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这个实际上没那么复杂,了解清朝官制的应该知道,这个中宪大夫是四品官不错,但最常见的就是墓碑或墓志铭中,其时这些人生前官职都很低,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职务,是死后封赠的虚衔而已。我比较喜欢文史,经常对本地的文史资料进行发掘整理,前两年发现一块墓志铭,墓主人叫王曾礼,县志有记载,死的时候是户部河南司主事,最高不过是六品,但墓志铭里是【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封诰只不过虚衔而已,就是死的时候写墓志铭或墓碑时好看点。王曾礼的叔叔王汝讷做过东昌府知府,五品官,因为一次意外被刺身亡,事情报到朝廷,朝廷赠太仆寺卿衔下葬,这太仆寺卿和中宪大夫类似,也是虚衔而已,和任何职务都无关。只是把王汝讷从生前的五品提到从三品,以室皇恩浩荡。而王曾礼的爷爷,也就是王汝讷的父亲王庚,做过知县,因为有过错被降级,一怒之下辞官不做,回家做了土财主。因为儿子王汝讷做过东昌府知府,仍被进封中宪大夫。
王曾礼墓志铭大字【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河南司主事王君墓志铭】作者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临江府首任知府朱继经
从上边的描述大家应该知道中宪大夫是个什么官了吧,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虚衔,代表品级,是领取俸禄的级别依据,不负责任和具体事务,就比如前边说的王曾礼,他的职务是户部河南司主事,中宪大夫只是他死后给他个高一点好看一点的品级,而他爷爷王庚根本就是什么职务都没有,属于沾儿子王汝讷的光获得的封赠。这个黄拙吾很可能只是个品级很低的官员,甚至不是官员,只是儿子当官获得封赠或父亲当官获得荫封。如果史料查不到他信息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封赠或荫封得来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发式和服饰的问题,这个就更简单了,这个死者虽然盘了个明代发式,但是剃过头的,只是把脑后的辫子盘到了头顶,这个我在电视专题片里看过。清代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但也有特殊规定,叫做【三不从】一;生从,死不从。二;男从,女,释道不从。三;娼从,优不从。就是说,活着的必须剃发易服,死了不管,你可以给他穿汉服下葬,盘头发当然也就没问题了。女子的和尼姑老道可以不从,再有就是唱戏的戏曲演员可以不剃发,(古代是没有女演员的)
好了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绣着五爪龙就是龙袍。其实这个是误区,马未都就专门说过这个问题,五爪龙并非皇家专用,把五爪龙作为皇帝专用只有元朝是明文规定,明清两代没有硬性规定,唐英给乾隆上表,说给皇宫烧造的瓷器残品扔掉很可惜,是不是可以卖到民间,这样每年可以省下两三千两银子。乾隆给唐英下旨【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什么意思?五爪龙外边经常出现,那些带有五爪龙纹的残次品卖到民间去吧。其时玩古玩的也都知道,民间五爪龙并不少见,一些建筑和瓷器上经常出现五爪龙。
常见的民间五爪龙瓷器
总结;死者先祖或者本人可能在明代做过高官或者与明代皇族有关,对明朝时的汉民身份有感情,所以下葬时内穿汉制官服,盘汉式发型。这个在清朝【三不从】允许范围内,不足为奇。儿子在清朝做官,官级应该不低于四品,死者因为儿子封赠中宪大夫,因死者得到的是封赠,只有品级,没做过官,没有具体职务和政绩,史料才查不到这个人的信息。
如果有时间可以查一下,在同一时期,应该有黄姓人做四品或四品以上的官。这个人应该就是死者的儿子。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这个黄拙吾就是名噪一时的“龙袍干尸”,是于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一处施工工地意外挖掘发现,因棺木中书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时论墓主人名叫黄拙吾,但由于史料缺乏黄拙吾的记载,且由于其墓中陪葬龙袍,故而引起一时猜想,至今无法定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疑云重重干尸出土时,由于棺椁里培葬了大量康熙年间的通宝,故而能够确定墓主人是清代康熙年间去世的“中宪大夫”,在当时是四品文官,但这一点并无法从史料中得到证实。故而专家们推测,墓主人“中宪大夫”一职,可能是墓主人死后追赠,或者子孙发达后追封先祖所为。
由于干尸出土时毛发保存较为完好,明显保留着明朝时期的发束形式,这一点在康熙年间身为四品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平民百姓尚且强制剃发续辫,何况是四品大员。因此专家通过技术手段从干尸头顶推断发际线的位置,推断出墓主人生前还是遵守了清朝剃发易服制度的。 故而做出推测,墓主人是明末清初人,在明亡之后被迫降清,剃发续辫,死后才敢偷偷恢复明朝时的发式下葬。
“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大清会典》让人们疑惑更大的则是墓主人外套是清代一品武官朝服,内穿蟒袍,并陪葬品中还发现一件龙袍,经专家鉴定,墓主人的这一身行头确实出自皇家正品!这与棺内所写的“中宪大夫”四品文官并不相符,按照清代官服制度,四品文官应穿鸳鸯补子,而不是一品武官的麒麟补子。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清朝皇帝有赏赐一品麒麟补服和“五爪龙袍”的记录,但翻看史籍后得知,整个清朝一共由皇帝赐与臣下的龙袍在册记录的有十七件,可以说没有大型功绩是不可能得到的。且康熙年间,只有两个人获此赏赐,一为甘肃总兵孙思克,二为平定台湾朱一贵叛乱的施士彪。再者思来,皇帝赐与的龙袍是无上荣耀,连黄马褂都当世代供奉相传,何况是龙袍,怎能随死者陪葬?
“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野获编》追溯清代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清朝的亲王和郡王所穿朝服一般也都是龙袍,贝勒则是蟒袍。而根据史料记载得知,此衣制是以“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为理论基础。故而有专家认为此墓主人为亲王的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亲王的朝服与皇帝龙袍差距较大,因为亲王所穿龙袍的颜色限定为土黄或者暗黄,只有皇帝龙袍才可以明黄为基调,且在图案限定上,亲王朝服上的龙必须是盘龙或降龙,皇帝龙袍上的为升龙或者正龙。
墓主人陪葬的这件龙袍恰恰就是百分百符合皇帝龙袍的特征!出土的龙袍鉴定后属于金丝绣编工艺,上有行龙12条、正龙13条,无论是工艺还是龙的形态和数量,都证明这件龙袍是真正由皇家出品的御用龙袍。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成为难以解开的历史秘密,专家也只能按照棺中所记载的“中宪大夫拙吾黄公”来推断墓主人名为黄拙吾,并暂时得出皇帝赐袍的结论。
主流推测面对诸多疑点,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给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推测的共同点是否定了“黄拙吾”这个名字,认为此名为掩人耳目,更有学者倒推此名用意为“吾拙黄”,“吾”即我的意思,“拙”取罢“黜”之意,黄又与“皇”同音,故而推测此墓主人是皇家夺位中被罢黜的一位,于是便有了诸多猜测。
- 胤礽
由于胤礽作为太子于康熙年间被废,也算的上是“吾拙黄”的范围,并且胤礽死于雍正二年,跟专家推测的死亡时间能沾边。但这里有一点就是胤礽是地地道道的满人,不可能留明朝发式,且下葬情况明确记载于史料中,胤礽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园寝,正直雍正稳定局面,收买人心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厚葬胤礽于亲王园寝是一种百益而无一害的政治手段,对于雍正是,对于胤礽后人也是,没有任何必要再葬于他处,故而墓主人为胤礽不可信。
- 顺治帝
历史上的顺治之死本来就是清初谜案,再由此干尸的发现,更给顺治之死增添了许多神秘话题。据史籍记载,顺治皇帝福临是因天花病而英年早逝。但也有人认为福临出家当了和尚或者被孝庄皇太后软禁,如果照此说法,清心寡欲的顺治帝活到康熙后期并非不可能。
但墓主人是明朝盘鬓发式,这与史籍中信奉佛教的顺治帝并不符合,但有一点是明末清初时的佛教和道教都受到了推崇,曾经的女真先祖也是吸取佛道儒三教精华而创立的全真教,所以顺治信奉佛教的同时也可能信奉道教,且在其入关时,正是顺治帝特许了道教保留发式。
而持顺治出家为僧的观点也是由于董鄂妃的离世使得顺治帝万念俱灰、无心理政,据说顺治帝是前往五台山出家,那么葬于石景山就显得比较合理了。而据清廷所宣传的是孝庄皇太后阻止了顺治出家的举动,顺治不久后便去世。这个史料文献正好为顺治成功出家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持,毕竟清军入关不久,怎能将皇帝出家的消息公布开来呢?于是有了孝庄阻拦皇帝出家,随后宣布顺治病死宫中,再立八岁的康熙为皇帝,是为稳定舆论的手段。
而作为太上皇的顺治虽然是不涉世事,潜心修炼了,但该操办皇家葬礼还得操办啊,于是乎有了清东陵的顺治假尸,而当顺治真身圆寂之时,又不能再次入葬,只能秘密葬于石景山。因此墓主人是顺治看似经得起推敲,但有一点无法解释,那就是墓主人身披一品武官的朝服并不符合顺治的身份,作为太上皇,龙袍该披就披了,外覆一身武官朝服显然不合理,因此这个推论也不可信。
- 多尔衮
多尔衮被怀疑的导火索比较有意思,那就是出土的干尸有一只脚上是六个脚指,而根据史籍记载,多尔衮后代中就有六指情况的发生,因此被认为是多尔衮遗传下来的家族基因。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清史稿》根据史料记载,多尔衮驾崩后是葬于九王坟,但不排除多尔衮生前为自己谋划了一场掉包入葬他处的举动。毕竟在清初的形势中,多尔衮是位高权重的,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之争中也留下恶名,说不定哪天给他挖出来鞭尸也是有可能的。史籍里也确实记载了多尔衮的坟墓被毁坏,多尔衮是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去世的,死的时候还被追封为“清成宗”,短短两个月后便被剥夺封号,掘墓焚尸。因此,以多尔衮的智慧,为自己谋求一处死后安安静静睡觉的陵墓是有必要的。由于石景山原为顺天府管辖范围,顺天府又是多尔衮栽培的势力范围,上到府尹,下到通判,都会买摄政王的脸面,多尔衮秘葬于此更容易做到,也不容易被察觉。
多尔衮是清朝皇太极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皇室成员,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亲王第三席,当时的多尔衮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未立继承人便驾崩后,多尔衮是有很高的呼声继承帝位的,虽然未能如愿,但扶上了一个六岁的顺治帝。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被拜为大将军,顺治亲赐大将军敕印,掌管兵马大权准备入关。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九月,顺治帝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
“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顺治帝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礼制如同皇帝,王公大臣散朝后皆要“列班跪送”多尔衮。此时的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因此墓主人的被罢黜的皇帝之意也沾得上边,且根据其死后以父皇之意追封来看,陪葬龙袍是可以做到的,一品武官朝服也符合其戎马一生的大将军身分,亲王以前多尔衮做过贝勒,身穿蟒袍也合理,因此在清初能够集三种袍服于一身的就只能是他。多尔衮死于冬季,尸体保存的自然条件较好,成为干尸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这里的疑点就仅仅是发式了,毕竟满清入关后的“剃发易服”都是由多尔衮主导的,若果他死后还留着明朝的发式,就太不合乎情理。
综上所述,历史总是这样坦白而又神秘,关于龙袍干尸的推测,在民间还有明朱三太子的说法,但终究经不起推敲,也许通过更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黄拙吾”的真实身份便会慢慢浮出水面。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一具干尸,干尸长1.73米、左脚长有六个脚趾,全身乌黑。干尸棺椁的棺头上写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并发现:
一、干尸外穿一品武官的麒麟图案的补服,里面穿了件龙袍,专家鉴定:该龙袍是按清朝皇帝式样以真金丝制作而成。但元明清中宪大夫都是文官正四品,官服应该是鸳鸯补子,这点无法解释。
二、葬品中有皇家御用珍宝东珠和有“康熙通宝”字样的钱币。说明该干尸乃是葬于康熙年间。
三、干尸虽然身穿清朝帝王的龙袍,但干尸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发式与“剃发令”不符。
四、据说清朝得到皇帝赏赐龙袍的共有十七人,康熙时有两人,专家寻遍《清史》,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黄拙吾的记载,能到康熙赏赐的荣耀的事情,竟然没有被记载这是不科学的。
于是对干尸身份引发诸多猜测。其中有皇八子胤禩说,废太子胤礽说,顺治说等等。皇八子胤禩,九子夺嫡失败,在雍正稳固统治后,赐名阿其那,被圈禁而死,以当时雍正对其厌恶程度不可能如此厚葬,且胤禩不可能留有明朝发式,所以此说法被否掉。
黄拙吾这三个字很耐人寻味的,倒过来念吾拙黄,可以理解为“我是被罢黜的皇帝”。废太子胤礽说看似有些道理,尤其名字可解读为“皇黜吾”,胤礽二度被废,圈禁生活极其苦闷抑郁,但明史明确记载,胤礽死后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园寝,假如雍正为维护统治稳定,对一个没有威胁的死人陪葬龙袍等厚葬,这种收买人心之举必会大肆宣扬,妯让胤礽改名换姓另埋它他不是失去意义了吗?
顺治为真爱董鄂妃举办了隆重的册封大典,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按照常例,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时候才会诏告天下,对董鄂妃,也是创了先例。
董鄂妃死后,顺治十分难过,亲自撰写悼文,由于悲伤几度情绪失控寻死觅活。孝庄皇太后为防止他自杀,安排人专门看守。
哀莫大于心死,董鄂妃死后,他万念俱毁,多次放话说要“披缁山林,孤身修道”。希望可以脱离苦海,不理朝政,独居养心殿,从早到晚悲痛不已。思念成疾,几个月后也去世了,演绎了一曲帝妃生死相依的绝恋。
但民间一直在传说:顺治遁入五台山出家为僧,如按民间说法我们反推一下:顺治决意要出家修行。孝庄皇太后无奈将他废黜,另立八岁的康熙为帝,向全国宣布顺治驾崩。顺治出家做了道士,这就解释了干尸脑后没有辫子而盘着的发髻的原因。顺治真辞世后,其特殊身份,康熙帝也不敢大张旗鼓复葬孝陵亦或其他地方,只能秘密下葬于石景山,在棺椁上了四品文官中宪大夫的官职及捏告出了“黄拙吾”的假名以掩人耳目。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根据尸检,得出干尸死亡时间可能是深秋,享年五十岁左右,干尸头顶没有留发痕迹,推断死者生前应该遵守了清朝的剃发易服制度。复原干尸的样貌,发现该样貌非常接近康熙的画像,二者的血缘关系特别明显,也许,干尸真是顺治帝。
以上所说,只是一种推测,并非最后结论,或许永远就是一个谜!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关于石景山玉泉路出土的穿着龙袍的干尸,给很多所谓的学者专家带来了滔滔不绝的话语权,到后来还是不了了之。那么身穿龙袍的干尸到底是谁呢?黄拙吾是实名制嘛?
暗穿龙袍,又公开陪葬龙袍,这已经确定此人必是龙种。【玉平通史】载,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派锦衣卫首领郑天来带十七名大内高手,保护自己最心仪的爱妃李红锦出离京城,这时的李红锦已经怀上崇祯四个月的孩子,李红锦死活不愿离开崇祯。崇祯拿出明朝玉玺,写下遗诏,并和藏宝图一起交给李红锦,说,【生于忧患,今天的朱家后人,已成安乐之徒,无力守住祖宗基业,你若能生一子,取名朱复山,当严教苦学,待时机成熟,光复朱家河山】。
崇祯皇帝在李红锦离开后,吊死煤山。郑天来按照崇祯旨意,带着十七名大内高手,十八人保护着李红锦,去了崇祯家乡,在那里,有一支三万人的朱家军驻扎在黄山光明顶,也算是朱家的家兵。为首大将陈克远,乃陈近南之父。
半年后,李红锦在光明顶生下朱复山,各位将领把宫中带出的龙袍,悬挂庆祝,从此以皇帝礼,听命朱复山母子。朱复山聪慧过人,文韬武略,有其祖朱元璋的风范。为掩人耳目,朱复山化名黄拙吾。也是天意弄人,朱复山在南岭,居然救了微服私访的康熙。康熙在山中迷路,两天没能走出山林,在第二天的下午,遇到在山中练功的朱复山,朱复山把康熙带到自己山中的住处,招待了康熙,交谈中,康熙看朱复山相貌英俊,胸怀博大,是个难得的治国安邦之才,有心想让朱复山能为己用,两个人虽然都没有告诉对方真实姓名,康熙还是提出要和朱复山结为异姓兄弟,就这样,朱复山以黄拙吾,康熙用黄三为名,两个人结拜了,康熙年长朱复山六岁,成为大哥。
回到京城的康熙,一心想着黄拙吾,当时的大清,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康熙三下江南,三顾朱复山。心怀复国之志的朱复山,当得知自己的结拜大哥就是大清皇帝时,也想直接灭了康熙,可朱复山与康熙,两人惺惺相惜,虽有家国恨,还是不想暗箭伤人,要复仇就光明正大地打一场。朱复山始终没有接受康熙的提议,没和康熙去北京。
康熙看到朱复山不为名利,更是佩服,为报达朱复山,就在他们相识的地方,以皇上行宫的规格,开山修路,为朱复山建了一个皇宫级别的山庄。并御赐朱复山一品官爵。朱复山身为朱家后人,虽然也努力地进行了反清复明,终因大势已去,双方力量悬殊,未能成功。朱复山看到康熙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也不想再把民众推向战火,就慢慢开始把朱家军转化为耕种务农。
康熙曾经来过山庄七次,两个人同榻而眠,亲如兄弟。在康熙第三次来山庄,就已经发现了朱复山的身世。看到朱复山的君子风范,康熙知道朱复山是个心胸开阔的人,要不自己也不会能安全离开这里。康熙每遇大事,举棋不定时,都会听取朱复山的意见。康熙依然来山庄,与朱复山依然是兄弟。直到有一天,康熙提出要和朱复山去明祖陵以结拜大哥的身份祭拜,朱复山才知道康熙也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份。
天下安定了,朱复山终于应邀和康熙一起去了京城,康熙把朱复山带到皇宫,依然二人同榻,这让朱复山看到了康熙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在康熙的劝说下,朱复山留在了京城,依然使用黄拙吾的名字,康熙御赐,为朱复山建了一所仅次皇宫的豪宅,并让朱复山自由招纳百名以前下人。二人的结拜情义,除了刘关张,应该无人可比。朱复山死后穿龙袍,是康熙御批的。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我是文开石,我有些资料看法。
先说我们确定的: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一具清代干尸。
棺材头刻“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
干尸梳的不是发辫而是发簪。
干尸身穿一品“麒麟补服”和“五爪龙袍”。
应该不是。
中宪大夫是四品官,级别很高,但是这是个虚衔,并不对应任何实际上的职务,只是文官级别的一个称谓而已。古代如果通过科举做了官,那么他的父亲就会获得荫封,有时也会给儿子荫封,官级一般和本人一样,但是不会给予任何实际职务,只是按照这个级别领取俸禄,做官的妻子也是一样,叫做诰封或者诰命,六品以下的称敕命。有俸禄,没实权。
另外一种情况是做官的死后加封,这个加封可能一下提高两三品。
总结说来,黄拙吾很可能官职更小甚至自己没做官,所以史书上没查到他的只言片语。
品级混乱是大忌讳。诰授文官四品中宪大夫,穿武官一品麒麟补服,穿皇帝的五爪龙袍。
不管身份多么特殊,如此混乱的穿着方法,官方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清朝皇帝自己穿五爪九龙袍,这个不会给人。会赏龙袍,但不是脱下衣服扔过去。赏出的袍子要么是四爪蟒袍,要么是五五爪非九龙的。
内蒙古就有一个外嫁公主,穿的就是五爪八龙袍。
头发的问题其实最简单。一是经过专家考证,黄拙吾前额是有剃发,只是发型用的明朝的发型。
大家都知道清朝入主中原后剃发易服,但这是个很长期的工作。1644年到45年下了三次剃发易服的政令,而汉民的抗争长达37年,也就是差不多一直到1681年。
而且剃发易服有“十从十不从”,其中第二条就是“生从死不从”:这条即“生降死不降”。说的是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明朝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明朝的服装。
总结起来大胆猜一下:从墓室的规格和各种东西规格看,不可能是什么没成功的皇子之类的。因为皇家没必要做这个假。一般因为各种原因罢黜的龙子龙孙,要么死后按照应有的规格入葬,要么干脆和老百姓一样,没必要还给一些待遇还弄假的。
所以这个神秘的黄拙吾只有一种可能:
黄拙吾官可能不大,但是可能意外立下大功,而且是保驾之类的武功,但是功劳可能有些隐情不便宣扬。所以赏了麒麟补服和五爪非九龙袍。而且不能传家,只能死后陪葬,还不敢再墓碑、墓门上写,只敢刻在棺材上。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2006年5月,北京西郊石景山玉泉路附近的施工现场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突然,开挖掘机的师傅感觉挖到了一块很硬的东西。经过查看,大家发现是一块结实而陈旧的棺木。相关人员不敢懈怠,赶紧向石景山文物研究所上报了这一情况。
考古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对棺木进行抢修性的挖掘,当他们打开棺材后,一具男性干尸完整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挖掘现场照)
这是一具身长1.73米的男性尸体,刚出土时皮肤略有弹性。不过由于天气炎热,水分很快就挥发掉了,因此皮肤呈现出暗黑色。尸体的头发和指甲都保存完好,另外尸体的左脚有6个脚趾。
这具干尸的发现,让考古人员们颇为惊喜。因为在此之前,北京城尚未发现过干尸,这正好填补了北京考古的空白。
考古人员找到挖掘师傅挖到的那块陈旧的棺木,经过一番洗刷后,发现那是一块棺头,上面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黄拙吾之灵柩。”这样看来,这具干尸应该就是中宪大夫黄拙吾了。
中宪大夫在明清时期是正四品文官,品级不算低,那么黄拙吾就该是个文官了。
由于干尸没有随葬品,为了进一步搞清楚他是谁,考古人员只能通过他入殓的衣服来判断。
为了慎重起见,他们将干尸抬到附近的田义墓博物馆暂放,还特意请来了中国社科院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王亚蓉,对干尸进行抢救修复工作。
经过王亚蓉和工作人员对干尸身上的服装修复,大家奇怪地看到,干尸所穿的是一件绣着麒麟的补服。这显得十分奇怪。为什么说奇怪呢?
原来,自明清以来,对官员的服饰就有着严格的规定,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
(武官的麒麟补子)
按黄拙吾的级别,他理当穿绣着鸳鸯的官服,而麒麟是一品武官才可以穿的官服,现在穿在他的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
然而,还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王亚蓉和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剥去这件官服后,他们更是惊呆了。
原来,干尸除了穿着一件和官职不相称的官服的里面,居然穿着一件龙袍。
龙袍是皇帝才能穿的衣服,在中国封建王朝中,一向是权力的象征。别说官员了,就算皇帝最宠爱的兄弟、儿子也不能穿龙袍,私藏也不可以。
比如,顺治的亲叔叔摄政王多尔衮生前功劳巨大,满清能替代明朝,他功不可没。随后的定都和统一中原,这都离不开他的运筹帷幄,因此他生前极风光。
据史书记载,多尔衮不光实权在握,“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也就是说他一切礼仪排场都和皇帝几乎等同。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还将他封为成宗义皇帝,并按皇帝规制下葬。然而不久,顺治便对多尔衮掘墓鞭尸,进行清算。其中有一条理由,就是多尔衮私藏龙袍等御用物品置于棺椁随葬。
所以,私藏龙袍是僭越大罪。一旦被告发,不仅会和多尔衮一样,将被掘墓鞭尸,还会株连九族。
(黄拙吾身上的龙袍)
那么,这个黄拙吾为何敢穿龙袍呢?
有人不禁猜测,难道这会是一件戏服吗?
经过精细修复,同时对面料进行了鉴别后,考古人员发现,用来绣龙图案的,的确是金线。而绸缎的面料,其柔滑精密都非宫外之物,绝对是出自紫禁城里的一件龙袍。
穿着龙袍的干尸的发式也很古怪,并非清朝的长辫子,而是挽成了一个明朝的发髻。
这种种的情况,不仅没能解开干尸的身份,反而给它蒙上了层层迷雾。于是,考古人员想从《清史稿》等史书中查找黄拙吾的资料。然而查遍了史书,却并没有关于黄拙吾的记载。
按道理,能穿一品麒麟服和龙袍下葬,这已经是大事件了,一定会被记在史书中。
有人说,黄拙吾也许并非干尸的真名。那么干尸究竟是谁呢?
不管如何,经过对干尸等物件的辨认,可以肯定尸体大约50多岁,是在康熙年间下葬的,于是人们围绕这个时间,纷纷猜测他究竟是谁?
(被复原的相貌)
有人认为,干尸是康熙的废太子胤礽。
不过,从史书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胤礽死在雍正二年,死后被雍正追封为和硕理亲王,并被葬在了黄花山理亲王园寝。
还有人认为干尸是顺治。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死于天花。由于满清历来是火葬的方式,他们认为如此可以让灵魂快快升天。所以在顺治去世后,便为他举行了火葬,他的骨灰被放在宝盒中奉在遵化马兰峪。
所以,干尸既不可能是胤礽,也不会是顺治。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随着考古人员对龙袍的进一步研究和鉴定后,他们认定,龙袍上的龙,并非是真龙,而是蟒。也就是王公大臣所穿的蟒袍。
最后他们根据发髻和蟒袍推断,黄拙吾应该是明朝旧臣。清军入关后,他便做了顺臣,此后他立下了大功,得封了御赐的蟒袍和一品武官的补服。
清朝政府虽然进行了严苛的剃发令,但是为了缓和与汉人的关系,也做过一些让步。其中就有一条“生从死不从”。意思是说活着必须剃发,但是死后就不追究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黄拙吾才在死前叮嘱家人,将他的头发挽成发髻,以此来证明他的汉人之身。
总之,这一切都只是猜想,对于干尸的真实身份,依然没有定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考古学家会将这具干尸的谜底揭开。
(参考史料:《龙袍干尸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