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入侵我国不到50年,但农民已叫苦连天,它是何方神圣?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福寿螺是农村人最痛恨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们繁殖快、生命力强,甚至耐农药,把稻田等农作物啃食得病殃殃,据说福寿螺入侵我国还没有到50年,那么它是何方神圣?又该如何对付呢?

福寿螺作为入侵我国的众多物种之一,无疑算是最成功的,其只用了短短50年不到的时间,不但让我国农民损失惨重,叫苦连天,就连号称能够把入侵物种吃到灭绝的中国吃货也拿它毫无办法。

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早在2006年的时候,北京的一家酒楼就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福寿螺寄生虫事件,受害者多达几十人,影响十分恶劣,从而引发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时很多人在这家酒楼吃了福寿螺做的菜后,都相继出现了头痛、发热、恶心,全身酸痛等症状,还好送到医院救治及时,才没有出现生命危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这件事后,我国吃货们也被吓得不轻,以至于后来看到福寿螺这种入侵物种就避而远之。

在我国爆炒田螺是一道美味佳肴,但是很多无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就会悄悄把田螺换成“致命”的福寿螺,企图滥竽充数。所以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大家在点这道菜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清楚炒的是田螺还是福寿螺。

福寿螺的介绍

福寿螺是瓶螺科,属于软体动物。贝壳外观和田螺十分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头部有2对触角,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有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厘米,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要取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吃带甜味的食物,也爱吃水中的动物腐肉。

福寿螺的由来

福寿螺原产自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等。现在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

其是在1981年被广东省作为食用螺引入内我国的。由于当时养殖户的过度养殖,加上这种福寿螺的味道不行,导致销路不好,最后被广大养殖户们纷纷抛弃,流散到了野外。

福寿螺的危害

这种螺的食量非常大,特别喜欢咬食水稻等农作物,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到农民的手脚,其排出的大量粪便还会污染水质。如今,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

据计算,一只雌福寿螺一年能够产卵上万粒左右,繁殖特别快,不但可能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的灭绝,而且还会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农民对福寿螺恨之入骨。

如果人类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还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从而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所以解决福寿螺这种入侵物种迫在眉睫。

如何消灭福寿螺这一入侵物种

由于我国的福寿螺分布比较广泛,数量繁多,繁殖速度又快,加上其本身还带有寄生虫,因此我们想要彻底消灭福寿螺这一物种,成本是非常高的,只能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以前我国提出过养鸭食螺这一方法,最后无奈放弃了,原因是福寿螺一年有8个月都在繁殖,鸭子根本吃不过来,这也就导致福寿螺的数量逐年递增,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药毒杀福寿螺,不过这样会污染水质,不但效率低,成本高,还是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够轻易使用,至于还有什么好的消灭福寿螺的办法,就只有交给专家了。

总的来说,福寿螺自从入侵我国后,就让广大农民白白蒙受了灾难,给辛辛苦苦种植水稻的农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让其一跃成为了入侵我国的众多物种中相对比较成功的。

写在最后

为了避免人为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由此可见,为了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相关机构和部门也是绞尽脑汁,不过其最根本目的,也是杜绝人为造成的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我国生物的多样性免遭破坏。

最后,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但可能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可能会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中国吃货的身上,那是不现实的。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保护我国生态稳定同样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

福寿螺入侵我国不到50年,但农民已叫苦连天,它是何方神圣?

2006年夏天,北京87位食客在吃了一家酒楼推出的新菜式后,纷纷出现头痛、发热、全身酸痛、恶心、皮肤烧灼等症状。虽然被紧急送医才从鬼门关救出,但仍旧忍受了巨大痛苦,但这成为了不少人一辈子的阴影。

他们吃的,正是一道叫“凉拌福寿螺”的美食,螺肉里面一种叫“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引发了感染,它们入侵了患者的中枢神经,让被感染的人“痛不欲生”。

而当事酒楼也因此直接损失2000多万人民币,此事件后,北京和上海立即下达了福寿螺禁售令。当时风靡国内的夜宵三巨头之一(小龙虾、香辣蟹、福寿螺),从此跌下“神坛”。

而这一切,都要从这个本不属于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开始说起。

关于福寿螺

福寿螺,也叫大瓶螺,金宝螺,平均体重100-150克,大点的能达到半斤,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原产地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

这是一个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但福寿螺却没有带给人们太多美好回忆,反而是对国内生态的大肆破坏。由于福寿螺以寄生虫数量众多、容易引发颅内感染、割伤农民手脚等,人们逐渐改叫它“夭寿螺”。

福寿螺外形和田螺有相似之处,生活在农村的人大多能轻易区分,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很容易弄混。福寿螺的椎尾又平又短,有长长的触角,而田螺是尖又长,看多几次就印象深刻了。

福寿螺经常活跃在水田、小溪、沟渠里,如果你看到一些石头、溪旁有红色块状、密密麻麻的圆卵,那附近有福寿螺无疑!目前,福寿螺已经入侵了我国多数东南地区,如广西、广东(两广是重灾区)、海南、江西、湖南、台湾、福建等地,称它为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名副其实。

但福寿螺最可怕的繁殖速度和寄生虫数量,一只福寿螺一年可产卵3~5万只,体内的寄生虫可以达到6000多只。开头提到的“广州管圆线虫”就是其中之一,是1933年学者们在广州的老鼠体内发现的,俨然可见福寿螺感染了陆地生物的寄生虫。

经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你对福寿螺已经有大体了解,但别急着划走,下面的内容将让你对福寿螺这个入侵物种,产生更深的认知。

01:福寿螺如何跨越大洋来到我国的?

南美洲和中国有半边天的距离,气候也不一样,为什么这些在亚马逊河流自由自在生活的福寿螺,会入侵我国并疯狂泛滥?

事情还得从1980年说起。据悉,在1980年台湾有一位夫人从阿根廷带回来了一盒福寿螺卵进行孵化、推广、养殖(也不知是出于经济效益还是研究目的),他们只发现这种螺的个头大、繁殖能力又强,很快福寿螺在当地的名声大噪。

当时也引起了抢购的热潮,慕名而来的抢购者,甚至可以接受800台币(约186元)一只母螺的价格。于是福寿螺就在养殖户们之间传开了,成为了可能带来巨大财富的“金宝螺”。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种螺的口感极差,市场接受度很低所以大量的福寿螺被丢弃,下水道、池塘、沟渠等,都是福寿螺的身影。

而福寿螺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水质稍微过得去它们就能存活。福寿螺繁殖能力更是能一骑绝尘,一年3-11月都是它们的繁殖季,一只母螺一年产卵20~40次,一次产卵的数量是200~1000粒。想象一下,有哪个地区能顶得住成千上万只雌螺一年下来的产卵量?

所以没过多久,台湾的大多数地区就“沦陷”了,比如屏南县,受灾面积就高达2000多公顷(1986年升级到17.万公顷),农户们苦不堪言,光水稻作物的损失,直接高达3亿人民币。

大陆也在福寿螺1981年引进福寿螺,当时是作为饲料物种引进,有广东厦门等地区。但福寿螺本身就没什么优点,于是同样的弃养又发生了,福寿螺开始在野外泛滥,这个入侵物种就再也没停过蔓延的步伐。

也因此,1981年正式被列为了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也把福寿螺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缺乏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控,人们以经济利益考量为主,忽略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上福寿螺的生命力,便是福寿罗入侵我国的重要原因。

02:福寿螺对我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在中国本土没有天敌,那你知道福寿螺的蔓延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吗?

(1)农作物

被福寿螺伤害最大的群体是我国的农民伯伯,因为福寿螺是水产物种,现在几乎所有的小溪、浅滩、沟渠都有他们的踪迹,而他们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就被福寿螺烦恼得茶饭不思。

福寿螺会蚕食水稻秧苗,使水稻成活率降低;水稻好不容易长大了,福寿螺仍旧活跃;水稻成熟时,福寿螺还在不停繁殖,所以福寿螺几乎陪伴了水稻的整个成长期,让水稻大大减产。

而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重视农业基础的国家,水稻又是极其重要的食物,进一步来说,福寿螺不仅影响了农民,还可能会影响了我国粮食的供应稳定性。当然了,水稻只是他们危害的一种作物之一,荷藕、芋头、荸荠还有很多蔬菜,也难逃魔爪。

(2)寄生虫

福寿螺对于我国造成了第2种伤害,是发生在民众身上的寄生虫感染。

2017年,我国一位孕妇在网上发文回忆了自己的经历:在度蜜月的时候吃了一道螺肉,导致颅内寄生虫感染,半年的时间内她接受了6次的腰部穿刺治疗、300多瓶药水、十几盒打虫药,最后也被迫选择流产。

其实寄生虫可以避免,只要高温彻底煮熟就死亡了,但螺肉如果煮太久口感干硬难以下咽,煮不透就有寄生虫感染风险。所以有不良商家会偷工减料,把危险让食客来承担。

福寿螺中的“广州管圆线虫”会入侵人的大脑、身体,造成很多并发症状,视力下降、皮肤问题、发热头痛甚至是生命危险。当下不少夜市仍把福寿螺当做美食售卖,缺乏分辨能力的食客可能会误食,引发一系列难题。

(3)湿地生态链

福寿螺的排泄物会污染水体,导致水质变差;由于福寿螺抢食资源,我国的生态链被破坏,很多小鱼小虾就失去了生存空间。亚马逊的蝴蝶闪动翅膀,美国就会引起一场飓风,福寿螺的蝴蝶效应,远不止我们眼前观察到的那么简单。

生态系统有其运作秩序和逻辑,并且恢复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福寿螺的强行介入,会对我国生物链带来巨大的破坏。

例如,云南大理的洱海就出现了福寿螺的身影,如果蔓延开来从景观到洱海生态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大理当局发动全民围剿福寿螺,给到了40块钱一斤的回收价,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消灭,保护洱海生态,可见大家对这个入侵物种的抵触情绪。

(洱海福寿螺入侵)

03:如此可怕的福寿螺该如何防治?

福寿螺那么可怕,拿它有什么办法呢?目前来看,没有彻底清除的办法,只能预防和局部治理。

①药物防治有效,但不可托付全部希望

市面上的确有针对于福寿螺的农药,但是药三分毒,这些化学物质残留会对水质、土质,甚至是人体产生后续影响。所以,虽然药物能杀灭部分的福寿螺,但不能给予全部的希望。

②水田和水源(池塘、沟渠)治理同步进行

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能有福寿螺,对于危害农作物的福寿螺,不仅要对水田里的福寿螺进行清除,还要将水源的水也同步治理。因为福寿螺繁殖很快,一旦有漏网之鱼所有工作都前功尽弃。

③整治福寿螺越冬场所

福寿螺很会隐藏,在春耕前清除田里的淤泥和杂草,将其集中暴晒或挖坑深埋,可有效灭杀越冬福寿螺,以减少冬后残螺量。这一步很关键,不然来年夏季,看不见的福寿螺会从地里逐渐蔓延。

④加强人工围剿,发动家禽辅助

首先在福寿螺还没有开始繁殖的时候,可以提前先用一些工具将稻田围起,防止福寿螺爬入田中。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可以发动人力物力将卵集中打碎消灭,也可以一次性将福寿螺地毯式搜查,捡走赵辉;同时要发挥家禽的力量,让鸭子吸螺、除卵,如稻田养鸭可以起到很好的成效。

⑤未来还要寄希望于生物基因工程

但以上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很难做到全部清除。但福寿螺是雌雄异体,未来只能寄希望于更安全的科学技术,或者是基因工程等,彻底让福寿螺在国内灭绝,否则这种没有天敌的物种,不知要到何时才会善罢甘休。

写在最后

福寿螺是来自南美洲的入侵物种,1981年入侵我国,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世界也是如此,美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都曾深受其害。这是和花蚊子、清道夫、水葫芦、拉拉藤、巴西龟、非洲蜗一样可怕的物种入侵。

其次,福寿螺的寄生虫虽然可以通过高温消灭,但人生建议是尽量别吃,远离福寿螺,别拿生命当儿戏。

因为你看不到寄生虫是否被杀死,你也不敢保证商家处理的是否得当,而且它的口感还很差!,只要你想象一下寄生虫在大脑身体里四处乱窜,你就会对这个美食敬而远之。

很多外来物种入侵,都是在早期毫无防备,人们不了解的情况下开始的。当代入侵物种的消极影响人尽皆知,就像日本虎杖让英国付出了63亿的治理代价。

一个物种有可能让一个国家损失惨重,破坏生态稳定。所以一定要建立起防范机制,警惕外来物种入侵。

福寿螺入侵我国不到50年,但农民已叫苦连天,它是何方神圣?

在老家乡下,农民苦不堪言,刚插下的秧苗,第二天就被福寿螺啃掉一大片,如果光脚走进稻田,一不小心就被割出血来,还是福寿螺搞的鬼,福寿螺的碎屑残壳异常锋利,如果不小心踩到,就会被割破脚底,这种令农民叫苦连天的物种,究竟是何方神圣?

‬01: 福寿螺属于入侵物种

福寿螺原产地在南美洲,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分布于南美洲的普拉塔流域,主要在其中的巴拉那河,巴拉圭河,和亚马孙流域也有原生分布。

福寿螺与田螺的长相十分接近,以致于有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把福寿螺当作田螺。福‬寿‬螺‬是大‬口‬,大‬个‬头‬,‬扁‬平的‬‬屁‬股。田‬螺‬身‬材‬要‬修‬长‬一‬些‬,屁‬股尖‬一‬些‬,螺‬纹‬要‬风多‬一‬两‬到‬三‬圈‬,盘‬口‬也‬要‬小‬一‬点‬的‬。

在1981年,福寿螺被引进我国,是由一名巴西籍华人引进的,原本打算以食用为目的,先在广东中山市进行养殖,被视为高蛋白食物,并且很快被推广开来养殖,先后再被引种到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以及西南地区。

刚开始是放养在鱼塘,与鱼共养,但后来人们发现福寿螺的肉质口感不佳,味道也不太好,逐渐地人们便很少再食用福寿螺,没有了销路的福寿螺,被大量弃养在稻田,水溪,和河流中,由于没有天敌,便开始野蛮生长,疯狂繁殖。

02: 福寿螺的生存环境与繁殖

福寿螺属于淡水型生物,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食物充足的浅水区域,有时也会吸附在植物的茎叶部位,或者吸附于近水的石壁,在水温25-32℃的环境下最适合生存,最低临界水温为5℃,最高为45℃,如果低于或超过临界水温,则会因温度不适应而导致灭亡。

福寿螺的食物广泛,主要以植物为主食,喜欢吃蔬菜、瓜果、浮萍等等,水稻的秧苗它也会啃食,尤其喜欢吃带点甘甜味的植物,有时也会吃水中动物的腐肉。如果实在无物可食的情况下,就会吃一些漂在水里的微小生物。

福寿螺属于䧳雄同体,在我国西南地区,每年的2,3月份,福寿螺便开始产卵,东南沿海一带,春季末至夏季初,是福寿螺产卵的高峰期。幼螺仅需要2到3个月,就可以达到发育成熟,有了繁殖能力。

它的产卵时间通常是在夜里,偶尔会在白天产卵,在母螺要产卵的时候,会爬出水面,吸附在水边的石壁,或者水面的植物茎叶、或木桩上,在上面产下一颗颗绯红色的卵,每次产卵能有几百粒,这些卵粘合成块,一团一团的,有密集恐惧者看了会起鸡皮疙𤺥。

福寿螺虽然是淡水型生物,但它们生命力极强,在干旱的秋冬季节,它还可以把自己埋藏在底层湿润的泥土中,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存活6-8个月之久,一旦春季下雨,或放水灌溉稻田时,它又从泥中爬出,继续肆虐于田间,很难真正消灭它们。

03: 福寿螺能否食用?

福寿螺最先被引入国内,就是因为想食用它,因为它的个头比中国田螺要大,繁殖能力强,生长快速,但是很快的,国人就发现这种外来物种的食用口感不好,肉质也不美味,于是便弃之如敝屣。

不过目前在东南亚,印‬度,和日韩等地,福寿螺还被广泛用来食用,至于在我国,现在很少有人再食用它。

不吃它,除了口感不佳之外,还因为福寿螺体内还有很多寄生虫。如果吃了未经充分加热消毒的福寿螺,会有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会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发烧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面瘫,颈椎僵硬,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曾经在2006年的北京某餐馆,就出现过食用“凉拌福寿螺”而集体感染的事件。

04: 福寿螺的危害与防治。

福寿螺自从1981年引入我国,到现在已经被列为首批入侵物种。与水中清道夫一样,甚至比清道夫危害性还要大。

由于福寿螺的疯狂繁殖,严重挤压了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间,不但危害其所在的水域环境,也对许多农作物有极大的危害性,水稻,蔬菜,瓜果,都能作为它的食物来源,让辛苦劳作的农民深恶痛绝。

目前主要对福寿螺的防治有三种:

1.人工防治

主要是通过人为去阻断福寿螺的繁殖与生存,可用网筛将稻田或池塘中的福寿螺捞起来集中消毁,也可以在相关水域中插上竹片或木棒等物品,引导福寿螺上去产卵,再将产出的卵收集起来集中消灭或掩埋。

在冬季,可清除浅水区域,或翻起相关区域湿润的泥土,让福寿螺失去藏身之处,自然消亡。

2.动物防治

鸭子最喜欢吃福寿螺,因此在未结穗的稻田里,可以放养鸭子,让其消灭福寿螺。

如果是在池塘中,那么可以放养几条青鱼,青鱼是四大家鱼,对螺类食物尤其喜爱,它也是福寿螺的一大克星。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施药,目前常用的灭螺药有: 茶仔饼,贝螺杀,硫酸铜晶体,梅搭小颗粒等,要看面积按剂量施药。

如果福寿螺特别多,过于严重,建议在隔10天再用一次药。不过这些农药对其所在水域的鱼类也有毒害,如果是鱼塘,则采用青鱼灭螺的办法来防治。如果在稻田里,施过药的水域不能再放鸡鸭或其他动物。

‬总而言之

福寿螺引进我国已有40多年,目前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和西南地区,其疯狂繁殖,已对本土生物和农作物产生极大危害,令农民叫苦连天,苦不堪言,被我国列为首批入侵物种,因此,为了生态平衡,在适当范围内,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来消灭它。

福寿螺入侵我国不到50年,但农民已叫苦连天,它是何方神圣?

福寿螺:一种连中国的广大吃货们都无法消灭的外来物种,因为在它身体里寄生着6000多条寄生虫,食用不当,可能丧命。

从1981年开始,福寿螺已经引发了多起寄生虫感染事件,轻者神经受损,重者嘴歪眼斜。而且它肉质松散、口感非常差,跟小龙虾差远了,因此难以征服国人的胃。不仅如此,福寿螺还是“水稻杀手”,让农民苦不堪言,因此也叫夭寿螺。

福寿螺事件

2006年的北京,因川菜馆“蜀国演义”对福寿螺处置不当,爆发了一次群体性寄生虫感染事件,使131位食客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当时,这家餐馆想要推出一款新版凉拌螺肉,原本使用的是海螺,但为了降低成本,就换成了5元一斤的福寿螺。

因为是凉拌,使螺肉中的“广州管圆线虫”未被杀死,还寄生在了食客的大脑中,引发了严重的脑膜炎,也给这家菜馆造成了近2000万元的损失。不过这次事件过后,依旧有不少人因误食福寿螺而患病。

比如,5年前就有一位新婚不久的女士,因错把福寿螺当成田螺食用,而感染了寄生虫,短短六个月,不仅吃了十几盒打虫药,还使用了大量的激素,甚至不得不流产,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所以现在的福寿螺,就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治福寿螺呢?请耐心看下去,我会在文章末尾给出答案。

关于福寿螺

福寿螺是一种巨型田螺,又叫大瓶螺,和食人鱼一样原产地都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外形与田螺很相似,但个头却比田螺大很多,平均体重120克,最重可达250克以上,相当于三四只田螺的大小。

平均寿命为1.5年,最多活可活3年。成年福寿螺,壳高7毫米,有5个深褐色螺层,依靠肺囊,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而且福寿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随便扔个水坑都能生存。

福寿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粉红色的卵”,福寿螺喜欢在石壁、田埂和杂草上产卵,而且它们的卵排列整齐,数量最多可达1000颗,还有轻微的毒性。

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福寿螺的,众多养殖户因其个头大、长得快,都期盼福寿螺发家致富,于是起名叫福寿螺,寓意富贵吉祥。然而,几年之后,福寿螺的危害逐步显现,成为难以根除的外来入侵物种。因此已被严禁食用,所以现在的福寿螺,基本上都是家禽饲料。

那么,福寿螺的危害都有哪些呢?

1.危害农田生长,破坏农业系统

福寿螺基本上都生长在农田和水塘中,是南方水域的一大危害,它们对水稻的危害极为严重,还特别喜欢啃食稻苗,吃的只剩一厘米才罢休。据统计,如果稻田中每平方米生存15个福寿螺,水稻受害率为15%-60%,造成水稻减产约为20%。

不仅如此,其他植物的幼苗也在福寿螺的菜单上,比如荷叶,福寿螺不仅啃食浮在水面上的叶片,造成荷叶大面积枯死,甚至连水底的莲藕也不放过。而且福寿螺的食量十分惊人,为了觅食甚至能爬出水面,寻找周围的绿色植物进行啃食,因此让广东、广西、等地的农民头疼不已。

2.缺少天敌,破坏生态系统

除了影响农田的产量外,福寿螺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在国内缺少天敌,因此种群规模发展的很快,而且福寿螺还是一种“不挑食”的动物,饿极了什么都吃,见到啥就吃啥。

除了各种农作物外,它们还能刮食藻类,连水中的昆虫和小鱼都是它们的食物,甚至连田螺都不放过。但是它们把水中的食物都吃了,那么其他水生动物必定会减少食物来源,因此由水生贝类、昆虫、植物组成的食物链必定会被破坏。

而且福寿螺的粪便还会造成污染水源,危害农田中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甚至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严重影响水域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农田生态圈。

3.寄生虫太多,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上文中提到,福寿螺体内寄生者一种名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就会入侵食用者的大脑,感染中枢神经,甚至会导致死亡。

据统计,100只福寿螺中寄生的”广州管圆线虫”可以达到40只,简直惊人。而以正常人的饭量,一次吃10十几只福寿螺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说一旦饭店对福寿螺的处理不当,那么食客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比例,能高达4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

更令人可怕的是,有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用福寿螺来冒充田螺,让客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意外的吃下福寿螺。

4.繁殖太多,难以清除

除了长得快,福寿螺的繁殖能力也是惊人的。福寿螺不在水中产卵,而是在距离水面20厘米的植物、石壁上产卵,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应该都见过福寿螺粉红色的卵,一坨一坨的,看上去密密麻麻,数量非常多。

据调查,一只雌性福寿螺,全年最高可产下325000只幼螺,与之相比,一只雌性田螺全年只能产出150只幼螺,可谓天差地别。而且,福寿螺的卵只要10天就可以孵化,幼螺出生就能独立生活,两个月后就能长到2两重。

可以说,只要一片农田里有福寿螺生存过,那这农田的福寿螺就不会绝迹。因此,从引进福寿螺的那天开始,广大农民与福寿螺之间的“人螺大战”,就未曾停止过。

那么,对于不能食用的福寿螺,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外来物种有很多,比如小龙虾、牛蛙等等,这些外来物种之所以没有泛滥成灾,是因为它们可以食用,而且好吃,所以对我们造不成威胁。而对于福寿螺,则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让家禽来吃

福寿螺虽然不像小龙虾那样“风光无限”,进不了中国人的胃里,但福寿螺依然难逃被吃掉的命运。为了对付福寿螺,聪明的人们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利用鸡、鸭、大鹅等家禽,定期去福寿螺的繁殖地大吃特吃。

特别是鸭子,简直就是福寿螺的克星,因为鸭子天生喜欢吃幼螺,尤其是刚出生不久,外壳不算坚硬的小螺,更是鸭子的最爱。因此,农民们利用鸭子这个天性,有计划地饲养鸭群。

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在福寿螺繁殖高峰期时,大规模放养鸭群到农田、池塘捕食幼螺,还在农田中插些竹片和木条,引诱雌螺在上面产卵,方便鸭子捕食。

甚至冬天的时候,也可以放出鸭群去捕食福寿螺,因为冬天的福寿螺喜欢在淤泥和杂草中生存,因此利用鸭群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可以大规模减少它们的存活率。

2.利用螃蟹等食螺动物,进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其它动物来解决福寿螺,比如人工投放的螃蟹,因为螃蟹是吃福寿螺的。据了解,有螃蟹的池塘,福寿螺的数量都不多,而且螃蟹不仅喜欢吃福寿螺的螺卵,还能凭借“武力”打开福寿螺的壳。

因此在有福寿螺的水域内,投放大量螃蟹,可以有效的减少福寿螺的数量,而且这些吃福寿螺的螃蟹,在长大后还能做成美味的佳肴,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当然,除了螃蟹外,小龙虾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3.利用农药快速解决

虽然让家禽解决福寿螺是一个好方法,但却很费时费力,十分麻烦,所以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人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消除福寿螺。通常来说,只要用量得当,3、4天后福寿螺就会死亡,可见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但是经常使用农药,容易提高福寿螺的抗药性,所以农民每次使用农药后,福寿螺还是会凭借惊人的繁殖力卷土重来。而且农药还会污染水源,给农作物造成不好的影响。

福寿螺和田螺的区分办法

说实话,人们之所以在80年代引进福寿螺,就是想取代田螺,因为田螺是一种难得的美味,无论是五香,还是爆炒都让人垂涎三尺,但因福寿螺的影响,很多人在品尝田螺时,总会怀疑自己是否吃错,所以了解福寿螺和田螺的区分,对广大吃货而言,迫在眉睫。

1.体型

通常来说,福寿螺要比田螺大很多,田螺平均体长1.5厘米左右,而福寿螺最小的都能长到2厘米,最大甚至能长大6-7厘米,体型差距可见一斑。

2.颜色

而田螺的外壳是青褐色的,福寿螺外壳是黄色的,但是两者最容易分辨的就是螺卵,福寿螺的卵是粉红色,而田螺的卵是透明色的。

3.形状

福寿螺的锥尾比较短,而且很平,但螺口比较大,整体像一个圆盘,而且外壳很脆。与之相比,田螺的锥尾比较长,而且尖锐,而且盖头片是圆形的。所以,仔细看起来还是很好区分的。

总之:

福寿螺这种原产南美洲的物种,虽然入侵我国还不到50年,但的确让很多人叫苦连天,毕竟福寿螺是一种很难处理的东西,不过勤劳和智慧的人们还是想出很多解决福寿螺的办法,无论是依靠生物防治,还是农药治理,都是各有优点。

不过,实话实说,多亏了福寿螺不能食用,要不然它的命运很可能已经被我们吃绝种了。

那么,你对福寿螺有什么看法呢?

福寿螺入侵我国不到50年,但农民已叫苦连天,它是何方神圣?

怂人惊闻,你说的都是没有依据的事,只是些以讹传讹的说法,它寄生虫又何止6000,有什么寄生虫能抗得住高温蒸煮?

福寿螺入侵我国不到50年,但农民已叫苦连天,它是何方神圣?

提起福寿螺,中国顶级吃货都直摇头。肉多紧实,烹饪简单,繁殖能力强,好生养,这一系列优点放在任何一种食材,都会成为发家致富的好品种,但那是福寿螺,就另当别论了。福寿螺是中国公认的毒王,一身寄生虫,让人望而生畏。

福寿螺是全球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我们每年都要耗费3个亿,来整治福寿螺的泛滥。但是你知道吗,中国人看不上的福寿螺,在印度却被奉为美食,三哥一顿不吃都肾得慌。

印度与福寿螺

先来说说中国为什么不敢吃福寿螺

其实最开始福寿螺是作为肉用螺引进的,1981年从巴西引进广东,当时福寿螺用它的繁殖速度和肉量,征服了一大批吃货。

福寿螺美食

但渐渐地,出现一大批食用福寿螺,感染寄生虫的事件。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少则3000条,多则6000条。一网友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误食了福寿螺,导致寄生虫入侵脑部,被送入医院救治,医生扎了差不多300瓶吊针,吃了十几盒打虫药,受害者因摄入药物过多,导致身体变形。

寄生虫

看来,福寿螺完全没有发挥美食的作用,反而成为了索命的毒物。于是人们也就把福寿螺,划分到不可食用的螺类里。专家表示: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为广州管圆线幼虫,如果食用了没煮熟的螺肉,容易引发寄生虫感染,严重的会导致痴呆。

我国南方是福寿螺繁育的温床,每年的5月到8月份,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它们一年可产卵20-40次,年产卵量3-5万粒,以前在小河边,田垄上,就能看见一排密密麻麻的福寿螺卵,粉色的卵集聚在一处,特别恶心。

于是,比福寿螺寄生虫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福寿螺不仅在南方泛滥成灾,还扎根到了北方地区,可以说入侵中国的福寿螺,成功进化,甚至能承受零下贰摄氏度的低温。福寿螺属于杂食性动物,啥都吃,它的个头还比本土田螺大,因此它们还会把小田螺吃掉,造成本土物种危机。福寿螺喜欢在稻田里活动,啃食秧苗根茎,破坏粮食产量。而且农民经常赤脚下田,如果被福寿螺外壳刮伤,也会引发寄生虫感染风险。

泛滥成灾的福寿螺,就没有天敌了吗?您还别说,我们的印度三哥,吃福寿螺的速度,都赶上福寿螺繁殖的速度了。咱有多恨福寿螺,三哥就有多爱福寿螺。印度穷人很多,买不起市场上的肉,于是只能找一些免费的肉。就比如蚊子,清道夫、福寿螺这些物种。

印度蚊子饼

福寿螺个大肉多,是最佳的蛋白质。三哥撒上秘制的印式调料包,再以最纯净的恒河水烹饪,干净又卫生的福寿螺美味就诞生了。以三哥着人口基数,福寿螺很快就被捕捞殆尽,供不应求的福寿螺,在印度成为了香饽饽,三哥吃了福寿螺就会感染寄生虫,这是为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