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高句丽之战不能说失败,应该是未能达到预期,整个战争,唐军基本是压着高句丽打,双方的损失相差也很悬殊。

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朝的战果远大于损失。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以此证明这次战争算不上失利,只能说未能尽全功,高句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遗留了很大问题。

安市没能拿下来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孙子兵法开篇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兵伐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其次就是靠外交达到目的,其次就是两军对垒,最差的就是攻城,攻城时是没有办法时不得已的手段,没有十倍的力量,很难建功,这个不止唐太宗难以免俗,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

孙子兵法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危如累卵,国力尽失,要兵没兵、要粮没粮,但是就在长平之战结束当年十月(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我们知道,长平之战从开始到秦军退兵,前后持续了持续了一年多,赵国连续增兵,最后几乎是已经倾尽全国之力,失败后45万赵卒被坑杀。这次邯郸之围,面对残破的赵国,强大的秦军应该很容易就能取得胜利,事实如何?秦兵围邯郸两年多,不但没有拿下邯郸,而且损失惨重,到了公元257年12月,魏楚联军赶到,秦军大败,被围困了两年的邯郸得以解围。由此可见,纵是如秦军之劲,打起攻城战来,也是一筹莫展,可见攻城战之艰难。

如果这一战力还不够说明问题,那再看看女真勇士,以摧枯拉朽之势,仅用几年时间便使强大如契丹的草原民族灰飞烟灭,护步达冈之战,辽军号称70万,实际参战10万,结果被两万女真勇士打得大败而归,损失惨重。辽灭以后,宋金关系破裂,金兵又两次大兵直捣大宋都城,在大宋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太原城金兵始终没有打下来,只能绕过去直驱京都。在汴梁也是一样,在李纲的坚决防守下,金兵也是毫无办法。如果不是妖道骗宋钦宗有破敌之策,带领七千人开城施法退金兵。金兵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破城。

最为典型的应该是南宋末的襄阳城,在古代蒙古骑兵的厉害如果说第二,也没人敢自称第一。但是面对攻城战又如何呢?整整六年,横扫欧亚大陆无敌手,欧洲帝国的重甲军团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即便是如此强大的军队,面对小小的襄阳城,几乎是毫无办法。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火器尚未成形之前,面对高城坚守,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孙子兵法后半段描述攻城战;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说白了就是,辛辛苦苦为攻城准备工作六个月,真的打起来,死三分之一的人攻不下来,这在攻城战很正常。

攻城战

类似的描述攻城战的古代战例非常之多,如特洛伊之战,特洛伊城坚守了十年;西魏韦孝宽守玉壁,力阻东魏几十万大军五十天而城未破,东魏伤亡超过七万,魏高祖高欢最终撤军;唐朝张巡先保雍丘,再守睢阳。两场战斗足以称得上千古经典。钓鱼城保卫战,蒙哥殒命于此。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攻城和野战完全是两回事,如果蛮力硬功,十倍之兵也不一定成功,李世民未能全功,不足为奇,根本不用分析那么多细枝末节的非关键原因。

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晋阳起兵,随后四方征战,领兵消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打下了唐朝江山。

后来唐太宗当上皇帝后,对外屡次用兵开彊拓土。虽然唐太宗武功盖世,但是晚年亲征高句丽,却不能攻下安市城,受挫于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其实,打仗胜败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有关,唐太宗没有攻下安市城,是因为这三个因素都不利。

天时

安市城之战,唐军从七月开始进攻安市城,经过两个月时间未能打下安市城。而此时北方天气开始变冷,接下来冬季将会更加寒冷,草枯水冻,不利于唐军攻城。

另一方面唐军粮草补给长途运输,在冬天将变得更加困难,储粮也将用完,唐军也无法长期围困安市城,因此唐太宗选择班师回朝。

地利

唐军在安市城攻城不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道宗的土山失利。唐太宗曾令李道宗在安市城东南角修筑土山用于攻城,而李道宗派傅伏爱率军驻守土山。

有一天,土山塌了,压在安市城墙上,把城墙也压坏了,出现了缺口,此时,如果李道宗部署得当,唐军完全可以趁机攻入安市城,但是,当时傅伏爱私自离开,李道宗也没有恰当的部署,结果土山也被高句丽守军夺取,唐军丧失仅有的地利优势。

人和

公元644年征高句丽时,李靖已年过古稀;而太子与魏王争太子位,侯君集被处置;秦叔宝已去世;尉迟恭也已经去研究道术。因而跟着去的武将只剩李世勣和李道宗,唐太宗的武将阵容不够强大。

在《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在安市城之战进入对峙阶段时,安市城居民“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对唐军进行主动挑衅,可见安市城中军民士气旺盛,守城态度坚决。

后来“世勣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安市城内军民知道后,更加团结,因而安市城更加难以攻克,出现了“益坚守,攻久不下。”

总之,唐太宗在安市城受挫,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手下武将不够强,而土山又被高句丽夺取,加上冬季将至,所以唐太宗暂时班师回朝,准备来年再战。

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取得的成果还是很大的,但确实是在安市城无功而返,随之也结束了这次征讨高句丽之旅。

1、 征讨起因

武德年间,高句丽与唐帝国之间有过一个短暂的蜜月期。双方曾经交换战俘,高句丽还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上表,奉唐为正朔,在国内颁行唐朝历法。唐高祖李渊也分别对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进行了册封。然而好景不长,从武德末年开始,高句丽便又故态复萌了。它不但频频阻挠新罗和百济从陆路对唐的朝贡,而且不时出兵侵扰新罗和百济。

但在贞观初期和中期,由于唐帝国对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积极经略漠北和西域,因而暂时无暇顾及辽东,但是李世民却一直密切关注着高句丽的一举一动。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句丽国内爆发政变,其东部总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然后一手把持军政大权,成了高句丽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但由于唐朝内部也出现问题,直到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率领海陆军共10万余人开启征讨之旅。

2、 初战一马平川

“天可汗”李世民可不是等闲之辈,在进入辽东后,一路上可谓是势如破竹。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李世勣的前锋大军从边境重镇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出击,拉开了辽东之战的序幕。

四月,唐军攻克对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之后的建安城(今辽宁盖州市)、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市)、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白岩城(今辽宁灯塔市西)等全被唐军拿下。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胜利相当不易,唐军多路出击,他们在人数上并不占优,而高句丽士兵也是英勇善战,能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连下数城,可见唐军实力非同凡响。

3、 饮恨安市城

踌躇满志的李世民将目光转向辽东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只要拿下它,大唐远征军就可扫平辽东半岛,继而跨过鸭绿江,一举夺取平壤!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中旬,李世民率领远征军迅速南下,于六月二十日包围了安市城。但在这里,李世民遭遇了最为顽强的阻击。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

第一,安市城处于半独立状态,在渊盖苏文发动政变、大权独揽后,多数城市都屈服于他,但安市城例外,他们公开不承认渊盖苏文政权,渊盖苏文因此数度发兵攻打。但安市城城防坚固,加上安市城主英勇善战、指挥有方,所以屡屡将政府军击退。渊盖苏文没辙,最后只好放弃,任凭安市城变成一个没有归属的独立王国。

安市城连自己人都没有屈服,他们能屈服于唐军吗?他们是困兽,在作战意愿上面,就已经无人可敌。

第二、重兵救援,虽然渊盖苏文对安市城不满,但他知道如果安市城失守,自己也就交待了。于是渊盖苏文就命令北部总督高延寿、高惠真,统领高句丽、靺鞨兵共计十五万人,大举救援安市城。这是比唐军总数都多的守军,攻下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气候恶劣,补给不足,虽然李世民首战就干掉了高延寿的主力,并受降了他,但在进攻安市城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甚至让李世勣愤然提议——“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而对于安市城全体军民来说,投降是死,还不如抵抗到底。加上几个月的后的辽东开始进入秋冬季节,唐军的后勤遇到困难,李世民需要尽快拿下安市城。

第四,风云突变的局势,为了快速拿下安市城,李道宗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筑一座土山,然后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就在这个大型工程即将竣工的那一天,安市城外突然发出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土山崩了。这本是唐军的噩耗,但没想到倒塌的土山压坏了一段安市城的一段城墙,这回要轮到安市人哭了,可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唐军还没反应过来,安市军民竟然出城从唐军手中把土山夺了下来,等到唐军最高统帅部得到消息,土山早已变成了安市人手中的一座坚固堡垒。愤怒的李世民下令全力夺城,这场战争打了三天三夜,安市城岿然不动。

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神色黯然地下达了班师的命令。

李世民绝对不会料到,此次亲征高丽,竟然会以势如破竹的胜利开场,而以万般无奈的撤兵告终。在安市城外的这场战斗,让这位“天可汗”在晚年遭遇了这个不大不小的尴尬。但是这场战争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之后的唐高宗时期平定高句丽和百济,并进而控制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胜败乃兵家常事

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今天听起来高句丽好像是不值一提的小国!

在当时绝对不是这样。

他有178座城市,68万户在册百姓, 后来的辽国巅峰时期也不过是50多万户百姓。

而当时对唐朝构成巨大威胁的东西,突厥加起来都没这么多人。

贞观十六年,根据房玄龄的统计,唐王朝有三百万户百姓。武德年间,唐王朝有二百万户百姓。

防守的一方。相对来说是占便宜的。高句丽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古代的交通条件,虽然,唐人口是高句丽四五倍。但是能够有效动员的并不是太多。相对的高句丽来说并没有优势。过度动援会造成重复隋的悲剧。

并且高句丽不是一个野蛮国家。他是一个传承久远的文明国家。国内生产农牧渔猎结合,有非同寻常的坚韧性。

有完整的统制机器。

经济基础的不同与建立在游牧基础上的突厥。经济上更强大。韧性更强。

民族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并不比华夏文明晚!

当然,他与现在的韩国其实没啥关系的。事实上,他被唐朝灭绝了。

贞观19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其实唐朝的经济情况很不好。对外已经是连番大战。

太宗的远征实际上比较仓促。可能的话缓个几年。经济上会好很多。

但老之将至,太宗等不及了。

远征离唐朝的统治中心很远的。而唐太宗打仗习惯于防守反击。野战破阵摧敌!一旦踏破敌阵穷追猛打。

唐朝建立过程中的敌人统治基础都不牢固。无非是群雄逐鹿。

一旦失败都没那么死硬!而高句丽不同,这是与异族的国战!

非常硬!

一路都是坚城!

唐太宗出兵兵力上,其实并没有优势。失败谈不上,没有达成灭国的目的是真的。 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就。

但是这是不奇怪的。对这种文明型国家,华夏文明的劲敌!一战而尽全功。是很难的。

隋唐几代君王接力灭之!这才正常!

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诸葛亮败于郝昭

胜负兵家常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