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将帅会先拼杀一场吗?

斗将,在古代战争中还是存在的,但是不是像影视剧中表现得那么常见。而且这种战前的单打独斗的,一般都不是主帅。

斗将一般出现在一些特殊战争中,双方为了降低战争损失,各派一名大将阵前对决,输得一方撤兵,有点决斗的意思。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出现在小规模的地方冲突中,大规模的决战很少用这种方式。

战争是残酷的,混战双方损失都十分严重,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每个士兵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作为统帅,不可能不考虑士兵的死活,动不动就让士兵去送死,这样的将领不会得军心。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一些小的冲突中,如果双方达成默契,可以用斗将的方式解决冲突。

即便是在大的战役前,双方为了显示实力,震慑对方,偶尔也会在开战前斗将。双方军队实力相当时,斗将获胜,将大大激励己方士气,威慑对方军队。甚至可以直接改变战争的结局。实力有差距的时候,也会出现斗将方式,特别是实力弱的一方,可以靠斗将胜利获得士气。而实力强的一方,也可以通过斗将胜利彻底瓦解对方士气,获得更大的胜利。

周王朝前期战争,大多类似于决斗,有很多规则限制,双方也尊重传统,大多能够遵守。战争前相互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双方投入的军力也相差不多。战争不以杀伤为目的,只是为了决出胜负,更像是武力比赛,所以都很守规矩,对方列阵没有完成,只能等,不能杀过去。甚至有不能攻击对方的伤兵和认输退出战争的士兵。对方战败后退追击不得超过五十步。更不能乘人之危,比如车战中,对方的车坏了,你不能趁机杀上去,要等对方修好再打,甚至有的会帮对方修车,修完了在各自上车一决高下。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战争方式呢?因为作战双方并非敌国,都是周天子下边的诸侯,只是因为一些事情谈不拢,双方各执一词。最后不得不用武力来解决争端。武力只是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而已。目的不是杀伤,而是迫使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只要决出胜负就可以了,有点哥俩打架的意思。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诸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发展到消灭吞并对方的程度。涉及到生死存亡,不可能只是一场简单的较量就能解决,所以以前那些规矩已经没用了。

宋嚷公被人笑话了两千多年,其时他很寃,他作为盟主,想通过战争的方式让对方接受条件,已达到和平相处的目的,而不是要消灭对方。所以遵循传统的方式,想来一场公平的决斗,但是对方楚军不守规矩,用卑劣的手段打败宋嚷公,实在是不够地道。

实际斗将就是这种传统的部分遗留。但是相对出现的几率并不高。如果只是小的摩擦和争端,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斗将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种斗将模式很少出现在双方主帅之间。小说里那种动不动主帅阵前单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将帅会先拼杀一场吗?

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

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杀器暗暗瞄准。

在之前的一天,张皓从契丹返回,并带来了辽军计划明天来袭的谍报。当时澶州守将李继隆便事先安排射程可达“千步”的三弓床弩准备伏击辽军。

所以这天当等候多时的威虎军头张瑰,终于发现了目标后,便将所有的床弩暗暗瞄准了萧挞凛。那时其实他并不知道领头之人是谁,但鲜明华丽的盔甲表明,此人在辽国地位必定不低。

一时间伏弩齐发,倒霉的萧挞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矢击中额头,得追随的部下数十百人拼死才将其抢回。

不久就传来了辽军主帅萧挞凛中伏弩而死的消息,这成为了决定宋辽战争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檀渊之盟的签订,从此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这就是现实中,主将到两军阵前浪的下场,所以历代兵书中,对于主将隐藏位置非常重视。斩首行动也并不是现在战争中才提出来的概念,而是古代就非常常用的战术。

如关羽为何被评为三国历史上第一的武将,正是因为他在冷兵器时代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见良麾盖”几字被惜墨如金的史书记录下来,自有其深意。

著名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的历史大剧《影》中就完美展现了军中大将应该所处的位置,应是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的那样“不动如山”,而非是率先出战。

正如诸葛亮《将苑》所说:“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在古代战争中将领单挑恐怕只存在于春秋之前的贵族之战,在后世战争中,这种将领身先士卒的情况大多只存在于千人将的级别。

如果真的到了大将亲自出战基本是已到背水之战的时候了,不然主将一旦被敌方发现针对,就会落得和萧挞凛一样的结果,三军立刻失去指挥而可能导致溃败。

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将帅会先拼杀一场吗?

主将的单挑,或许是有的,但绝对不会是两军对垒的主要形式。

战争是集体的拼杀,每一方必然要竭尽所能,发挥本部军队最大的潜力。

在你死我活的紧要关头,哪还能顾得上讲究什么原则什么风度。

您说:“尤其是三国纷争时期,关羽在华北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那么两军对垒时为什么弓箭手不远距离射杀对方?而要压住阵脚报上主将名号先行厮杀一番?还有长枪手,勾弩手只是在一旁观战。”

想了解古代战争的样子,是不能只看小说的。《三国演义》是不靠谱的。

在历史上,华雄并不是关羽杀掉的,而是孙坚杀掉的。

主将单挑,小兵们都在充当看客吗?那是比武擂台赛吗?一些作者总是在胡扯,怎么吸引人就怎么胡扯。要不,作者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战争了,因为大部分战争实际上就是群殴。不仅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战争了,甚至于都无法说明双方为何胜败了。总是这样说,一方主将的失利或被杀直接导致那一方溃败。

主将固然重要,但是它不是决定因素,主将死了,就会必然失败吗?马上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吗?副将就不能接着担当起来指挥的职责了吗?这把人把军队想得也太幼稚了吧?

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将帅会先拼杀一场吗?

古代战争两军对阵,将帅先单挑。这种刻板印象来源《三国演义》,两军对阵,双方各出一员大将,几个回合往来,一枪刺敌方主将于马下,手一挥一阵冲杀,赢了战争,猛将在战争中非常重要。然而这些都是瞎编的。

古代战争两方主将单挑很没发生过,最接近的也就是致师单挑楚军了。

公元前597年,楚国晋国两国对阵,楚国派勇士致师,向晋营单挑,致师驾车冲进晋军军营,抓了一个俘虏回去。

相比于演义中的万将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致师这个行为最有传奇色彩了。

然而致师也只是楚军中的勇士,不是领兵的大将。

春秋时期,当兵的都是贵族,人数少,战争规模不大,才出现致师闯进楚国军营的事。到了战国,平民参战,战争也越来越不讲礼法,以阴谋诡计为能,宋襄公不攻击正在渡河的敌军,在春秋这是贵族恪守的传统,到了战国这就是被人嘲笑的蠢事了。这时候主将阵前单挑,肯定会被冷箭射成刺猬。

春秋时代俘虏对方国君也不杀,最有可能出现两军大将单挑,然而也未曾出现。以后不讲礼法的战争,阴谋诡计、间谍层出,更不可能出现将帅先去拼杀。

楚汉相争,项羽刘邦对决,项羽说就因为我俩之间的这点恩怨,闹的天下不宁,不如咱们单挑,赢的得到天下。刘邦说他斗智不斗力,拒绝单挑。

刘邦一个五十出头的老头子是不会跟二十多岁的项羽单挑的,何况楚霸王力能扛鼎,是个“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好汉。

战争拼的是兵力、号令严明、组织严密、优秀的单兵素质、先进的武器、粮秣供应。秦国打赵国,胜少败多,然而赵国亡国了,因为秦国国力强大,虽然胜少败多,结果硬生生把赵国耗死了。将帅的个人素质远没到能左右一场战争胜负的情况,这里说的都是能胜任工作的将帅。极端的例子偶尔发生一次,也没有代表性。

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将帅会先拼杀一场吗?

在古代战争中,都是双方将帅先厮杀,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依据的。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有了”元帅”这个称谓。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军队官职。从唐朝以后就有左元帅、右元帅等军队官职。有些朝代不设右元帅,只设主帅一人,这样是方便指挥调动。主帅下面是先锋。先锋是负责打头阵,冲锋陷阵的。

在两军对垒时,为什么都是将帅先拼杀呢?这是因为将帅是双方军队的主心骨和领军人物。将帅的武艺和计谋对战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双方将帅的武艺不分上下,另外一方的主帅就会采用智谋“诈败”逃跑,另一方不知是诈就会拼命追赶,这样使诈的一方就会使用暗器攻击对方,这就是兵不厌诈,将帅也是如此。在战场上只有胜败,没有什么不道德。只要胜了就是本事。

一方败了,或者是被对方斩杀了,那么该方军队的士气就会受挫,另外一方就会乘势冲杀过来。那么被攻击的一方就会全军溃败。

将帅首先拼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在正史上均有相关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攻打后梁的战役中脱颖而出,受到后周皇帝柴荣器重并重用的!

将帅不首先拼杀的战斗只有像埋伏战、火攻等计谋的战役。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古代战争两军对垒,将帅会先拼杀一场吗?

这个问题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历史文学加工,不存在两军对阵,将帅先拼杀。而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确实有。我要说的是:大家都说错了。为什么呢?我就说说理由。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热武器,都是冷兵器作战,所以都是近战。面对面的厮杀,而不是像现代战争那样与敌人相隔几百米,几千米,甚至是更远。。。。。。

而古代战争最远距离拼杀也就是弓箭。但如果双方都只向对方射箭,而不冲出来厮杀的话,能达到目的吗?显然不能,双方都有盾牌手,弓箭手只是藏在盾牌手后面一直射箭,是不可行的,这种情形只存在一方冲锋攻击,而另一方防守的短暂交锋中。

古代两军对阵,双方先进行言语冲突,互相指责,约战,打赌,是正常的,根本原因还是武器的问题。不比现在,就简单的一支枪都不用走近敌方,几百米以外就可举枪杀敌。而古代战争不用说,只要是两军对阵,就必须近距离接触。既然面对面了,正常的劝降,指责,骂架就不奇怪了。往往正是这样,就出现了:你敢与我战一场吗?有何不敢?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在现在平时的打架斗殴中,是不是都先有骂战,然后才有动作?这就是人性。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把别人说得是一无是处,先自己把自己放在理所当然的位置,然后才攻击对方。所以,双方约定先同时出一人拼杀,是真实存在的,古人讲究:堂堂七尺男儿,大丈夫一言九鼎。非常讲究诚信,不存在约战后,对方会群起而攻之。那样的话,会被天下人耻笑,从此无威信可言。当然,混战时则不能相提并论,只有约战或下战书时才讲究诚信。

也并不是每场战争都要双方先出一人拼杀。像进攻,偷袭,等等不经过双方同意的时候,就不存在先出一人拼杀。

那么既然确有其事,我为什么说两种说法都错了呢?因为,古代战争两军对阵,根本不是将帅亲自带兵撕杀,将帅的命是很宝贵的,他们都是在中军大部队中,还有亲兵营保护起来的。亲兵营就是现在的警卫营。下属有军情需要报告,必须经过层层亲兵,才能走到将帅堂前,更不要说将帅去先和敌人拼杀。

两军对阵,都是先锋营。所以,将帅先拼杀虽然不存在,但先锋官之间先拼杀是有的。或者是先锋官派自己手下的勇士去先拼杀也是有的。而胜利一方,往往会士气大振,人人都巴不得也去立上一功。

而古代战争两军对阵,如果将帅也在这里,会是怎样呢?

我可以明确的说:将帅即使要亲自上阵督战,也会在观战台上,两军打仗,都有各自的观战台,因为没有观战台,就等于是瞎子,根本看不清战局形势。观战台都是筑在自己地界中,可以看到整个战场,并且易守难攻,沿着阶梯上去,都有士兵把守,亲兵和传令兵都跟着。有什么命令,传令兵自然会去完成。如果看到己方不利,则会提前打算,或撤退,或去拼死一战。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是看明白了吧。古代两军对阵,偶尔是有双方先各出一人拼杀,但不是将帅,而是先锋营的军官或勇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