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感谢邀请!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对是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以及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
至于其为何要这么做?
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统一思想!”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就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用儒家的思想来诠释道德,用儒家的思想来约束行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塑造,有了统一的价值观,才会更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对于当时旨在中央集权,政令统一的汉武帝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咱们不妨以最近的秦朝作为其参照!
我们都知道,秦朝治国更多的是靠着严明的法律。依法治国没错,但秦朝的法太并不符合实际,只是一味的想当然,缺乏道德教化的支撑!所以会出现暴力,所以会引发大批的不满!
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中,言传身教的伦理道德教化约束,远比那无法深入人心的法治来得容易,来得合理!
然而作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汉武帝之前就是这么干的,虽然在经济恢复期,温和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又开始出现!
到汉武帝时期,农民已处在 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的悲惨境地。
这时候儒家的三纲五常 ,忠君爱国的思想便有了用武之地,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得到缓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想法可没以前那么多了!
当然,这是历史大势之需要!汉武帝也有私心,在他之前,汉朝统治者大都信奉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包括他奶奶窦太后!
汉武帝想要将权力拿在自己手中,扶持新的学派是最好的选择!而当时,唯一能够和黄老学说对抗的,就是儒家学说了!
所以,汉武帝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了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若真是独尊儒术,就不可能集全国之财力,武力,将帅之力,灭匈奴,保家境。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一直是秦之前的主流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與论由公开转向隐蔽。西汉前期,朝廷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指导政治的却是黄老刑名之学,儒生与黄老刑名学者经常发生争论。加之这一时期朝廷与诸王国并立,各学派士人游诸王国求禄,助国王反抗朝廷。汉景帝灭七国后,全国政治统一了。汉武帝继任帝位后,急需实行学术统一。于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应运而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正式形成。
董仲舒是汉景帝时的博士。汉武帝时,他将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论,肯定“天"有意志,自然界万物都是“天"有意识安排的,社会上的人事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为“君权神授"找到了理论根据,将神权与君权沟通起来。
董仲舒将孔孟的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发展为“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用以规范封建等级秩序和道德。
公元前134年,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汉武帝罢黜儒家以外的博士,设立太学和五经博士官。儒家正式列入官学,逐步发展成统治集团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在汉景帝时西汉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在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时,西汉中央政权仍面临着地方候国的严重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刘彻先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通过“推恩令”汉武帝使大王国变成了小王国,小王国又变成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小小王国。而这个过程中,小王国的诸侯们多还欢天喜地。因为如果没有“推恩令”,嫡长子以外的王子们是没有机会成为诸侯的。
等到王国势力分化削弱到一定程度,汉武帝弄了一个“3.15”打假晚会。前112年,刘彻要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由,废列侯106人。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解决王国问题,使其没有能力谋反或威胁中央是治标,而治本是让人从思想上忠君爱国。儒家的思想中的“忠君爱国”“等级观念”等有利思想的统一。汉武帝又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初,特别是吕后专权时期,为使国家休养生息,治理国家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主张清静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好的选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繁荣,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道家思想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体现在:边境动荡不安,匈奴人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北方边疆,南方因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时常有反叛发生。另:诸侯王势力日益坐大,直接威胁到汉中央,这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吕后,文帝,景帝时代都一直在解决,可惜都没有解决好!显然这两个新出现的问题只用清静无为来解决是没结果的。
2.汉惠帝刘弗陵废除了《挟书律》,唤醒了诸子百家学说,其中以儒、道两家学说影响最大!武帝上位时,儒学已经进入繁荣阶段;雄才大略的武帝顺势而为,推行“举贤良对策”,使儒家思想焕发了新的生机!
3.武帝有政治抱负,急需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不失时机地提出“春秋大一统”理念进行唱和,他认为儒家六经之外的学术流派都应当罢黜,从而让人们的思想高统一起来,他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以加强君权,针对道德,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因而汉武帝同意了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高祖刘邦做皇帝的时候,曾去孔子的家乡祭祀过孔子,使儒家的学说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但是,当时其他学说也都有不小的影响,与儒学并存于思想文化领城。汉武帝继位的当年,就以对国家统治有妨害为理由,罢免所有研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由此改变了以往听任各种学派自由争鸣的政策,迈出了统一学术思想的第一步。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贤良”考场上,批评法家思想是使秦朝二世灭亡的主因,宣扬经过改造的儒家理论是夏、商、周几百年统治得以巩固的指导思想,提出应废止其他各家学说,而尊崇儒家学说为唯一指导理论。汉武帝从此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