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飞不听金牌圣旨,挥兵北伐或自立为王,能否活命?

活不了,会全军覆没,小说里的不可信,下面我们看看当时的史料是怎么记载的,岳飞到底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之下。

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七】:飞既得京西诸郡,会诏书不许深入,其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然 恐金人邀其后,乃宣言进兵深入,逮敌已远,始传令回军。军士应时皆南乡,旃靡辙乱,飞望之,口怯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

虽是文言文,但并不拗口,都能读懂,形势不妙,军心已散,撤兵时旃靡辙乱,这仗还能打吗?

二;【《宋朝南渡十将传》卷1《刘锜传》】: 自闰六月至七月,世忠取海州,俊取毫州、宿州,飞取蔡州、陈州,京东、西响应。岳飞军屯颍昌,别军屯郾城,兵断不得合。遣骁将杨再兴击贼,不利,再兴战殁。飞以急告锜,或言:“当言于朝,而后发兵。”锜曰:“皆王事也,待报则无及矣。”遂往助之,即遣别将雷仲、柳倪直趋太康县。诸将曰:“贼在沙河,而诣太康,非路也。”锜曰:“第如言,我军至太康,彼必退矣。”其夜,军至太康,虏果解去。

想什么呢?还自立为王?要不是刘錡施以援手,自保都困难了。

三;《金史.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

四;《宋史》高宗本纪:(岳飞)奉诏班师,遂自郾城还,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颖昌、蔡、郑诸州皆复为金有。

五;《三朝北盟汇编》岳飞在郾城,众请回军,飞亦以不可留,乃传令回军。

岳飞一路打到颖昌,可以说是节节胜利,给了金兵以沉重打击,颖昌城下,金兀术吃了大亏,但是,整体的局势对岳飞非常不利,此时金兵主力已经从顺昌撤回,北方不在空虚,虽然遭遇战中岳家军没有落下风,但岳飞孤军深入,后边的支援跟不上,整个战局已经逆转,对岳飞非常不利,所以接到圣旨班师回朝,岳飞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局势不妙,军队中的恐慌气氛很重,班师已经势在必行。

岳飞心里肯定憋屈,取得这么大战果,因为其它军队没有跟上,大好形势功亏一篑,谁心里也不会平衡,但是,这时候个大军阀各怀鬼胎,见危险就跑,见有功劳就抢。张俊、杨沂中排挤刘錡,贪功冒进,导致濠州中伏惨败,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吉州布衣周南仲上书说:“今之诸军将帅,相视若冰炭,相疾如仇雠。假使一军深入,其谁为应,一军陷阵,其谁为援?刘光世窃琳馆之清名,张俊负跋扈之大恶,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所以然者,无主帅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胄,亲冒烟尘,诏书具在,谁不闻知......今日诸将尾大不掉,陛下已失于初矣,尚此不决,何耶?

南宋此时实力虽然不弱,自保完全没有问题,反攻金国,各部队之间不能协调一致,门都没有,尤其是岳飞,这几个大军阀之中,岳飞是最刺头的一个,他违抗命令的次数最多。这也是岳飞最后被杀的关键原因之一。

如果岳飞不听金牌圣旨,挥兵北伐或自立为王,能否活命?

若是岳飞不听从调遣,恐怕也是在劫难逃。所谓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别人已经把你放在了除去的黑名单上,你想独活,真是太难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岳飞若是不听调遣的话,他就是公然和朝廷对抗。古代封建社会,一国之家,皇帝最大。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尊宠的东西。

宋高宗赵高再不济他也是皇帝,擅自违抗他的命令,就是和大宋的百姓作对。毕竟皇帝掌握着舆论,他可以让百官大书特书,骂岳飞有二心是反贼。

岳飞本来是义军,这样一来,他就变为了贼军。民间的舆论也会指责他,军中的士兵也军心动摇。似乎,这并不是一招好棋。

要知道岳家军为什么打金军那么厉害?

就是因为仇恨,刻骨铭心的仇恨。

岳家军本就是一支有朝廷支持,有百姓爱戴的军队。若是失去了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的爱戴,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摇摆不定的军队若是去作战的话,恐怕是很难有作为的,就不要说打胜仗了。

岳飞想成久一番事业,是离不开宋高宗赵构的支持的,要不他也不会再有望打败金兀术的时候,写信给宋高宗。让他立刻派援军来,最好是派韩世忠,张俊等人来,一起灭掉金兀术,然后挥军北伐,直捣黄龙穴,迎会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来。

岳飞也不可能自立山头,岳家军固然能打,但也不是金刚之躯,打仗饭总归要吃,人总归要伤,要亡。若是岳飞自立山头的话粮草和士兵如何补给呢?最终的命运将是何去何从呢?

还有就是宋高宗赵高只是对金军很软,软的就像蛋,一碰就破。可是,他对大宋的百官那可就是毫不留情了,从他和金军讲和之后,联合秦桧杀岳飞,解除张俊和韩世忠的兵权就可以看出一二来。

岳家军是抵抗不了大宋的军队的,若是宋高宗派韩世忠、张俊的大军来围剿岳家军,岳飞能不能打胜仗,这也是不好说的。

总之,一个人是不好和一个国家对抗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岳飞没有反抗的心,更没有自立山头的心。他只是一个很本分的臣子,爱兵如子的将军。想匡扶正义,收复山河的有识之士。

可是,这些事情他都做不成了,因为他在被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去之后,他就罢官了。没有了军权,没有了士兵,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归于零了。

岳飞是主动罢官的,因为宋高宗赵构把他召回来,这本就是违背他心愿的事情。对于岳飞来说,当官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为民谋利。这个官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肮脏的朝廷班子。

岳飞辞职之后,就去给母亲守孝去了。可是,令他没又想到的时,他又卷入到了朝廷的风波当中去。因为他被秦桧和宋高宗惦记上了。

秦桧一直在说服宋高宗赵构杀掉岳飞,他说岳飞是不安分子,有岳飞在,就会破坏宋金之间的议和,再加上那时候,已经不需要留着这些武将了。宋高宗赵构要把这些立过功的武将手中的权力给收回来。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本就是大部分武将的宿命。

张俊和韩世忠也没有幸免,可是,他们两个人并没有死。

岳飞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岳飞是被他们投入了到了大牢。经过了言行逼供,他们想诬陷岳飞,说岳飞是反贼。

岳飞怎么可能是反贼呢?

岳飞把上衣一脱,就露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这样的人你说他会谋反,稍微有点常识的正常人,都是不会相信了。

所以,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给害死了。好一个莫须有的罪呀。

如果岳飞不听金牌圣旨,挥兵北伐或自立为王,能否活命?

岳飞含冤而死,后人无不悲愤,但这也是岳飞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岳飞抗旨继续北伐,或是拥兵自立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被误会的岳飞

《建炎要录一三七卷》记载:岳飞率部攻占京西诸郡后不久,岳飞就接到了赵构的圣旨。圣旨上对岳飞写明:不准率军深入,即刻率军还朝。

岳飞将赵构的圣旨,传给麾下诸将看后。岳飞和诸将都确认不可久留京西诸郡,但岳飞却担心,自己率军撤退时,金兵会趁机从后追赶。于是岳飞就对麾下诸将说道:咱们先进兵深入,打得金兵慌乱时咱们再择机撤退。

由于岳飞麾下兵卒皆出自南乡,听闻即将返回故土的兵卒们,激动之余导致旌旗散乱,行军毫无秩序可言。

岳飞看着眼前的一幕发呆良久,随后叹息道:难道天意真不想北伐成功?

随后就发生了人们熟知的一幕,眼见岳飞抗旨不尊,赵构接连发下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还朝。

从《建炎要录一三七卷》的记载来看:

一、占领西京西诸郡后,形势对岳家军依然很不利。

岳飞和麾下诸将商议后认定不应该直接撤军,而是应该先和金人交战,然后再伺机撤退。

二、岳飞麾下兵卒大部分出自南乡,这些兵卒听到打一仗就能撤退的消息,竟然激动的军纪涣散。

由此便可知,岳飞是无法继续北伐的,也正是因为岳飞的缓兵之计,才引起了赵构进一步的猜忌,随即赵构发出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还朝。

一意孤行的岳飞必败

继续北伐对于岳飞而言,是师出无名的。毕竟的当时中原地区,仍视赵氏皇族为正统。

而岳飞北伐时的口号也是:收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如果岳飞抗旨不尊,或者是选择自立,那么岳飞都将师出无名。

如果岳飞一意孤行,有必败的理由:

一、岳飞一意孤行将失去民心,同时麾下兵卒也会因思乡心切而导致军心涣散

二、岳飞孤军深入,直捣黄龙府,军力也显得有些单薄。

此前,赵构在召岳飞还朝时,已经把韩世忠等军队调回临安。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再抗旨北伐或是自立,他都将单独面对金兵,势单力薄的岳飞必定会战败。

三、抗旨不尊会让岳家军失去粮草供应。

失去粮草供应,战线又被无限拉长,即使是又怎能不战败呢?

四、岳飞将受到双重夹击。

金军恨岳飞深入骨髓,而面对背叛自己的岳飞,赵构也不会坐视不理。

前车之鉴

其实,在岳飞之前,有一个人比他更有机会自立,这个人就是北宋宰相张邦昌。

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去北国时,赵构正在南方招募勤王之师。而北宋灭亡后,金人在第一时间扶持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

张邦昌既是北宋宰相,背后又有金兵扶持,他比岳飞更有资格自立。

被金兵扶持成为伪楚皇帝的张邦昌,登基后不以朕自称。

身后有金兵支持,皇帝又被金人掳去北国,张邦昌怕什么呢?张邦昌知道中原百姓依然视赵氏皇族为中原正统,自己擅自称帝以朕自居,就会被中原百姓视为国贼。

明智的张邦昌:

一、金军撤退后,身在北方的张邦昌第一时间大赦天下。

二、当赵构率领各地勤王之师赶到汴梁时,张邦昌又在第一时间将玉玺献给赵构。

三、张邦昌在拥立赵构登基的同时,还请命让宋哲宗的元祐皇后垂帘听政。

可见即使身居高位,背后又有金兵支持的张邦昌,都不敢窃据帝位,更不要说让一向以忠臣自居的岳飞,自立为王了。

题外话

赵构继位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惩治张邦昌。赵构在启用李纲、宗泽等主战派臣子的同时,依然让张邦昌出任南宋节度使。

《宋史》记载,张邦昌是因为与宋徽宗的妃嫔行为出格,而被登基后的赵构降旨处死的。

事实上,这位李春燕早就在张邦昌称帝时被其纳入后宫。张邦昌连皇位都能放弃,一位美女断然不会成为张邦昌的险棋。

可以想象,张邦昌与李春燕之间的事,根本就是赵构编造的诛杀张邦昌的理由。张邦昌的真实死因,依然是赵构容不下他有过称帝的经历。

《金史》对赵构降旨赐死张邦昌一事有过一番评价:赵构继位后,便以隐事罪杀张邦昌。

参考资料《建炎要录》《两宋风云》

如果岳飞不听金牌圣旨,挥兵北伐或自立为王,能否活命?

历史上大将抗命,有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的如陈霸先、赵匡胤等直接改朝换代;有的赌气如石达开一走了之。但只有一个"岳母刺字":尽忠报国。换成现代话就是"精忠报国"。

岳飞从"岳母刺字"起,就背负着尽忠报国的信念。以致长子岳云和手下第一将张宪,都劝阻岳飞莫还朝。

大致上,岳飞拥兵自雄,是可以确保岳家军的安然无恙。朝庭总不能对抗金英雄下毒手吧。而换一个姜维,也能在小人挤兑下申请边远屯田来自保吧。

可是,岳飞打发了十二道令牌,一心扑在抗金前线,却对第十三道令牌却没有坚持下去。非但没有听从劝阻,还将两人一同带回朝庭。

岳飞此举显然是以表露君子坦荡之心。可赵构和秦桧不会那么看,不要说抗命了十二道令牌,就是抗一次令牌,也是可以"莫须有"罪名加以严惩。

如果岳飞不听金牌圣旨,挥兵北伐或自立为王,能否活命?

十二道金牌呀!就算一天一道,还12天,如果放在抗日战争年代,上级不杀他???哪个年代,都不会允许有这样的人!【亮剑】中的李云龙,违抗上级命令,从前边突围,没从后边突围,都被降职了,没开除或军法从事就不错了!至于,凭岳飞实力,要直捣黄龙,迎取二帝还朝,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岳飞不听金牌圣旨,挥兵北伐或自立为王,能否活命?

先分析一下当时的南宋:

将帅还有韩世忠、吴玠、刘锜、张俊、刘光世,虞允文等文臣。

吴玠是第一个使金军遭受惨败的南宋将帅,他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刘锜原来的地位和声望并不高,顺昌之役,使他一战成名。韩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两仗,一是黄天荡之战,以八千水师堵截金朝大军,一度使完颜兀术(宗弼)相当狼狈,虽然最后仍以失利告终;但是扭转了宋军望风奔溃的颓势,二是大仪镇之战,被撰写神道碑的赵雄和往后的历史称为“中兴武功第一”,虞允文一介文臣获得采石大捷。可以说是赵构还有足够的底牌保证朝廷不败。

再说一下当时岳飞的军需供给情况:

岳家军的辖地,是土地肥沃的襄阳六郡外加相对富裕稳定的鄂州(今武汉)和江州(今九江)一带,大约相当于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和东部,以及江西北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记载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数目:

上(指宋高宗)谓(秦)桧:“闻飞军中有钱二千万缗,昨遣人问之,飞对,所有之数盖十之九,人言固不妄也。今遣(鲍)琚往,纵不能尽,若得其半,亦不少矣。又岁计所入,供军之余,小约亦数百万缗。”

这是高宗和秦桧的对话。当时已经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兵权被罢。高宗派官员鲍琚去接收岳家军的钱粮,禁不住心中兴奋,特意说出这番话来。这个二千万缗,大体可信的。可见岳家军的军需供给是充足的。

还有一个问题,岳飞所举的旗帜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综合分析,若岳飞不奉诏而自立则可能会军心不稳,这是行军大忌。所以岳飞可能会另打一个“清君侧”的旗号转攻杭州,在岳飞和赵构粮草都充足的情况下,这样就会和赵构的几个嫡系大将陷入持久战,互有胜败,中原彻底的动乱。

可能有人会提议岳飞和金联盟攻宋,但是金不可能和岳飞联盟去对付赵构,因为金是需要一个像赵构般的庸才去替他统治中原而不是岳飞这样的。同时岳飞的最初旗号是“迎回二圣”也绝不可能和金联盟。而赵构为了权利可能会去和金暗中勾结,许以承诺,使得岳飞腹背受敌。

金绝对会出工不出力,坐壁上观。待两败俱伤时,再各个击破,入主中原。

综述:岳飞若反,中华亡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