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
仅仅是林家四世为侯这一点,就知道林黛玉不可能一贫如洗。林妹妹不但不贫穷,而且还非常有钱,财富高达二三百万之巨,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这件事而已。
林家真的落魄到一贫如洗吗?看看林妹妹父亲官职和家世就知道了整蛊刘姥姥的特色大观园宴会结束后,宝姐姐和林妹妹这对一直有心结的姐妹,终于从对立变成了真正的闺蜜。
正是因为如此,当宝姐姐对林妹妹施以燕窝这样的小恩小惠以后,让林妹妹第一次打开心房,向她诉说衷肠,直言自己孤苦无依,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靠贾府施舍,让闻听之人也忍不住对林妹妹抱有同情之心,甚至会默默掉泪。
难道林妹妹真的因为父母去世之后,家中一贫如洗到了这种地步了吗?当然不是!
林妹妹的父亲林如海当时任巡盐御史,这个官职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个肥差。
《戏说乾隆》里,索拉旺的职务和林如海差不多,当时程淮秀的一番话,道尽了巡盐御史这个官职有多敛财。
程淮秀说,任何人要想吃盐这碗饭,逢年过节都要知道如何孝敬这位主管盐政的官员。这仅仅只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的灰色收入,那绝对是天文数字。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说林家多有钱,但是却依此可以推算得出来。就算林如海是个清官,不公然索贿,没有了那些灰色收入,仅是安排盐业领域明面上的规矩,这方面的收入都非常可观。如果加上林家祖辈留下的遗产和林妹妹母亲贾敏的嫁妆,这些全部加起来,林家的财富肯定是一笔巨款。
换而言之,如果林家在财富方面没有一定的实力,仅仅只是书香世家的话,精明的贾母当时绝不可能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为妻。就算那时候读书人再怎么受捧,贾母也不会把自己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儿,往穷窝里推。她再怎么惜老怜贫,也不会拿自己的女儿终身幸福去做这样的慈善。
林家到底多有钱?财富多达数百万之巨那么林家到底多有钱?说出来确实会让人咋知,财富高达百万之巨,可能比贾府还要有钱。
虽然红楼梦书里没有明写,但是却早早通过贾琏的嘴说出来了。
自从元春封妃以后,贾府的经济负担一直呈加剧之势,为了维护贾府的面子,各种社交应酬花钱如流水,有时候甚至还要打发宫中的相关太监。
有一次元春身边的太监来贾府揩油,开口就问贾琏要一千两银子。这让贾琏非常为难,由于手头紧,只好想办法将这件事暂时拖住了。
事后他跟老婆凤姐聊天谈起这件事时感叹,要是现在有个二三百万就好了,可以解决当前府中的一切危机。夫妻两人脸上皆充满了忧愁之苦!
贾琏这句话说完没多久,就传来了林如海病逝的消息,贾母当时就命他护送林黛玉回家奔丧。
贾母这时候安排贾琏和林黛玉回林家,有两个目的。
一,黛玉年幼,没有经验处理亲人去世这样的大事。就算她能处理,一个女孩出面料理也不合适,只有贾琏出面帮忙处理最合适,他也是最佳人选。
二,让贾琏直接接管林家的财富,不能让林如海去世之际,家中陷入混乱,被人浑水摸鱼,中饱私囊。
贾琏和林妹妹重新回贾府时,状态跟之前完全不一样,是欢天喜地回来的。同时还随身带回来了各种名贵珍贵的金银玉器回来,令凤姐眉开眼笑。
这些东西从何而来?肯定是林家的!不可能贾琏为了讨老婆凤姐开心,自己掏腰包专门在外面买来的。再说,当时贾琏自己手头也紧,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闲钱有来购置这些中看不中吃的东西。这些东西一部分是林家世代祖传之物,一部分应该是贾敏当时的嫁妆。除了这些值钱的物品之外,剩下的就是林家的钱财了。
林家的巨额财富到哪去了?一部分入了贾府公帐,一部分握在贾母手里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林家的二三百万巨额财富,去了两个地方:一半进了贾府公帐,用来支持贾府日常生活开销,保证贾府正常运转;一半在贾母的手里,留作他用。
这笔巨额只能流入这两个地方,贾琏和凤姐就算想占为己有,他们也没有这个胆子。何况夫妻两个人并不属于王夫人府中的人,只是被临时聘用的管理人员而已,他们就更没这个胆子了。
正是有了林家这笔钱,才让人突然间发现,之后贾琏和凤姐再也没有为钱的事情发愁,整个贾府里里外外一应派头十足,生活奢靡无度。如果不是从林家拿到了一笔巨款,之前还因为一千两银子发愁的事情,怎么可能突然之间不愁,贾府又重新富贵了呢。
此外,林黛玉在贾府的月例钱发放也很有意思,她并没有和探春等人一样,从贾府的公款中支取这一项,而是由贾母那里直接领取,包括她房中所有丫环的例钱,全是如此。这笔开销,不可能是贾母心疼黛玉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安排从贾府公款中支取就行。这说明林黛玉在贾府一直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并没有沾到贾府任何的光。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贾府能一直保持富贵的生活,全靠林家的巨额财富在供养着。只可惜贾府中人,不懂得节俭,很快挥霍掉了这些财富,才导致后来入不敷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同时。还想着办法挑错撵人出府,为了节省府中的开销。
林黛玉拥有巨额财富,为何她不知道?可能有人要问了,林家有这么多钱,林黛玉怎么可能不知道呢?黛玉进贾府时才几岁,这个年龄肯定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
再说了,贾府既然有心想侵吞林家的巨额财富,肯定也没打算让林黛玉知道。如果林黛玉要是知道了,贾母也怕她因这件事闹起来,事情传出去,让贾府颜面扫地,让外界非议一个偌大的贾府竟然如此欺负一个弱女,贪婪到了这种地步,这样的话更会将贾府推向四面楚歌的地步。
再说,林黛玉一直给人一种不染世俗之气的感觉,要是知道自己原来不但不贫穷,还是一个拥有巨额遗产的富婆,想必她的形象也不会如此完美,让人又怜又爱了。
还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黛玉不知道自己多有钱这件事。
那就是林如海未离世前,已经跟贾府达成了协议,黛玉进贾府,明为托孤,实为送嫁,林家的这些巨额财富就全当是她的嫁妆了。这样的话,贾母等人就更没有必要在黛玉面前提这件事,让她知道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贾府的做法更让人觉得愤恨,拿了林家的钱,却做了背信弃义之人,不但未能履行约定,甚至还在宝玉正妻人选这件事上,变相逼死了林黛玉。
总结:我们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林家四世为侯,这样的家庭,就算再落魄,也不会一点遗产都没留下来,让黛玉成为一无所有之人,这件事想想都觉得不可能。破船还有三千钉呢,更何况是林家这样的家庭呢?
那就足以说明,身为豪门官家千金的林黛玉,不但不穷,背后还有二三百万这样的巨额财富。
因此,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这只是林黛玉和宝钗聊天时的有感而发,实际上她并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有钱,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贾府相关人员不想让她知道而已。
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
读红楼,常为黛玉而悲,那楚楚动人的模样,那小心翼翼的举止,竟不像是大家闺秀,倒像个小户人家的女儿进了豪门当媳妇了,寄人篱下,唯有自怜自艾。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向宝钗诉说了内心的种种酸楚: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为何林黛玉会”一贫如洗“?难道林如海未曾留下财产?
一、林如海的财产:
关于林如海的基本情况,且看红楼梦原文如下: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这段文字介绍得很清楚,林如海的父亲是封爵的,高祖父是侯爵,封袭三世,一代减一等,林如海父亲承恩再袭一代,至少也是个男爵,而林如海不能世袭爵位,只能从科第出身了,所幸高中探花,钦点巡盐御史。
也就是说,林如海家其实是钟鼎之家,也就是豪门贵族。由于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所以所有的祖产都留给了林如海,而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中央巡视员,大约是二品大员,明显是个肥缺,林如海担任盐政十年,收聚的财产,必是天文数字。
所以,林如海家财产虽比不上贾家,但定是豪门巨富,红楼梦之所以对林家的情况只是寥寥数笔,其富贵财产也未曾直接描述,六甲番人猜想,只是曹公不忍让林黛玉沾染铜臭之气吧。
二、林如海能不能留给林黛玉遗产?
上文提到林如海其实家产丰厚,那么他死后的遗产能不能由林黛玉来继承呢?
仔细分析林如海的家庭情况,却让人不由叹息,林家是”户绝“啊。所谓的”户绝“,是指“无后者为户绝”,包括没有任何形式的“继嗣”。按《大清律例·户律》规定如下:
“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无女者,听地方官详明上司,酌拨充公。”
也就是说,按清律,林黛玉只是最后的财产继承人,如果宗族指定了”应继之人“,那么就林如海的遗产就不能由林黛玉继承。
那么,林如海所在的宗族有无”应继之人“呢?还看红楼梦原文: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就是说林如海的堂祖父那边还有后人,堂族属于同宗,而同宗之人在宗族尊长的指定下,可以继承林如海的遗产,所以正常情况下,林黛玉无法继承遗产的。
三、林黛玉如何才能继承遗产?
林黛玉继承林如海的遗产只有以下几种情况:
1、招婿:
按《大清律例·户律》规定如下:
“凡招婿须凭媒妁,明立婚书,开写养老、或出舍年限,止有一子者,不许出赘。如招养老女婿者,仍立同宗应继者一人,承奉祭祀,家产均分。如未立继,身死,从族长依律议立。”
如果林如海生前为林黛玉招婿,那么林黛玉可以分得一半家产,但是林如海没等到黛玉成年就去世了,招婿明显是不可能的。
2、让堂族消失:
堂族消失了,自然财产继承权就落在黛玉身上,但林如海明显不是心狠手辣之辈,曹公也不允许林黛玉的父亲是这种人,所以毫无可操性。
3、转移财产:
既然林如海也知道身后的财产没女儿什么事,那么他有无在生前就转移财产呢?
红楼梦没明说,但明显是有的,红楼梦第三回如是描写:
“那女学生原不忍离亲而去,无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妹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林如海当时已经想到了身后安排了,当时他已有”内顾之忧“,可想而知,同宗尊长必有与之联系,要其过继同宗之人,所以希望林黛玉投奔外祖母换来平安,同时也有借口让林黛玉带走部分财产,至于带走多少,那是不合适明说的,黛玉携款离家,这情景和她的美好形象不相符啊。
四、林黛玉实际继承了遗产没有?
根据上文分析,林黛玉到贾府时是带着财产的,而林如海去世后,贾琏去扬州料理后事,并未提及林家是否有”应继之人“,但是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琏曾如是说: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注意贾琏说的是“再发个三二百万”,也就是说他之前曾发过三二百万财,这么一笔巨富从哪而来,在贾家还轮不到他主事,明显不可能是贾家,所以只能是他去扬州为林如海料理后事得来的。
贾府及林如海生前通过什么方法转移遗产?这个不得而知。但贾琏个人都能分个三二百万,那么贾府呢?绝对是笔天文数字的财富。
也就是说,贾府从林如海那边拿到了本应属于林黛玉的一笔巨大财产。但是,林黛玉毫无所知。
这或许是贾家担心黛玉心性纯良说漏了嘴,还是他们本来就想吃进去不吐出来?曹公没明说,而六甲番人猜想应是第二种情况,所以黛玉一定要死。
人性如此,堂族觊觎其财,妻族谋夺其财,林如海即便有诸葛之智,也算不到身后事了。
而钱财,就是人心的放大镜而已,那笔不该得的钱财,贾府最终是留不住的。
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
接受薛宝钗一包燕窝就等于林黛玉吃不起?还一贫如洗?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一斤上好燕窝(清朝约为596.8克)也不过三四十两银子,可是在古代一本印刷书籍的价格约为二十两白银,人家林黛玉“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
她只需要随便拿出一本来就可以换一大包燕窝,如果是古籍孤本,可能连薛家的燕窝铺子都能买下来。所以林黛玉才说“燕窝易得”“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她根本不把什么燕窝放在眼里,只是觉得宝钗对她的关爱可贵而已。
要知道薛宝钗可是专门研究了林黛玉的药方和病情来送礼的,黛玉接受她的友情,顺便收下小礼物而已。至于黛玉不愿惊动贾母要燕窝粥也不过是因为客居不方便,她不想让贾母更宠她,怕惹人嫉恨暗害而已。
也是时候好好算一算林黛玉的财产了,认为林黛玉“一贫如洗”读者真的是对古代贵族官僚阶层的财富太不了解了。
林家财富起底:四代列侯、官宦世家,俗称世袭贵族大地主林家祖上袭过四代列侯,林如海探花出身,任职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到了林黛玉这一代可以说是绵延一百多年的贵族世家。
虽然爵位已尽,已经转型清流官宦门第,但是根基家业尽在,林家祖辈累积下来产业并没有消失。
尽管林家人丁不旺,庶支不盛,但也有几门堂族。也正是因为子孙不多,所以林家的家产基本都集中在嫡系,也就是林如海手里。
这样的古代勋贵名门,官宦世家,他们还有一个比较通俗的名字叫做“大地主”。有爵位的世袭贵族和没爵位的大乡绅都属于“大地主”,因为他们都拥有大量的土地田产,有随着爵位赏赐的,也有自己置办购买的,土地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就是财力的首要象征,一个贵族大地主拥有万顷良田,千户佃农都是正常的。
以《红楼梦》贾府过年交租的乌庄头为例,他只是一个黑山村的庄头。如果不遇到灾荒,每年仅白银就可以上交五千两白银,外加一千二百石米,三万三千斤炭,以及各种干菜和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等等。宁国府这样的庄子有八九个,荣国府是宁国府的几倍之多,仅乌进孝的弟弟就管了八个田庄。这就是贵族家惊人的家业。
林家的列侯和国公不是一个朝代的爵位制度,按照西汉的列侯来算,就是食邑封地末等的五百户侯,一年的收入也在八十万钱左右,相当于十个“家财万贯”的富豪家产总数。
除了大量的金钱收入,贵族还有免除徭役、优先选官、人才举荐等贵族特权,以及大规模兼并土地、某些高利润行业的优先或者垄断经营等特权。
(我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世财富之谜:列侯、林如海官职、遗产与贾敏嫁妆》一文中有详细计算过,感兴趣的可以往前查阅)
贵族和非贵族阶层的差异就是这么恐怖,要不然也不会有数不清的寒门子弟挤破了头也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争取爵位了。
列侯作为贵族阶层,即使没有封地食邑,他们每年的俸禄也要比一品京官还要高,比如隋朝演化后的列侯——乡、亭侯每年千石的俸禄,当时正一品的京官俸禄才900石。
有爵位的贵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不是没有爵位的官员能比的,他们也不指望俸禄生活。
从林家祖上能获得皇帝恩赐,多袭一代列侯,林如海作为皇帝心腹执掌盐政,贾母愿意把爱女嫁给他来看。林家祖上应该是世代在朝为官,并且掌握着不错的政治资源。
总之就是作为林家四代列侯这样的大贵族,在地方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都是有名的贵族大地主。
家里不仅有大量的土地、田庄,可以收获物资和收取地租,还会涉猎商业,经营店铺和购置店房出租等等不动产,以及插手关系国家命脉的盐、铁、铜、木材等大宗买办活动,从中渔利。
比如《金瓶梅》中西门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武官,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整出了10万两银子的家当,涉足丝绸、盐业、当铺、建材等各个领域,光靠高利贷就是一大笔收入。
虽然林家是比较低调的贵族,就算没有荣国府的土地产业那么多,收入那么高,也是西门庆这样的暴发户万万比不上的,因为林家的爵位基础配置就是寻常人难以企及的。
林家百年来的家业积累,财富大致包括:房产、土地、各种店铺、各种珍贵文玩陈设(包括器皿、铜/瓷/玉器皿、皮张、衣服首饰珠宝等)、黄金白银。
通过查阅清朝一些官员的抄家清单可以发现,一些高官或者肥差的家里随便抄出来黄金千两,白银几万两都是很寻常。
且不说林家祖上四代列侯的家业,只说林如海在巡盐御史这个超级肥差上干了五六年,巡盐御史就是皇帝的取款机,属于默认“潜规则”的官职,只需要照例收取孝敬就是一大笔灰色收入了。
林如海能连任说明他能力很强,每年都完成了皇帝交给他捞钱的数目,包括发售盐引,引导盐商孝敬朝廷,以及变卖贡品人参皮张,一年四节采办玉贡等等。
这其中少不了林如海和盐商和两淮官员打交道的种种操作,林如海必然是有回报的。
林黛玉连宝玉都舍不得用的玻璃绣球灯都不当回事,穿着全书顶配的珍稀白狐鹤氅,这些可能都是她老爹林如海利用职务之便给她置办的。
林黛玉连北静王都喜爱的贡品鹡鸰香串珠都不稀罕,看一眼就扔了;她五岁启蒙请了进士出身做过知府的贾雨村当老师,陪读丫鬟就有两个;她从吃饭开始就吃药,请了无数名医延医问药;六岁进贾府,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接人待物处处妥当,通身的贵族小姐气派……
如果林家没有丰厚的家底,林如海和海瑞那样两袖清风,是根本不可能养出林黛玉这样高傲出色的大家闺秀。
贾敏的嫁妆有多少?不动产和现银、器皿折合几万两白银很正常名门望族联姻,一般都是门当户对的,出于政治利益的结盟。为了保障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一般都会给予一大笔嫁妆。
《红楼梦》中王夫人和王熙凤这两个王家的女儿嫁到贾府,嫁妆就不在少数,到了后期财政危机,王熙凤仅是金项圈就随便典当了好几对,每一对都价值几百两银子。
王家只是伯爵,而贾敏作为鼎盛时期国公府的千金大小姐,是连王夫人都艳羡的“金尊玉贵”,她的嫁妆只会比王夫人、王熙凤更为丰厚,绝没有少的道理。
古代贵族嫁女儿的陪嫁一般以田产、铺面这样不动产以及箱笼家伙、器皿古董、金银珠宝首饰等可流动财产为主,真正的真金白银太多反倒俗气了。
贾敏的嫁妆具体有多少呢?我们参考赖慧敏《清代皇权与世家》中海宁陈家的主母查氏的嫁妆来看:“臣母查氏亦当存货五万两,田地八百亩,并有分关及完粮户册。”
海宁查氏是著名的江南望族,《红楼梦》中的荣国府贾家,虽然比不上海宁查氏的家传渊源,但是小说中极力描写贾家的奢华富贵,以及一门二国公的显赫荣耀。那么贾敏作为贾家鼎盛时期的嫡出大小姐,又是史太君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背负了家族转型政治联姻目标远嫁姑苏,她的嫁妆肯定是一大笔财富。
贾母和贾代善夫妻给她的嫁妆可能会以金银珠宝、古董器皿为主,折合起来有个五六万两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京城和祖籍金陵的田产铺面给她也没用。
按照古代的规矩,母亲的嫁妆的继承人就只有女儿,夫家是不能动分毫的。贾敏出嫁时带走的这些可移动的财产,在后来贾敏去世之后,必然全部由林黛玉带回贾府,由贾母保管。
这些嫁妆的清单,贾母肯定是十分清楚的,就连贾琏这种“油锅里捞钱”“雁过拔毛”的主儿,都别想从中捞一点儿半点。
所以,仅凭继承贾敏的嫁妆,林黛玉已经是个小富姐了。别说在贾府由贾母照管,就是出去买一栋宅子自己单过,请上一群奴仆,天天吃人参、燕窝她也吃得起。
但是林黛玉她父母双亡,是个未成年的孤女。在封建社会,孤女是不能自己立足的,必须要投靠族人或者亲戚才能生活。否则无人庇护,又身怀巨额财富,简直太不安全了。
林黛玉继承了多少遗产?林如海没有过继儿子,林黛玉可全部继承财产《红楼梦》无年代可靠,所以不能严格去考证到底依据哪个朝代的继承法。
但是,中国历代家庭女儿都是有继承权的,唐朝《丧葬令》中规定:男性户主身死而无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其所有动产、不动产,除丧葬费用支出外,由女性直系亲属继承。
宋朝沿袭前代的相关规定,又将“女性直系亲属”细分为在室女(未嫁)、出嫁女、归宗女(被休)。而且在宋代,就算有男性继承人,享受男子继承权的一半。
明清时期,女性继承权被压缩,出现了强制“同宗族子侄继嗣”的规定,实在同宗族都没有儿子可以继嗣,才能让女儿全部继承。
《大明律·户令》规定:凡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 无女者,入官”。清朝规定户绝财产由所有的亲生女儿继承,无亲女,即入官。甚至在乾隆朝后期,还出现了“兼祧制度”,就是同宗族但凡有一个儿子,也可以一人承嗣两家。
清朝为例,即使“户绝”人家,像林黛玉家这种情况,父母都过世了,生前没有过继儿子,死后就算族人插手只能是命继子。因为命继子对于父母没有履行过赡养义务,所以,在有未嫁女的情况下,命继子只能得到家产的四分之一。
所以,就算是林黛玉的家族给她安排了承嗣的兄弟,她也可以得到四分之三的林家家产份额。有荣国府这么强大的外祖家,以及表哥贾琏的陪护,林黛玉得到这些遗产根本毫无压力。
林黛玉能继承的林家家产是指:扣除林如海丧葬费用之外的,登记在林如海名下的以及林如海事实上所有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既包括田宅、店宅、浮财(金钱、粮食、衣服、什物)等,也包括家奴、婢女等,还有她母亲贾敏的全副嫁妆。
《红楼梦》中林如海并没有过继儿子,林黛玉也经常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没有家了,没有父母兄弟。这说明林如海死后,林家家族并没有给他过继儿子承嗣,否则林黛玉和这个过继的哥哥或者兄弟的关系是很亲近的。
因为这个人不仅继承了林家的祖宅,将来还要关心她的婚姻大事。林黛玉不至于这么孤苦无依,天天抑郁了。
也就是说林黛玉继承了几乎林如海留下的全部家产,贾琏很可能帮她把一些田地、店铺都折现了。只有一些原本由嫡系掌管的一些族产、祭田交给了堂族的人管理。
《红楼梦》第十六回,林黛玉在林如海死后回到了贾府: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这就是林黛玉从林家带回来的遗产,只不过她还未成年,只是捡自己喜欢和用得着的书籍、器具使用,其他的都在贾母的那里保管。
薛宝钗送来的燕窝、林黛玉书籍、玻璃绣球等以及白狐鹤氅的分别值多少钱?很多认为林黛玉没钱的读者总喜欢揪着薛宝钗这两包燕窝不放。其实燕窝这种东西虽然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滋补品,其实并没有那么贵不可言。
我们先来看看燕窝在古代值多少钱?
按照明末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记载,他小时候一斤燕窝卖八钱银子,清朝初期涨到四两银子一斤。清朝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记载:“佳者,价至三四十金一斤。”也就是说上好的燕窝,才每斤售价三四十两银子。
清朝的一斤为16两,可以换算为今天的596.8克,一片燕窝只有5克左右,体积大,质量轻。《红楼梦》中薛宝钗命婆子送来的是“一大包上等燕窝”,可能也不过只有半斤左右,价值约二十两银子。
凤姐打发刘姥姥,贾母给宝钗做生日,也都是二十两银子,在贾家和林家这种贵族世家看来,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钱,一个像晴雯大丫鬟一年的平均收入都比这多两倍。
薛宝钗总算没有再拿二手货和伙计家的土特产来结交打点林黛玉,可是这价值二十两银子的上等燕窝林黛玉也根本不看在眼里。
她对宝钗说:“虽然燕窝易得”、“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意思非常明白,她缺爱,看重的是薛宝钗对她用心的关怀,而不是那包燕窝。
至于林黛玉对薛宝钗说的:“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其实也都是实话,林黛玉在林如海死后,父母双亡。她的身份变成了贾府的养女,自然是要按照贾府小姐的份例来抚养。
她一无所有,指的是没有母亲哥哥,京城里也没有买卖土地等家产,原籍的家产可能也都被变卖折现入了贾母的小金库保管了。
关于黛玉养女的身份《红楼梦》二十二回中早有交代: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庚辰双行夹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
再看看古代的书籍值多少钱?
我从网上搜到的资料显示:《大清会典事例》卷1199载:“武英殿刻铜活字,每字工银二分五厘。”(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
徐增在《刻元气集例》中说:“《元气集》每一页字与圈,约有四百字,该白银三钱。今加笔墨纸张、修补印刷之费一钱,每页定白银四钱。刻三十首诗,约有十余页;刻一百诗,约有四十页。”
也就是说清朝初年的一本40页的书,成本是16两白银,售价肯定要更高了,二十两一本应该都不算高价。
《红楼梦》中刘姥姥逛大观园,把林黛玉的潇湘馆认作贵公子的书房,书架上磊着满满一架子书。就算二十两一本,一百本的话,林黛玉仅仅这一架子书就值2000两白银。
其中肯定不乏很多林家世代收藏的古籍孤本,随便拿出一本来可能都属于1000两银子都没处买的古董,够刘姥姥这样的普通人家过好几辈子的。
林黛玉爱看书,却非常慷慨大方,她借给香菱的书都是珍贵的诗集,可是也很随意,随便一本都可以换薛宝钗那一大包燕窝了。
林黛玉还有很多奢侈品,比如玻璃绣球灯这种珍贵的洋货,连宝玉都不舍得用怕打了心疼,她眼也不眨的就借给宝玉用去了。这个玻璃绣球灯值多少钱呢?可以参考凤姐的西洋钟表,典当了560两银子,价值应该在千两以上。
林黛玉的白狐鹤氅是《红楼梦》中顶配的服装,连贾母、贾珍、凤姐的皮草大衣,宝玉的雀金裘,宝琴的凫靥裘都赶不上她这件衣服珍稀高级。这个我也专门分析过,不再赘述。总之就是无价之宝,身份等级不够,多少钱也买不到,买到了也不能穿。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出身十分高贵,家产十分丰厚,作者曹雪芹是拼了命的把一切好的身家背景都给了林妹妹,但是又让她孤苦无依,造成了鲜明的悲剧对比。
至于林黛玉为什么不不愿问贾母要燕窝,而接受宝钗的燕窝?她自己也说的很清楚了,是想低调一点,不要让贾母太宠她,因为贾府里很多小人,她不想站在风口浪尖上,像宝玉和凤姐一样被人扎小人嫉妒诽谤,设计暗害。
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薛宝钗作为商贾之女,送林黛玉燕窝打点人情关系属于她在贾府的常规操作。只是林黛玉身份高贵,又是贾母的宠儿,薛宝钗格外用心一些,不仅提前研究了黛玉的病情,查阅了黛玉的药方,还特地拿来了上等燕窝,算是大出血了。
但是林黛玉虽然感念宝钗的情谊,也终究是错付了,宝钗应侯她和应侯别人也没什么很大区别,属于不走心的。
要不然也不会说好了是燕窝配冰糖,送过来的却是“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古代绵白糖)了。可见宝钗不过是交代给下人去做,有什么就送什么而已,她自己根本看都没看过。
末了,希望看完了这篇分析之后再不要认为林妹妹“一贫如洗”了,她就是像妙玉一样随便扔个茶杯,可能都够现代人在二线城市交一套首付的。
南山橘暖/文
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
先补充一点,林黛玉并不是一贫如洗。林如海会为颦儿留下一大笔嫁妆,这笔钱在林如海死后由贾母保管。
在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我们知道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后又钦点出为巡盐御史。而林如海的祖先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可知林家既是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世家。所以林家是非常富有的。
林如海
但书中交代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四十多岁有一子,还夭折了。而林黛玉作为家中的掌上明珠。林如海肯定会为林黛玉留下一大笔嫁妆。
而这笔嫁妆,很有可能由贾琏带进贾府,由贾母保管,以后为颦儿作嫁妆。
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
林黛玉既是出身于四世列候之家,家中积淀定是不少,而且林家家中成员简单,没有旁枝嫡派,消耗也少。怎会让唯一的血脉一贫如洗?就算林家没有财产,仅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留下的嫁妆,也够林黛玉吃用不完的。
既然林黛玉是个小富婆儿,黛玉为什么还哭穷,说自己一无所有呢?因为黛玉虽然有钱,但使用权却不在她的手上。这一点与宝玉一样。宝玉曾经对柳湘莲说“虽我有钱,却又不由我使"的话,甚至黛玉的境地还不如宝玉。因为宝玉的监护人是他的父母,是宝玉最亲近的人。他需要钱时大可以通过耍赖撒娇而达到目的,黛玉寄人篱下,事事都要看人脸色,却没有底气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黛玉虽然有钱,但做为一个孤女,却需要谨小慎微,歩步小心,不敢稍有行差踏错,否则失去了亲人的宠爱与庇护,即使有钱,却也未必保得住。就如妙玉,如果不托身于荣国府,就她那些茶具,还不知保不保得住呢,哪里还有机会在人前炫耀?林黛玉冰雪聪明,就是看透了这些世情,她才对薛宝钗说出这些看似哭穷,其实自苦自怜的话来。
当然,林黛玉说自己没钱,薛宝钗是不相信的,她之所以附合,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样,才有理由送出自己的燕窝,与林黛玉交好,拉进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也间接的讨好了贾母,以及与林黛玉交系亲密的其他人。
设想一下,如果说薛宝钗直言不相信黛玉没钱,指出黛玉的钱放在哪儿,是不是就不能顺利成章的送黛玉燕窝?是不是就会得罪贾府的一些人?如果那样的话,薛宝钗就在贾府住不长了。
林如海家四世为侯,为何林黛玉一贫如洗?
林黛玉真的一贫如洗吗?不见得!
很多人因为燕窝一事认定黛玉买不起燕窝。实际上黛玉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看看原文: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容易得,但只因我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个天翻地覆,这会子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丫头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三言两语的,何况于我?……这段话有几个意思,第一、燕窝不算什么贵重物品;第二黛玉的病症是旧症,每年都犯,大家习以为常了;第三、之前熬药请大夫种种琐事已经很麻烦底下人了,黛玉怕走了宝玉和凤姐的老路,被人嫉妒,故而不愿再生节枝。
所以,黛玉不是买不起燕窝,我们看看宝钗打发婆子送来燕窝时黛玉是如何表现的,命人给婆子几百赏钱。当时贾府的姨娘丫头月钱才五百钱,黛玉出手打赏就差不多是一个丫头的月钱,这阔绰的出手像是一贫如洗的主吗?
你若说黛玉是个悲春伤秋,只管吟诗作赋的美人灯,对金钱毫无算计和概念,那也小瞧了黛玉。在探春理家一节,宝玉和黛玉谈及探春,宝玉道:
“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圆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有算计的人”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检,必致后手不接”。可见,黛玉其实是个有金钱观念的人,他知道防患于未然,不会寅吃卯粮。但她就是对下人出手大方,不过是因为有钱罢了。
那么,黛玉的月钱跟各位姑娘的都是二两,为什么手头比其他人要宽裕得多?
书中有个小细节,在第二十六回,怡红院的小丫头佳蕙跟红玉兴勃勃说道:“我好造化,刚才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去送。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
可知,黛玉每月不仅有月钱二两,还有老太太送来的体己钱。那这钱是老太太自己的吗?不会,老太太不会做这种厚此薄彼的事情,替黛玉招仇恨,即便要给也是偷偷给,不会送得明目张胆,光明正大。所以,老太太送给林姑娘的是人家林家自己的钱。
至于林家带来的钱有多少,我想不会很少,但也不会很多。
首先是林家的钱,贾家到了宝玉一代已经历经四代荣华。此时已有了捉襟见肘的状况,所以贾链才会有“再发二三百万的财”的说法。那林家呢?到了林如海已经是五代世袭侯爵,所以林家的情况估计比贾家好不了多少。
但争在林如海有本事,靠自己考中探花,从兰台寺大夫做到巡盐御史。从最清雅的官职做到最俱铜臭的肥缺,林如海能够屹立不倒,自然有他一套本事,虽然不至于大肆敛财,但肯定有所贪墨,不然你在那种环境下根本无法立足。所以,林家有点小钱!
那林如海走后这些财产都属于黛玉吗?
这个问题我有详细地作答过,这里简单再说说。黛玉一来不属于招婿入赘的情况,不能直接继承家产;二来林家是有旁族的,不排除有旁族应继香火的可能,如此就有继承部分家产的资格。
但无论如何,黛玉都有权利继承部分以上家产,但古代女子只能以嫁妆方式继承财产,加上母亲贾敏的嫁妆,黛玉的私有财产还是很可观的。
这么一说,您还觉得黛玉一贫如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