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称呼当官的为大人?
还不是那些古装电视剧给误导的,不顾历史常识的瞎写瞎拍。
"大人"与"小人""君子"等都是互相对应着出现的,现在的"大人"已经很少用了,都是用来说人已经成年了,但是在那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当官的都被称呼为"大人",这是为何?
首先,"大人"最早是尊称,用以称呼上,而且也不常见,多用于"父亲大人""母亲大人"这种尊称,就像日本还保留着这种叫法,"大人常以臣无赖"中的"大人"就是高祖刘邦对其父亲的称呼
所以,"大人"这个词最早是用于称呼尊敬的长者的,并不是为了称呼官员而出现的。
称呼为官者为“大人”,是在元代才出现。当时因为蒙古人不懂汉文化嘛,而后来在明清时期得到了一定的沿用,但并不普遍。
在元代的历史中,对于官员称呼为大人,并不是很常见。电视剧中一口一个"大人"更多的都是错误的。更多的都是直接称呼官职,平级的会称呼对方的字,以表尊敬,像刘太守,张刺史之类的。
到了唐朝,也是如此,像狄仁杰被称阁老,像李靖,郭子仪被称为将军,也没有所谓的"大人",到了宋朝也是如此,比如高太尉、宋押司、鲁提辖等等。
到了明清才逐渐出现了这种说法,但也没至于泛滥,更多的是“老爷”,比如知县老爷、知府老爷。
然后,与"小人"相对,那么"大人"需要具有的就是有德行,像古文中出现最多是德行,而古代为官的一条准则也是德行,可见德行也是"大人"出现的一个条件。那么很多人就会发现了,电视剧中连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都会被叫"大人",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像张居正、刘墉这种被喊"大人"也就无所谓了,毕竟人品在那里摆着,但是连那些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都被这样称呼,就有点让人接受不了了。所以电视剧中一口一个大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那是编剧为了方便,瞎写,误导了观众!
古代,为何称呼当官的为大人?
古代将当官的称为大人,大概要从明清朝的时候算起。明清朝以前很少把当官的直接称呼为大人。大人在古代的含义十分丰富,大人比如说有对年长者的尊称,刘邦在祝福自己的父亲大寿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父亲称为大人。大人也有身居高位的意思,比如说在《易经》里边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就是指大人物,王公贵族,地位显赫的人。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时候也将大人指做皇帝。汉朝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得宠的宦官和豪强也被称作大人。在一些文化典籍中,比如《孟子》《荀子》扬雄的《法言》,大人很多时候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
大人指下级对上级的尊称,当官的称作陈大人,王大人,黄大人,杨大人,这种现象大量出现明清典籍和小说之中。所以在电视剧中受到明清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影响不论什么年代都称作大人。比如说很著名的电视剧《包青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公孙策,还有很多人都称包拯为包大人。因为关于包青天的“公案小说”是在明清时候流行起来的,称为大人也不为过。但是我们在看元朝的元曲里边提到的包拯都直接称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而不是“包大人”。这些都是姓直接加官名,因为包拯担任的职位是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相通的还有杜甫,我们称其为杜工部。还有比如内阁大学士称作中丞,提督称作军门,贫巡抚称作抚院。古代对于一些名人官员的称谓,有时候也直接以他的字来称呼,不过一般都是平辈或者上对下的称呼。比如说称诸葛亮是孔明,称顾恺之是虎头,就是因为诸葛亮字孔明,顾恺之字虎头。我们看到很多文学点评里面都说顾虎头怎么样,顾虎头怎么样,这里的顾虎头就是说话了《女史箴图》的顾恺之。有的以名人的故乡地地称呼比如孟浩然就成为孟襄阳。没有的,以名人的号来称呼,比如苏轼是东坡居士,就称他为苏东坡,李白是青莲居士,也有称他为李青莲,李清照为易安居士就是李易安。
综上所述古代对于当官的称作大人,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大人本来就有对于尊者上位者和长者称呼的意思。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那么无论是九品芝麻官还是身居高位的内阁大学士都有了大人的称呼。比如为了表示尊敬内阁大学士称作是中丞大人。大人这一称谓也是一种封建官场上官员之间相互吹捧的代名词。文/红雨说历史
古代,为何称呼当官的为大人?
叫大人是对在高位者的统称,真正开始出现将官员称之为“大人是在宋朝后期。当然现在电视剧中任何朝代的都叫大人(非我当朝),明朝时,以“大人”为官员之称已较为多见
据查:大人”这个词最早可见于《易经》,开始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唐宋以前的“大人”,在史书中多用于指称父母叔伯兄等长辈。
古代,为何称呼当官的为大人?
只有在元朝出现过一段时间百姓对当官的称大人, 当官的对当官的互称大人。并非是像大多影视剧里那样很多朝代都是大人。
称呼当官的为大人是小说和影视剧的误导。大人一词在古代其实是对父亲的称呼!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汉、蒙文化不一样。
记得在我农村老家有人去世后,如果死者父母都已经不在了,死者后代就要在他灵牌位上写上"某某老大人之灵位"。
如果死者父母都还在世或一亲在世,那死者后人只能在灵牌位上写"某某大人之灵位"。
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小伙伴留言!
古代,为何称呼当官的为大人?
大人作为古代官场上的尊称,由来已久,至少起源于三千年前。周朝初年就已经在使用,而且含义深刻。至于周朝以前,由于文献不足,已不得追溯。大人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名词,现在可知的,最早出自《周易》。
《易·乾卦》曰:“九二,现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所谓现龙,就是指满腹经纶的才华之士,刚刚出道,刚刚上任,在自己的任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很好的表现,但是,表现再好,也得有人赏识。如果上级是小人在位,那你表现出的德行再好,也得不到赏识。只有上级是心胸宽广、学识卓越的大人物,你的良好表现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所以说见大人而有利。这个大人是指格局大的上级领导,在乾卦九二爻里面尤其特指位居“九五之尊”的明君。在古代,小人的反义词不仅仅是君子,还有大人,也是小人的反义词。
乾卦的九五爻又提到大人,这个大人跟九二爻的大人不一样。九二讲的是贤臣遇明主,九五讲的是明主遇贤臣,贤臣对明主来说,也是大人。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文王与姜尚,他们两个互称大人,互为贵人。文王没有姜尚,成就不了王业,姜尚没有文王,当不了宰相。大人在古代其实还有“贵人”的意思,没有贵人的提携或帮衬,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在周易里面君臣之间的敬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官场里面上下级之间的敬称,后来又演变成了所有官员的代称。下级称呼上级为大人,希望上级能提携自己,上级称呼下级为大人,希望下级能帮自己在政绩上多多建树。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促进。
成书于春秋以后的《易传》和战国时期的《孟子》也对大人进行了描述。《易·文言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对“大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孟子》尽心篇对大人的大进行了描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对大人的大,解释为充满正能量,离圣人一步之遥。
大人,在古代是一个美称,一个含有官场智慧,政治智慧的美称。
古代,为何称呼当官的为大人?
“大人”的称呼在元代以前是称呼长辈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另近侍(宦官)也称“大人”,用大人称呼长辈,始于《史记》记载的,“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这里的“大人”指的就是刘邦的父亲,后人也以用“大人”来称呼自己的长辈。
元代之前百姓见了官员或者下级见到上级的官员,都是直呼其官职,没有人用“大人”来称呼,到了元朝,由于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之间渗透加强,开始沿用汉代称呼少数民族首领“大人”的叫法来称呼官员,“大人”的称呼开始慢慢影响中央以及各地官府部门。
明清时期,“大人”普遍用来称呼各地官员,但是明朝还是以呼官职为主,到了清中后期,“大人”的称呼开始泛滥,但是也有职位高低之分,县级以下官员叫“老爷”,知府以上高级官员叫“大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