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之孙?
最关键的原因是,成年皇帝不好控制,后果难以预料。其次就是刘胥为人不适合做皇帝。第三就是他的辈分不适合继承。刘询随时废太子之孙,但是刘据死后冤案得以昭雪,汉武帝还建了思子台,如果刘据不死,肯定会回复太子身份,不能以废太子看待刘询。
第一个原因大家应该都明白,前面的刘贺就是很好的例证,成年继位,要想得到实权,必须要处理掉朝中一班老臣,刘贺就是这么做的,结果他失败了,霍光等人一为自保,二为社稷着想,必须换掉刘贺。
汉武帝被称千古一帝,但他却是差点把西汉搞垮的罪魁祸首,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已经出现饿殍遍野的衰败景象,加上晚年巫蛊之祸,牵连慎众,朝中肱骨所剩无几,正如唐朝宰相马周所言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马周的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隋炀帝杨广就是例证,他开疆扩土,征服四夷,修建大运河,也是一位武帝式的开拓型皇帝,而且杨广并没有巫蛊之祸这样的内部大动荡,但是杨广前面只是短短安定了几十年,与不能达到文景之治带来的稳定民心,所以很快土崩瓦解。汉武帝虽然勉强保住没有亡国,但是国家体系基本处于危亡之际,汉昭帝虽然年幼,但能够重用霍光,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这个时候形势一片大好,照此发展,汉朝又可以恢复强盛。
如果刘贺能够像汉昭帝那样,继续延续这一政策,重用霍光等人,是符合朝廷上下利益的,可是刘贺并不满意做个被人指使的傀儡皇帝,刚接地位就指示自己的亲信四处持节活动,拉拢群臣,打算做个有实权的皇帝,霍光等人老谋深算,为了能够自保,也是能保持当下的良好发展势态,决定废掉刘贺,从新选一位皇帝。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汉昭帝无后,刘贺作为侄子继承了皇位,现在刘贺被废,就要选一位新皇帝来继承汉昭帝大统,按照礼制,父业子承,迫不得已才会兄终弟,都是向下继承。皇帝只能在刘贺的同辈和后辈中选择。刘胥是汉昭帝的哥哥,他继位是向上继承属于反坐,可以直接被排除。
刘胥是刘弗陵的哥哥,虽然身材高大,体魄壮健,但喜欢玩乐,行为没有法度,武帝时就没有考虑过让他继承皇位,昭帝在位期间,他觊觎帝位,又使女巫施巫蛊诅咒。肯定没人会愿意这样一个人接替皇位,否则昭帝时期好不容易换来的稳定环境又不知会成什么样子,保持这个发展势头是重中之重,选一个听话的皇帝非常有必要。
废太子之孙刘病已,从小生活在远离政治的角落里,险些丧了命,他们有什么野心,霍光等人可以控制,再加上他是前太子之孙,巫蛊之祸的受害者,汉武帝生前就给太子平反,刘病己作为汉武帝玄孙,本来就有皇位的继承权,辈分低于汉昭帝,甚至低于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也符合向下继承的规定。推他做皇帝能够服众。
更为关键的是他远离朝堂,朝中没有势力,虽然已经成年,但不可能像刘贺那样谋取独立,霍光等人能够控制,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汉宣帝早期重用霍光,霍光死后,看到局面要失控,及时消灭了霍光残余势力。刘询少时游历长安三辅,体察了解民情,深知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这对施政治国有直接影响,汉宣帝在历史上可以与汉武帝媲美,他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重视联合西域一些亲汉藩国,大破匈奴,不但解决了匈奴对大汉的威胁,还没有像曾祖父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其功业甚至可以说超过汉武帝。
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之孙?
汉废帝刘贺做了27天的皇帝,犯错达1127起,被霍光废为海昏侯,成为西汉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2016年3月2日,在江西南昌发现了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墓地,出土文物数量颇丰。(海昏侯墓地出土的金饼、铜钱)
汉废帝刘贺缘何被废?汉废帝刘贺的奶奶是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舅公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父亲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哀王刘髆,公元前88年去世(一说公元前87年),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汉废帝刘贺剧照)
他的六叔汉昭帝刘弗陵没有儿子而驾崩,刘贺被征立为皇太子,继承大统。他将自己藩王属地的200多人带入宫廷,他要做一个有实权的皇帝。在他即位的27天内,指示自己的亲信四处持节活动,拉拢群臣,索要财物,完全没有把拥立他为帝的霍光放在眼里,而是想夺他的权利。
霍光总揽朝政已经很多年,根深蒂固,怎么能轻易让他夺取权力,纠集群臣,以太后的名义废除了刘贺,诏书中是这样写的: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做皇帝以来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2件事,应该是他的下属四处招摇惹得。
刘贺夺权太急躁了,在被废后对霍光说了这样的话:
“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
意思指霍光你拥立了我,却在他当上皇帝后不提醒他,让他和他的手下任意妄为,然后再废了他,霍光干这事是有意而为之,就是不想他做皇帝。霍光下手也够狠的,将汉废帝带去的200多人几乎全部斩首,只留下了三个人,刘贺成了光杆司令。(霍光剧照)
我个人认为,汉废帝刘贺做皇帝恐怕是霍光设的一个局,他也就是过度过度,为汉宣帝登基铺路而已,亦或夺权操之过急!
刘胥为何没有被立为皇帝?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长子太子刘据于公元前91年因巫蛊之祸自杀而亡;次子齐怀王刘闳于公元前110年病故,他的母亲活着时曾经要求汉武帝将他封在洛阳,汉武帝以洛阳是国家的武库和粮仓,汉朝建国以来没有一个人封在洛阳,拒绝了她。将他封在齐国之地,他也觊觎皇位,只不过去世的早罢了;第三子燕剌王刘旦,在太子刘据自杀后,请示要进京替汉武帝把守宫廷,他这是要做皇太子,惹怒了汉武帝削去三个县的封地。公元前80年,刘旦和霍光的政敌上官桀等人勾结,意图夺取帝位,那时汉昭帝还活的好好的,事情败露,自杀而亡,封国被除;第五子昌邑哀王刘髆在公元前88年去世。(刘胥剧照)
广陵王刘胥和燕剌王刘旦是一母同胞,汉武帝的第四子。汉武帝在世时就没有打算立他为皇太子,汉昭帝去世后,霍光也没有立他为帝,而是立汉武帝第五子的儿子刘贺为帝;自然再立新的皇帝也没有刘胥的事。
从宗法制度上来讲,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他去世后,刘胥登上帝位的可能性已经很渺茫,古代有兄终弟及,没听说有弟终兄及的,除非夺权。只要立了汉昭帝的侄子即位,刘胥就没有机会了。尽管当时汉昭帝去世后,汉武帝活着的儿子只有刘胥一人,也没有立他,按照宗法制度应该立汉废帝刘贺的同辈或者更低一辈的人做皇帝继承人。
史书中记载刘胥体格健壮,孔武有力,力能扛鼎,但行事没有法度,汉武帝早早就将他排除在皇太子人选之外,霍光自然也对他了解的清清楚楚,不可能立他。
其实刘胥这个人对帝位的渴望比谁都强,公元前54年,刘胥诅咒皇帝的事情被揭发,他将巫师和宫女二十多人毒死,意图逃脱罪责。不过他诅咒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病已的事情还是被揭露出来,那个皇帝即位他就诅咒谁,汉昭帝和汉废帝都中招了,皇帝位置没做太久,被汉宣帝发现,他自尽而亡,封国被除。
为何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做皇帝后改名为刘询)?从亲情上讲霍光和汉宣帝刘病已没有血缘关系,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和霍去病是两姨兄弟,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子夫(刘据母亲)的二姐卫少儿与霍仲孺私通生下的儿子,而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卫氏家族没有血缘关系。霍氏家族是因为霍去病而发达,霍光更是是霍去病带到都城发展起家的,自然对卫氏后人的刘病已有所看重。(汉宣帝剧照)
其次,刘病已是太子刘据唯一存活的后代,他所依赖的外戚家族基本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势力,无依无靠的皇帝使得霍光更容易把控朝政,后来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宣帝,霍光成了名副其实的外戚。
再者,霍光立刘病已为帝,等同于对卫氏家族和戾太子刘据一支的平反,纠正汉武帝的过错,赢得了不少的民心。
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之孙?
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刘据的孙子?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意思,但又“没什么意思”……如果刘胥真的能当皇帝,汉武帝当初大可以让他来“接班”,又何必选择年纪最小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呢?
刘胥其人广陵厉王刘胥,汉武帝庶出第四子、燕剌王刘旦的胞弟。自幼生得膀大腰圆、力搏熊羆,但这人却是典型的“肌肉发达、头脑简单”,很早便被自己的亲爹汉武帝定了性:“举止无法度”,早早地被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选之外。换言之,汉武帝就算选择他的胞兄刘旦“接班”,也不会选择他!当然,刘旦在“巫蛊之乱”后的表现也直接被汉武帝给踢出了局,可见这哥俩是真“哥俩”,都不是什么当皇帝的料……
刘旦尚且有胆量放手一搏、私下里联络上官桀、桑弘羊,想要取汉昭帝而代之。刘胥与他这位胞兄相比,简直就是个“无胆匪类”!既野心勃勃,又没有孤注一掷的胆量,只能在家偷偷找巫师诅咒皇帝……最后东窗事发、落得个自尽身亡的下场,到死也没有敢作最后一搏。就这样的货色,您觉得是当皇帝的料吗?
(图为扬州广陵厉王刘胥墓之“黄肠题凑”)
当然,刘胥行不行是一回事,霍光自己如何考量又是另外一回事。霍光为何最终放弃了汉武帝的儿子、孙子,而选择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汉宣帝刘询)呢?这还要从多个方面来看。
刘胥不好控制汉昭帝在位期间,刘胥的胞兄刘旦联合上官桀、桑弘羊和鄂邑长公主企图谋反、取汉昭帝而代之。这件事虽然后来被汉昭帝与霍光联手平息,但给霍光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刘胥的胞兄谋反,虽然没有牵连到刘胥,但他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谁也无法肯定,至少霍光拿不准!将这样一个人立为皇帝,是要冒极大政治风险的。
再者,刘胥就藩广陵多年,在广陵国经营日久,势力不可小觑。加之又是彼时汉武帝唯一在世的儿子、地位崇高,由他来当这个皇帝,霍光想要继续把持朝政,难度颇大。刘贺即位之后尚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夺权,更何况是刘胥,一场夺权与反夺权的政治斗争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与其自己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霍光倒不如让刘胥哪凉快哪待着去……
汉武帝的孙子没得选择在刘贺被废之后,选择汉武帝其他的孙子来继承皇位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可问题是,霍光没得选择了!刘旦谋反,他的儿子天然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昌邑哀王刘髆就刘贺一个儿子活了下来,而且被废了;齐怀王刘闳、汉昭帝绝嗣;嫡长房废太子刘据的儿子刘进也已经不在人世,而且还背负着“巫蛊之乱”的政治包袱……说白了,彼时汉武帝拥有皇位继承资格的孙子都是刘胥的儿子,立他们和立刘胥没有本质区别,还会增加更多的麻烦,霍光自然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哥哥继承弟弟、大爷继承侄儿于礼不合刘胥是汉昭帝的哥哥、废帝刘贺的四大爷,让刘胥来继承皇位,无论是算继承汉昭帝还是继承刘贺,都于礼不合!自古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哥哥继承弟弟、大爷继承侄儿从来都不是“合法”的。因此,霍光一句话便可以彻底否决刘胥的皇位继承资格,更加没有必要为他颇这个例、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
汉宣帝的“优势”既然汉昭帝的兄弟、侄儿都不能立,那就只能找辈分更低的了。但霍光同样没有太多选择,刘旦一脉已经出局、刘胥一脉根本不是霍光的菜,刘髆一脉实际上就是刘贺一脉、更加不能立,刘闳和汉昭帝绝嗣……彼时霍光唯一的选择就是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否则就只能另寻旁支了,可有大宗后裔在,另寻旁支根本无法服众,霍光再权倾朝野、恐怕也不敢这么做!
很多人都认为刘病已是沾了霍光的光,实际上刘病已却是帮了霍光一个大忙!原因不难理解,如果没有刘病已,霍光恐怕也只能选择刘胥一脉或者给汉昭帝过继一个旁支。但无论选择哪一个,争议几乎是必然的、麻烦也是免不了的。唯有出身嫡长房的刘病已,无可争议!而且汉武帝临终前已经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身份,一切皆合理合法。
更重要的是,“巫蛊之乱”后,刘据一脉实际上已经彻底失势,卫氏家族也风光不在,刘病已无依无靠,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正好便于霍光控制。而且,刘病已与霍光的哥哥霍去病这里面还有一些亲戚关系,算起来大家都是“一家人”,自然比刘胥更加“亲近”。最终,霍光选择了刘病已。
霍光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选择的这个“孤家寡人”最终成了他霍氏家族的“掘墓人”!汉宣帝“扮猪吃老虎”的本事独步天下、无人能敌,在熬死霍光之后便迅速将霍氏家族连根拔起、夷灭了三族……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彼时的霍光根本不可能知道后来的一切。以彼时的形势而言,选择刘病已对霍光最为有利。
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之孙?
这个问题似乎不全面,试试这样问怎么样。
1、汉武帝废掉太子刘据以后,为什么不立三子刘旦或四子刘胥,而偏偏立了小儿子刘弗陵?
2、昭帝刘弗陵死后,霍光为什么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而偏偏立了个五子刘髆的儿子刘贺?
3、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而偏偏立了废太子之孙刘病已?
很明显,三次选择的机会,刘胥都没有被选中,这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汉武帝的选择,他最先去掉了刘胥这个选项。
刘胥跟他的同父同母的哥哥燕王刘旦同一天被封为王,跟他那个年轻时就热衷于做皇帝的哥哥不同的是,刘胥是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所以当皇帝在他年轻的时候,是想都没想过的。
刘胥有两大爱好:游山玩水、空手搏斗,他搏斗的对象可不是人,而是熊、野猪等猛兽,相传刘胥身高体壮、力能扛鼎,相信战斗力也是非常惊人的,不然应该早已死在猛兽之下了。不过也是正是他的这个爱好,让汉武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直接PASS掉了,理由也很简单——动作无法度。
所以,在霍光两次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刘胥都没有入选,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既然当初武帝都不选,作为在武帝身连侍侯数十年没有犯过错的霍光,又怎么可能会选呢?
不过,刘胥上了年纪以后,可能是跟野兽搏斗有些吃力了,所以开始转变爱好了,他想当皇上了。不过他选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争帝”之路——诅咒。
于是乎刘胥就近找来了著名巫女李女须,巫山作法,说来也巧,连续两次都“成功”了,李女须的连续作法之中,很快就换了两任皇帝,汉昭帝英年早逝,昌邑王刘贺被废,可是,很不幸,汉宣帝“命硬”,诅咒了二十来年,也没有成功,最后,终于事发,刘胥自杀而死,还有两个姬妾因为太爱他,也随他而去了。
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之孙?
因为刘胥力能扛鼎,空手跟熊搏斗,立这样的人为皇帝,他能撕了霍光,这样不讲规则的人,能做出什么事,谁也预料不到,
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霍光是权臣,可以任意废立皇帝,可以杀皇帝,控制皇帝的X生活,他肯定想拥立一个弱势皇帝,这样便于控制,继续做权臣。
如果立刘胥这样的牛人,想把刘胥变成傀儡,估计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刘胥一个想不开,一掌拍死了霍光,霍光怎么办?
历史上那么多小皇帝、弱势皇帝能上位,都是一样的原因,因为基于大臣的利益,一个弱势皇帝比强势皇帝容易控制得多。
而一个强势皇帝,必然会收权,加强中央集权的,这是权臣不愿接受的。
刘贺被废后,霍光为何放着武帝的儿子刘胥不立去立废太子之孙?
简单来说,霍光想要保证自己的权力。
汉武帝一生风流,留下的子嗣却不多,只有六个,长子刘据、次子刘闳、三子刘旦、四子刘胥、五子刘髆和六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
汉昭帝去世后,由于昭帝无子,霍光就举办了一次皇位继承人选拔大赛,他就是总评委,昭帝的近支亲属为候选人,也就是昭帝还在世的兄弟们和他们的后人。
无论是为昭帝着想还是为自身利益着想,霍光的首选都是辈分低于昭帝的亲属,这样才好过继给昭帝,又因其年轻,更好操纵,所以昭帝唯一在世的兄长刘胥就被排除了。连带的,刘胥的六个儿子也不可能被选中,不然刘胥的地位将非常难搞,他要是趁机掀起风浪,就够霍光头疼的。
刘据一家在巫蛊之祸中几乎团灭,只剩下一个孙子刘病已,因为巫蛊之祸的原因,他是罪人之身,排除。刘闳早夭无子。刘旦曾想造反夺汉昭帝的皇位,失败自杀,他的儿子们自然也排除。
于是乎,就只剩下刘髆的独子——刘贺。
藩王继位的事,汉朝已经发生过一次了,那就是汉文帝,只不过汉文帝是兄终弟及,宗法上没什么压力,刘贺还要去给六叔当儿子,不过这个儿子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刘贺的手腕远不及汉文帝,霍光又不是周勃,最终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刘贺被废的原因在史书上是“荒淫无度”,可事实上,夺权失败才是他被废的原因。刘贺在继位之前已经继任昌邑王,有自己的昌邑国旧臣辅佐,他们的身份等同于当年汉文帝的代国旧臣,刘贺当了皇帝,他们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可涨得太快了,引起了霍光的不满。
刘贺刚一继位,就把昌邑国旧臣叫来长安,为以重臣,比如昌邑国国相安乐被任命为长乐宫卫尉,要知道卫尉可是掌握宫城宿卫部队的禁卫军长官,是京城权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发动政变和拱卫宫城的主要力量。
当年吕后担心百年之后吕氏被诛,就安排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担任掌握京城南北军的卫尉和中尉,意在吕家拥兵自保。现在刘贺把自己人安插进去,一旦站稳脚跟,霍光就很难把控住宫城了,权力自然削弱。
这方式跟当年汉文帝的一模一样,刘贺只是照虎画猫,可惜汉文帝面对的是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还有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制衡,而刘贺面对的是霍光,权倾朝野连昭帝后宫都能管的霍光,局势不同了,同样的方法是会引发不同后果的。
牵线木偶想把线扯断,霍光自然无法容忍,于是有了史上第一场臣子废皇帝的政治大剧,刘贺被贬为庶民。
尽管废了刘贺,但霍光的权力远远没有达到自己坐皇位的程度,他废皇帝都是逼着群臣干的,再借他三个胆子都不干篡位,那就只好再立皇帝,继承人选拔大赛再次开始。
这一次,候选人少了一个,霍光选来选去,圈定了刘病已。
从废帝可以看出,霍光选人首先是要保证自己的权力地位,其次要照顾一下昭帝的宗法有后。如果立刘胥,刘胥年长、封国一帮人守着,他本人又孔武有力,不仅会让昭帝绝后,也足以跟霍光日夜防备,担心权力被夺。
如果立刘旦之子,刘旦反叛就是被霍光平定的,这样纯属自找麻烦。那就只能是刘病已了。
虽然武帝临终前恢复了曾孙刘病已的皇族身份,将其收入掖庭抚养,可刘病已身上始终罩着巫蛊之祸的阴影,压根没人认为他能继承皇位,娶的妻子也是佐吏之女,在时人看来,这才是门当户对。
这种地位低的困境,反而成了刘病已的“优势”,没有封国班底支撑的他,被霍光迎立为帝,即汉宣帝,他也很识相地委政于霍光,直到霍光去世后,才将霍氏一网打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