆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据《史记》记载:“蒙恬凭长城为后方,北驱匈奴七百余里。”可见,最初长城有可能是蒙恬30万大军蓄势北伐匈奴的“桥头堡”。只是,由于始皇帝的突然驾崩,致使秦国北伐匈奴大业付之东流。
另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燕、赵、魏等国,都修筑有长城。只是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将所有长城连成一片。对此,明末清初杰出的史地学家顾炎武认为,长城是“限胡马之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到军事防御作用。
然而,古籍《冤经》(又名《帝皇之术》)则认为:秦筑长城是为国家修了一个“院墙”或“界墙”。一旦有外族(国)军队进入“院墙”,也就代表侵略者已闯进了“家园”,大家必须拿起武器将敌人赶出“家园”。
不过,对于长城的军事作用,可能大家多有了解。但是,由于古代各封建王朝都有“重农抑商”的倾向,因而关于长城的经济地位却多为历史所忽视。
那么,长城对于古代各朝代的经济发展又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呢?
起到保护农业经济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共有两大经济体系,即:一是农业经济;二是畜牧经济。而且,多数时候,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处于对立状态。
因此,各朝代为保护自身的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便借助长城对畜牧经济进行计划性的封锁。
那么,古代历朝为何要对畜牧经济进行计划性封锁?
若以长城为界,很容易就会发现,长城内外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经济格局。即:长城以南为黄河中下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长城以北则属于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区域。
然而,畜牧经济却具有单一性和不稳定性等劣势,对于非常稳定的农业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粮食、丝绸、盐布、铁瓷、茶酒等物资,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刚需,而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皮草、药材等物资,却不是农业经济区民族的生活必须品。
因此,每当匈奴、氐、羌、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畜牧民族无法依靠边贸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资时,便会入侵农业区域进行掠夺。于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大漠草原的畜牧经济就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对抗局面。
那么,古代历朝为何会利用长城来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应对牲畜民族对农业经济的入侵掠夺,同时秦始皇又深信“亡秦者胡也”之说(其实,亡秦并非胡人,而是其子胡亥),便命令击退匈奴人的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大力修筑长城,进而将秦、燕、赵、魏等国的长城连成了一线。
自此,长城既成为了秦国北击胡人的“中转基地”或“桥头堡”,也变成了秦国控制畜牧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卡。虽然,这一举措使畜牧民族无法轻易入侵黄河中下流的农业经济地区,进而对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的生产方式起到了有利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抗衡力,更为封建文明的发展与积淀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两汉将西域河西走廊经济带的打通,长城的延伸则进一步使畜牧经济地区一分为二,并有效削弱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经济的威胁。
直到明朝时期,控制中原地区的历朝历代,大多都会利用农业社会的强大组织力量,不断修筑长城,大规模向长城带移民,从而增强自身对长城的控制力度。
但是,长城的修筑与存在,同样也将农、牧两大民族隔离开来,也使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长城带也成为古代民族逐鹿中原,反复汇聚融合的焦点。
那么,古代历朝又是如何借助长城来制约游牧民族的发展,并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
秦朝时期,长城以北为分散的游牧民族部落,而强大的秦朝在贸易上则有更多的决定权。想不想与游牧民族做生意,价格多少,由秦朝说了算。但是,游牧民族却只能与秦朝做交易。
如此以来,拥有定格权的秦朝,为了自身利益,便会通过互市与关市的手段,来达到制约游牧民族的发展,或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一方面,尽量降低游牧民族出口的货物价钱;另一方面,减少对游牧民族的货物出口数量,以此来达到挟制游牧民族的作用;第三方面,对于亲己的游牧民族进行互市,对于敌对自己的游牧关市或限市等,以此来分化游牧民族,并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其实,这种做法非常类似于后世的经济制裁,也是美国惯用的手段。
例如:汉高祖刘邦败于白登山之战后,匈奴人提出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开放关市”;还有,在努尔哈赤晚期,明朝曾关闭一段时间与后金互市的长城关卡,并造成辽东米价一度飙升至八两银子一斗、棉布九两一匹以及绸缎200两一匹等天价。可见,长城外的畜牧经济对于长城内的农业经济有多么大的依赖性。
再如:两宋朝时期,失去了对长城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对畜牧经济的制约。结果,造成各游牧民族迅速壮大,先后出现了以契丹人为主建立的辽国、女真人为主建立的金国、党项人为主建立的西夏以及后来崛起的蒙古。也因此,宋朝的生存被游牧民族逐步挤压,并直至灭亡。
这时,长城的作用就突显了出来。国内商人难以私自越过长城将货物运到游牧民族地区,也不敢触犯杀头之罪翻越长城。同时,游牧民族也只能通过长城开放的几个交易关口,进行交易。否则,一旦游牧民族破坏长城,则预示着入侵秦朝,挑起战争。
所以,长城就等于卡住了游牧民族经济发展的咽喉,进而保护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难道说,长城仅是制约畜牧经济发展的关卡。当然不是,其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起到“海关”的作用。因为,从周代开始,设立关卡已由政治军事功能,逐渐向财政功能转变,而长城的关卡则使这一功能更加的突显。
起到“海关”的作用根据秦汉时期的关津税、边关税等记载来看,长城还起到类似于后世海关的作用。如:货运监管、查缉走私、征收关税、过往货物有无违禁品、办理商队出入关卡的相关业务等。
那么,长城“海关”的作用又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据史料记载,从春秋中后期开始,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就如雨后春笋,大小商人遍布各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对此,《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也曾指出,从商代开始,商业贸易已经具备了开征“关市之赋”的条件。
例如:据《管子·度地篇》记载,百乘之国往返经商五天就可一个来回,千乘之国往返经商需要十天,万乘之国往返经商需要二十天。可见,自古以来,商人都是社会中极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但是,古代的关税征管机构一般称为:关津、津令、互市监、市舶使、市舶司、商税务、宣课司、税课司等。
不过,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较为完备的税收法制和管理制度。如:秦代的成文法典《秦律》中就记载有详细的财政税收法律《关市律》。
同时,古代关税征管机构的设置,多则不利于管理,而且成本过高,而少则又很难全面征收。因此,长城的修建,便使长城内外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征收更加集中,征收难度和成本也就自然大大降低。
也可以说,长城的修筑既能满足各封建王朝对财政的征税需要,还能通过限制贸易达到对周边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的目的。
此外,我国自古以来,大漠南北、南城内外,可谓隘卡连绵。而这些关卡,既是国家的防御体系,也是国家的财政税收之地。因此,古代诗人流传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千古绝唱。
那么,长城又是如何发挥“海关”的作用的?
据《管子·禁藏篇》曰:“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山,还是江海,只要有利可图,商人就不怕这些艰难险阻,也会想方设法翻越而过。如:茶马古道的马帮。
显然,若无长城设置关卡,面对万里之长的北方边防线,国家想要征收这些商人的关税恐怕会极为困难。
或许,长城阻挡不住大军的进攻,但是长城的修筑却成了商人想要偷逃税的一道难以逾越的无形屏障,最终只能通过长城设置的各处关卡交费进出。
又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可见,长城的各处关卡也是国与国之间货物关税征收的重要关口。
同时,随着长年累月的发展,长城各处关卡的周围也会逐渐形成新的经济汇聚点。如:关卡周围兴起的餐饮、宾馆等产业,会逐步带动新村镇的形成,而这里也会成过往客商中途暂歇之地。
所以说,长城不但不是摆设,除了众所周知的军事战略和政治作用外,还有很高的经济地位。
图片来源网络
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长城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伟大象征,首先必须说明,长城并非秦国一个时期完成修建的,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处于北部的燕赵早就在自己的领地内开始修筑长城,秦国统一六国后,首先把燕赵长城连接在一起,同时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在中华民族区域内,以北纬38度线为分界线,38度线以北是以放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居聚的草原民族,38度线以南是传统的农耕为主的汉民族居聚区,沿38度线修筑长城,对于巩固保卫漫长的边界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怎么能说是摆设呢,难道历史上的燕赵君王、秦始皇都是脑残的君王吗?还有汉唐统治治时期、明朝统治时期都在加强北方长城的修筑和守卫,难道汉唐、明皇帝都是脑残吗?当然仅靠长城是难以阻当北方强悍草原民族侵扰的,客观上讲,一是草原民族需要粮食、布匹、丝绸所需,二是中原政权军队作战实力,与机动性很强、强悍的草原民族,作战实力不相匹配。只有汉武帝时代,从西域大量引进汗血宝马,学习西域的渗碳铸剑方法,加强骑兵的训练,在卫青、霍去病的统领下,经过残酷的浴血奋战,一举把匈奴赶到漠北,消除北方边患。但这并不能说明长城是摆设,关隘守卫、狼烟传递信息的作用,都是守卫边疆所必需的。
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并没有完全改变生产关系。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着思维的提高,古人的智慧并不比现代人的智慧差。如果说长城没有用,只是一件摆设,那么特朗普就没有必要花重金修建美墨边境墙了。特朗普以精明强干称著,他都认为修建美墨边境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可知长城的修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非只是一件观赏用的工艺品。
长城的主要作用是军事堡磊,它既是防御敌人的第一道城墙,又是进攻敌人的最前延补给线。如果没长城,游牧大军可以全线进攻;有了长城,游牧大军只能点状突破。由线及点,减轻了中原王朝的防御压力,降低了游牧大军对边境劫掠的面积。中原王朝一般会在长城一线屯垦戍边,常年在长城边境屯集战略物资,一旦对游牧大军发动战争,长城就是一线补给线。
汉朝击败匈奴,直道和长城功不可没,直道可以快速转运军队和粮草,长城则可以作为一线补给,供汉军深入大漠,远击匈奴。盛唐时期,长城作用不明显,唐军总是主动出击,长城只能作为补给线。两宋时期,宋朝守不住长城;元朝时期,长城的作用更加不明显。明朝时期,大明朝重修长城,主要作用就是对抗蒙古军。清朝时期,长城再次失去军事作用。抗战时期,长城一度阻击日寇,长城抗战名震中华。
秦始皇修长城是不是摆设?
秦朝长城并不是摆设,它是秦始皇用来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道战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