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一心报国,为何最后会被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

岳飞被杀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结果,不但宋高宗会杀他,换作任何一个皇帝,岳飞必死,因为封建帝制是家天下,天下不是天下人的天下,是帝王的天下,所以帝王可以世袭,任何人不可以染指,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遵循这一制度,天下易主,随时都在发生,所以作为帝王,首要任务是帝位不失,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总结前人经验发现,天下易主第一个原因就是手下权臣或武将造反。谁会造反,谁不会造反,不到造反的时候谁也不知道,靠人品是最靠不住的。

所以历代帝王一直努力在做的就是,我不相信任何人,但我还要用人,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就看地王的手断了,一般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所有人都不具备造反的条件,而不是靠言行举止去推断某个人会不会造反。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人性是最靠不住的,而且善变,所以最稳妥的办法不是把宝压在某人人品好不会造反上,而是拿猫当虎斗,怀着任何人条件具备都可能造反的观点处理事情。

宋高宗从小博览群书,史籍记载,日咏千言,博闻强记,精通帝王之术,他心里清楚,中兴四将个个实力都很强,都具备了造反的能力,造不造反不是宋高宗能控制的,他所依靠的就是这些人的人品。虽然危险,大敌当前,这些人不用还不行,但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早晚必须解决。就像人的头顶悬着一把剑,你再说绳子特别结实,掉不下来,坐在下边的人也不会舒心,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看绳子结实不结实,而是去掉悬在头顶的剑。对于赵构来说,这些拥有自己嫡系部队,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都是悬在头上的剑,在别人眼里这些人都很可信,绳子不会断,但坐在剑低下的宋高宗可不这么想,因为被掉下来的剑伤害的帝王已经不计其数,赵构不敢赌每条绳子都不会断。

怎么办?有办法,化整为零,启用新人,老人威信高,将领与下属关系密切,要造反,振臂一呼大家都响应,而新人就不行了,没有那么多的亲信,没有那么高的号召力,危险小多了。再把原来的部队分拆重组,或者把主要将领换防到其他部队。不但是岳飞,在宋高宗眼里,张俊。韩世忠也都是悬在头上的剑,都得处理,张俊和韩世忠都懂得高宗这么办的真正意图,配合高宗,张俊把所有部队都交给赵沟,你爱分给谁分给谁,爱安排哪个将领换防就安排哪个将领换防,韩世忠干脆辞官不做,完全放弃兵权,泛舟西湖,逍遥自在去了。

宋高宗其时可以不杀岳飞,但是岳飞并不像张俊和韩世忠那么知趣,对宋高宗给他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并不领情,因为这意味着岳飞要离开部队到朝中做官,就好像把一个拥有自己培养多年嫡系部队的军区司令,调到中央当军委副主席。官是升了,但不在直接指挥军队了。岳飞的的志向不是封妻荫子做高官,他是想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收复故土,青史留名。高宗的做法使岳飞的理想化为泡影,岳飞对此表现出极度的不满,一直牢骚不断,但是只要你造不了反,这些都无关紧要。岳飞可以不死。

但是出了意外,岳飞的军队对朝廷的做法也很有情绪,部队甚至出现了异动,后来岳飞的七个亲信出来实名举报,说岳飞写信给张宪,让他在部队制造混乱假象,迫使朝廷放岳飞回军队稳定军心,如果朝廷不放岳飞回军队,张显就带领部队据守襄阳与朝廷作对。但是岳飞给张宪的信一直没有查到,岳飞到底有没有给张宪写信成了谜。秦桧说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说白了就是说,书信被张宪烧了找不到,但岳飞送信和张宪鼓动军队据守襄阳这件事肯定有。其实有没有都没有什么意义了。通过这件事,高宗看到岳飞在军队里威信太高,即便是离开部队,还是对部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岳飞想造反,即便是调离原部队也不安全,所以岳飞必须死。

最后因为书信早已找不到,岳飞无法定谋反罪,但是看到岳飞威信这么高,始终对自己是威胁,赵构只能在岳飞身上找点其他罪名,杀掉岳飞,永绝后患。在秦桧的授意下万俟卨还真的找到了岳飞两个罪名,临军征讨,不听调遣和指斥乘舆。赵构御笔批示张宪、岳飞死刑,同时把大理寺定为流放罚奉的岳云也判了死刑,宋高宗够狠的。

岳飞一心报国,为何最后会被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

其实仔细看史书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岳飞抽身晚了。他抽身太晚并不是因为栈恋权位,而是因为这人太有良心。他其实知道自己已经很危险,但良心还是迫使他做一些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保下刘琦,再比如安抚韩世忠旧部。

南宋初期有三大帅的说法,就是张俊、韩世忠和岳飞。淮西之战后,为了收拢兵权,也为了议和阻力小一些,所以将这三人都升入枢密院,变相解除了兵权。这三人其实可以看做是主战派的旗帜,三人不倒,主战派就总会怀有一丝侥幸。升入枢密院后张俊很快向主和派靠拢,基本解除了人身方面的危险。所以韩世忠成了第一个被攻击的目标,同时刘琦也因为淮西之战被攻击。

如果岳飞是个腹黑或者自私的人,他在这时抽身而退,其实大概率会保全身家。但良心迫使他先给刘琦求情,又在传言韩世忠旧部不稳时和张俊一起去安抚,当清点名册时发现韩世忠只有三万多兵却在楚州挡了金军十年时,还感叹韩世忠是奇特之士。之后张俊想分化韩世忠旧部,且撺掇岳飞出头,岳飞如果出头做这件事,也就自绝于主战派,还是能保全身家,但良心迫使他再次拒绝了张俊,不肯陷害韩世忠。也许如果岳飞出头,那么今天的历史中韩世忠就是岳飞,而岳飞会变成张俊,张俊则成为韩世忠。换言之,对付岳飞的手法,最初是收拾韩世忠的。这时的岳飞应该已经知道有人准备下手,连巡抚工作都不敢再做,立刻回到京师,马上请求不再复出掌兵,所有的僚属都归朝堂所有。

张俊杨沂中屡言淮西之战刘锜不力,谓其怯懦,至是罢其淮北宣抚判官,岳飞乞且留锜掌兵。——《三朝北盟会编》飞点簿方知世忠止有三万馀人,乃在楚州十年馀金人不敢犯,犹有馀力以侵山东,可谓奇特之士也。——《三朝北盟会编》初岳飞与张俊同至楚州抚谕韩世忠军,飞与俊议事不合,归至行在,飞请独留不复出掌兵,其寮属皆乞宫祠而去。——《三朝北盟会编》

但时间已经太晚了,为了让主战派畏惧闭嘴,三大帅必须得拿出一个来做吓唬猴子的鸡。岳飞保住了刘琦兵权,保住了韩世忠性命,已经不可能有人再来保他。即使他交出兵权,交出一切权利,远离朝堂,回到庐山旧居养病都不行。

所以老朽觉得岳飞之死是南宋朝堂最肮脏的一次政治谋杀,那些人根本不在乎死的是谁,只要他的分量足够让主战派闭嘴就好。岳飞死于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绍兴十二年二月南宋即遣使向金国递交誓表称臣求和,朝堂之上,再无异议。这份和议造成最恶劣的影响不是外交称臣受封的耻辱,不是失去山西、汉中最后的马场,而是将北方百姓彻底抛弃,即使他们南逃到宋境也会被遣返。彻底断掉了宋朝的民间基础,之后历次北伐,北方百姓再没有喜迎王师的热烈,只剩下默默的冷眼。甚至后来金国或蒙古南征时很多士兵和将领都是北方汉人,这个民族之后百年在自相残杀。而被杀害的岳飞,千年之下,已成不朽。

岳飞一心报国,为何最后会被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

每当提到“精忠报国”您想到的是谁?毫无疑问很多人都会说是岳飞。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岳家军在他的带领之下打的金军节节败退。从二十岁起到三十九岁终,他先后四次从军抗金。但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国操劳的人,最终却落了个被大理寺处斩的下场,事出何故?

坊间流传说岳飞是被大奸臣秦桧杀死于风波亭内的,只因为岳飞掌握了他通敌叛国的证据,而后秦桧给他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宋朝虽然重视文官,可文官并没有随意弑杀武将的权力。更何况秦桧杀岳飞之后不仅没有受到处置,反而节节高升坐到了丞相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桧只是一个“操刀手”,想杀岳飞的另有其人。

在宋代相关史料中,并没有岳飞被弑于风波亭的相关记载,只有说皇帝以为岳飞谋反而命人将其杀害于大理寺内。一同处斩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而后他的妻子连同其他儿子都被流放塞外。反观秦桧还曾经为他的儿子们求情,他说:“岳飞当斩,然其子当流。”

也就是说秦桧认为岳飞应该杀没错,但他的儿子们就流放算了,但皇帝的回答是岳飞罪不可赦,他的儿子们也应当一同受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岳飞之死罪魁祸首是宋高宗赵构,至于他不得不死的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

一:岳飞功高盖主、手握重权

古代帝王最害怕的是什么?一怕外戚专政国无宁日,二怕身后无子国本动摇,三怕武将握权皇帝无权。

而岳飞就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他手中的权力太大,大到使赵构以为他有足够的能力至他于死地。况且当时的岳飞带领军队对抗金兵,他的功劳使得百姓只知道有岳将军和岳家军,而不知有大宋皇帝和大宋官兵。因此岳飞被处置的第一项原因是功高盖主、手握重权。

二:干涉皇帝立储一事

前面已经说过,古代君王最害怕的第二件事就是膝下无子以至于国本动摇,恰巧高宗偌大的年纪还是身后无人。不过宋高宗膝下有一养子赵瑗,岳飞以为在金兵压境的关头立太子会震慑住那些肆无忌惮的金人,于是他上书高宗请求立其养子为储君。

然而自古以来皇帝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朝臣干预立储一事,更何况在南宋那个重视文官而轻看武官的年代。岳飞此举等于变相戳高宗的痛处,况且他的行为有自认功高的嫌疑,因此有史学家分析此事是导致君臣离心的导火线,也是日后岳飞被杀的第二个原因。

三:不懂剖析皇帝的内心以至于君臣离心

高宗赵构先前是康王,在靖康之难后才于应天府即位为帝。赵构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全是因为金兵俘虏了大宋两任天子还有钦宗时期的太子。大宋江山无人执政才轮到了康王赵构“越俎代庖”,因此他派岳飞攻打金兵的本意是震慑他们来给百姓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让他直捣敌巢营救前任皇帝。

可岳飞心里装的是什么?他一心想的都是靖康之耻,他想退金兵,救天子,震国威。这样的想法与宋高宗的想法背道而驰,于是十二道金牌命他立马回京。因此许多历史学家在研究岳飞死因时认为他之所以死是由于不懂皇帝心,以至于最终君臣离心被判了个谋逆的罪名。

岳飞的存在给灰暗的大宋带来了一丝光明,只能叹息他生不逢时,且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君主。假使他和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假使他没有打出岳家军的名声,再假使他没有上书凑请皇帝立太子,那么他会不会一直为国征战,而不是三十多岁就死在了大理寺和皇帝的诬陷之中。

岳飞一心报国,为何最后会被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 记载了岳飞在监狱里面和狱卒的一段对话,揭示了岳飞的悲剧命运,狱卒说:“君臣不可互相怀疑,如果互相怀疑了,国家就会出现大乱。所以皇帝怀疑了臣子,肯定是要诛杀臣子的。大臣如果怀疑了皇帝就会造反。如果臣子怀疑了皇帝却不造反,皇帝还是不放心,担心臣子会造反,必须要杀掉臣子才罢休。如果皇帝怀疑臣子造反,又不杀掉臣子,那么臣子肯定也会怀疑皇帝不信任自己,难逃一死,肯定还是会造反。皇帝现在怀疑岳飞要造反,所以将你下狱,你是没有再从监狱活着走出去的机会了。岳飞必死无疑。如果你不死活着出狱,你肯定会怀疑皇帝要杀掉自己,怎么可能不造反呢?不管怎样你都会造反,所以你明明不是反贼也要说你是要造反。”这段话揭示了赵构为什么要杀死岳飞的原因,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赵构与岳飞已经缺乏信任基础了。

下面是我模拟赵构与岳飞的一段谈话

你三十岁那年(1333年绍兴三年)我亲自赐给你“精忠岳飞”的军旗,把你从高级军官提拔为大军区司令,地位与张俊韩世忠相当。他们不服这个安排,都被我压下来了。知道为什么吗?我得找个我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和这两个刺头平衡一下权利,不能让他们做大。我看你帮我讨平了李成曹成张用这些匪类,是个人才,江南还有很多土匪乱兵要你帮我清剿。你击败伪齐刘豫收复了襄阳六州,这样的大功让我喜出望外。于是你三十一岁那年(1334年绍兴三年)我封你为节度使。之后你又扫平了杨幺之乱,这时候我还很看重你。

有几件事情让我给你有了看法,1337年绍兴六年刘光世退休,他手下的军队我本来是打算交到你手上的。张浚劝我你岳飞现在已经有了两万多的士兵,再加上刘光世原来将近十万人的士兵,你就有了10多万士兵。你一下子手握这么多士兵,我担心掌控不了你。就没有把这些士兵交给你。你没有理解我的心思,认为我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没有经过我批准就自己离开军队提出辞职。岳飞你眼里可还有我这个皇帝?是我是反悔了,可作为皇帝我要考虑自己的皇位稳固啊。你不经我同意就擅自离开,我能高兴吗?皇帝再怎么不对也是皇帝啊,你这不是挑战我的皇权吗?

1337年绍兴七年,你向我提出立建国公为太子的事情更是刺激了我。我刚三十岁虽然是有了生理障碍,也许还能生出太子也说不定呢。不能生育这是我的耻辱,你当面揭开我的伤疤,你眼里还有我这个皇帝吗?再说你是有兵权的武将,立太子这事情只有我才能决定,武将立了太子将来太子也不会感激我,而是感激你岳飞。你们还可以一起串通威胁我皇位。苗刘兵变他们就是立了我儿子做皇帝,逼我退位。从此我对武将戒备心更重了,苗刘兵变也是我一生最大的耻辱,太丢脸了。我不希望有第二个苗刘再出现。

1340年绍兴十年,你们已经把金兵打败,我手中又有了和谈的筹码,我担心你再攻击金军,坏了我和金国达成合约的大事。亲自下圣旨让你停止攻击。你可倒好不理我圣旨,再次藐视皇帝权威。当时你领兵在外,万一处置不当我怕你造反,只能忍了。最后想了个办法,让你的友军撤退回来。让你孤立无援,你这才撤退。这已经是你第二次违抗我的命令了,你早就不是我心目中的精忠岳飞了,岳飞啊岳飞你心中只想着恢复中原,你怎么不想想皇帝我是什么想法,不跟我保持一致呢!

我为何要和金国人谈判,你要知道现在内患渐除,金国人也知道我们大宋的厉害,我就已经满足了呀!想当初金国人搜山检海追我,有几个人跟着我啊。士大夫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何曾想我这个皇帝的安危,当时我飘在海上有谁想着来救我呢?我曾经信任过主战派的张浚,这家伙差点把我家底给败光了。富平之败,淮西兵变损失惨重。岳飞你能有把握恢复中原吗?我已经经不起折腾和失败的打击了!经历苗刘兵变加上丧子之痛,我又得了生理疾病失去生育能力。我患上了创伤后遗症,整天疑神疑鬼缺乏安全感。我得想着掌控大局,不让事情失控,控制欲也越来越强。岳飞你一再抗命,我怎么能放心。

宋金两国和议成功,我就心满意足了。再也不用打战了,再也不用担心皇位受到威胁了。我一个不是男人的皇帝,儿子也没有,皇位传给谁啊?宋金和议成功了,我才能睡个安稳觉。岳飞你不理解我啊,一再反对和议。你忘了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内忧外患已无,你对我可没有利用价值了。你忘了南北朝檀道济是怎么死的吗?功高震主啊!所以我一定要拆了你这个长城。再说满朝大臣那么多人都反对和议,我的皇帝权威何在?难道大宋不是我赵构说了算吗?没办法啊岳飞我得拿你杀一儆百,拿你人头来震慑他们,看谁还敢反对和议。

以上是我根据赵构心理揣测赵构杀岳飞的原因,岳飞功高震主,赵构有创伤后遗症缺乏安全感,也为了杀人立威,最后拿岳飞开刀。

岳飞一心报国,为何最后会被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

因为对于赵构来说,岳飞也好,秦桧也好,都是皇帝的工具人。

既然是工具人,那么随时可以放弃掉。

中国人读历史,总是莫名其妙对皇帝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其实对于皇帝以及皇族来说,在他们看来,除了他们自己家族,其他都是工具,或者更直白点,都是奴才。

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宋仁宗,在中文互联网上风评非常好,都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好皇帝。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经让一个通过“神童试”考试的神童蔡伯俙给还是皇太子的宋仁宗当伴读,因为他们两人年纪相仿。

蔡伯俙因为是平民出身,所以少年宋仁宗完全把蔡伯俙当做了太监一类的工具,凡是在东宫遇到有什么高低起伏,宋仁宗总让蔡伯俙趴在地上,他踩着蔡伯俙的背过。

赵构为什么要杀掉岳飞?

只是因为赵构对“收复旧河山”失去了信心,不再想继续对金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想保全江南他就满足了,那么这个时候对于赵构来说,岳飞等锐意进取的武将也就丧失了最大的作用,而之前由于想要“收复旧河山”,所以对军队“兵为将有”现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既然赵构战略改变了,那么自然要整顿军队。

事实上赵构最开始并没有想要杀岳飞,他只是让韩世忠、岳飞这批人交出兵权,让内政派秦桧唱主角。

但是秦桧后来告诉赵构,如果想要彻底的整顿军队,就必须“杀鸡儆猴”,而且这个“猴”还要够分量。

既然赵构战略转向,岳飞作为武将最大价值已经失去了,那么在赵构眼中的工具人岳飞,自然要尽一个工具人最后的作用:当“猴”。

大不了,今后再给岳飞平反好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读史,千万不要对任何封建帝王有任何的好感和任何私人感情,这些封建帝王个个都是民贼独夫。

岳飞一心报国,为何最后会被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诛杀?

首先申明一点,岳飞的正式罪名不是莫须有,而是图谋造反。莫须有是韩世忠向秦桧咨询案件进展时秦桧对韩世忠的敷衍之词。因为案件正在审理阶段,秦桧不便向韩世忠透漏太多案件秘密,所以跟韩世忠说,岳飞的罪名也许有,当然也许也没有,一切都要看最后的案件审理结果,我不方便多说什么。换言之,岳飞虽然打入大牢,但是只是犯罪嫌疑人,还没有正式定罪,所以他的罪名只能是也许有,也许没有。最后岳飞的部下交代岳飞图谋不轨,虽然岳飞极力否认,但是秦桧和赵构采信了岳飞部下的供词,所以岳飞被定了造反罪,跟而已岳云一起在风波亭被冤杀。

赵构之所以杀岳飞,原因已经烂大街了,就是岳飞的主战主张跟赵构的主和主张相悖,而金人跟赵构谈和的条件之一就是杀死岳飞。所以岳飞其实是赵构向金人献的投名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