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慈禧太后为什么不像武则天那样成为女皇帝?这三个原因是笔者愚见

提起晚清,由于是少数民族满族统治的朝代,各种割地赔款等屈辱条约,这个时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几乎名声都不好,咸丰、同治被认为是软弱无能皇帝,四大名臣曾国藩被骂为“曾剃头”,李鸿章背上“卖国贼”黑锅,名声最差的当属统治大清47年的慈禧太后了,人们总是不禁疑问,慈禧太后拥有武则天所拥有的一切权力,为何不称帝当皇帝呢?

笔者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读者多多包涵!

慈禧没有武则天狠毒,没有武则天那么大的权力欲 武则天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处心积虑,精心设计的路线,她为了成为皇后,竟然掐死了自己女儿然后嫁祸王皇后,临朝听政后为了能当上女皇帝竟然以牺牲自己两位亲生儿子为代价,其手段实在狠毒,垂帘听政都满足不了她的权力欲望,非要自己当女皇帝,改国号,可谓是权力欲极强。

慈禧在咸丰这位期间,就是一个守妇道、本分的女子;咸丰死后,同治年幼,留有遗诏让慈禧和慈安监国,才把慈禧从后宫推向权力的前台;此时八位大臣拥权自重,慈禧才联合恭亲王、醇亲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去八位顾命大臣巩固皇权;此时,慈禧太后虽然垂帘听政,却也尽心辅佐皇帝,在光绪时期,慈禧也逐渐放权,否则就不会有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了;可见慈禧无论在权力欲和狠毒方面都远不及武则天。

社会道德惯性不同,武则天称帝时,后宫干政十分普遍,往远了说,西汉有吕后、窦太后、王昭君把握朝政;往近了说,北魏冯太后、胡太后竟然杀死皇帝夺回权力,隋朝开国皇后独孤伽罗与隋文帝并称“二圣”共同行使皇权,这都为武则天做出了不好的榜样;唐朝满朝文武大臣对后宫干政,甚至武则天称帝也见多不怪。

反观,慈禧以宋朝刘娥皇后为榜样,刘娥皇后只听政不专权,最后把皇权还给皇帝,赢得一代贤后的美名,有宋一朝,既有女中尧舜高皇后,又有两次为大宋力挽狂澜的孟婵皇后,终其一朝没出现外戚干政局面;特别是经过程朱理学之后,我国女子地位空前降低,三从四德深入人心,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如果再称帝会引起公愤,为世俗所不容;要知道大清之前铁血政策都没有改变中原地区女人裹脚、男人留辫子,在这个强大的道德惯性面前,慈禧是断然不敢称帝的。

时代不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在唐朝时期,女子地位还是很高的,直到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女子地位达到最低,这也是慈禧称帝不利条件,守妇道,贞节牌坊已经根深蒂固,反观脏唐时代,武则天养了多少面首,这也是慈禧所不敢做的。

慈禧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上千年不遇的大变革时期,西方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各种新潮思想不断地流入我国;慈禧太后虽然拘于传统,但也不拒现代,为了富国强兵她也曾经采取许多措施,例如取消科举制度,洋务运动,力挺左宗棠收复西北领土等等;慈禧太后还主动与罗斯福交好,采取“照片外交”第一次让西方见识到东方皇后,罗斯福还派女儿艾丽丝前往紫禁城访问,这也是东西方官方交流和沟通,慈禧晚年默许光绪进行洋务改革,也曾考虑过君主立宪制,所有这些都指明,慈禧太后即使不放权,但也绝不能称帝成女皇的。

此外,慈禧不称帝还有诸多原因,外有西方国家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周边大臣大多都是开明洋务派,慈禧已经有了武则天所拥有的一切权力,称帝实在是多此一举,也是没有必要的;慈禧和武则天处于两个截然不同时代,这是她之所以没称帝最关键因素。

以上都是笔者的愚见,大家如有不同意见,敬请关注,多多交流!

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可以负责的说,慈禧太后从未动过想要称帝的念头,她从未想过要效仿唐之武则天称帝的举动。慈禧所处的年代与武则天不同,慈禧个人能力也无法和武则天比肩,另外,慈禧太后当权时,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也与武则天时期大相径庭。

首先,慈禧太后所处时代与武则天时代不同:

慈禧太后生于道光末年,于咸丰年间进入宫廷,于同治年间掌握权利,最终于光绪年间独掌大权。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完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由于程朱理学的禁锢,此时的妇女地位非常低下,即便是高高在上、独裁专权的慈禧太后,也只能坐在帘子后面听政,并不能直接走到前台。包括很多慈禧太后的懿旨,都要以光绪皇帝的口吻下发。这样的情况在武则天时期是不存在的,武则天所处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开放的时代,女子的地位相对较高。武则天在做高宗皇后时就走到前台替患病的高宗理政,在高宗驾崩后甚至接连废除了两位唐朝合法皇帝,这在清朝是不可能的,慈禧恨极了光绪帝,却迫于舆论和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没有行废立之事。

其次,慈禧太后个人能力不及武则天:

慈禧其人非常自负,她认为自己将大清帝国统治的非常出色,并不逊于任何一位男性统治者。其实这只是她的自以为是罢了。慈禧当权四十八年,这期间,她因循守旧,自私自利,玩弄权术,一切碍于她独裁专权的人都会被罢斥整肃,肃顺、恭亲王、李鸿章等有才华的大臣被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每当国家利益与她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慈禧总是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所以她注定难逃历史的诟病。相比慈禧,武则天的很多做法就比较得到后世史官的认可。武氏掌权后一直虚心纳谏,对于有才华的人,她不问出身,一概录用,朝政方面她也很有创新,不仅开创了殿试,又设立了武举,甚至对写出《讨武氏檄》对其破口大骂的才华横溢的骆宾王也能够赞誉有加。纵观历史上,不要说掌权的女性统治者,即使男性帝王能有如此胸襟和魄力的又有几人。

最后,慈禧太后和武则天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

慈禧太后掌权时代始终面临着国内人民的反抗和国外势力的干涉。慈禧太后虽然可以独揽朝政,但是清政府始终受制于各国列强,很多政策的实施不得不看外国脸色,即使是跋扈独裁的慈禧也不得不仰人鼻息。武则天时代并不存在这种障碍,当时的唐朝处于全盛时期,一度对唐朝有所威胁的突厥势力也在武则天时被彻底解决。没有任何一种外部力量可以左右武则天对于朝政大权的裁决。

很多封建时代的史官都热衷于将武则天描绘成一个阴险毒辣、淫荡奢靡的弄权者,这实际上是封建时代男权至上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祟。历史上的武则天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她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慈禧太后的所做作所为实在是难逃卖国求荣的历史定数,这样一个人掌权的合法性都始终受到质疑,何况称帝。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慈禧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最后一个极权女人,其权力欲望也是相当强烈的。那么,为什么她没有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当女皇帝呢?

(慈禧剧照)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慈禧没有必要当女皇帝。

比较一下武则天的情况。

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当女皇帝?因为武则天的权力一直受到约束。这种约束有来自大臣的,有来自儿子的,有来自宗室的。毕竟武则天的儿子已经成年,又非常多,而且据史料记载,还比较贤明。当李治去世以后,朝野上下,都在强烈呼吁武则天把权力还给儿子,退到幕后。武则天已经因此让两个儿子“不幸”去世了,但是她还有两个儿子,总不能让另外两个儿子也“不幸”去世吧?再说了,就算他的儿子们都“不幸”去世了,李治还有另外的儿子啊。

所以,为了权力不受威胁,为了权力不受约束,武则天只能称帝。只要称帝了,天下就由她一个人说了算,再也没人在一边说三道四了。

慈禧的情况不一样。当她发动政变掌控权力以后,她的权力此后基本上就没有受到过威胁。两宫太后中,慈安没有权力欲,另一个与她合谋发动政变的大臣奕䜣,和她也能融洽相处。最重要的是,他的儿子同治年纪尚幼。等同治差不多长到要亲政的时候,又不幸去世了,让慈禧又扶持光绪这样一个小皇帝继位。而光绪也一直被她挟持着,就算成年了,也在她的掌控之下。

总之,在慈禧太后掌控权力的那段时间里,她的权力都一直没受到什么约束,因此,她根本就不需要当女皇帝。

(光绪剧照)

第二,慈禧没有机会当女皇帝。

慈禧掌控着权力的那段时间里,整个大清王朝一直动乱不断。先是太平天国运动气势磅礴地发展起来,瞬间就占领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而清朝自身的八旗军又江河日下,完全不能打仗。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主武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太平天国运动给破灭下去。但是还没有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又死灰复燃,慈禧太后又得忙着扑火。

等农民起义运动终于被扑灭以后,外国列强又大举入侵。英国过了法国,法国过了俄国,西洋人过了东洋人,最后是八国联军,所有的列强都把中国当成一块肥肉,谁都想来啃一口,割一块去。慈禧太后整天都处在担惊受怕,忙乱不堪中,哪还有机会称帝呢?

(太平军起义)

第三,慈禧没有可能当女皇帝。

慈禧如果要当女皇帝,她会很快就失败。

首先,满清皇室会反对。原本努尔哈赤就对叶赫部落说过狠话,要求后代不准娶这个家族。如果慈禧要想称帝,满清皇室必然要以此为借口反对她。同时,奕䜣也是对咸丰得了皇位非常不满,这样一来,他正好有借口。

其次,一众大臣会反对。武则天称帝,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武则天虽然并没有毁灭大唐王朝,但是她犯下了无尽的杀戮,搅起一场腥风血雨。而且,武则天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把江山传给李唐。所以,一众大臣必然要以这个历史教训来阻止慈禧。

再次,农民起义军将以此为借口造反。太平天国运动最终没有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造反的借口没有选好,用违背儒家传统的教会组织来造反,一开始就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这样,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如果慈禧称帝,那么,太平天国完全可以用这个当借口,那时候,可能就不只是农民运动,同时也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那样一来,真正是天下大乱了。

最后,外国列强会找到借口。外国列强,其实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好的代理人。当然了,慈禧其实已经不错了,她的反抗极为有限。但是一旦她要称帝,她必然要态度强硬。同时,毕竟这是逆潮流而动的事情,因此,外国列强必然要寻找新的代理人。那样一来,清朝会灭亡得更快,滑入殖民地的可能性更大。

由此可见,慈禧是不能学武则天称帝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旧唐书》)

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不是慈禧太后不想称帝,她是有这个心思的,但是当时的朝局和天下大势并不允许她这么做。

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之前,慈禧带着咸丰出逃,没多久咸丰便重病而死,咸丰临死前考虑到同治年幼,生怕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把持了朝政,便选取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同辅佐朝政。

慈禧搞权谋是有一套的,这八个人,慢慢被慈禧分化,权势太大的直接被整垮台了,听话的就收入麾下,不久后慈安太后死去,慈禧基本掌握了朝政大权。

同治期间,慈禧在用人上还是选了不少良臣的,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清朝在这个时期兴起洋务运动,国力有所增长,可惜也是回光返照罢了,这个时期也称为:同治中兴!

真正让慈禧失望的是同治英年早逝,在同治死之前我认为慈禧是没有称帝野心的,因为她在培养同治身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同治虽然软弱,却也中规中矩,有一些贤明景象。

同治一死,慈禧人生的最后荣光和寄托完全被命运打散,从这个时候开始,慈禧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野心,毕竟光绪不是同治的亲儿子,慈禧何尝不想直接自己做皇帝呢?

慈禧心中虽然有过这个念头,但是天下大势不容许她这么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朝臣并不支持慈禧这么做,荣禄算是慈禧的心腹了,有一次慈禧试探问他,荣禄也是支支吾吾委婉表示不同意,荣禄都不同意的话,朝臣更加不会同意。
  2. 到了光绪后期时,慈禧对待海外列强的态度是很强硬的,光绪却要缓和很多,因此在外交这一块,海外列强比较认可光绪为主要领导者,因此这方面也是不小的阻力。
  3. 清朝当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如果慈禧强行称帝,势必引起各地大乱,起义军蜂拥而起,慈禧自然明白此时的形势,因此也无法称帝。

最有意思的是,慈禧去世时留下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慈禧虽然也曾权衡朝野,又怎能和武则天比呢。武则天为了权力:同时也是为了保全生命,在朝中拼命争斗。因权力到了那个时候你必须向上走,掌控了权力才能掌握命,君不见那个朝代那个皇帝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父子,兄弟胜了是皇帝,败了不是舍命就是灭门。所以在那个男权吋代一个女人能座上那个位子,男人们肯服吗:那怕你做的在好,所以她只能很心的控制权力。在外她指政几十年把国家制理的国富民丰。她虽伤害了亲人,但她对的起天下万民。慈禧太后呢,把一个国家能的内忧外乱,民不能生,她贪图享乐把军费都花了,差点亡了国,让中国人民受尽耻辱和苦难,她怎么去当皇帝。再说了当不当皇帝都她说了算,又没人跟她争斗,。在说她执改时国家就没太平过,她那有时间去登基

为什么慈禧没有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时代背景不一样是最主要的原因。唐朝是一个相对开放,经济较发达的朝代。那个时候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牢固。而慈禧所处的近代,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已经远不如康乾盛世。譬如武则天称帝,当时有多少人起兵造反,而当时唐朝中央集权实力强盛,武则天都能够一一化解难关。而慈禧如果选择称帝,则会瞬间瓦解她自己的统治基础。我觉得如果把武则天放到慈禧的位置上,她不一定会有慈禧那么出色,只是时势造英雄。

另外武则天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也是慈禧无法比拟的。武则天做皇后时有唐高宗的宠爱和真心呵护,她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有着稳固的皇母地位。而慈禧在咸丰朝,即使生了儿子依然只是贵妃,连无所出的孝贞皇后都比不上,而后来之所以能够登上权力顶峰也是自己处心积虑,运筹帷幄带来的结果。慈禧非常清楚自己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无法使自己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她自己的统治基础就是咸丰的贵妃,同治的生母,满清权贵的仪仗以及少数汉臣的拥护。所以如果是武则天在慈禧的位置她也不会选择称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