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为什么有的人把他与残暴的秦始皇并列?

你见过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几乎是人相食的盛世吗?你见过朝中高层官员几乎被杀光的盛世吗?你见过白色恐怖充斥天下,人人自危的盛世吗?

汉武帝唯一的功绩就是扩大了领土面积,在外族人面前立威,但是你做这些的目的又是什么?数万将士埋骨他乡,难道不是为了国民更安全,百姓更富足吗?但是结局呢?文景两朝的积蓄挥霍一空不算,还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残像,饥寒交迫下的百姓流离失所,青壮年战死沙场,民间尽是些老幼病残。

要知道,这不是什么国土保卫战,与抗日战争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武力扩张战争,匈奴已经远遁漠北,基本对中原产生不了什么威胁。但汉武帝还是不惜民力,劳师远征。使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十多年。司马迁能发出,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感叹,几乎就是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直接批判。抗击匈奴,解决匈奴犯边的问题,打他没毛病。但是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则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千古一帝的梦想而徒耗国力。

放到现代,印度、越南、日本与我们都有领土纷争,甚至时不时地还有摩擦,我们要做的是增强国力,整肃军备,随时准备为保家家园而战,甚至不惜为此献出生命。我们也发动过抗日战争、对越反击战、抗美援朝等战争,但并没有因为我们取得了胜利就想着把他们全都灭了,我们只能庆幸我们没有赶上汉武帝那样的皇帝,否则只会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和困苦之中。

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汉宣帝继位以后,甚至出现大臣反对给汉武帝立庙乐的事情。长信少府夏侯胜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但是汉宣帝有意征匈奴,还是给汉武帝立了庙乐,这就是宣帝朝的庙乐之争,

巫蛊之祸期间,支持太子和保持观望态度的大臣被汉武帝杀了个光,读过司马迁《报任安书》的都知道任安这个人,他就是在太子发兵时保持了中立态度,最后被汉武帝腰斩。他在狱中给司马迁写信,希望通过司马迁能够活命,但是司马迁是了解汉武帝的,为了给李陵求情,自己已经受了宫刑,那还敢再给任安求情?最后任安被腰斩。

后来汉武帝回过味来后悔了,觉得太子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之人,子盗父兵罪不至死,不应该被那么对待。于是又反过来把帮助他对抗太子的人清扫一遍。至此朝堂之上高层政治人物几乎全被杀光,国本动摇,有学者认为巫蛊之祸实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巫蛊之祸死的还不只是皇后、太子、朝中大臣,还牵连到朝野甚至民间数十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巫蛊之祸的人超过十万,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致使整个朝野人人自危,人们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不知道哪一天就会遭飞天横祸。班固评价;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子父皆败。

汉武帝临终,刘弗陵只有八岁,可汉武帝几乎已经无人可以托付。顾命大臣中的金日磾,只不过是老匈奴王的后裔,兵败没入宫中,是给汉武帝养马的随从,因为马养得好,做到了驸马都尉,混到能够给皇帝赶车,又因为阻挡刺客救过汉武帝一命被重视,就这样一个人竟然成为汉武帝托孤的四大重臣之一,人才缺乏的程度可见一斑。

霍光后来成为历史名臣,在汉武帝死后对大汉王朝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汉武帝托孤以前,翻遍史书都找不到霍光曾经有过任何可圈可点的作为。

霍光的父亲霍仲孺是个小官吏,曾经与平阳侯府中侍女卫媪之女卫少儿(卫青和卫子夫的二姐)私通生下霍去病。后来抛弃了霍去病母子,回到家乡娶妻生子才有了霍光。

霍去病后来建功立业,为了摆脱自己私生子的出身,主动去寻找生父,并把霍光带到朝中做了个小官。随着卫青和霍去病地位的不断提升,加上卫子夫成了皇后,霍光也沾光跟着水涨船高,官越做越大。但直到汉武帝临死托孤时,霍光唯一可以记入史料的政治资本就是,在朝为官近二十年没有出过错,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功绩,完全是空白,就这样的人物都能成为托孤大臣。当时的朝堂缺人缺到何种程度应该明白了吧?

汉武帝的冷血敢说第一,绝对没人敢说第二,秦始皇。杨广之类的,在他面前根本排不上号。两个人加一起杀大臣的数量都没有汉武的一半多。杀光大臣不算什么,汉武帝对身边的人下手更狠,先是陈阿娇被始乱终弃,接着是卫子夫含恨自缢,最后是钩弋夫人,仅是因为年轻,汉武帝怕他时候威胁到儿子刘弗陵就被无辜赐死。自己亲生的儿子和孙子也并没有让他生出一点怜爱之心。

当年窦婴为保他的皇位出了很大的力,是他的恩人,但在关键时刻,他连句为他开脱的话都不愿意说,窦婴犯得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和汉武帝的舅舅田昐因为不值当的一点嫌隙事产生了矛盾,被田昐陷害,汉武帝出面说句话,完全可以免去一死,结果汉武帝坐看窦婴被闹市区砍头,还被灭了三族,完全就是为了讨好母亲和舅舅。

汉武帝这么折腾,大汉并没有亡,原因也不复杂,唐太宗时期宰相马周曾说过: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一语道破玄机。汉武帝时期,汉朝建立多年,已经经历过汉高祖、高后、文帝、景帝等多位有建树的皇帝治理,百姓归心,国家虽然动荡,也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波澜。

杨广之所以会亡,就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尚浅,杨广发动对外战争,修大运河时,隋朝才建立不足三十年。很多人还都是经历过南北朝后期走马灯一样换皇帝的时代,人心还不稳,还都怀着自己找准时机,也有能闯出点名堂的心理,所以杨广朝廷中出现一点问题,立刻天下大乱,无数投机者纷纷涌现,都想在混乱中分一杯羹,所以杨广境遇就如同马周所言的高祖之后,既有武帝。当然天下必不能全。

汉武帝既然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他会成为千古一帝呢?这个也不难理解。

第一;整个华夏历史,与周边民族摩擦几乎不断,而且深受其害,所以华夏民族对周边的游牧民族有着很深的恨意,而且因为备受其扰而感到压抑。而汉武帝是在对外战争取得成就最高的,让很多人从中找到了压抑被释放的窗口,感觉痛快。

第二;汉武帝没有亡国,他的历史还是有他的子孙来编写,那所有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如果汉武帝不幸亡国,那他的名声肯定比杨广还臭。

第三;汉武帝晚期意识到错误,不再继续扩张,罢兵养民,也结束了巫蛊之祸的影响。自古寡妇失节不如老妓从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们还是很容易原谅有过错的人。而且觉得特别珍贵。

第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的大恩人,而此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占据话语权。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汉宣帝身上明显看到这一点,论丰功伟绩,汉宣帝可不比汉武帝差,而且汉宣帝身上也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污点,但是他反对独尊儒术,儒家对他非常不满。儒家虽然没有给他泼污水,但是明显把他淡化雪藏了,不管提到什么丰功伟绩,伟大影响,儒家都会刻意把汉宣帝绕过去,以至于这位很有作为,让西汉再次中兴的伟大君主,在普通人里成了路人甲,

附:汉宣帝

本始二年,发兵助乌孙军队击匈奴。

本始三年,校尉常惠率领乌孙军队大胜匈奴。俘获了单于的父辈及嫂辈、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长、将军以下三万九千多人,抢得马、牛、羊、驴、骡、骆驼共七十多万头,匈奴部队连死带伤而减去的人数以及因远途迁徙而死亡的牲畜不可胜数,匈奴因此衰败损耗

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西羌降服。同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领人众万余来降 。冬匈奴单于派遣名王来汉朝献。

神爵三年匈奴单于派遣他的弟弟呼留若王胜之到长安朝见刘询。

五凤二年,匈奴呼遬累单于率众来降于汉。五凤四年匈奴单于称臣,遣弟谷蠡王入侍朝廷。由于边塞不受侵扰,减少戍卒百分之二十以上 。

甘露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叩求于五原塞,愿奉国宝朝贺甘露三年正月。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望来朝,朝拜时称藩臣而不报名 。郅支单于孤立而远遁,匈奴从此安定。

宣帝时整饬吏治,加强各种考核,稳定地方官员,汉宣帝为政宽简,要求官吏不要对下边太严苛,但对官员的贪腐行为加大惩治力度。经济方面采取与民休息的宽仁政策,同时加强整顿,抑制土地兼并,实行轻徭薄赋,

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这是刘向对孝宣帝的评价,刘向认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史学家班固:“”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就是这样一位中兴之主,因为主张以霸王道杂之,不许纯任德教。还说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把儒家得罪个不浅,以至于儒家都不想提他的丰功伟绩。

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为什么有的人把他与残暴的秦始皇并列?

秦始皇残暴吗?秦始皇他的功与过,历史已做个评价,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等等。

我记忆犹新,秦始皇:(霸气男人的霸气语录)很感人!

秦始皇

朕从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

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多么有气势,多么豪情万丈,多么动人心魄!多么霸气的男人!华厦文明的创始人之一!

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为什么有的人把他与残暴的秦始皇并列?

汶武帝开创盛世,打通通往西域走向中亚的路,北拒匈奴侵犯,中原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起来,在当时有名望世界。至于和秦始皇并列,那是文人史学界按功绩而论。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车同轨,书同文,错误就是焚书坑儒,按秦律办事,招致起反秦。秦皇汉武各有千秋,公正客观认识为好!

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为什么有的人把他与残暴的秦始皇并列?

秦皇汉武,不是暴君,他们都是华夏民族的领袖、伟人、圣人。

让人心寒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竟然被很多汉奸文人、文化买办所污蔑是“暴君”。这真是文化的悲哀,历史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汉武帝和秦始皇并列在一起,是对汉武帝历史功绩的肯定,连大汉开国皇帝刘邦都没有这个资格,这是汉武帝永不凋零的荣誉。为什么要这样讲,我简略地写写秦始皇对中国的贡献。

1、消灭六国,一统华夏。结束了几百年的混乱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格局,让大一统思想在华夏民族生根发芽,一直延续到今天。后面的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人,都是秦始皇的粉丝,都是沿着秦始皇的革命路线继续奋斗。

2、开疆拓土,驱赶蛮夷。中原地带是华夏民族发源地与聚居中心,曾遭受狄夷的侵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南平百越,北击匈奴,把蛮夷都驱赶到境外,为华夏民族拓宽了生存空间,让华夏民族得到很好的繁衍,才有华夏民族的永立不倒,傲视世界民族之林。

3、同轨同文,同衡同币。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立马着手统一各国文字,各国尺寸单位、各国货币、各国交通工具。从文化与生活层面,建立统一标准,实现四海之内为一家。这是高瞻远瞩,谋立万世的大事业,不是伟人与圣人,谁能想得到,谁有魄力做得到。

4、法家治国,赏罚分明。秦始皇把法家的治国理论,付诸现实行动,制定了相关法令法规,具有朴素的依法治国的雏形。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各阶层都很有活力,尤其是底层老百姓,只要有军功,都能出人头地。历朝历代,大有作为的帝王,都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与受益者。只不过法家,被儒士黑成翔,老百姓理解不了,后来的帝王只能把法家思想藏在幕后,前台摆上满嘴仁义不着调的儒家。

5、焚烧垃圾,传承典籍。秦始皇焚书,焚烧的是《诗》《书》,这些所谓的《诗》很多是色情诗,靡靡之文,也就是垃圾文学。秦始皇把技术类的书籍,如医学、农业、占卜、气象等有益人民生活进步的书籍都保留下来,并且有系统地传承下来。

6、取消藩国,设置郡县。秦始皇开天辟地,打破过去藩国的体制,设置郡县,形成今日的行政架构体系。这种组织结构,在管理学上,非常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孙子兵法说的,治众如治寡,分数也。靠的是科学严密的组织结构设计。

7、开渠修路,发展农业。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都是基础设施,改善灌溉,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修建了很多驿道,改善国内交通情况,促进中央与地方的交流与发展。

8、修筑长城,抵御匈奴。长城是秦国的军事国防工程,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却被很多学者黑成封闭、保守、胆怯。长城不仅仅是军事国防线,还是华夏与狄夷的分界线,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长城阻止的不只是狄夷的南下,还有野蛮的渗透,有堵截文化污染的防洪作用。

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秦始皇用人,不拘一格,天下贤才,只要投奔秦国,都可以得到重用。楚国的李斯,位居秦国宰相;齐国的蒙骜祖孙三代都是实权在握的大将;燕国的蔡泽,也是身居相位,辅助几代秦王,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才退休。建立丰功伟绩,秦始皇至始至终没有枉杀一个功臣,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得。

这就是,被汉奸文人所黑的秦始皇。

再来简单说说汉武大帝的功绩。

1、抗击匈奴,平定南越。拓展中国版图,为华夏民族繁衍做出巨大贡献。没有汉武帝开疆拓土,中原的土地与生产力,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只有扩张土地,延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2、凿空西域、放眼世界。汉武帝打通通往西域的大陆,这就是改革开放,主动和世界相连,为传播华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在外国,大汉是一个伟大光耀的国家,汉族就是这样来的。把汉武帝也说成大暴君的人,也是数典忘祖。这好比一个人,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之后,赚了点钱,就开始数落亲爹亲爸。

3、丝绸之路、发展经贸。对外开展经济贸易,这个作用就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经贸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经济的输出,文化的输出,大汉才成为世界的强者。在世界范围内,汉人都受人尊重,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民族自信。

4、国有企业,抑制豪强。汉武帝连年打仗,消耗巨大,开启盐铁专卖制度,也就是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合理税收,获取财政收入,平衡支出。这是财政的进步,也是管理体制的进步。在开源方面,汉武帝还靠剥削富人阶层与地方豪强来实现财政的平衡。这是汉武帝的伟大,并没有过多压榨底层老百姓。

5、自我批评,发罪己诏。汉武大帝,为了缓解与士大夫阶层、权贵利益集团的矛盾,为了防止各级官吏压榨老百姓,增加苛捐杂税,所以不得不向利益集团妥协,停止对匈奴的军事打击,发表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做自我批评,打得开收得拢。

6、知人善任,格局非凡。汉武大帝,用人也是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看看他麾下的名臣名将,武有卫青霍去病李广,文有桑弘羊、庄青翟、公孙弘、张汤等。把战俘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收编成司机、秘书、托孤大臣。敢问今天的牛逼哄哄的美国总统,敢用伊拉克、利比亚人做总统秘书吗?英国首相敢用阿根廷人做秘书吗?欧美没有这个气度与格局。我们汉武大帝有这个气度与自信。

7、崇尚天道,自强不息。国家大发展,创伟大宏业,是要付出代价的。华夏民族崇尚天道文化,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汉武大帝带领大汉臣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重新塑造大汉。创业,能不辛苦吗?爷爷辈付出辛劳与汗水,孙子辈就享受福荫。汉武大帝创业,所以汉宣帝刘询,才能大治中兴,周边蛮夷才会主动归顺大汉。大汉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国家创业,和个人开公司创业道理一样,没有付出哪有回报。欧美的繁华,是建立强盗土匪、烧杀抢夺的基础上,沾满鲜血,充满原罪。很多人叽叽歪歪,说活在汉武大帝时代很遭殃,搞得老百姓生不如死,民不聊生。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不带脑子的,显得很肤浅,没有眼界。

仅凭这几点,汉武大帝就是华夏民族当之无愧的伟人与圣人。

所以,秦皇汉武,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丰功伟绩,万世敬仰。

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为什么有的人把他与残暴的秦始皇并列?

在这里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有不对之处望学者批评指正,以待删除。这里谈到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恰恰相反,汉武帝并没有开创盛世之业迹。而是一个把盛世王朝,搞得一团糟,朝中腐朽,民不聊生的境地,何谈什么盛世。观看历史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历史,评说历史,不能书本上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的态度。

有一句话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事,不如回家卖红薯”。所以,汉武帝根本不能与秦始皇相题并论,秦始皇虽然是′暴君”“独裁”,但秦始皇积天下之贤才,朝廷不腐,民生安居,至少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丰功伟绩。

汉武帝开创盛世,前无古人,为什么有的人把他与残暴的秦始皇并列?

恰恰相反,汉武帝并没有开创盛世。而是把强盛的大汉王朝。搞得吏治腐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减半。相当于今天死了7亿人。

汉武帝毁了大汉盛世。还没灭掉匈奴。对匈奴最后一战。以大汉的完败告终。汉武帝可谓一代熊主。狗熊的熊。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重立汉文帝时期已经废除的暴秦恶法: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征收苛捐杂税。压榨盘剥百姓。

汉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卖官鬻爵。死罪可花钱免死。致使吏治腐败。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以诽谤之罪,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腹诽罪,即肚子里骂汉武帝之罪】

汉武帝崇信法家思想。法家认为大臣是国君的死敌和奴才。 《韩非子-难四》有云: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既然群臣皆似阳虎,随时准备谋反叛乱,那诛杀之便是天经地义。汉武帝便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韩非子·备内》又曰:万乘之主,千乘之君,立嫡子为储君后,夫人和太子便希望君主早死。夫人、太子欲君之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在《韩非子-八奸》中,“同床”、“在旁”、“父兄”被韩非视为最大的威胁。这些法家思想决定了汉武帝的另一大嗜好——屠戮自己的骨肉至亲。

汉武帝指使法家酷吏江充,太监苏文。利用巫蛊之祸诬陷太子。将自己的皇后、太子、长公主、儿媳、孙子、孙媳,几乎满门抄斩。

不久,汉武帝重新调查巫蛊之祸。开始新一轮屠杀,法家酷吏江充已死。再尽灭其族。太监苏文被烧死。就连平定太子叛乱有功的刘屈氂等人也全部被杀。死于巫蛊之祸者,达数十万人。

韩非子谓之:刑不避大夫,近爱必诛。法家之邪恶、反人类可见一斑。

汉武帝还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

汉武帝借助法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邪恶制度——作恶害人,制度比人更可靠。这就是法家的使命。 汉武帝与秦始皇之不同: 秦始皇是谁说话,谁死——毁谤罪!汉武帝不但谁说话,谁死。谁不说话,谁照样死——腹诽罪!

汉朝最贫弱的时期,除了建国之初,当属汉武帝后期。国家千疮百孔,濒临灭亡。称汉武帝开创大汉盛世者,是颠倒黑白的谎言。是为专制魔王歌功颂德的狗奴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