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吗?

历史上还真有捡漏的大事件,不过因为误传,有些人并不知道内情,我说出来或许有人不相信,但这是历史上真是发生的事情。

王莽,大家眼里是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可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事情的经过不复杂,深谙历史的人都知道实际是怎么回事,虽然王莽最后以失败告终,身后事由取代他的人编写,为了体现取代王莽的合法性,对王莽添油加醋的东西不少,但基本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说王莽捡漏,是因为当时找不出第二个比王莽更合适做皇帝的人,王莽坐上皇帝宝座,在当时是众望所归。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稍微整理一下还是不难理解的。

西汉末年,几个皇帝子嗣不旺,连续几个皇帝又英年早逝,最后造成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刘姓皇族中皇帝一支绝户了,连过继个儿子都没出去找,剩下的都是五服之外的远族亲,这类出了五服的远族亲,在古代是没有继承权的,除非自小过继在自己名下,自己培养长大,否则不可能把皇帝位置传给五服以外远亲,孺子婴其时也出了五服,不过如果他不是智商低下还是有希望的。可偏偏他就是个先天弱智,十几岁了还不识数,历史记载时王莽所为,其时孺子婴这种特殊地位,在众目睽睽之下,王莽不可能做得太过分。把一个正常人弄成先天愚型,是不可能的事。

事情还是得从刘氏宗亲说起,因为五服之内没有了直系,那么五服之外的族人就坐不住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希望,于是有人开始以刘氏宗亲的身份要讨伐暂时摄政的王莽,但是他们的身份也不具合法性,而且王莽是当时全国上下公认的道德典范,他们的行动并未得到支持。叛乱很快平定了,但是王莽并没有为难他们,这些宗亲都很感动,既然自己无望,何不顺水推舟举荐王莽,这样自己还能讨个好,为以后的日子打开门路?于是刘氏宗亲们带头推举王莽做皇帝。

在没有皇帝合适人选的基础上,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也希望选出个自己知根知底,有能力又体恤民情的人做皇帝。王莽是否符合呢?那我来大概介绍一下当时的王莽是个什么形象。

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标准的外戚,王莽出身大家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小时候起,行为举止规范,勤俭朴素,待人礼貌诚恳,就是人们夸奖的对象,做了官也是兢兢业业,对人更是恭敬有加。出任大司马时才38岁。王莽执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王莽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王莽为官刚正不阿,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汉哀帝是过继之子,尊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为太后,但是汉哀帝想扶持自己祖母和生母一支外戚,要封自己的母亲丁姬为太后。这个是不符合古代礼法的,王莽据理力争,结果被汉哀帝记恨,对王莽数次陷害,王莽被迫辞去大司马一职,远离朝廷纷争,隐居于自己的封地,此时王莽前途一片渺茫,只要汉哀帝不死,估计王莽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了。但

就在王莽隐居期间,王莽的次子因为打死奴婢,被王莽强迫自杀,王莽的大义灭亲,得到世人好评。王莽隐居新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王莽没有参与朝政。

但是汉哀帝没有活几年就死了,深受大家敬重的王莽又恢复了大司马的职位,当上大司马的王莽仍然保持以前的风格,艰苦朴素,兢兢业业,对于朝廷对他的奖赏大多谢绝。

因为王莽的良好表现,大臣们上书,认为王莽应该得到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大臣们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王莽为了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为了避免汉哀帝外戚专权的事情再次发生,王莽把汉平帝的母亲卫氏一族封在中山,无事不得入朝。王莽的儿子竟然与人暗中谋划,让卫氏一族入朝,并制造假异象,半夜里还往王莽大门上泼狗血,以此威胁王莽,让其把卫氏一族调回朝中,结果事情败露,王莽的长子被下狱,最后毒死狱中。自此又掀起一股王莽大义灭亲的歌颂热潮。

此外,王莽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场、常满仓(国家应急仓库),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于是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锡之命。

至此,王莽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利双收,如果汉平帝活得长一点,已经五十多死的王莽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中国历史上只不过又多了一个标杆式人物,名气完全可以和伊尹霍光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历史和我们开了个大玩笑,汉平帝也是个短命天子,只有十四岁,没有做几年皇帝就一命呜呼。自此皇室一脉衰微,再找不到五服之内的血亲接任皇位。为王莽的捡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说王莽捡漏一点都不差,大多的巧合成就了王莽,如果没有赵飞燕独霸汉成帝,致使汉成帝无子,也不会过继汉哀帝,如果汉哀帝不是短命又无后,王莽也没有机会,总算有个汉平帝支撑江山,他又是个短命,孺子婴又是个先天愚型,皇位无子嗣不是新鲜事,连续几代无后短命,致使五服之内都没人,历史上独此一例,王莽这个漏捡大了。后来又丢了江山,那是另一回事,一个外姓人,不需要政变和兵变,在众人的欢呼雀跃中理所当然的捡个皇帝当,这个漏谁人能及?

你知道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吗?

1945年4月12日,正在国会开会的杜鲁门,接到了去白宫的通知。虽然是美国副总统,但是杜鲁门跟总统罗斯福并不亲近,甚至两人只见过几面,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被召到白宫的原因。在白宫里,罗斯福的夫人告诉杜鲁门,总统罗斯福已经死亡,现在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的职务。就这样,杜鲁门从名不见经传的备胎,一跃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杜鲁门)

幸运捡漏的美国总统

1901年,17岁的杜鲁门因家庭贫困辍学,成为社会上的待业青年,并开始了游手好闲的日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得到机会的杜鲁门决定当兵,并成功进入到军校学习,给自己的学历镀了个金。有了从军的经历,再加上学历上的提升,杜鲁门能够在退役后进入政界,并当上了家乡密苏里州一个县的法官。

干了8年的县法官,给杜鲁门带来了不少当地的政治人脉,这让他有机会参选国会议员,进入到中央权力机构。在1935年,杜鲁门如愿以偿,成为联邦参议员,他在议会里面结识了不少美国政界的上层人士。在1944年,参加第四次总统选举的罗斯福,决定换一个听话一点的副手,于是民主党内的大佬推荐杜鲁门给罗斯福。

在第四次选举中,罗斯福跟杜鲁门的组合取得了很大的优势,顺利成为强势总统罗斯福的备胎。原本罗斯福作风就比较强势,基本大事也不会跟杜鲁门商量,所以杜鲁门的存在感比较低。只是罗斯福的第四个任期只干了82天,就撒手人寰了,而没有外交经验,只在一战期间去过一次法国的杜鲁门,就这么备胎转正,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杜鲁门和原子弹爆炸示意图)

拨弄风云的强权大佬

接任总统后,杜鲁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结束二战,为此他批准了对日本动用原子弹的提议,并派驻了几十万美军驻扎在投降后的日本。在中国的问题上,杜鲁门跟罗斯福全力支持国民党的态度不太相同,他比较讨厌蒋介石政权。而蒋校长也是看走了眼,竟然援助杜鲁门的对手杜威竞选美国总统,就这样蒋在解放战争中几乎被杜鲁门抛弃了。

作为战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一直视苏联为最大的威胁,为此杜鲁门决定扶持援助欧洲的英法等国,并利用他们来应对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冷战的格局也开始形成。罗斯福跟英苏等国制定了战后的国际秩序规划,而这个政策实际上由杜鲁门来执行,欧洲的英法等国也是在战后才彻底靠拢美国,杜鲁门是接棒世界霸主的第一个美国总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绕开国会,立即出兵干涉朝鲜半岛事宜。虽然杜鲁门打心眼里不喜欢蒋介石,但是还是要利用蒋来遏制共产党和苏联的扩张,所以在出兵朝鲜的同时,杜鲁门协防台湾,再次力挺蒋介石。在中国抗美援朝后,麦克阿瑟一直叫嚣使用原子弹,杜鲁门担心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控制了朝鲜战争的规模。

(杜鲁门和妻子华莱士·杜鲁门)

排名靠前的美国领袖

在罗斯福之前的美国总统中,有着连任不超过两届的不成文惯例,在罗斯福打破了这一惯例之后,杜鲁门修法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完善了美国总统终身制的漏洞。不过美国在二战后也遇到了经济衰退的问题,当时美国国内有失业罢工的问题,杜鲁门并没有解决好这些,这也导致他在1948年的竞选中支持度很低。

为了争取连任,杜鲁门乘着火车到美国各个州拉票搞演讲,最终竟然逆袭翻盘了,击败了强劲的对手杜威,这种竞选策略也被后来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继承下来。在内政上,虽然杜鲁门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因为表现不佳,失去了国会的控制权。这导致他提出的增加税收和实行价格管制等政策,被国会推翻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

由于内政问题悬而未决,再加上朝鲜战争让美国伤到了,在1952年的选举中,杜鲁门直接放弃了连任。虽然在位时的民意满意度并不高,但是在杜鲁门下台后,随着一些资料的披露,杜鲁门的满意度再一次奇迹般的提升了,毕竟是他带着美国坐上了头把交椅的位置。在美国人评选的总统排名中,杜鲁门进入了前十,虽然比罗斯福差一些,但是还是很靠前的美国领袖。

(杜鲁门连任后展示预测自己失败的报纸)

结语

作为美国副总统,能够在前任死亡后,从而转正的并不多,杜鲁门算是捡漏最成功的一个。在二战结束前夕,备胎上位的杜鲁门面临的内外形势很复杂的,因为没有罗斯福那样强硬的手腕,所以给人一种优柔寡断的感觉。不过他稳定了战后的局势,让美国坐稳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也控制了欧洲和日本等地,最终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之一。这也充分说明,捡漏捡的好,好处自然少不了。

你知道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吗?

曾经死守衡阳的方先觉第10军,虽然最终全军覆灭,但是骨干军官和一些士兵还是从战俘营逃了回来,以此为基础后来在四川重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番号改为“整编第3师”,师长是顾祝同的外甥赵锡田,结果在陇海路战役中又被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全歼。

第10军为什么整编后的番号是整3师呢?因为该军基干主力其实是历史悠久的国民革命军第3师(预10师是后面打出来的),李玉堂就是在该师副师长的位置上发迹的。如此有历史的部队当然还得重建,而参谋总长陈诚最善于借机壮大实力了,遂提议从土木系老本整编第11师中调出一个整编旅,以此为基干重建整3师,然后再以两个整编师联合作战。

就这样一顿操作猛如虎,整11师之整18旅调出重建整3师(旅长覃道善直接升师长),然后整11师和整3师共同组成“整编第十八军”。黄埔四期的胡琏以整编军长的身份同时兼整11师师长,由于整编军已经是小型兵团级单位,因此该部又称为“胡琏兵团”,是中原战场蒋军的重要机动力量,经过补充后兵力接近50000人,且装备精良。

胡琏兵团的战斗力蛮强的,1948年6月粟裕率部打响豫东战役的时候,整编第十八军奉命从河南上蔡北援,我中野三个主力纵队(第1、第2、第3纵队,不过刚转出大别山,比较虚弱)楞是没有截住它,只是拖延了它投入战场的时间。毕竟,这支部队的骨干军官,都是跟胡琏在抗战时期一起打出来的,互相比较熟悉,而胡琏作战又比较狡猾,着实不好对付。

豫东战役后蒋军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决定组建大型机动兵团,同时将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于是以整编第十八军为基干(所属部队恢复番号为第18军和第10军),又调入第14军、第85军同时加强第四快速纵队,新建第十二兵团。理论上来说,该兵团司令官肯定也应该继续以胡琏担任,唯一的缺点是他四期生的资历略显不足。

在决定第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问题上,有三个关键人物,首先是回国担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然后是“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另外一个则是“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何应钦和顾祝同分别是两大军政长官,而第十二兵团在作战序列上属“华中剿总”,白崇禧当然也有发言权,于是这三个人都“上折子”发表了意见。

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因为在大别山作战中,整11师仗着有陈诚做后台,经常不听白崇禧的招呼,尤其胡琏指挥作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白崇禧的命令如果与其想法不同,则一概当耳旁风。当然了,白崇禧也知道这是蒋军嫡系兵团 ,主官人选他肯定做不了主,所以也没有提名,但是中心思想就一个:反正胡琏不行,烦他。

何应钦那是陈诚的老对头了,当然也想趁机落井下石整整老冤家,于是破天荒地支持白崇禧的意见,台面上理由就是四期生资历不足,这毕竟是下辖四个军的庞大兵团,第10军覃道善是四期生、第14军熊授春是三期生、黔军出身的第85军吴绍周资格也比胡琏要老。刚好原来土木系的重将罗广文(当过18军军长)见陈诚失势,改投何应钦的门路,于是被“国防部长”正式提名。

顾祝同那是何应钦的小弟,虽然没有公开反对胡琏,基本也是附议何应钦的意见。然而这三人都低估了老蒋对陈诚的信任程度,尽管陈诚因为东北大败住进了上海的医院,同时也辞去了本兼各职,但他依然是军中头号嫡系。在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问题上,老蒋仍然重视陈诚的态度,遂遣“代理参谋总长”林蔚亲赴上海,当面征求陈诚的意见。

陈诚见胡琏已无翻盘可能,也不想“叛徒”罗广文上位,遂抛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替代人选:抗战初期的第18军军长、现任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埔一期生黄维,林蔚回报后,老蒋第一时间批准了这个提名并迅速约谈黄维,让何应钦、顾祝同和白崇禧等人猝不及防。就这样,抗战胜利后一直没有带兵作战的黄维(再之前是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突然间拣了个大漏。

从后来淮海战役的进程来看,自华中增援的第十二兵团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并且在战场上的几大兵团中,也应该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能够意外担任该兵团司令官,说黄维这个漏拣的厉害一点也不夸张。至于网传黄维还不太情愿云云,其实并不靠谱,没有哪个将军不愿意统领这样一支精锐兵团,黄维有所顾虑和退缩,是因为到任后发现各军、师主官不那么欢迎他。

虽然在人事斗争中陈诚最终胜出,然而这个提名却是灾难性的,素有“书呆子”之称的黄维尽管拣漏成功,但是其用兵的狡诈性远远不如胡琏,刚刚接近徐蚌战场就被中原野战军诓进了包围圈,困守双堆集一直到全军覆灭,根本没有起到“机动”兵团的作用。而该兵团又是老蒋和陈诚的心头肉,到战役后期为了解救黄维,又搭进了几乎可以逃出战场的杜聿明集团。

福兮祸所依,凭白无故拣个大漏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果然吧,黄司令官上任四个月就兵败被俘,人也去了功德林。

你知道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皇帝就是最好的职业。

如果在家里呆着,有人来请去做皇帝,恐怕是最厉害的捡漏吧。

莫名其妙做了皇帝的人还不少,就说一下汉灵帝吧。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01

解渎亭侯

秦、汉、魏、晋时期,都是以二十等爵封赏有功之人。

最高等级是彻侯,后来因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称为通侯,后又改为列侯。

《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其意思就是,在列侯中食禄于县、乡、亭者,就称为县侯、乡侯、亭侯。

比如曹操的父亲太尉曹嵩封费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刘备封宜城亭侯。

列侯跟其他爵位的俸禄一样,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主要是粟米,可以兑换布匹。

有时候皇帝也发一些钱币、黄金之类的,但数量很少,不属于正常的俸禄。

一般是以年为单位发放,称为年俸。

列侯食俸一千石,按照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一石大约是30.75公斤。

也就是汉灵帝刘宏没做皇帝之前,继承其父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每年三万公斤粟米的工资。

今天物价来看,也就是几十万的工资,不算啥,三五口之家也就是个小康,要在一线城市生活还很紧张。

但在汉代,却不得了。

二十等爵第一等是公士,年俸50石,杀一个敌军军官才可以获得。

相比之下,作为解渎亭侯的刘宏,小日子还很过得去,悠哉悠哉,阔阔的小地主。

02

祖上曾阔过

太远的刘邦就不说啦,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说起吧。

刘秀作为东汉开国皇帝,传位给四子刘庄,是为汉明帝。

刘庄传位给五子刘炟,是为汉章帝,是东汉第三位皇帝,也就是汉灵帝刘宏的高祖。。

东汉以小皇帝居多,从章帝就开始啦。

章帝(公元57--88年),十八岁继位,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二岁,一共生了八个儿子:

依次是刘伉、刘全、刘庆、刘肇、刘寿、刘开、刘淑、刘万岁。

先立三子刘庆,后立四子刘肇为太子,刘肇十岁继位,是为汉和帝,在位十七年,终年二十七岁。

章帝六子刘开(?--148年),永安二年(90年)封为河间王,以乐成、渤海、涿郡三郡为国。

刘开的儿子很多,记载下来的有:刘政、刘翼、刘得和刘淑四个。

刘政继承了河间王的爵位。

刘翼为平原王,是汉桓帝的父亲。

刘得为安平王。

刘淑只得到了解渎亭侯的封爵。

刘淑去世后,其子刘苌继承了解渎亭侯的爵位。

刘苌早逝,其子刘宏继承了其解渎亭侯的爵位。

说起来,刘宏祖上也很阔,其高祖刘炟也曾是第一大老板,但到了他这个玄孙时,就只是个解渎亭侯啦。

对平民百姓来说,找这么个工作还很不容易。

但对姓刘的来说,这也就是打酱油的差事啦。

03

登基为帝

为了恩泽共沾,普惠刘氏,章帝之后,大多都是小皇帝,而且都不喜欢干得太长。

章帝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二岁。

仅仅过了八十年的时间,先后就有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祐、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等七位帝王登上皇位。

最小的殇帝刘隆不满百日登基,在位二百二十天。

在位时间最久的就是汉桓帝刘志啦,在位二十一年。

汉桓帝刘志(132--168年),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

刘翼去世,刘志袭爵为侯。

永嘉元年(145年),年幼的汉冲帝去世,无子。

外戚权臣梁冀拥立渤海王刘鸿之子刘缵(138年-146年)为帝,是为汉质帝,东汉第九位皇帝,时年八岁。

刘缵因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在一次朝会中,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此跋扈将军也”。

由此引起梁冀的忌恨,就把刘缵毒死啦。

本初元年(146年),刘志就捡了个大漏,被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继位,是为汉桓帝,成为东汉第十位帝王,时年十五岁。

汉桓帝毕竟年龄大了点,心眼多一些。

此时,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大小事也不用桓帝操心。

汉桓帝就一门心思贪玩,但也不知道他忙活了些啥。仅宫女就多达五六千人,在位二十一年也没生个儿子出来。

168年1月25日,汉桓帝恋恋不舍的抛下后宫一大群女人,自己一个人走啦,享年三十六岁。

汉桓帝刘志驾崩后,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就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挑来挑去就把刘宏选为了皇位继承人。

天上又一次掉馅饼,啪叽一下,这次砸在了河间国解渎亭侯刘宏的头上。

窦妙派遣侍御史刘儵守和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洛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成为了东汉第十一位帝王。

刘宏不仅捡了个大漏,坐上了皇帝,而且捡了桓帝后宫几千个女人,自然是十分开心,也就玩得不亦乐乎!

玩着玩着,也就把东汉彻底玩完啦。

尽管是捡来的东西,理应也得珍惜才是哦。

自己不珍惜,可惦记的人却不少。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还得连累大家背黑锅,这个有失公允啊。

你知道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吗?

答: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千奇百怪地“捡漏”事件很多,但以“最厉害”论,晚清的两次“捡漏事件”何止厉害?更在啼笑皆非的背后,充满着惹人长叹的思考。

“捡漏事件一”、太平天国“捡漏”吴三桂

1852年12月,震惊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却正面临严峻考验:自从“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虽然一路高歌猛进,却也陷入了清军的四面围堵。先是围攻长沙失败,不得不含恨撤退,然后虽然艰难攻下岳州,可自家的弹药火器,早已损耗殆尽,周边的清军又恶狠狠扑过来,眼看就是要被包饺子的节奏。可就是这危急时刻,打进岳州的太平军,意外“捡了个漏”:当年吴三桂埋在岳州的火器弹药。

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悍然闹起“三藩之乱”,接下来八年的拉锯战里,岳州就是双方争夺的主战场。一度把岳州作为桥头堡的吴三桂,更在当地囤积了大量的火器火药。而随着吴三桂最终的败亡,这些凶悍装备也从此长埋于地下。直到一场太平天国战争,才被“白捡”到太平军手里。

但话说回来,太平天国战争距离当年的“三藩之乱”,已经过去了近二百年,当年的“先进火器”,这时早就是老古董,真打还好使?打起来才知道,还真好使。手握这批“老古董”的太平军,随后连续拿下汉阳、汉口、武昌。把清军兵马一口气杀得七零八落,以太平军名将李秀成的话说,那真是“破岳州得吴三桂之器械,搬运下舟,直下湖北”。简直是咸鱼翻身。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次“捡吴三桂的漏”,才叫太平天国有惊无险度过了危险期,然后从华中直扑东南,把晚清历史搅了个天翻地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批快二百年的“老古董”,怎么还有这么大威力?事实是:不是“老古董”威力大,而是“大清”手里的家伙太差。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时,清王朝虽然刚尝到了鸦片战争的惨败,却依然没记打。多年的闭关锁国,叫清军的装备何止是原地踏步?武器的制造工艺,竟是一代比一代退化。比如当鸦片战争爆发前,清王朝紧急造炮,可是翻出来的造炮图纸,竟都是康熙年间的,多是“吴三桂造反那几年”的。甚至打急眼的清朝,连16世纪明朝战神戚继光的著作都“扒”出来,“仿明戚继光遗法,制成虎蹲炮位”,当做“抗英神器”。

而且由于清王朝多次“修书”,各类军工科技图书都给“修光”,工匠技术一拨不如一拨,就算照着图纸造,也很难达到“前辈”们的水平。比如嘉庆年间,清政府不惜血本,改装了一百六十门“得胜炮”,威力竟比库存的明代同类火炮还差得远。1835年虎门炮台新造一批火炮,试开了一炮就现了眼——当场炸膛了十门,大炮上炸出来的孔洞,足能装四碗水。这样的“技术水平”,战场上足能“自己把自己炸死”。

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场上,能给一败涂地的清军“找回点场子”的,还就是各个战场上的“前明遗存红衣大炮”,英军在占领了浙江定海炮台后,也发现清军炮台上的火炮,竟然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产的。“明朝的大炮保卫大清疆土”这事儿,放在当时绝非笑话,却是大实话。

看过这样的“大实话”,就知当时的太平天国,捡了多大的便宜,那经受了近200年考验的“吴三桂火器”,真是百分百比清军装备好用,硬是给濒死的太平天国,活活轰开了新局面。如此捡漏,也叫人连连感叹——晚清何止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会被人变着花样打。

“捡漏事件二”、日本捡漏“大清烂书”

就是在太平天国战争震撼大清朝堂时,东边一衣带水的“老邻居”日本,也发生了一件影响东亚历史的“捡漏事件”:1851年,日本幕府从来自中国的商船上,先后搜查出三本“大清烂书”——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心血巨著《海国图志》。

1841年,清王朝在鸦片战争里惨败,禁烟英雄林则徐被发配伊犁,林则徐的好友魏源也痛心疾首。更叫他痛心的,却是打了败仗的清王朝,从上到下依旧荒唐的麻木。于是痛定思痛的魏源,以林则徐留下的《四洲志》为参考,写就50卷奇书《海国图志》。该书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硬核思想,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列强的科技文明,更阐述了工商业的发展思想。堪称此时中国“独一号”的神书。

1852年时,魏源又再接再厉,拖着老迈的病体,将《海国图志》又扩充到100卷,不但增补了欧美列强诸多重要信息知识,还绘制了精美插画。几乎是页页呕心沥血,誓要唤醒麻木的大清。

但魏源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腔热血,在当时的中国,遭遇到的却是扑面凉凉。《海国图志》自出版后,就在书店里长期遇冷,每年都几乎卖不出几本。很多昏聩的大清官员,看后更是破口大骂,嚷嚷着要把《海国图志》付之一炬。魏源本人更是在骂声里凄然离世。而后直到十九世纪末,这本凝结了魏源一生心血的奇书,依然是中国境内一本“无人看”的“烂书”。偶尔几本被人倒腾到日本,叫日本人捡了漏。

可在日本,这书的命运,却是大不同。

当时的日本,很多方面与大清,简直是“同命”。同样是多年闭关锁国,看世界两眼一抹黑。也同样正在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脚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但不同的是,《海国图志》自从被日本“捡到”后,就迅速叫日本人打了激灵。接下来的四十年多年里,此书在日本一火再火,无论是早期50卷的“简装版”,还是后来100卷的“修订版”,都是先后数十次再版。价格也火热飙升:1856年一部《海国图志》就在日本卖到3两黄金,1859年就涨到了8两黄金。

而“热销”的背后,却是《海国图志》对近代日本的影响,其书中对于欧美列国精细的描绘,等于给“锁国”已久的日本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日本“近代精英”,更是对《海国图志》推崇备至。也正是随着《海国图志》的普及,借此看清世界的日本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而在接下来的“明治维新”等大事件里,《海国图志》更成了教科书。里面对于工商业发展的种种思想,大量被日本人照抄……

不夸张地说,近代日本的自强之路,正是以“捡漏”了《海国图志》为开始。而到了19世纪末,当大清的“精英”们依然不知《海国图志》为何物时?读熟了《海国图志》的日本人,却在甲午战争里送给清王朝又一次奇耻大辱——这样一部为大清自强而写的书,却是阴差阳错,成了“老邻居”日本的天降宝物。

如此奇特一幕,正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那声长叹,日本的强大,正是“为其书所激刺,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这样的“活剧”,鲜明的对比,折射的却是百年前落后挨打的中国,在科技军事的差距背后,那曾让人触目惊心的“观念差距”。其中多少深思,今天依然令人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梅毅《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徐佳《吴三桂的火器》、郗玉松《海国图志 的重要思想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刘燕《海国图志 在中日两国的传播以及影响之比较》、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史》、指文烽火工作史《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你知道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吗?

捡漏就是捡便宜。民间传说中,这世上最大的便宜,被一个叫王华的人捡到了。

故事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渔民王彩夫妇在长江上打鱼时,意外的从江水中捞起一个弃婴。

王彩夫妇年迈无子,把这个捡来的孩子视如己出,取名王华字启太。

王华五岁时,王彩夫妇双双过世,家里的渔船也被地痞郑彬强占。无依无靠的王华靠左邻右里的周济,才长大成人。

王华十八岁时,新科状元杨继风趋炎附势,打算把女儿杨秀英嫁给奸臣刘文晋的傻儿子,杨秀英死活不肯,杨继风一怒之下,把女儿赶出家门,并硬配给乞丐王华为妻。

杨秀英和王华恩爱有加,夫唱妇随,靠打鱼为生,几年后又生下粱儿、柱儿二个儿子,皆聪明懂事。一家四口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也逍遥快活。

一天上午,王华在街上卖鱼,听到一阵阵哄笑声,原来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须发皆白,穿的破烂不堪,口中却大声吆喝道:卖爹喽,卖爹喽,谁把我买回去当亲爹养,我包他后半辈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周围的人都把这老头当疯子,甚至还有人用烂菜叶子向他身上丢。

王华自幼养父母双亡,十分羡慕那些家中有长辈人家可以尽孝,便在周围人的嘲笑声中,把老头儿买回家中当亲爹供养。杨秀英向来对丈夫百依百顺,对王华买来的这个爹也是孝敬有加。

没想到这个穷酸的老头儿又馋又懒,整天什么活都不干,每天只是变着法的让王华夫妇给他做好吃的。

王华的小日子架不住老头儿这么折腾,没过多久就把家产变卖一空,王华不愿落下不孝的名声,为了保证老头儿吃好喝好,王华夫妇只能让两个儿子辍学,送一个到有钱人家做奴仆。

两个孩子也很懂事,争着去给人家当牛做马赚钱养爷爷。

就当王华一家争执不休之际,那个老头儿走出来,给了王华夫妇一大笔银子和一张金腰牌,并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拿着这块腰牌去京城,就一定能当大官。然后老头儿就神秘的消失了。

王华供养老人只是想尽孝道,根本没有做官的打算,接下来几个月,王华夫妇都在寻找失踪的老头儿。

直到有一天,有两个官差来到王华家,声称当朝的八王爷赵德芳要见王华的两个儿子。

王华夫妇无奈,只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京城,意外的受到包拯、寇准、杨家将等一众大臣的迎接。

王华被迎进八王爷的府邸,见过了赵德芳,才惊喜的发现,原来八王爷就是自己那日在街头买来的爹。

再后来王华见到了八王赵德芳的王妃狄氏,才知道自己竟然是八王爷的亲生儿子。

三十多年,八王爷赵德芳和妻子巡视江南,归途中狄王妃生下一个西瓜胎(肉卵),有术士说这怪胎是妖孽,八王便把孩子抛入长江中。

回到京城后,才有包拯对八王说,狄王妃生下的儿子有龙鳞护体,是大贵之相,赵德芳这才后悔不已。

再后来宋仁宗没有子嗣,需要赵德芳儿子继承皇位。可八王爷也只有一个嫡生儿子,还被他丢在长江里了。

幸好包拯昼断阳,夜断阴,在阴曹地府见过王彩夫妇,才知道王华竟然就是赵德芳当年抛弃的儿子。

为了近距离观察王华的为人品性,赵德芳来到江南街头卖身给别人当爹,也幸亏王华宅心仁厚,捡了一个大漏,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