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钱学森”之问?2005年,时任总理去看望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元勋”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晚年时对中国科学,特别是中国教育界的关怀。
钱学森之问跟李约瑟难题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大意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呢”。“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钱学森提到了民国大师,在民国军阀混战,战争频发的年代,民国教育为何如此成功?
西南大学有哪些大师?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是我国各个专业、学科、领域的创始人,专业的泰斗,最顶级的专家。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4位院士,100多位民国大师级的人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杰出的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杨振宁曾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他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西南联大的6年,对他一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原子弹、氢弹之父”邓稼先,“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郭永怀,“中国卫星测量技术奠基人”陈芳允,“导弹与航天技术开拓者之一”屠守锷,“中国核科学事业开拓者”朱光亚,“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卫星事业奠基人”赵九章,“空间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的校友,就不可能有中国的核事业,导弹技术、卫星技术、航天技术。没有这些大国重器,也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大国地位。
以上只是西南联大校友的冰山一角,这个大学,大师级的人物群星璀璨,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共产生了100多个民国大师级人物,基本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仅仅列举几个人物。
西南联大,崇尚学术自由,兼并包容,教授治校。这所大学的教师,既有西方留学经历,又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所以学术水平非常之高。朱自清、闻一多教中文系;沈从文在国文系;陈寅恪在历史系;哲学心理学是冯友兰、金岳霖;数学系是华罗庚、陈省身;物理学周培源、吴有训;化学系杨石先等等,数不胜数。
民国教师实行校长聘任制。也就是说民国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无论公办民办,教师都没有固定编制,都是校长聘任。教得好的老师大家都争着聘用,这就给老师增加了压力和动力。反观,现在的老师都有编制,终生聘用制,很容易发生劳逸不均问题,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师也失去了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动力。
民国时期,大学采取独立招生制。以考试为主导方式,推荐和保送是重要补充形势。同时加强中等教育的联系,文理科平衡发展,单独招生的制度可以选拔出一些偏科,或者总分不高,而某一科特别优秀的高端人才。
现在的招考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虽然保证了最大的公平。但是一考定终身,只看分数高低,不看实力和潜力,这就给后期的科学发展带来严重的弊端,选拔的都是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对于教师教导来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专注于学生死学硬记所取得的高分。教师应该带头提倡素质教育,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做应试教育。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学校不仅要去行政化,更要去功利化。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就是追求真理搞科学搞研究的地方,如果陷入了对利益、功利、名誉和地位的追求必然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
诚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是政府和国家所要关心的事情。总体来说,教师的改革就是实行竞聘上岗,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学校要去行政化、功利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未来的“西湖大学”我们拭目以待,重创辉煌!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前几年,电影《无问东西》让西南联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热门话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校名距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西南联大的前身是长沙临时大学,它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后来,由于日军连连机轰炸长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自1937年8月组建,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持续了8年多,在各领域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有3882名毕业生,在这些人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的知名教师有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成,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等。知名校友有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等 。
在国难当头,贫困交加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什么还能为民族与国家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 文学大家汪曾祺就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在散文集《一定要,爱着点什么》里,他写道,有人问西南联大为什么能人才辈出?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自由!
他回忆说,在西南联大,很少有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教授,更没有程门立雪般虔敬求教的学生,老师和学生之前非常平等,既没有“谁是谁的恩师,也没有谁是谁的弟子”的说法,所有人一律平等。
有一次,汪曾祺上西洋通史课,交上的马其顿地图不合格,但是皮名举先生却只批了一句话就拉倒:“阁下之地图美学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这话非常优雅得批评了汪曾祺,但同时也提现了老师本人的水平。 当时,西南联大科学、文学、美学等各领域百花齐放,那些教授和讲师功底深厚,散发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之美,他们从不居高临下批评学生,更多的是启迪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他们的一句话,都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西南联大倡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不固化。正因为老师们本身有超高的自由度,所以才有了自由的表达和传递。
抗战胜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西南联合大学只留下师范学院,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它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它再次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著名作家宗璞曾说:八十多年过去了,闻名遐迩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光辉没有黯淡,而是越来越明亮。人们怀念它、纪念它,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
是啊,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一座丰碑,有无数人都深深地怀念它。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四九至七六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反思,面对了吗?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自由民主的环境,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独立创新的精神……人才成长环境对人才的产生不容忽视。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因为爱国,自由,民主和历史机遇。
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的昆明,三大派系(北大,清华,南开)脱离原有地盘,减少了来自政府的强力控制,搞了学校自治,三大系相互制衡,校园民主和自由的风气得以存续与成长,大批怀着救国图存的学生教师,得以在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平和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和学术研究。
最重要的一点,当时中国与欧美的政治关系因为二战的共同敌人,处于较好时期,西南联大能与西方学界交流最新学术成果,这一时期,西南联大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进入欧美的高级研究机构,参与了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多位西南联大毕业生获得西方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使西南联大在中国和世界获得诸多赞誉。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外侮危逼之下,国民党对思想的禁锢忽略了,所以思想的火花扩为火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